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钩新月天如水:现代作家萧红的三维品鉴》读后感100字
《一钩新月天如水:现代作家萧红的三维品鉴》是一本由32.50元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钩新月天如水:现代作家萧红的三维品鉴》读后感(一):(张宏建)做学问就要这样 ——读《一钩新月天如水》的感想
继《乌衣巷口夕阳斜》一书出版以后,文坛新星青年作家阮莉萍又推出一本《一钩新月天如水——现代作家萧红的三维品鉴》。全书16K,277页,24万多字,分六卷,从女性历史、生活背景、婚姻家庭和个人价值诸多方面,应用古今对照、中西文化结合的文化视角,从历史文化传承、社会思想变革、两性心理的三个维度,对萧红、对萧红的作品和相关人物进行了分析品鉴。作家阮莉萍诗意的解读,最大程度贴近了萧红的心路历程,恰如其分地评析了萧红及其恋人们的得失优劣,追溯了女性文学在五四启蒙运动后蓬勃发展的思想根源。拜读掩卷,不禁为她入木三分的思考,行云流水的文辞,严谨无瑕的结构,新颖独到的见解所折服。
《一钩新月天如水:现代作家萧红的三维品鉴》读后感(二):(张宏建)做学问就要这样 ——读《一钩新月天如水》的感想
二. 善于思考。
猴子为什么尾首相接、身体倒悬,去水底捞月亮?因为它思考错误;哥伦布为什么能在大庭观众之中,使鸡蛋立在桌上?他说的“我能想到你们想不到的,这就是我胜过你们的地方”,证明了他会思考。阮莉萍就是这么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现代著名女作家,人才辈出,灿若群星。冰心、丁玲、杨沫、茹志鹃、张爱玲、萧红、宗璞、陈衡哲、白薇、袁昌英、庐隐、冯沅君等等,不胜枚举。她们环肥燕瘦,仪态万端,作品熠熠生辉,光彩夺目。挑谁写?需要思考。萧红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她的一境遇复杂,有功有过。而且评价萧红的论著,比比皆是。赞美她的褒入云天,斥责她的贬如粪土。怎么写?需要思考。
阮莉萍用自己辩证的眼光,在群星璀璨中选择了萧红。她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众说纷纭之中,用瑰丽的笔墨,写出了这部独辟蹊径、不落窠臼、令人叹服的著作。正如作家阮莉萍自己所言:“我想自己作为女性,也作为一个追求自由个性和伸展灵魂的人,能够深切地理解萧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因为读了不少关于她的争论,所以觉得必须写,为追求自由的女性正名。”
这就是阮氏善于思考的过人之处。
《一钩新月天如水:现代作家萧红的三维品鉴》读后感(三):(张宏建)做学问就要这样 ——读《一钩新月天如水》的感想
研读新作,发自肺腑地感到,做学问就要像阮莉萍这样。只有广泛涉猎,善于思考,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一. 广泛涉猎。
朱熹强调为学的几个阶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博学之”放在首位,是因为大凡做学问,必先有坚实的基础,深厚的积累。所做学问,一般集中在某一点上。但不能因为这个因素,心神目光就只专注于此,必须扩展到这一点的十倍百倍千倍以上,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因而古今中外,经史子集,文理农工,三教九流,都应该广泛涉猎。才能成其广大,成其渊博,如江河,如星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青年作家阮莉萍,是中学语文教师,她正是如此。工作之余兴趣广泛,神游于文学、史学、哲学、美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国学经典娴熟于心,倒背如流;先秦思想和中外各种思想流派融为一体;魏晋风骨、唐宋诗词、民国人物如数家珍,了如指掌;赋诗填词炉火纯青,名满天下;鉴赏评价硕果累累,自成特色。有了这样的根基,要评价鉴赏一个作家,当然得心应手,易如反掌。
她的新作《一钩新月天如水》总体是在评价鉴赏萧红,但全书之中,涉及到中国古代典籍不计其数,外国文学、史学、哲学、美学屈指难数,还不包括宗教学、两性学、心理学,中外古今学界的重要人物几乎一览无余。这些都证明她遍览群籍,积累丰厚,学富五车,见识渊博。如果是下笔思典,临阵觅将,东拉西扯,那么,绝不可能信手拈来,天衣无缝。
这就是阮氏广泛涉猎的突出功效。
《一钩新月天如水:现代作家萧红的三维品鉴》读后感(四):云在青天水在瓶——读阮莉萍《一钩新月天如水——现代作家萧红的三维品鉴》
每个人生都是独一无二,无可复制的,但是读完阮莉萍的萧红传《一钩新月天如水》,我还是不由深叹:这一个生命,这一个女人,绝对是只此一个,绝无仅有!是的,虽然所有个体生命都是仅此一个,但很多人只是表面看起来阅历迥异,抽掉表象,本质一样。
而萧红的人生,绝不!这是一个新旧时代交替的独特女性,身上深烙着所处时代的特点,她又远远地超越她的时代。在她之前(以及之后都会)有许许多多的女人,或安心地走着古老的路,或挣扎抗争后归于妥协,妥协于这个世界早就为女性设定的种种权限。唯有萧红一直在突围,她逃婚,离家,叛逆,虽然有过软弱妥协,却最终跟她的旧世界决裂。她用她的笔,书写着对温情的回忆,对故乡的爱恨,书写她在寻爱路上的血泪,对理想的渴求,对时代的困惑,对性别的困惑,对生存的困惑。萧红柔情、细腻、勇敢,是五四思想启蒙下最先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之一,是勇于追求新生活反抗旧秩序的具有现代精神的的女斗士,是一个唯美的理想主义者。
“她是一弯治愈系的月亮。”阮莉萍自序里的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
很多人写萧红,说萧红,可能汲汲着眼于她的经历,尤其是她的婚恋,而阮莉萍的萧红传记《一钩新月天如水》高屋建瓴,既有对萧红短短一生的勾勒,也有以她敏感的触觉对萧红进行各方面的深入分析。阮老师在《乌衣巷口夕阳斜》一书中,以独特的视角对魏晋时期的女性群像进行描绘,表现对女性题材的关注,而这本萧红传记,是她女性题材作品的延续,体现了对探究女性生存及心理的更精深研究成果,所以这是一本人物传记,也是一本女性心理研究力作。
《一钩新月天如水:现代作家萧红的三维品鉴》读后感(五):(吴丽霞)云在青天水在瓶——读阮莉萍《一钩新月天如水——现代作家萧红的三维品鉴》
