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是,首相》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是,首相》读后感锦集

2020-05-16 23: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是,首相》读后感锦集

  《是,首相》是一本由(英)乔纳森·林恩 / (英)安东尼·杰伊 编著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64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是,首相》精选点评

  ●不及是大臣翻译流畅,但是这一部里诡计多端的哈克各种怼汉皮着爽

  ●原以为是《纸牌屋》那种官场小说,没想到是政治幽默喜剧,充满了英国人才能理解的冷笑话闷骚腹黑时代背景完全是80年代初(动不动就担心苏联),现在几乎都读不进去。豆瓣网一贯对腐国(和倭国)盲目崇拜,此书分数明显虚高了

  ●既荒诞现实,又可恨可爱的英式幽默

  ●非常政治不正确,却是非常正确的政治

  ●只有英国才能出这种小说。

  ●看电视剧时,然非常好笑典型的英式幽默讽刺。同样的故事,看书则多了几分不寒而栗,幽默的背后是现实政治的冷酷残忍无情~这套书不仅反映出80年代英国政坛面貌。同样是政治寓言,放到今天一样有效,比如谈核弹那段,跟乌克兰今天的危机何其相似

  ●犀利,幽默无比

  ●英式幽默

  ●讽刺得一件事也没有做成

  ●只读文字难以体会到汉弗莱语言能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是,首相》读后感(一):值的一看的书

  我只是看了些介绍感觉不错

  我只是看了些介绍,感觉还不错。

  我只是看了些介绍,感觉还不错。

  我只是看了些介绍,感觉还不错。

  我只是看了些介绍,感觉还不错。

  我只是看了些介绍,感觉还不错。

  我只是看了些介绍,感觉还不错。

  《是,首相》读后感(二):值的一看的书

  我只是看了些介绍,感觉还不错。

  我只是看了些介绍,感觉还不错。

  我只是看了些介绍,感觉还不错。

  我只是看了些介绍,感觉还不错。

  我只是看了些介绍,感觉还不错。

  我只是看了些介绍,感觉还不错。

  我只是看了些介绍,感觉还不错。

  《是,首相》读后感(三):从《是,大臣》到《是,首相》

  从《是,大臣》到《是,首相》,哈克越来越占上风一方面是成为首相后权力变大,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哈克的政治手段越来越高明。无论是多萝西,还是伯纳德,甚至财政秘书都被用来牵制汉佛莱。

  和大公司一样,政府中每个人,每个部分都只会思考追求自己利益,为了这个各种为战。所谓政治就是在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中达到平衡台面上台面下都会有一些游戏规则,谁违背了这些规则,其他人会联合起来对付他。大部分人只能随波逐流,只有顶尖的人才利用改变规则,甚至可以创造出新的规则。

  汉佛莱和哈克都是英国官僚系统的顶级玩家,分别代表政客文官方面力量。哈克在最后感觉的无力感,是现代官僚系统的强大,它杜绝了独裁,同时也损失了效率。只要有组织存在,就会有相应的游戏规则。在现有的游戏规则下,大都是在既有的铁轨上奔跑,搞改革可能移动到更好的铁轨上,也可能脱轨。治大国若烹小鲜,古人诚不欺我也。

  封底的一段甚是有趣,估计看到的人都会收藏起来:“汉弗莱对于报纸真是一窍不通。他是一个文官,而我是政治家。我对报纸了如指掌。它们既能成就我,也能毁掉我。《泰晤士报》的读者是治理这个国家的人;《每日镜报》的读者是认为自己正在治理这个国家的人;《卫报》的读者是认为应该由自己治理国家的人;《晨星报》的读者是想把国家交给其他国家治理的人;《独立报》的读者是不知谁在治理这个国家却认为他们做得不对的人;《每日邮报》的读者是治理国家的人的妻子:《金融时报》的读者是拥有这个国家的人;《每日快报》的读者是认为这个国家像过去一样治理就行的人;《每日电讯报》的读者是认为这还是他们的国家的人:《太阳报》的读者并不在乎谁在治理这个国家,他们只要求三版女郎的奶子够大就行……”

