恺撒之死读后感摘抄
《恺撒之死》是一本由[美] 巴里 • 施特劳斯 (Barry Strauss)著作,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恺撒及其部下
恺撒,全名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Gaius Julius Caesar,前100—前44年)。杰出的政治家、将军和作家,最后成为终身独裁官。恺撒是当时最具争议的人物,很多罗马人担心他自立为王并损害自己的利益,遂决定将其暗杀。享年55岁(据信)。
屋大维,全名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屋大维(Gaius Julius Caesar Octavianus,前63—公元14年),原名盖乌斯·屋大维乌斯(Gaius Octavius),后为“凯旋将军·恺撒·神之子”,最终被尊为奥古斯都(Augustus)。恺撒这位才华横溢、冷峻果敢的甥孙和义子历经当时凶险的政治旋涡,成就了“奥古斯都”威名,成为罗马帝国开国皇帝。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遇刺时,屋大维18岁。
马克·安东尼(Mark Antony),即马尔库斯·安东尼乌斯(Marcus Antonius,约前83—前30年)。恺撒的得力将军之一,他以政治家的精明挫败刺客们,赢得了克利奥帕特拉的芳心,成为立于罗马帝国权势巅峰的两人之一,仅为屋大维所败。公元前44年时,39岁。
李必达,全名马尔库斯·埃米利乌斯·李必达(Marcus Aemilius Lepidus,约前89—前12年),恺撒的将军之一,其忠实的追随者。恺撒遇刺时,他统率一支军团驻扎在罗马。他原为大祭司,后为后三头同盟之一,但遭到安东尼和屋大维的排挤。公元前44年时,45岁。
《恺撒之死》读后感(二):罗马版《万历十五年》
放眼古今中外,有一个人没有当过皇帝,但却把自己的名字变成了皇帝的代名词,他就是凯撒(公元前100年7月12日—公元前44年3月15日),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德语中的皇帝(kaiser)和俄语的沙皇(tsar或czar)都由凯撒(Caesar)一词演化而来。作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自古以来为凯撒立传的作品可谓汗牛充栋,还有诸多影视作品,如HBO出品的《罗马》,是讲述凯撒传奇人生的佳作。
美国康奈尔大学历史与西洋古典学教授巴里·施特劳斯(Barry Strauss)的新书《恺撒之死》(英文原版出版于2015年),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该书以凯撒之死这一史上最著名的刺杀事件为切入点,讲述了公元前44年的罗马各方的利益冲突,以及凯撒遇刺的经过和事态的发展。就像一位擅长讲故事的时事观察家,将与该事件有关的人物挨个给你分析,推测他们的动机,并评判他们行为的后果与得失,本书读起来丝毫不逊于《罗马》的观影体验。
[美]巴里·施特劳斯,《凯撒之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4月出版本书独辟蹊径,聚焦恺撒人生的最后阶段,解读各方动机与诉求,分析刺杀阴谋的形成原因与恺撒之死产生的重大影响。
综合作者书中的观点,凯撒遇刺主要源于三方面原因。
一是对民意的傲慢成为诱发阴谋最后的稻草。事发前3个月里,凯撒蔑视元老院、罢免平民保民官、亲近君主制3件事,被一些人解读为凯撒正在失去人心,让阴谋集团认为他们的刺杀计划可以成功,成为阴谋实施的诱因。
二是各怀鬼胎的人走到一起形成阴谋集团。正如思想家、政治家塞尼卡所说的,在这场阴谋中,凯撒的朋友多于敌人。这个集团主要由凯撒的朋友们组成,他们或出于信念、私利、新仇旧恨、荣誉乃至嫉妒,精心策划了这次阴谋。作为公认的三大主谋之首,布鲁图斯是灵魂人物。罗马内战后,元老院希望从军队手中收回权力,维护共和传统,而大权独揽的凯撒被他们视为共和的威胁。布鲁图斯因在贵族中最负盛名,享有凯撒百般恩宠,成为旧式罗马精英游说的首选,最后他的入局,是刺杀阴谋能够形成的关键。还有两名军官,卡西乌斯和德奇姆斯,都是凯撒麾下受到重用的将军,尤其后者德奇姆斯追随凯撒多年,是他的密友,深受信任和提携,甚至还被不知情的凯撒列入遗嘱的第二继承人,而他背叛的原因更多是出于个人野心和积怨。
三是凯撒的宽恕政策是阴谋家不满的焦点。精于权术的凯撒对待昔日的敌人奉行宽恕政策,凯撒自信能够收服这些人,并让这些人为己所用,但作者认为这是不明智的。凯撒宽恕了贵族敌人而没有寻求对方的宽恕;他免除他们一死,但在某些情况下有没给他们留下土地;他给与他们觊觎的头衔,却又削减了他们的权力,这让阴谋家们恼火,因为这些是他们原本在庞培手下就能赢得的,现在却被当成了恩赐。同时,宽恕政策也激怒了他的一些长期支持者。而凯撒解雇私人保镖、以及事发当天听信德奇姆斯继续前往元老院,则可以说是凯撒的个人疏忽。
基于史料,严谨论证
本书第二个特点,是学术性。这是一本以凯撒遇刺事件为切入点,严肃探讨罗马共和国后期政治、社会背景的历史著作,它的严谨性首先体现在分析文本的选择上。作者分析的依据,是大马士革的尼古劳斯、普鲁塔克、阿庇安、苏维托尼乌斯、狄奥等人的历史记录,在梳理上述5大关键史料基础上,详细剖析主要阴谋家的动机、刺杀地点的选择、如何隐藏武器等历史细节。犹如侦探一样,作者对待史料的态度是批判性的,从记录者的人生背景、立场等多角度对他们的记录进行了对比和甄别,进而找出最合理的证据。