在同题材的作品中,阮莉萍的作品有她独特的光芒,独特的魅力:
第一,阮老师的萧红传记,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著作,她是把萧红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而不只是叙述对象。
叙述,立足于个体经历的呈现,但是所有的叙述和呈现,说到底“只有解释,没有真相”,看法决定了叙述。阮莉萍与众不同的是,她直接运用当代多方面、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西方心理学、现代哲学、美学、甚至宗教等,来解读萧红人生的每个阶段,一部书,像一部灵魂解读机。全书分为“女性历史篇”、“乡村生活篇”、“娜拉走后篇”、“两性关系篇”、“婚姻家庭篇”、“个人价值篇”,写出萧红从实现最基本的生存欲望,到追求爱与归属的渴望,到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成长。
从目录编排到每个章节的副标题,都可以看出此书涉及的知识面之广。比如:“从鲁迅《伤逝》看萧红的出逃”“从《美国妇人》看萧红的觉醒”,“从三纲五常藩篱看萧红的知遇”,“从动机与人格看二萧分歧”,“从美狄亚综合症看生育困惑”,“从佛陀彻悟真谛看萧红的孤独精神”“从《美学散步》看萧红的余韵流响”……与其说是人物传记,不如说是一部特殊女性的研究作品,正如她的书名副标题——“现代作家萧红的三维品鉴”。
比如在“两性关系篇”,阮莉萍对萧红与萧军的婚恋分析,是多方面的,“从《礼记》的规范看二萧关系”“从《动机与人格》看二萧分歧”“从罗洛·梅定义看二萧冲突”“从爱伦·凯主义看二萧危机”,既从男女两种性别的心理差异,又从二萧各自的性格出发,既结合特殊时代风云动荡的背景,又关注男女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剧烈摩擦,挖掘二萧关系破裂的深度原因,也探寻了爱情与婚姻这个永恒的话题。
我曾经问她:“你为什么能用这么磅礴的知识结构来解读萧红?你是因为研究萧红而去接触那么多的理论知识,还是有了那么多的理论知识,使你觉得足以用来研究萧红?”阮莉萍哈哈大笑说:“我也觉得很神奇,那时候我教初二,当班主任,很忙,可是当我准备写萧红时,好像身上长满了触角,一切的储备似乎都被触发,所有的心思都指向这件事。我也很佩服当时的自己。”这等于说,灵感是降临于有准备的人的。
《一钩新月天如水:现代作家萧红的三维品鉴》读后感(六):(吴丽霞)云在青天水在瓶——读阮莉萍《一钩新月天如水——现代作家萧红的三维品鉴》
第二,阮莉萍以史料为经,萧红本人的作品为纬,编织出一部特殊时期女性身心成长传记,这使得萧红的人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被凸显得立体丰满。
阮莉萍的文本引用许多权威的史料,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塑造了一个作家群体,写他们在国难当头,怎样以一己之力发挥作用,怎样背井离乡,不屈不饶,以笔为刀,保家卫国……当然主要笔力还是放在这些人物与主角的关系,以及历史事件对人物成长的影响等。
阮莉萍对萧红的研究,是建立在大量阅读萧红作品的基础上的。记得一位朋友引用一句话:“不敢承认自己情感的作家,进不了文学的殿堂。”而萧红作为著名现代作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的作品当然是真诚的,深刻的。作为研究者,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研究传主的作品。《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旷野的呼喊》《小城三月》《弃儿》《沙粒》等,被作者精读并作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大量引用。
读阮老师的作品,我走近了萧红,了解了她一生。纵观她的人生发展,童年,少年,订婚,逃婚,逃难,结婚,写作,逃难,婚变,再婚,逃难等,曲折坎坷,满含血泪。横面的,了解她与当时左翼作家之间的交集,与鲁迅许广平夫妇的交往,与文艺评论家胡风,以及“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丁玲之交集,与萧军的轰轰烈烈、分分合合,与端木的相知相惜……他们或开启她的精神追寻之门,或打开她的文学创作天地,或给予她抗争的勇气与力量,或给她爱又给她伤害,贴近她又离开她……
我了解了萧红文学创作外的才能,知道她爱唱会跳,能编能演,在抗日时期以非凡的文艺才能为武器,活跃在抗战舞台。知道了萧红是个豪爽的女子,却能做居家小女人。萧红的小诗写得空灵飘逸,朦胧而意蕴悠长。萧红的笔迹非常好看,娟秀小字,清新文艺。透过阮老师的文字,一个活泼开朗、才情俱佳的、与我们平时了解的不大一样的的萧红,让人觉得更加亲切、鲜活,更加喜欢。
萧红有过两次做母亲,又两次遗弃孩子的经历,这也是她遭受指责最严重的地方。阮老师没有逃避这一点,但是她结合当时具体的史料记载,还原萧红所处的境地:第一次生产于自己不知能否活过明天的凄风苦雨中,第二次,逃难中挺着孕肚,孩子出生即死去。在具体的环境描写中,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感受萧红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心情。当读到她避难的时候,独自送友人去医院,回来时在渡口拌了一跤,疲累加上心酸,她干脆就那样躺在地上,凄然中任泪水汩汩流淌。当时她身怀六甲,几乎无家可归。这样凄然茫然的境况下怀着负心汉的骨血,要求她满怀爱意确实很难。
萧红身为一个战乱中流离失所的女人,生育带来的痛苦是致命的,再强大的内心,都抵不过那副臭皮囊的哀朽。她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这种不幸,既是社会地位的弱势,是舆论导向的弱势,更是指婚恋中女性要承担更多的养育儿女的责任,被丈夫抛弃的风险,被社会淘汰的威胁。
对于这种种,阮莉萍给予深深的理解与同情,并通过具体环境的展现和敷演,使萧红的悲剧命运更加突出。在当时的残酷的现实中,她如浮萍,如孤舟,如飘蓬,那么渺小,那么弱小,对于命运,只有咬紧牙关接受,没有说不的力量。想想自己身处同样的境地,我们是否能做得比她更好?