  《是,首相》读后感(四):幽默好书一本,堪比当年读《好兵帅克》

  去年买了《是,大臣》,到手后一口气读完了,真的是非常的幽默。英国的政府制度是很有意思很特别的,当官的跑马灯似得更换交替,但是下面干活的小兵确实一直不动,不像其他国家新官上任三把火,先把人都换成自己的亲信,这样用起来趁手。这种换将不换兵的方法,有好处就是保持稳定,不会因为频繁的改动而做大量的无用功。坏处就是稳定使人安逸,因此这些文官都不喜欢变动,都喜欢保持原样,因为这样他们最省力,最不会惹麻烦。

  正是这样的制度使得文官会努力的去主导大臣们的行为和思维,他们想做的事情是不可能用蛮力或者直接去劝阻的,所以很有意思的事情就会发生了。这些文官的话语都是极其模糊的,并且真实的意思往往是相反的,同时又是十分空洞繁琐言之无物的,总之目的就是保持现状,不去解决问题。

  在上一本《是,大臣》里面,大臣和文官的斗争以文官占上风为主,在这一本《是,首相》里,文官占了下风,这不是因为首相的权力更大,而是因为主人公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他学习的很快,用中国的话来说,是个当官儿的料,他很快掌握了政治斗争的精髓,抓住对方的弱点,控制文官。所以这本跟上本相比,看起来很过瘾,就像猫和老鼠一样,不能总是老鼠欺负猫,猫也要欺负一下老鼠,这样才有平衡才有意思。

  书的封底引用了书里最幽默的一段话,是首相对各报纸的特点以及读者类型的评价,非常有意思,是“汉弗莱对于报纸真是一窍不通。他是一个文官,而我是政治家。我对报纸了如指掌。它们既能成就我,也能毁掉我。《泰晤士报》的读者是治理这个国家的人;《每日镜报》的读者是认为自己正在治理这个国家的人;《卫报》的读者是认为应该由自己治理国家的人;《晨星报》的读者是想把国家交给其他国家治理的人;《独立报》的读者是不知谁在治理这个国家却认为他们做得不对的人;《每日邮报》的读者是治理国家的人的妻子:《金融时报》的读者是拥有这个国家的人;《每日快报》的读者是认为这个国家像过去一样治理就行的人;《每日电讯报》的读者是认为这还是他们的国家的人:《太阳报》的读者并不在乎谁在治理这个国家,他们只要求三版女郎的奶子够大就行……”

  《是,首相》读后感(五):政治日记

  口蜜腹剑,口是非,充耳不闻,指鹿为马,眼高手低,阴险狡诈,弄虚作假,虚荣胆小……要既能歪曲事实,又能掩盖错误;既能回避问题,又能谎报数据;既能模糊事件,又能拖延决定……

  什么样的人才能配得上这一系列的形容词呢?如果你脑海里形成的也是一张笑里藏刀随时准备暗箭伤人的嘴脸,那把这张脸放到政治家头上简直在合适不过了。《是,大臣》正是一个这样的大臣和一个这样的文官的故事。大臣外强中干虚荣胆小,屡屡想要有一番作为却屡屡因为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而不告而终;文官老奸巨猾,从政十几年一直靠着口是心非弄虚作假等手段回避问题掩盖错误;秘书表面上是个掉书袋的英式幽默高手,实则在大臣和文官之间小心翼翼做事,不敢得罪任何一方。这样三个角色关系不断变换,有时互相攻击互揭老底,有时互相遮掩,在加上一个冲动正直的参谋,大概已经可以想象故事有多么精彩了。