叙事生动,可读性强
既然本书是一本严谨的学术作品,那么它的第三个特点就尤其显得难能可贵,即生动性。书中述及与事件相关的人物近30人,对于安东尼、屋大维、布鲁图斯、卡西乌斯、德奇姆斯、西塞罗等主要人物更是有专门的篇幅深入论述,从各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人生追求等,以有限的篇幅塑造起人物丰满的形象,即使是对这段历史不熟悉的读者,也可以快速对这些人建立起印象。这是本书第一部分的任务,即介绍出场人物,并分析暴风雨前夕的种种迹象。
第二部分的重点,在于描述事件的经过,读起来更是电影大片般的手笔。从酝酿阴谋、征募杀手,到鼓动凯撒离家、元老院实施谋杀,再到事后罗马各方的反应、安东尼利用葬礼重拾人心,剑拔弩张,一气呵成,叙事的精彩程度不亚于小说。谋杀事件的结果,是罗马再一次大规模的内战,以及最后屋大维的称帝,其影响正如作者在第三部分所总结的,“凯撒的遇害并没有预示着共和自由的恢复,反而成了共和自由的葬礼”,布鲁图斯、卡西乌斯、德奇姆斯阻止不了屋大维统治罗马,事实上,他们为他开启了权力之路。
最后,如果对这段历史不是很熟悉,可以先看看《罗马》这部美剧,《罗马》的叙事更为宏观,上下两季共22集的剧集,分别讲述了凯撒、庞培之争与安东尼、屋大维之争,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罗马共和国末期的这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恺撒之死》恰是承上启下的一本著作。
《恺撒之死》读后感(三):聚焦恺撒大帝遇刺前后的阴谋成型与权力博弈
估计大家都有玩扑克牌的经历吧,但各位知道吗?扑克牌上面其实蕴藏了巨量的历史信息。如果大家注意观察,可能会发现方块K中的头像和其他三种花色的都不一样,它是侧面像。画像就是以凯撒大帝为原型的。这是因为凯撒在罗马帝国硬币上的画像就是侧面像。画像上的凯撒手持一柄战斧,这正是古罗马帝国权力的象征。
他不是帝王,可凯撒这个名字却成为后世帝王和胜利的代名词。当恺撒达到权力和荣誉的巅峰后不久,这位盖世英雄却身受乱刀,死于非命。凯撒之死,历来存在巨大的争议,BBC电视台曾经播放专题考古纪录片《凯撒之死》来验证其真正的死法和动因。
恺撒,作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传记不一而足,而《凯撒之死》独辟蹊径,聚焦恺撒人生的最后阶段,解读各方动机与诉求,分析刺杀阴谋的形成原因与恺撒之死产生的重大影响。
作者巴里 • 施特劳斯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历史与西洋古典学教授,古代军事史首屈一指的专家。他认为,尤利乌斯 • 恺撒谋杀案是一桩精心策划的准军事行动,一场由恺撒手下心存不满的军官们精心构思的阴谋;现场甚至还安排了角斗士负责保护刺客免遭恺撒友人的报复。作者梳理大马士革的尼古劳斯、普鲁塔克、阿庇安、苏维托尼乌斯、狄奥五人的历史记录,并结合现代考古学、现代医学、古代兵器学研究,详细剖析主要阴谋家的动机、刺杀地点的选择、如何隐藏武器等历史细节。
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史称恺撒大帝,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并且以其优越的才能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奠基者。
恺撒出身贵族,历任财务官、祭司长、大法官、执政官、监察官、独裁官等职。公元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在8年的时间里征服了高卢全境,还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公元前49年,他率军占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
恺撒当政期间,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制,用以巩固统治基础。他先是以摧枯拉朽的方式破坏了旧的贵族共和体制,把军政大权集中于一身;接下来,他把意大利各城镇的地位提高到和罗马相等,把各行省的地位提高到和意大利相等,并且把公民权陆续给子罗马的各个行省,使这个大帝国的统治集团基础更加扩大巩固;最后,他颁布反对行省官员勒索的法令,扩大授予罗马公民权的范围,建立退役老兵殖民地,实行自治市法,增设高级官职等。
公元前44年,为拯救卡莱会战中被俘虏的9000名罗马士兵,恺撒宣布将远征帕提亚。但是,当时的占卜师说“只有王者才能征服帕提亚”,此举更加深共和派议员的不安,认为恺撒终将称王。二月,在一项典礼上,执政官安东尼将花环献给恺撒,并称呼恺撒为王。虽然恺撒拒绝,但反恺撒一派却变得更为恐惧,于是策划谋杀恺撒。
恺撒的独裁统治动摇了罗马共和国的利益,事业上的巨大成功,使自负的恺撒认为,几百年的罗马共和政体已经名存实亡了,他甚至对亲信说:“共和国,这是一句空话,现在已经没有内容了!”恺撒的军事独裁,引起了部分以共和派自居的罗马元老贵族的严重不满,而有些原来支持他的人也因他的自负而感到失望。