《一钩新月天如水:现代作家萧红的三维品鉴》读后感(七):(吴丽霞)云在青天水在瓶——读阮莉萍《一钩新月天如水——现代作家萧红的三维品鉴》
第四,阮莉萍老师的文字表达是非常端庄典雅的,语言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
阮莉萍老师教科书般的语言表达,很干净简练,流畅又优美,富有感染力,是很好的语言典范,与她缜密的思维、流利的口头语言是一致的,这可能离不开她长期在高中讲台练出来的本领。我不仅自己很喜欢读她的作品,还会买来送给身边爱读书的好姐妹、好朋友。她的文字出手很快,且一经脱稿,基本不用修改,她思想的成熟,思虑的稳定,写作的语言风格,都很稳。我与她合作过,对于她的高产和高质量一直很惊奇和佩服。
1999年6月,《亚洲周刊》与来自全球各地的文学名家,联合评选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萧红的《呼兰河传》进入十强,名列第九。《亚洲周刊》指出:“一百强中文小说头十名,作家以独立的精神穿透时代主题,写出能够反映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佳作,也以辉煌的艺术感召新世纪作家。”这话精辟,萧红的作品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萧红的思想觉悟和文学成就,阮莉萍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而萧红的思想局限性和性格弱点,阮莉萍也毫不掩饰,毫不“护短”,进行温和地批判。萧红严重缺爱的童年,使她一面渴望自由独立,一面极度缺乏安全感而需要别人的保护,从而存在着“女儿式”的依赖,使她每段感情都全身心投入,正如时下流行的一个词“恋爱脑”,因此每份感情都伤痕累累,身心备受摧残,为悲剧的结果埋下伏笔。
但是阮莉萍同样给予充分的理解。萧红个人性格上的缺陷,更多的是时代的局限,使她理想不能成真,最终也做不到真正地独立自由,但是她的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时至今日仍是许多现代女性不能具备的。阮莉萍能看到萧红与自身软弱性搏斗的努力,看到她与旧意识艰难剥离的努力,看到她在与自我的缺陷抗衡中精神成长的,实在是难能可贵!
的确,萧红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性格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命运的悲剧。萧红病逝时年仅31岁,试想:若她能活得长久一些,那时,社会的宽容度更大一些,女性实现自由独立、自我价值的土壤更肥沃一些,而她经历种种劫难之后对于男女之情也定能看淡一些,那么她也能涅槃重生,成为真正的新时代女性!
其实阮莉苹也是一个萧红性格的人,热爱自由,才华横溢,为人豪爽多情,你不负我,我绝不负你,自诩为女汉子,其实柔软细腻,深情善感。所以她对萧红的才华,非常爱惜,对萧红的每一步选择,非常尊重,有一种隔空知己般的感觉。阮莉萍《一钩新月天如水》的自序,便是一首深情的赞歌。
“她是一湾治愈系的月亮。清冷的背景、澄澈的光芒、恒久的孤独。她身不由己,顺着环绕太阳的轨道,领受属于自己的悲欢离合。她选择了黑夜,在太阳照耀不到的地方,用自己的光芒温柔了恐惧的夜晚。她是属于美的,而不属于力。她需要爱与温暖,如同需要太阳的辐射,才能辉映出皎洁的月色。她是宇宙的清眸,以超越自己的悲悯目光,观照着偏僻乡野里的生生死死;她是梦境的女儿,用模糊距离的理想衣裳,轻轻覆盖了所有过往的疼痛不堪。”
赞美萧红,赞美一切敢于为爱付出,为自由抗争的人。我想,阮莉萍解读萧红,也在解读自己。她把自己也融入萧红的命运里,也许是因为接近而去写,又因为写了而更加接近。总之,我想起一句诗,云在青天水在瓶,它们是不一样的,它们又是一样的……
《一钩新月天如水:现代作家萧红的三维品鉴》读后感(八):(吴丽霞)云在青天水在瓶——读阮莉萍《一钩新月天如水——现代作家萧红的三维品鉴》(四)
第四,阮莉萍老师的文字表达是非常端庄典雅的,语言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
阮莉萍老师教科书般的语言表达,很干净简练,流畅又优美,富有感染力,是很好的语言典范,与她缜密的思维、流利的口头语言是一致的,这可能离不开她长期在高中讲台练出来的本领。我不仅自己很喜欢读她的作品,还会买来送给身边爱读书的好姐妹、好朋友。她的文字出手很快,且一经脱稿,基本不用修改,她思想的成熟,思虑的稳定,写作的语言风格,都很稳。我与她合作过,对于她的高产和高质量一直很惊奇和佩服。
1999年6月,《亚洲周刊》与来自全球各地的文学名家,联合评选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萧红的《呼兰河传》进入十强,名列第九。《亚洲周刊》指出:“一百强中文小说头十名,作家以独立的精神穿透时代主题,写出能够反映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佳作,也以辉煌的艺术感召新世纪作家。”这话精辟,萧红的作品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萧红的思想觉悟和文学成就,阮莉萍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而萧红的思想局限性和性格弱点,阮莉萍也毫不掩饰,毫不“护短”,进行温和地批判。萧红严重缺爱的童年,使她一面渴望自由独立,一面极度缺乏安全感而需要别人的保护,从而存在着“女儿式”的依赖,使她每段感情都全身心投入,正如时下流行的一个词“恋爱脑”,因此每份感情都伤痕累累,身心备受摧残,为悲剧的结果埋下伏笔。
但是阮莉萍同样给予充分的理解。萧红个人性格上的缺陷,更多的是时代的局限,使她理想不能成真,最终也做不到真正地独立自由,但是她的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时至今日仍是许多现代女性不能具备的。阮莉萍能看到萧红与自身软弱性搏斗的努力,看到她与旧意识艰难剥离的努力,看到她在与自我的缺陷抗衡中精神成长的,实在是难能可贵!