  文官制度最早便是在英国实行的。文官体系不同于内阁,他们是政府政策的执行者而不是决策者,他们不随着内阁政府的更迭而变动。一个高级文官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可能会经历十几任,甚至几十任内阁政府,而任期长短不同正是大臣和文官产生矛盾的原因之一。文官制度创立是为了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因为内阁政府的频繁更迭引发政策混乱。事实上,文官制度在最初是高效的运作的,作为“永不更迭的幕后政府”扮演者国家的重要角色。然而,随着文官人数的剧增,诸多问题开始暴露,开篇提到的便是人员冗余问题。

  ……我决定问问他部里还有些什么人。

  “简单地说,先生,我是常务次官,所谓的常任秘书。伍利在这里是您的首席私人秘书。我也有一个首席私人秘书,他是常任秘书的首席私人秘书。直接向我负责的有十名副秘书、八十七名次级副秘书以及二百一十九名助理秘书。直接向首席私人秘书负责的是普通私人秘书。首相将任命两名政务次官,您也要任命自己的私人政务秘书。”“他们都会打字吗?”我开了个玩笑。“我们谁都不会打字,大臣,”汉弗莱爵士平静地回答,“麦凯夫人会打字——她是您的秘书。”

  《是,大臣》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人员冗余不过是大臣和文官矛盾的九牛一毛,21篇故事每一篇都是在说大臣和文官的矛盾,故事之间相互独立却又以时间为线,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诉我们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政治家。准确的说,是英国政治和英国政治家。“知情权”讲的是民众应该对事实有多大程度的知情权,“死亡名单”讨论的是隐私权应该在什么范围内保护,“烫手的山芋”指的是为什么有些政策不能执行,“中产阶级的偷窃”则是质疑为什么税收可以支持中产阶级喜欢的“歌剧”等却不能去支持大多数劳动者热衷的足球。

  虽然各个故事在叙事手法趋于雷同,往往就是大臣想要做一件事,而这件事触及了文官的利益,文官通过各种手段横加阻挠,最终大臣发现如果那么做也会影响自己的利益,于是不告而终。然而,正是因为知道了这样的结构,才对文官如何阻挠,大臣如何发现利益冲突更加好奇。

  文中大臣和文官之间争锋相对的辩论和互相欺瞒的手段非常写实的再现了英国政治场,同时也用对话的形式描绘了“政治术语”中的潜台词。

  “我认为我们必须谨慎从事。”应理解为:我们不打算干这个。

  “你有没有通盘考虑过这件是的全部含义的全部含义?”应理解为:你不会这么干。 “这决定有点令人费解。”该理解为:蠢极了! “不能说这是完全坦率的。”应理解为:可恶。 “恕我直言,大臣……”该理解为:大臣,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么傻的想法。

  其中有一段描述文官如何坦率的回答“是或者不是”的问题更是生动形象。

  -大臣,要是我被迫坦率的回答,那么我得说,就我们所能看到的情况而言,也就是从总体上来看,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从各部门的大致情况来看,那么归根结底,或许可以这么说,大就是,到头来,您会发现,就一般意义而言,明明白白的说,不管这样还是那样,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

  更多的对话让你直觉上觉得他是错误的,却很难抓住要点反驳。

  “我绝对不会禁止它发表,大臣。我仅仅是可能不发表它。”“这有什么区别呢?”“天壤之别。禁止发表是极权主义的独裁统治手段,你不可能在自由国家里做那种事。我们只不过采取民主的决定不予发表。

  假如没有人知道你在干什么,也就没有人会知道你在干错事。

  政治家永远不会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了“让你觉得他是这样认为的”或者为了“让你认为他是为了让你认为他是这样认为的”。当然,从这本书中获得的并不仅仅是对政治家面貌的全面认识,还有很多正面的认识。比如,如果你不问出问题,就永远不会得到答案。在政治上如此,没有人会主动告诉你你不知道的事情,在工作生活中也是这样,只有当你提出了正确的问题时,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故事背景发生在上个世纪的英国,全书正是哈克作为行政部大臣时的日记,现在我们流行“有些话下台了才能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看到中国政坛的真实面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