在出席元老会的前一天,恺撒和他的骑兵长雷必达一起用餐时,突然提出一个问题,“怎样一种死法是最好的?”大家纷纷发表意见,最后,恺撒表示,他愿意突然而死。谁料想,第二天他的预言就应验了。
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遭到以布鲁图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恺撒死后被按照法令列入众神行列,被尊为“神圣的尤利乌斯”。而阴谋刺杀他的人中间,几乎没有谁在他死后活过3年的。所有人都被判有罪,并以不同方式死于非命:一部分人死于海难,一部分人死于屋大维和其他恺撒部将随后发动的战争,有些用刺杀恺撒的同一把匕首自杀。
恺撒生在一个罗马发生变革的时代,他促进了这样的变革的进程。恺撒的所作所为使他成为了罗马第一位集大权于一身的执政官,而这又违背了罗马共和国的体制,必然会遭受到一场源于传统势力的反感,甚至最激烈的斗争。
这个西方历史上第一起,也是最著名的"元首遇刺案"。不仅是在罗马史上,而且在莎士比亚的戏剧《恺撒之死》中,都有详细而悲壮的描写。
刺杀密谋者们商定:在3 月15 日召开元老院会议时动手。 但是,时间一长,就有些风声泄露出去了。几天来,罗马城内谣言四起,气氛 紧张。恺撒本人在临死前曾多次收到一些关于他即将遭到谋杀的预兆,甚至还有一些明显的不祥之兆向恺撒预示他将被杀,而且他的不少部将和朋友也劝他要留意元老院的阴谋行动,要谨慎处世,加强戒备。然而凯撒不愿意采取任何措施,他坚信自己的权威和命运。
此次刺杀带头的是议员卡西乌斯,和他的朋友兼妹夫布鲁图斯等人。当每个谋杀者都向恺撒身上捅刀时,布鲁图也刺了一刀,恺撒对别的刺杀者拼命进行反击,并一面喊叫一面挣扎,然而当他看到布鲁图手里的匕首时,竟然默默地用外袍蒙上了头,心甘情愿地挨刺。
阴谋者们刺杀凯撒后,本来以为人民会感谢他们“杀死了暴君,解放了罗马”,会把他们称为“共和国的救星”的。布鲁图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说:“不是我不爱凯撒,而是我更爱罗马。”可是,现实情况与他们预想的完全相反,全城除了惊恐的气氛之外,就是一片沉默。
凯撒的死并没有给罗马带来混乱,那些刺杀他的阴谋者们并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好处。罗马的共和体制的卫道士从此将在罗马消失。罗马将不可避免的走向帝国道路。因为凯撒早就在六个月前留下了遗嘱,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的继任者,养子屋大维最终统治罗马帝国40年,并一手将罗马城推为世界第一大都城。罗马由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标志着罗马帝国时代的开端。
在严谨考据基础上,作者巴里 • 施特劳斯,抽丝剥茧、层层推进,叙事紧凑、高潮迭起,让《恺撒之死》读来有种身临其境的紧张与畅快之感,生动再现了公元前44年的罗马、尤利乌斯 • 恺撒及阴谋集团成员生命的最后岁月。
《恺撒之死》读后感(四):第一章 并辔同行
公元前45年8月,距“3月15日事件”尚有7个月之久。意大利北部湿热的平原上,一队人马由两辆战车引领,浩浩荡荡开进梅迪奥兰城[Mediolanum,今米兰(Milan)]。领头的战车上昂立着罗马独裁官盖乌斯 • 尤利乌斯 • 恺撒,他刚刚平定了西班牙(Hispania)的叛乱,气宇轩昂,容光焕发。
除恺撒之外,处于最高荣誉地位的当属马尔库斯 • 安东尼乌斯,即后世更为人熟知的马克 • 安东尼。他是恺撒授意的接任罗马两位执政官的人选之一,这是仅次于独裁官的官职。紧随其后是颇受恺撒庇护的德奇姆斯,新近一任的高卢(Gaul,大致为今日法国)总督。德奇姆斯的身边是盖乌斯 • 屋大维乌斯,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屋大维,恺撒的这个甥孙年仅17岁时便已锋芒初露。
四位英豪聚首高卢南部,一同翻越阿尔卑斯山脉(Alps),取道多米蒂亚大道(Via Domitia)。这是一条变幻莫测、生死未卜的古道,既是往昔汉尼拔(Hannibal)的入侵路线,也是神话中赫拉克利斯(Hercules)去往西班牙的道路。
恺撒向着罗马进发。他正盘算着时隔一年出头的再次凯旋入城,意在宣告自己辉煌的战绩,并终结这场自公元前49年爆发、持续4年之久的内战。结束这场内战实属不易,只因缘由太过复杂。事实上,这是恺撒毕生经历的第二次撕裂罗马的内战。每次战争都是对困扰罗马棘手问题的集中反映,从意大利饱受的贫困到各行省发生的压迫,从愚蠢的自私自利和旧式贵族的垂死挣扎到一呼百应的独裁官建功立业的强烈诉求。其后隐藏的却是明白无误的残酷现实,那就是罗马的实权不在元老院,不在人民,而在军队。
浓眉乌眼、口才雄辩、孔武有力、作风狂放的恺撒拥有超强的实际才能。出于对罗马的热爱和对权力的渴求,他利用这份才能重整天下。恺撒的军队或屠杀或奴役了数百万人,其中不乏妇女和儿童。然而在一场场滥杀之后,他又宽恕了国内外的敌人。这种善意的姿态很难不激起人们的疑惑:难道这个征服者在真心安抚?不过大多数人也别无选择,只能默默认同。
在追随自己的所有罗马人中,恺撒挑选了安东尼、德奇姆斯和屋大维三人一道荣归意大利。这是为何?为何这三人中有人会在7个月之后背叛他?为什么在恺撒死后,这三人要举兵互伐,又都取道凯旋的这条路线自意大利北部杀入高卢南部呢?