的确,萧红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性格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命运的悲剧。萧红病逝时年仅31岁,试想:若她能活得长久一些,那时,社会的宽容度更大一些,女性实现自由独立、自我价值的土壤更肥沃一些,而她经历种种劫难之后对于男女之情也定能看淡一些,那么她也能涅槃重生,成为真正的新时代女性!
其实阮莉苹也是一个萧红性格的人,热爱自由,才华横溢,为人豪爽多情,你不负我,我绝不负你,自诩为女汉子,其实柔软细腻,深情善感。所以她对萧红的才华,非常爱惜,对萧红的每一步选择,非常尊重,有一种隔空知己般的感觉。阮莉萍《一钩新月天如水》的自序,便是一首深情的赞歌。
“她是一湾治愈系的月亮。清冷的背景、澄澈的光芒、恒久的孤独。她身不由己,顺着环绕太阳的轨道,领受属于自己的悲欢离合。她选择了黑夜,在太阳照耀不到的地方,用自己的光芒温柔了恐惧的夜晚。她是属于美的,而不属于力。她需要爱与温暖,如同需要太阳的辐射,才能辉映出皎洁的月色。她是宇宙的清眸,以超越自己的悲悯目光,观照着偏僻乡野里的生生死死;她是梦境的女儿,用模糊距离的理想衣裳,轻轻覆盖了所有过往的疼痛不堪。”
赞美萧红,赞美一切敢于为爱付出,为自由抗争的人。我想,阮莉萍解读萧红,也在解读自己。她把自己也融入萧红的命运里,也许是因为接近而去写,又因为写了而更加接近。总之,我想起一句诗,云在青天水在瓶,它们是不一样的,它们又是一样的……
——吴丽霞 2019年12月7日
《一钩新月天如水:现代作家萧红的三维品鉴》读后感(九):(吴丽霞)云在青天水在瓶——读阮莉萍《一钩新月天如水——现代作家萧红的三维品鉴》
第三,阮莉萍对萧红的解读,有着知己般的理解和爱护,所以语言满含深情,史诗一般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我曾经对阮莉萍说,读了她的书,我对萧红增进了不少了解,好像能走进她的内心,也能理解她的许多做法了。人有时候是被命运拖着走,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我们架空当时的现实去评说她的行为,是很不客观的。阮莉萍说,她就是因为人们对萧红的诸多非议和误解,才决定写这一本书的。
首先是萧红与萧军和端木蕻良的三角恋,使人们指责她轻浮,不自爱。
提到萧红,人们可能一下子就想到萧军,二萧之恋确实是深入人心。他们的传奇故事符合才子佳人以及英雄救美的套路,二萧的才情又是当时文坛耀眼的光芒,所以二萧的分离总是让人慨叹不尽。读阮莉萍的书,方知二萧的分离更是必然,萧红实在是个林黛玉型的女子,她爱得痴心专情,所以忍受不了萧军的滥情,萧军的家暴更给了她极大的心灵摧残。萧军确实是个时代英雄,配得上一切世俗的荣光,却不配一份现代文明高质量的爱情,在这方面,他比萧红落后。
萧红离开萧军,是违背了当时文坛主流,左翼作家群的意愿,虽说萧军花心滥情出轨,人们还是觉得萧红需依赖和仰仗萧军。顽固的封建意识影响下的父权及夫权主义,使人们觉得萧红必须忍气吞声。不知萧红若忍下来,是不是后来的境遇会好一点?而不至于疾病缠身,流离失所,红颜早逝?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萧红就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萧红,她将是许许多多恪守“妇道”、兼有充分的妻性和奴性的、作为男人附庸的一个女人。但萧红就是萧红!正在于她敢于舍弃一分被玷污的情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的反抗,让萧军耿耿于怀,后来还以此诋毁她,报复她,这正证明了萧军的局限。萧红的反抗深具力量,包括她与当时的主流文坛保持距离,也是一种勇气。
萧红和萧军分手势在必然,他们给不了对方最需要的东西。好在端木蕻良的思想并不狭隘,他真心爱萧红,毅然接受怀着萧军骨血的萧红。萧红与端木决定相爱相守,是在与萧军分手之后。
这个世界是由男人与女人组成的,要幸福和谐,不管是大到社会还是小到家庭,都需要男女和谐,而不是各自为营,男人替男人说话,女人替女人说话。想起母系社会,作为女性我不会觉得羡慕;想起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我想社会需要契约,家庭、婚姻、男女相处、每对关系里都需要契约。男女平等,路还很远。二萧的相处里,却充满了不平等,萧军有着大男子主义精神,他总是持凌驾于对方的姿态,是男尊女卑、女性须三从四德的封建思想在作祟。他保护弱者,反过来又凌驾于弱者。
二萧的分离,是萧红努力之后作出的选择,当时舆论一片哗然,一片反对,萧军是得到拥护的。萧红选择了端木,选择她一直在追求的自由平等,追求一份有爱与温暖的日常生活。
她的爱自由,她的真率,是从祖父的园子里获得的。在祖父的园子里,一切自由、平等地生长和存在,阳光普照,雨露均沾。一个人的童年,如果享受过自由,也许一辈子都是无法被束缚的自然人,会用尽力气去追求自由。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有句台词:“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尤其是萧红,因为享受过蓝天翱翔的快乐,所以一生都在追求童年得到过的那种自由与爱。纲常伦理、封建思想、政治体制,如果违背了人性中对爱与自由的渴望,她便会逃离。