这就要说到他们每个人在公元前45年之前是如何投身恺撒麾下的。
德奇姆斯崛起
德奇姆斯 • 尤尼乌斯 • 布鲁图斯 • 阿尔比努斯是恺撒的密友,他们自公元前56年起共事至少10年之久。当时,时年25岁的德奇姆斯受恺撒派遣担任高卢的舰队司令,打赢了征服布列塔尼(Brittany)、打开入侵英格兰之门的大西洋之战,建立了赫赫声名。
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在德奇姆斯身上尤其如此。战争、高卢和恺撒统统成了德奇姆斯的标记。他矫健敏捷、精力充沛、足智多谋、求战心切;他自命不凡、争强好胜、热衷功名。一如他那个阶层中志向远大的人士一般,他赢得了通过选举产生的罗马官职,但首都及其权力圈却不像高卢前线那么令他神往。
德奇姆斯生于约公元前81年4月21日。他血统高贵,系罗马共和国缔造者卢基乌斯 • 尤尼乌斯 • 布鲁图斯(Lucius Junius Brutus)的后裔。德奇姆斯的祖父是大将军和政治家,但其父非军界人士,其母则作风轻佻,常与人私通,或许与恺撒就保持有这种关系——恺撒在罗马曾勾引过多名已婚贵妇。有位著名历史学家曾有暗示,称德奇姆斯为恺撒的私生子。揣度虽耐人寻味,但却没有事实依据。
无论如何,青年德奇姆斯终究成了恺撒的幕僚。军界非常适合德奇姆斯。得益于恺撒的提携,他一路青云,重展家族昔日执掌军权的雄风。他支持恺撒,这一点与其他任何罗马人并无二致。
德奇姆斯长相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他极有可能如他母亲一般魅力无穷,其母可是远近闻名的大美人啊!他身材高大,与他曾假扮的高卢人相比也毫不逊色。他遗下的十数封信函中兼有军营的粗野和罗马贵族刻板的礼貌与自恃,文雅的字里行间时常夹杂着愚笨的语句,例如:“取下你牙间的嚼子,开口说话吧。”也许角斗士身上特有的粗鄙已经侵染了他——德奇姆斯手下豢养了许多角斗士。纵然如此,也无法阻止他与罗马最伟大的演说家马尔库斯 • 图利乌斯 • 西塞罗相互寒暄调侃。
在高卢,德奇姆斯参与了他那个时代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恺撒仅用8年时间(前58—前50年)就征服了这片被罗马人称作“长毛高卢”(Gallia Comata)的地区——这里地域宽广、人口稠密、尚武好战,覆盖了当今法国大部、比利时全境、部分荷兰及德国的一小部分(法国的普罗旺斯地区当时已为罗马行省),之后还入侵不列颠。凭借高卢的黄金、农业出产和奴隶资源,恺撒一跃成为全罗马最富有的人,并与德奇姆斯等人共享这些财富。
公元前56年在布列塔尼近海的海战中获胜之后,德奇姆斯接下来再次露面的时间是在公元前52年。这一年高卢发生了叛乱,罗马统治险些遭受颠覆。在战事最为激烈的日子里,德奇姆斯亲临阿莱西亚[Alesia,今勃艮第(Burgundy)]的攻城之战现场。根据恺撒的说法,德奇姆斯面对高卢进攻奋起反击,恺撒威风凛凛、身着绛紫色披风紧随其后。敌军全线崩溃,战事宣告结束,只留下清理战场行动待次年展开。
公元前50年,德奇姆斯返回罗马首度任职,官职是经由选举产生的财务官。同年4月,德奇姆斯迎娶来自贵族家庭的葆拉·瓦莱里娅。为嫁给德奇姆斯,葆拉在他确定从海外行省返回的当日休了前夫。那本是一个很出色的男子,对此社会上颇有微词,但未引起太大反响。
德奇姆斯与葆拉完婚一年后,即公元前49年,内战爆发。内战在恺撒和主张寡头政治的反对者之间展开。在他们眼中,恺撒是一个危及他们生活方式的权力狂人和平民主义煽动者;而恺撒则认为,他们对他荣誉的侮辱是心胸狭隘的表现,他们并不像罗马贵族那样看重荣誉。
恺撒的主要对手是庞培和加图。庞培即格涅乌斯 • 庞培 • 马格努斯,他绝非空头理论家;事实上,他是恺撒的前政治盟友和女婿。为图霸业,他远征西班牙、罗马亚细亚(今土耳其)与黎凡特(Levant)。在恺撒出现之前,庞培是罗马最伟大的在世将军。马尔库斯 • 波尔奇乌斯 • 加图,人称小加图,是一位杰出的元老,信奉由贤明而富有的精英人士治理自由国家的古典观念。刻板教条的他坚持认为,罗马就是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而其他人则认为罗马是罗慕路斯的下水道(Sewer of Romulus),小加图因此饱受嘲弄。他是恺撒的大敌。
德奇姆斯的大多数家人倾向于同情庞培和加图,他的内兄弟们就甘愿为这两人而战。德奇姆斯成年后为帕斯图米乌斯 • 阿尔比努斯(Postumius Albinus)家族收养,这是一家名门望族,其祖上一贯与罗马国王为敌,思想保守。然而,德奇姆斯却坚持留在恺撒军中。大概在公元前49年年初,德奇姆斯发行了硬币,纪念他的高卢胜利、他的忠诚、他的责任感及团结精神,而这一切都是内战中恺撒刻意宣扬的主题。
同年,恺撒任命德奇姆斯为马西利亚[Massilia,今马赛(Marseille)]攻城战的海军司令,此地为高卢人在地中海海岸所仰仗的重要港口和海军基地。在此后为期半年的战事中,德奇姆斯击败了马西利亚舰队。凭借战斗中彰显的活力、斗志、口才、卓识和敏捷,德奇姆斯赢得了恺撒的交口称赞。他极大地推进了恺撒的霸业,因为此前海军荣耀一直为庞培独享。
恺撒回到意大利后,接着又挥师东进与庞培决一雌雄。在公元前45年一年间,他将德奇姆斯作为副帅留在马西利亚,担任高卢总督。后来德奇姆斯击败号称高卢最骁勇斗士的贝洛瓦契(Bellovaci)叛军,再立战功。
德奇姆斯似乎有如这个他度过大部分成年时光的国家一般粗野。有那么一些罗马人接受了作为敌手的野蛮人的做派和习俗,这样的人虽然不多,也许比文献资料承认的更为罕见,但德奇姆斯就是其中之一。他讲高卢的语言,罗马人中极少有人能做到;他对这个国家的了解十分透彻,他可以穿上高卢服饰,像当地人那般招摇过市。
大约在公元前45年7月,德奇姆斯自西班牙返回途中,与恺撒在高卢南部相会。毫无疑问,德奇姆斯当即就独裁官缺位期间他统治下的高卢行省向恺撒做了汇报。恺撒对德奇姆斯非常满意,这一点可以从他返回意大利时赋予德奇姆斯的荣誉地位中得到佐证。
侍奉恺撒十多年后,德奇姆斯以英雄的身份衣锦还乡,顺风顺水。在公元前45年年底他准备就任罗马裁判官(高级司法官员)时,恺撒已经指定他于公元前44年出任意大利高卢(即山南高卢,大约位于意大利北部)总督和公元前42年的执政官。
总而言之,德奇姆斯正处于重振家族声誉的上升通道之中。这里只有一个障碍。德奇姆斯的父亲和祖父是通过罗马人民的自由选举、在元老院的指令下担任公职的;而德奇姆斯则在恺撒的个人授意下获取一切,这不免有悖于罗马贵族推崇的理想——“dignitas”。该词极难翻译,除“尊严”外,它还有“价值”“威望”和“荣誉”之意。或许,单一地翻译为“等级”最为贴切。
对于现在的德奇姆斯来说,问题在于他是否继续依附恺撒,还是另辟蹊径自我主宰。
《恺撒之死》读后感(五):人物简介
恺撒及其部下
恺撒,全名盖乌斯 · 尤利乌斯 · 恺撒(Gaius Julius Caesar,前 100—前 44 年)。杰出的政治家、将军和作家,最后成为终身独裁官。恺撒是当时最具争议的人物,很多罗马人担心他自立为王并损害自己的利益,遂决定 将其暗杀。享年 55 岁(据信)。
屋大维,全名盖乌斯· 尤利乌斯· 恺撒· 屋大维(Gaius Julius Caesar Octavianus,前63—公元14 年 ), 原 名 盖 乌 斯· 屋 大 维 乌 斯(Gaius Octavius),后为“凯旋将军· 恺撒· 神之子”,最终被尊为奥古斯都(Augustus)。恺撒这位才华横溢、冷峻果敢的甥孙和义子历经当时凶险的 政治旋涡,成就了“奥古斯都”威名,成为罗马帝国开国皇帝。公元前 44 年 3 月 15 日恺撒遇刺时,屋大维 18 岁。
马克·安东尼(Mark Antony),即马尔库斯·安东尼乌斯(Marcus Antonius,约前83—前30 年)。恺撒的得力将军之一,他以政治家的精明挫败刺客们,赢得了克利奥帕特拉的芳心,成为立于罗马帝国权势巅峰的两 人之一,仅为屋大维所败。公元前 44 年时,39 岁。
李必达,全名马尔库斯· 埃米利乌斯· 李必达(Marcus Aemilius Lepidus,约前89—前12 年),恺撒的将军之一,其忠实的追随者。恺撒遇刺时,他统率一支军团驻扎在罗马。他原为大祭司,后为后三头同盟之一, 但遭到安东尼和屋大维的排挤。公元前 44 年时,45 岁。
行刺主谋
布鲁图斯,全名马尔库斯· 尤尼乌斯· 布鲁图斯(Marcus Junius Brutus,约前85—前42 年)。布鲁图斯的声名、善辩和德行方面的声望使他在暗杀者中最负盛名,并成为他们的代言人。从不太积极的一面看,他有背叛倾向,并且会勒索居民的钱财。他希望除掉恺撒,又不想发动革命、 侵扰和平,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公元前 44 年时,40 岁。 卡西乌斯,全名盖乌斯·卡西乌斯·朗吉努斯(Gaius Cassius Longinus, 约前86—前42 年)。他是一位军人,也是庞培的支持者,可能是阴谋策划者。在最后反目之前,他只是极为勉强地接受恺撒。卡西乌斯主张采取的手段比他内兄布鲁图斯更加严酷。公元前 44 年时,41 岁。
德奇姆斯,全名德奇姆斯 · 尤尼乌斯· 布鲁图斯· 阿尔比努斯 (Decimus Junius Brutus Albinus,约前 81—前 43 年)。常被人们遗忘的德奇姆斯,是谋害恺撒的第三个主要人物。他出身于贵族家庭,作为一名才华卓越的青年将军,在随恺撒征战高卢时崛起;后来与之反目,可能是出于对共和原则的维护,也可能由于抱负受挫,或者两者兼具。他在意大利和高卢皆与安东尼为敌,遭人出卖后被处死。公元前 44 年时,37 岁。
特雷博尼乌斯,全名盖乌斯· 特雷博尼乌斯(Gaius Trebonius,约前 90—前43 年)。作为恺撒的主将之一,特雷博尼乌斯在针对恺撒的阴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后遭人出卖而被杀害。公元前 44 年时,46 岁。
卡斯卡,全名普布利乌斯· 塞维利乌斯· 卡斯卡(Publius Servilius Casca),或许卒于公元前42 年。在 3 月 15 日这天,他率先向恺撒发难。 公元前43 年,他担任平民保民官,之后随布鲁图斯东征腓立比,或许阵亡于此地,或许尔后自刎。
盖乌斯·卡斯卡,全名盖乌斯· 塞维利乌斯· 卡斯卡(Gaius Servilius Casca),普布利乌斯之弟,正是他击中了恺撒的肋骨,而这极可能是致命一击。
辛布尔,全名卢基乌斯· 提利乌斯· 辛布尔(Lucius Tillius Cimber), 或许卒于公元前42 年。尽管辛布尔是出了名的闹事者和酒鬼,恺撒却十分喜爱这位军官,但是辛布尔却背叛了恺撒。在3 月 15 日这天,他从恺撒肩上扯下外袍,示意开始行动。在担任比提尼亚总督期间,他支持布鲁图斯和卡西乌斯。他参加了腓立比之战,或许亡于此地。
庞提乌斯·阿奎拉(Pontius Aquila),卒于公元前43 年。身为平民保民官的他,在公元前45年恺撒凯旋时拒绝起立,故而冒犯了恺撒。他极可能就是那个庄园被恺撒没收了的庞提乌斯· 阿奎拉。在公元前43 年的战斗中,阿奎拉效命于德奇姆斯,战死疆场。
女性人物