是的,她要的,只不过一片可以自由呼吸的天空。她说:“我对端木蕻良没有过高的希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对于端木蕻良,中国现代文学史只给予寥寥几笔,夏志清教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给予端木很高的评价,并且据说若有机会写下部,对于端木将有大篇幅的介绍。在阮莉萍老师的书里,比较全面地了解了端木这位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代表人物。他身染肺病,长期身体虚弱,但是精神并不懦弱。他内向,性格孤傲,不喜与人合群,也不惧流言。他对萧红欣赏、爱慕,用情至深。
端木蕻良对林黛玉的理解和欣赏,也是他对萧红的理解和欣赏。而对于端木,萧红的爱里有些姐姐的成分。端木的爱里边有欣赏和爱恋,也有依赖,加上他的体质孱弱,很多家务活、重活便都落到萧红的身上。
在萧红死后,端木一直惦念,也后悔于没有照顾好她,直到萧红逝亡十八年后他才续弦。他年年为萧红写悼词,文革后几乎年年去给萧红扫墓,生前的遗愿便是死后骨灰撒在萧红陨落的土地上。我觉得萧红九泉下应该含笑,她一生追求的爱与幸福,并没有辜负她,她最终所托是良人,值得。阮莉萍可能是爱屋及乌,也可能是出于爱惜其才情,感念其后来的痴心专念,对于端木为人诟病之处,也就是没有尽全力照顾萧红,她给予充分的理解——病体不支、忙于事业,加上比兵荒马乱。这里既有人之常情的理解,也有设身处地、换位代入之后的宽容……
人们对于萧红难以释怀的还有她两次放弃作为母亲的责任,因而指责她缺乏母性,以及认为她的政治觉悟太低,思想不够积极上进。
萧红与政治保持着距离,也许有她天性中本能的抗拒,也可能有一部分端木的影响。他们均有着学者一样的纯粹,也更愿意保留一些自然人的本质,保留赤子情怀。
萧红与丁玲有过交集,有过相互吸引,而最后又走出彼此的生活。这也是必然的,丁玲善于改变自己去适应时代变化,做弄潮儿,萧红的内心更在意永恒不变的真实和自由。阮莉萍以薛宝钗和林黛玉分别做比俩人,很有意思,所以丁玲活出当时的精彩,左右逢源,萧红颠沛流离,受尽折磨,但她的美和才华在时光里永不老去。从这方面讲,她俩是人各有志,也各得其所。
普遍认为,萧红是一个缺乏母爱的女人。诚然,她自己的童年时代,是缺乏父母之爱的,阮莉萍一方面主观方面入手,“从《爱的艺术》看萧红的童年”,分析童年时代父母之爱的缺席给萧红留下终身的阴影。加上农村生活中,落后的医疗水平和落后的观念,让她见了太多的生育悲剧,从而对于生育只剩恐惧与抗拒。一方面从客观实际分析,由于身处兵荒马乱的年代,自己又是历经离乱,每天朝不保夕,萧红根本无暇顾及肚子里的胎儿,更别说养儿育女。
“作为走出封建秩序的新一代,萧红面临着从生存到精神的更生,同时面临两性世界的重建,她困惑于‘妻子’的定义,更在无奈中放弃‘母亲’的责任。”阮莉萍这样写。 总之,阮莉萍的夹叙夹议,一边以客观的叙述,流利省净的语言,把人物的命运冷静地呈现出来,一边用散文诗般的语言带读者去品读萧红的血泪之作,去体会她的内心世界,不仅与她同命运而且共呼吸。《一钩新月天如水》是我读得最慢的一本书,萧红过得那么艰难,一步一步捱过去,阮莉萍的文字又那么动情,我几次读得哽咽,情不自禁。
《一钩新月天如水:现代作家萧红的三维品鉴》读后感(十):云在青天水在瓶——读阮莉萍《一钩新月天如水》
阮老师在《乌衣巷口夕阳斜》一书中,以独特的视角对魏晋时期的女性群像进行描绘,表现对女性题材的关注,而这本萧红传记,是她女性题材作品的延续,体现了对探究女性生存及心理的更精深研究成果,所以这是一本人物传记,也是一本女性心理研究力作。
云在青天水在瓶
——读阮莉萍《一钩新月天如水》
每个人生都是独一无二,无可复制的,但是读完阮莉萍的萧红传《一钩新月天如水》,我还是不由深叹:这一个生命,这一个女人,绝对是只此一个,绝无仅有!是的,虽然所有个体生命都是仅此一个,但很多人只是表面看起来阅历迥异,抽掉表象,本质一样。
而萧红的人生,绝不!这是一个新旧时代交替的独特女性,身上深烙着所处时代的特点,她又远远地超越她的时代。在她之前(以及之后都会)有许许多多的女人,或安心地走着古老的路,或挣扎抗争后归于妥协,妥协于这个世界早就为女性设定的种种权限。唯有萧红一直在突围,她逃婚,离家,叛逆,虽然有过软弱妥协,却最终跟她的旧世界决裂。她用她的笔,书写着对温情的回忆,对故乡的爱恨,书写她在寻爱路上的血泪,对理想的渴求,对时代的困惑,对性别的困惑,对生存的困惑。萧红柔情、细腻、勇敢,是五四思想启蒙下最先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之一,是勇于追求新生活反抗旧秩序的具有现代精神的的女斗士,是一个唯美的理想主义者。
“她是一弯治愈系的月亮。”阮莉萍自序里的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
很多人写萧红,说萧红,可能汲汲着眼于她的经历,尤其是她的婚恋,而阮莉萍的萧红传记《一钩新月天如水》高屋建瓴,既有对萧红短短一生的勾勒,也有以她敏感的触觉对萧红进行各方面的深入分析。阮老师在《乌衣巷口夕阳斜》一书中,以独特的视角对魏晋时期的女性群像进行描绘,表现对女性题材的关注,而这本萧红传记,是她女性题材作品的延续,体现了对探究女性生存及心理的更精深研究成果,所以这是一本人物传记,也是一本女性心理研究力作。在同题材的作品中,阮莉萍的作品有她独特的光芒,独特的魅力:
第一,阮老师的萧红传记,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著作,她是把萧红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而不只是叙述对象。