塞维莉娅,全名塞维莉娅· 凯皮欧(Servilia Caepio),生于约公元前100 年,卒于公元前42 年之后。高贵的塞维莉娅是布鲁图斯的母亲,卡西斯和李必达的岳母,加图的异父姐姐,恺撒的情妇,全罗马最有人脉、最具权势的女人。因此,对于刺杀恺撒的阴谋,还有谁会比她更加纠结呢? 公元前 44 年时,55 岁。
克利奥帕特拉(Cleopatra VII Philopator,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 前 69—前30 年)。这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女王是那个时代两位最具权势的罗 马人的情人,首先是尤利乌斯· 恺撒,之后是马克· 安东尼。公元前44 年 时,25 岁。
尤尼娅·特尔提娅(Junia Tertia),卒于公元22 年。塞维莉娅之女,卡西乌斯之妻,据传是恺撒的情妇。
卡普尼娅,全名卡普尼娅 · 皮索尼斯(Calpurnia Pisonis)。她是恺撒第 三任(亦是最后一任)妻子,出生于贵族政治家庭。在 3 月 15 日这天,她 力阻恺撒前往元老院,但是未能成功。公元前 44 年时,33 岁。
富尔维娅,全名富尔维娅 · 弗拉卡(Fulvia Flacca,约前 75—前 40 年)。 她先后嫁给了克洛狄乌斯(Clodius)、库里奥(Curio)和马克· 安东尼,是那个时代极有能力的女人之一。在恺撒的葬礼上,她隐在幕后操纵着安 东尼,并于公元前 41 年招募了一支军队。公元前 44 年时,30 岁。
波契娅,又名波西娅(Portia),全名波契娅· 加图尼斯(Porcia Catonis),卒于公元前42 年。她是加图之女,在第一任丈夫去世后,嫁给了表兄布鲁图斯。或许是她促成了布鲁图斯转而对抗恺撒。无论如何,她 知晓丈夫密谋刺杀恺撒。公元前 44 年时,大约 25 岁。
阿提娅(Atia),卒于公元前43 年至公元前42 年。恺撒的外甥女,屋 大维(后来的奥古斯都)之母,正是她将3 月 15 日的恐怖事件告知了远在国外的儿子。
塞姆普罗妮娅,全名塞姆普罗妮娅 · 图蒂塔娜(Sempronia Tuditana)。她是德奇姆斯之母,因智慧、美貌、私通和革命性政治观点而负有盛名。 她在公元前 63 年支持喀提林(Catiline),时常邀请他的高卢盟友来家中做客。
葆拉,全名葆拉·瓦莱里娅(Paula Valeria),德奇姆斯之妻。公元前 50 年,德奇姆斯从海外班师归来之日,她休了前夫改嫁德奇姆斯,此事招至颇多闲言碎语。此后,她一直忠于德奇姆斯,至死不渝。
阴谋家之友
西塞罗,全名马尔库斯· 图利乌斯· 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 前106—前43年)。当时最伟大的演说家和政治理论家,内战中他支持庞培,但与恺撒关系甚好。后来他又支持刺客,殚精竭虑迎战安东尼,并在与屋 大维的结盟上孤注一掷,结果失败,于公元前 42 年被处死。公元前 44 年时, 62 岁。
多拉贝拉,全名普布利乌斯· 科尔内利乌斯·多拉贝拉(Publius Cornelius Dolabella,前70—前43 年)。多拉贝拉是一个变节分子,他由支持庞培转而支持恺撒,继而支持阴谋集团,后又为了获取东方显赫的控制 权投靠安东尼。他背信弃义地杀害了特雷博尼乌斯,后被卡西乌斯大军击溃,自戕。
西纳,全名卢基乌斯· 科尔内利乌斯· 西纳(Lucius Cornelius Cinna)。 公元前44 年任裁判官,是恺撒前内弟,明目张胆在公开场合支持行刺者,结果激起众怒。
其他(中立者、未卷入者和隔辈之人)
小加图,全名马尔库斯· 波尔奇乌斯· 加图(Marcus Porcius Cato,前 95—前46 年)。杰出的元老,斯多葛哲学思想的信奉者,恺撒的政敌。他宁死不降恺撒,其行为激励了人们奋而反抗恺撒。
庞培,全名格涅乌斯·庞培·马格努斯(Cnaeus Pompeius Magnus,前 106—前48 年)。作为一名将军和政治家,他在公元前 1 世纪中叶时的地位仅次于恺撒,曾为其盟友及女婿,后来反目成为主要对手,最终引发内战。
格涅乌斯·庞培(Cnaeus Pompeius,约前75—前45 年 ), 庞培长子,在蒙达(Mundan)* 战役中被恺撒击败。
塞克斯都·庞培,全名塞克斯都· 庞培· 马格努斯· 皮乌斯(Sextus Pompeius Magnus Pius,约前 67—前 35 年)。庞培幼子,率领海军抗衡屋大维和安东尼。
拉比努斯,全名提图斯· 拉比努斯(Titus Labienus),死于公元前45年。是恺撒征战高卢时的得力助手,内战中则支持庞培,拼死抗击恺撒。
阿提库斯,全名提图斯· 庞波尼乌斯· 阿提库斯(Titus Pomponius Atticus,前 110—前 32 年)。他是银行家、罗马骑士、西塞罗之友兼通信员, 有较好的政治人脉。公元前 44 年时,66 岁。
德奥塔鲁斯(Deiotarus,加拉提亚国王,约前107—约前40 年),一个诡计多端、手段凶狠的政治幸存者,在罗马派系中屡屡变换立场,公元前 47 年时被指阴谋杀害恺撒。公元前 44 年时,约 63 岁。
《恺撒之死》读后感(六):刚征服了埃及艳后的凯撒,竟被私生子杀死, 罗马贵族哀叹:不该杀
01 凯撒之死:笼罩在罗马上空的阴霾
公元前44年3月15日,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死了。这位鼎鼎大名的凯撒大帝,罗马共和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被14个罗马元老联手暗杀,其中最致命的一刀,则来自他的私生子。
呜呼,仁者弑于刀剑,霸者弑刀剑于人,何其悲也!
凯撒,这位战功赫赫的罗马执政官,一生功绩无数,平定高卢、击杀埃及国王、摧毁北非的努米迪亚王国、一统纷乱的罗马帝国,就连艳名远播的埃及艳后,也慑于凯撒大帝的淫威,不得不褪尽衣衫,跪伏在他的面前唱征服。
凯撒大帝之死,从表面上看,是暗杀者的狂欢和胜利,但实际上,这群见不得光的暗杀者,正在亲手摧毁自己赖以生存的靠山!就在凯撒死后不久,西塞罗,罗马最杰出的文人,在一封写给朋友的信中沮丧地说:早知如此,当初何必刺杀凯撒?
作为罗马历史上最大的谜团之一,凯撒之死这一事件,从始至终都被笼罩在一层厚厚的迷雾中:
恺撒的追随者、共和国的捍卫者、变节者,各有所图。
信念、私利、忌妒、荣誉、仇恨,动机何在?
导致阴谋发动的三个事件,一场扭转局势的公祭。
谁一心为国?谁在窥伺权力?
谁错判形势?谁在步步为营?
那么,在凯撒大帝之死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惊天阴谋呢?罗马的元老们为何不惜自毁长城,也要刺杀凯撒呢? 西塞罗、布鲁图斯、卡西乌斯、德奇姆斯……这些在罗马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究竟谁才是刺杀阴谋的发起者?谁又是实施这起阴谋的关键人物呢?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历史与西洋古典学教授巴里·施特劳斯,是古代军事史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有人称赞他说:“施特劳斯拥有一种罕见的天赋,能够自如地塑造叙事历史,塑造那些似乎永远冻结在大理石里的人物,让他们重新鲜活起来。”
为了分析这场刺杀阴谋背后的真相,以及恺撒之死对罗马产生的重大影响。巴里·施特劳斯独辟蹊径,将目光聚焦于恺撒人生的最后阶段,通过对大马士革的尼古劳斯、普鲁塔克、阿庇安、苏维托尼乌斯、狄奥等五人的历史记录进行梳理,并结合现代考古学、现代医学、古代兵器学研究,来解读各方动机与诉求,向读者详细剖析了主要阴谋家的动机、刺杀地点的选择、如何隐藏武器等历史细节。
在严谨考据的基础上,施特劳斯抽丝剥茧、层层推进,叙事紧凑、高潮迭起,读来有种身临其境的紧张与畅快之感。难怪有人这样评价他和他的《凯撒之死》:
“凭借敏锐的历史眼光和惊悚小说的节奏,作者生动再现了公元前44年的罗马、尤利乌斯 • 恺撒及阴谋集团成员生命的最后岁月。一部深刻反映人性的故事,涉及所有卷入这个著名事件中的男人和女人。这就是历史。历史本就该这样叙写。”
02 致命一刀:私生子反目的原因
即使是凯撒的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在罗马的历史上,凯撒确实是最深得民心的执政官。因此,他的支持者们乃至罗马城的全体民众,都发自内心地希望他能成为真正的罗马之王。
有一次,凯撒最忠诚的部下安东尼,在公共集会上向凯撒献上一顶王冠,这件事与宋太祖的“黄袍加身”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凯撒并不是宋太祖,所以他本人明确拒绝了这份“礼物”,但此时仍然深深刺激了罗马的元老们,但他们开始担忧,功高震主的凯撒一旦产生称帝之念,就会毁掉罗马赖以立国的共和制。
后来发生的另一件事,使凯撒与元老们之间的对立局势更加恶化,那就是凯撒积极整军备战,准备征讨帕提亚,解救曾经被帕提亚帝国俘虏的一万罗马士兵。
我们知道,很多时候,开国帝王们会假借一些民谚童谣,来为自己的政权造势,例如“陈胜兴,大楚王”,“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都是如此。而在当时的罗马,也有传言说,只有真正的王者,才能征服帕提亚!