叙述,立足于个体经历的呈现,但是所有的叙述和呈现,说到底“只有解释,没有真相”,看法决定了叙述。阮莉萍与众不同的是,她直接运用当代多方面、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西方心理学、现代哲学、美学、甚至宗教等,来解读萧红人生的每个阶段,一部书,像一部灵魂解读机。全书分为“女性历史篇”、“乡村生活篇”、“娜拉走后篇”、“两性关系篇”、“婚姻家庭篇”、“个人价值篇”,写出萧红从实现最基本的生存欲望,到追求爱与归属的渴望,到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成长。
从目录编排到每个章节的副标题,都可以看出此书涉及的知识面之广。比如:“从鲁迅《伤逝》看萧红的出逃”“从《美国妇人》看萧红的觉醒”,“从三纲五常藩篱看萧红的知遇”,“从动机与人格看二萧分歧”,“从美狄亚综合症看生育困惑”,“从佛陀彻悟真谛看萧红的孤独精神”“从《美学散步》看萧红的余韵流响”……与其说是人物传记,不如说是一部特殊女性的研究作品,正如她的书名副标题——“现代作家萧红的三维品鉴”。
比如在“两性关系篇”,阮莉萍对萧红与萧军的婚恋分析,是多方面的,“从《礼记》的规范看二萧关系”“从《动机与人格》看二萧分歧”“从罗洛·梅定义看二萧冲突”“从爱伦·凯主义看二萧危机”,既从男女两种性别的心理差异,又从二萧各自的性格出发,既结合特殊时代风云动荡的背景,又关注男女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剧烈摩擦,挖掘二萧关系破裂的深度原因,也探寻了爱情与婚姻这个永恒的话题。
我曾经问她:“你为什么能用这么磅礴的知识结构来解读萧红?你是因为研究萧红而去接触那么多的理论知识,还是有了那么多的理论知识,使你觉得足以用来研究萧红?”阮莉萍哈哈大笑说:“我也觉得很神奇,那时候我教初二,当班主任,很忙,可是当我准备写萧红时,好像身上长满了触角,一切的储备似乎都被触发,所有的心思都指向这件事。我也很佩服当时的自己。”这等于说,灵感是降临于有准备的人的。
第二,阮莉萍以史料为经,萧红本人的作品为纬,编织出一部特殊时期女性身心成长传记,这使得萧红的人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被凸显得立体丰满。
阮莉萍的文本引用许多权威的史料,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塑造了一个作家群体,写他们在国难当头,怎样以一己之力发挥作用,怎样背井离乡,不屈不饶,以笔为刀,保家卫国……当然主要笔力还是放在这些人物与主角的关系,以及历史事件对人物成长的影响等。
阮莉萍对萧红的研究,是建立在大量阅读萧红作品的基础上的。记得一位朋友引用一句话:“不敢承认自己情感的作家,进不了文学的殿堂。”而萧红作为著名现代作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的作品当然是真诚的,深刻的。作为研究者,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研究传主的作品。《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旷野的呼喊》《小城三月》《弃儿》《沙粒》等,被作者精读并作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大量引用。
读阮老师的作品,我走近了萧红,了解了她一生。纵观她的人生发展,童年,少年,订婚,逃婚,逃难,结婚,写作,逃难,婚变,再婚,逃难等,曲折坎坷,满含血泪。横面的,了解她与当时左翼作家之间的交集,与鲁迅许广平夫妇的交往,与文艺评论家胡风,以及“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丁玲之交集,与萧军的轰轰烈烈、分分合合,与端木的相知相惜……他们或开启她的精神追寻之门,或打开她的文学创作天地,或给予她抗争的勇气与力量,或给她爱又给她伤害,贴近她又离开她……
我了解了萧红文学创作外的才能,知道她爱唱会跳,能编能演,在抗日时期以非凡的文艺才能为武器,活跃在抗战舞台。知道了萧红是个豪爽的女子,却能做居家小女人。萧红的小诗写得空灵飘逸,朦胧而意蕴悠长。萧红的笔迹非常好看,娟秀小字,清新文艺。透过阮老师的文字,一个活泼开朗、才情俱佳的、与我们平时了解的不大一样的的萧红,让人觉得更加亲切、鲜活,更加喜欢。
萧红有过两次做母亲,又两次遗弃孩子的经历,这也是她遭受指责最严重的地方。阮老师没有逃避这一点,但是她结合当时具体的史料记载,还原萧红所处的境地:第一次生产于自己不知能否活过明天的凄风苦雨中,第二次,逃难中挺着孕肚,孩子出生即死去。在具体的环境描写中,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感受萧红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心情。当读到她避难的时候,独自送友人去医院,回来时在渡口拌了一跤,疲累加上心酸,她干脆就那样躺在地上,凄然中任泪水汩汩流淌。当时她身怀六甲,几乎无家可归。这样凄然茫然的境况下怀着负心汉的骨血,要求她满怀爱意确实很难。
萧红身为一个战乱中流离失所的女人,生育带来的痛苦是致命的,再强大的内心,都抵不过那副臭皮囊的哀朽。她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这种不幸,既是社会地位的弱势,是舆论导向的弱势,更是指婚恋中女性要承担更多的养育儿女的责任,被丈夫抛弃的风险,被社会淘汰的威胁。
对于这种种,阮莉萍给予深深的理解与同情,并通过具体环境的展现和敷演,使萧红的悲剧命运更加突出。在当时的残酷的现实中,她如浮萍,如孤舟,如飘蓬,那么渺小,那么弱小,对于命运,只有咬紧牙关接受,没有说不的力量。想想自己身处同样的境地,我们是否能做得比她更好?
第三,阮莉萍对萧红的解读,有着知己般的理解和爱护,所以语言满含深情,史诗一般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我曾经对阮莉萍说,读了她的书,我对萧红增进了不少了解,好像能走进她的内心,也能理解她的许多做法了。人有时候是被命运拖着走,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我们架空当时的现实去评说她的行为,是很不客观的。阮莉萍说,她就是因为人们对萧红的诸多非议和误解,才决定写这一本书的。
首先是萧红与萧军和端木蕻良的三角恋,使人们指责她轻浮,不自爱。
提到萧红,人们可能一下子就想到萧军,二萧之恋确实是深入人心。他们的传奇故事符合才子佳人以及英雄救美的套路,二萧的才情又是当时文坛耀眼的光芒,所以二萧的分离总是让人慨叹不尽。读阮莉萍的书,方知二萧的分离更是必然,萧红实在是个林黛玉型的女子,她爱得痴心专情,所以忍受不了萧军的滥情,萧军的家暴更给了她极大的心灵摧残。萧军确实是个时代英雄,配得上一切世俗的荣光,却不配一份现代文明高质量的爱情,在这方面,他比萧红落后。
萧红离开萧军,是违背了当时文坛主流,左翼作家群的意愿,虽说萧军花心滥情出轨,人们还是觉得萧红需依赖和仰仗萧军。顽固的封建意识影响下的父权及夫权主义,使人们觉得萧红必须忍气吞声。不知萧红若忍下来,是不是后来的境遇会好一点?而不至于疾病缠身,流离失所,红颜早逝?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萧红就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萧红,她将是许许多多恪守“妇道”、兼有充分的妻性和奴性的、作为男人附庸的一个女人。但萧红就是萧红!正在于她敢于舍弃一分被玷污的情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的反抗,让萧军耿耿于怀,后来还以此诋毁她,报复她,这正证明了萧军的局限。萧红的反抗深具力量,包括她与当时的主流文坛保持距离,也是一种勇气。
萧红和萧军分手势在必然,他们给不了对方最需要的东西。好在端木蕻良的思想并不狭隘,他真心爱萧红,毅然接受怀着萧军骨血的萧红。萧红与端木决定相爱相守,是在与萧军分手之后。
这个世界是由男人与女人组成的,要幸福和谐,不管是大到社会还是小到家庭,都需要男女和谐,而不是各自为营,男人替男人说话,女人替女人说话。想起母系社会,作为女性我不会觉得羡慕;想起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我想社会需要契约,家庭、婚姻、男女相处、每对关系里都需要契约。男女平等,路还很远。二萧的相处里,却充满了不平等,萧军有着大男子主义精神,他总是持凌驾于对方的姿态,是男尊女卑、女性须三从四德的封建思想在作祟。他保护弱者,反过来又凌驾于弱者。
二萧的分离,是萧红努力之后作出的选择,当时舆论一片哗然,一片反对,萧军是得到拥护的。萧红选择了端木,选择她一直在追求的自由平等,追求一份有爱与温暖的日常生活。
她的爱自由,她的真率,是从祖父的园子里获得的。在祖父的园子里,一切自由、平等地生长和存在,阳光普照,雨露均沾。一个人的童年,如果享受过自由,也许一辈子都是无法被束缚的自然人,会用尽力气去追求自由。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有句台词:“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尤其是萧红,因为享受过蓝天翱翔的快乐,所以一生都在追求童年得到过的那种自由与爱。纲常伦理、封建思想、政治体制,如果违背了人性中对爱与自由的渴望,她便会逃离。
是的,她要的,只不过一片可以自由呼吸的天空。她说:“我对端木蕻良没有过高的希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对于端木蕻良,中国现代文学史只给予寥寥几笔,夏志清教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给予端木很高的评价,并且据说若有机会写下部,对于端木将有大篇幅的介绍。在阮莉萍老师的书里,比较全面地了解了端木这位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代表人物。他身染肺病,长期身体虚弱,但是精神并不懦弱。他内向,性格孤傲,不喜与人合群,也不惧流言。他对萧红欣赏、爱慕,用情至深。
端木蕻良对林黛玉的理解和欣赏,也是他对萧红的理解和欣赏。而对于端木,萧红的爱里有些姐姐的成分。端木的爱里边有欣赏和爱恋,也有依赖,加上他的体质孱弱,很多家务活、重活便都落到萧红的身上。
在萧红死后,端木一直惦念,也后悔于没有照顾好她,直到萧红逝亡十八年后他才续弦。他年年为萧红写悼词,文革后几乎年年去给萧红扫墓,生前的遗愿便是死后骨灰撒在萧红陨落的土地上。我觉得萧红九泉下应该含笑,她一生追求的爱与幸福,并没有辜负她,她最终所托是良人,值得。阮莉萍可能是爱屋及乌,也可能是出于爱惜其才情,感念其后来的痴心专念,对于端木为人诟病之处,也就是没有尽全力照顾萧红,她给予充分的理解——病体不支、忙于事业,加上比兵荒马乱。这里既有人之常情的理解,也有设身处地、换位代入之后的宽容……
人们对于萧红难以释怀的还有她两次放弃作为母亲的责任,因而指责她缺乏母性,以及认为她的政治觉悟太低,思想不够积极上进。
萧红与政治保持着距离,也许有她天性中本能的抗拒,也可能有一部分端木的影响。他们均有着学者一样的纯粹,也更愿意保留一些自然人的本质,保留赤子情怀。
萧红与丁玲有过交集,有过相互吸引,而最后又走出彼此的生活。这也是必然的,丁玲善于改变自己去适应时代变化,做弄潮儿,萧红的内心更在意永恒不变的真实和自由。阮莉萍以薛宝钗和林黛玉分别做比俩人,很有意思,所以丁玲活出当时的精彩,左右逢源,萧红颠沛流离,受尽折磨,但她的美和才华在时光里永不老去。从这方面讲,她俩是人各有志,也各得其所。
普遍认为,萧红是一个缺乏母爱的女人。诚然,她自己的童年时代,是缺乏父母之爱的,阮莉萍一方面主观方面入手,“从《爱的艺术》看萧红的童年”,分析童年时代父母之爱的缺席给萧红留下终身的阴影。加上农村生活中,落后的医疗水平和落后的观念,让她见了太多的生育悲剧,从而对于生育只剩恐惧与抗拒。一方面从客观实际分析,由于身处兵荒马乱的年代,自己又是历经离乱,每天朝不保夕,萧红根本无暇顾及肚子里的胎儿,更别说养儿育女。
“作为走出封建秩序的新一代,萧红面临着从生存到精神的更生,同时面临两性世界的重建,她困惑于‘妻子’的定义,更在无奈中放弃‘母亲’的责任。”阮莉萍这样写。 总之,阮莉萍的夹叙夹议,一边以客观的叙述,流利省净的语言,把人物的命运冷静地呈现出来,一边用散文诗般的语言带读者去品读萧红的血泪之作,去体会她的内心世界,不仅与她同命运而且共呼吸。《一钩新月天如水》是我读得最慢的一本书,萧红过得那么艰难,一步一步捱过去,阮莉萍的文字又那么动情,我几次读得哽咽,情不自禁。
第四,阮莉萍老师的文字表达是非常端庄典雅的,语言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
阮莉萍老师教科书般的语言表达,很干净简练,流畅又优美,富有感染力,是很好的语言典范,与她缜密的思维、流利的口头语言是一致的,这可能离不开她长期在高中讲台练出来的本领。我不仅自己很喜欢读她的作品,还会买来送给身边爱读书的好姐妹、好朋友。她的文字出手很快,且一经脱稿,基本不用修改,她思想的成熟,思虑的稳定,写作的语言风格,都很稳。我与她合作过,对于她的高产和高质量一直很惊奇和佩服。
1999年6月,《亚洲周刊》与来自全球各地的文学名家,联合评选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萧红的《呼兰河传》进入十强,名列第九。《亚洲周刊》指出:“一百强中文小说头十名,作家以独立的精神穿透时代主题,写出能够反映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佳作,也以辉煌的艺术感召新世纪作家。”这话精辟,萧红的作品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萧红的思想觉悟和文学成就,阮莉萍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而萧红的思想局限性和性格弱点,阮莉萍也毫不掩饰,毫不“护短”,进行温和地批判。萧红严重缺爱的童年,使她一面渴望自由独立,一面极度缺乏安全感而需要别人的保护,从而存在着“女儿式”的依赖,使她每段感情都全身心投入,正如时下流行的一个词“恋爱脑”,因此每份感情都伤痕累累,身心备受摧残,为悲剧的结果埋下伏笔。
但是阮莉萍同样给予充分的理解。萧红个人性格上的缺陷,更多的是时代的局限,使她理想不能成真,最终也做不到真正地独立自由,但是她的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时至今日仍是许多现代女性不能具备的。阮莉萍能看到萧红与自身软弱性搏斗的努力,看到她与旧意识艰难剥离的努力,看到她在与自我的缺陷抗衡中精神成长的,实在是难能可贵!
的确,萧红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性格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命运的悲剧。萧红病逝时年仅31岁,试想:若她能活得长久一些,那时,社会的宽容度更大一些,女性实现自由独立、自我价值的土壤更肥沃一些,而她经历种种劫难之后对于男女之情也定能看淡一些,那么她也能涅槃重生,成为真正的新时代女性!
其实阮莉苹也是一个萧红性格的人,热爱自由,才华横溢,为人豪爽多情,你不负我,我绝不负你,自诩为女汉子,其实柔软细腻,深情善感。所以她对萧红的才华,非常爱惜,对萧红的每一步选择,非常尊重,有一种隔空知己般的感觉。阮莉萍《一钩新月天如水》的自序,便是一首深情的赞歌。
“她是一湾治愈系的月亮。清冷的背景、澄澈的光芒、恒久的孤独。她身不由己,顺着环绕太阳的轨道,领受属于自己的悲欢离合。她选择了黑夜,在太阳照耀不到的地方,用自己的光芒温柔了恐惧的夜晚。她是属于美的,而不属于力。她需要爱与温暖,如同需要太阳的辐射,才能辉映出皎洁的月色。她是宇宙的清眸,以超越自己的悲悯目光,观照着偏僻乡野里的生生死死;她是梦境的女儿,用模糊距离的理想衣裳,轻轻覆盖了所有过往的疼痛不堪。”
赞美萧红,赞美一切敢于为爱付出,为自由抗争的人。我想,阮莉萍解读萧红,也在解读自己。她把自己也融入萧红的命运里,也许是因为接近而去写,又因为写了而更加接近。总之,我想起一句诗,云在青天水在瓶,它们是不一样的,它们又是一样的……
——吴丽霞 2019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