在罗马人看来,战胜帕提亚对于战神凯撒来说,简直是轻而易举。因此,罗马元老们深怕凯撒在战胜帕提亚之后,顺势登基称帝。
说起来,这群罗马元老此前大多是凯撒的反对者,就在不久前,他们还在战场上对凯撒刀兵相向,但得益于凯撒的宽宏大度,不仅对这些反对者既往不咎,还让他们在罗马元老院中担任元老的职务。
在这群密谋反对凯撒的元老中,有两个最重要的领军人物,马尔库斯·布鲁图斯和卡西乌斯·朗基努斯。
据说,布鲁图斯的母亲塞维利娅,是凯撒最宠爱的情妇,而布鲁图斯就是塞维利娅为凯撒生下的私生子。布鲁图斯曾加入过凯撒最大的竞争对手,格涅乌斯·庞培的阵营,庞培兵败后,布鲁图斯在凯撒的庇佑下,最终毫发无损地回到罗马,还被凯撒委任以总督和法务官的职务。卡西乌斯则是庞培麾下的一员猛将,由他所率领的海军,曾给凯撒制造过极大的麻烦,在庞培死后,凯撒很欣赏卡西乌斯的能力,因此也宽恕了他的罪过。
除了布鲁图斯和卡西乌斯之外,密谋刺杀凯撒的人物还有德奇姆斯,凯撒手下一名才华卓越的青年将军,曾跟随凯撒远征高卢,深得凯撒的信任。但正是这个恺撒最器重的将军,彻底出卖了凯撒。
以这三个人为代表的反对派,为了阻止凯撒称帝,开始密谋和筹划暗杀凯撒的行动。经过一番慎密的部署,他们将暗杀的时间定为3月15日,因为凯撒将于18日领兵出征帕提亚帝国,而这将是他们最后的机会。
公元前的44年3月15日,时值清晨,凯撒如同往日一样,端坐在黄金宝座上等待会议开始。忽然,他身上穿着的长袍被一位悄然靠近的刺客紧紧拽住,让他动弹不得,其他刺客也围了过来,准备用匕首刺向凯撒的脖颈,虽然凯撒敏捷地闪了过去,但匕首还是刺在他的胸口。愤怒的凯撒冲着暴徒们大喊:“这是暴行!”然后拿起一支铁笔试图反击。
这时,所有的刺客都一拥而上,利刃从四面八方向凯撒袭来。只是一瞬间的功夫,凯撒就身中23刀,颓然靠在墙壁上。他的双眼已经被鲜血糊住了,视线也渐渐变得模糊起来。但就在此时,凯撒隐约看到刺客中有个熟悉的身影。当他终于认清那人时,愤怒地用希腊语呵斥他:“你也一样,我的孩子!”
言毕,他不再挣扎,也不再反抗,只是用外袍蒙住了自己的头,并用下袍盖住了脚面,以便让自己死得更体面一些。在下一个瞬间,这位雄心勃勃的王者,就死在了刺客们的刀下。
03 罗马之殇:凯撒之死对政局的影响
策划了此次刺杀事件的刺客们,将凯撒视为意欲称帝的独裁者。他们原本以为,只要杀掉恺撒,就能拯救罗马的共和制度。但这些人万万没想到,凯撒之死反而加快了共和制的崩溃。正如巴里·斯特劳斯在书中所言:
恺撒死后,“只有军团能够将罗马共和国从军团的统治中拯救出来。”
凯撒死后次日,以布鲁图斯为首的罗马元老们准备做一场公众演讲,向罗马民众说明刺杀凯撒的正义性,但他们差点就被愤怒的民众当场打死。直到此时,这些缺乏政治头脑的元老们才悚然发觉:刺杀凯撒这件事,无异于捅了一个巨大的马蜂窝。
凯撒死后第三天,人们找到了他生前立好的遗嘱。当这份遗嘱被公开后,所有刺杀者都目瞪口呆。
原来,凯撒在这份遗嘱中对所有的刺杀者都委以重任,比如,领凯撒进入会场的德奇姆斯,被安排为第一继承人屋大维的顺位继承人,同时担任凯撒遗腹子的监护人和北意大利总督,而亚细亚行省总督、比提尼亚总督、非洲总督等重要职位,都将由参与刺杀他的元老担任。
面对这样一份遗嘱,元老们自然是羞愧难当。原本按照凯撒的遗嘱,他们都能成为罗马帝国的封疆大吏,但现在,他们就连在愤怒的罗马人民面前保住性命,都已经是难上加难了。有位支持刺杀凯撒的罗马贵族,在看到这份遗嘱后,不由掩面叹息说:早知如此,当初何必杀凯撒?
公元前43年11月,凯撒的老部下安东尼、凯撒的养子屋大维,再加上凯撒忠实的追随者,罗马大祭司李必达,共同组成了罗马帝国的“后三头同盟”。三大巨头坐到一起商量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凯撒报仇。
很快,三巨头一起公布了一张通缉令。参与刺杀凯撒的凶手自然是要处死的,因此,布鲁图斯、卡西乌斯和德奇姆斯等人的名字赫然都出现在这份名单上。而西塞罗这个来回摇摆的墙头草,也成了安东尼的眼中钉,直欲除之而后快。
最终,西塞罗被安东尼派来的搜查队杀死,首级和右手被钉在元老院门前展示;德奇姆斯被安东尼斩首;布鲁图斯和卡西乌斯不甘束手就擒,起兵与安东尼、屋大维对决,最终死在腓立比战场上;至于其他几个刺杀者,也在罗马城中的大屠杀中身亡。
凯撒死后被封为神,被罗马人尊为“神圣的尤利乌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凯撒神庙的废墟,依然有人定期前往祭坛献花,以缅怀罗马的最后一任独裁官。不过,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似乎对凯撒的功过有着不同看法,在自己的作品中,他这样形容凯撒:“身后骂名不尽,功绩尸骨同埋。”
是啊,凯撒的才华和功绩确实值得后人铭记,但他为了维持独裁统治,不惜践踏罗马的共和制,以及他在高卢的疯狂杀戮,导致数百万人死亡或被奴役的黑历史,却被人们选择性地遗忘了。
不管怎样,凯撒把自己用军事独裁控制元老院的方法传给了屋大维,从此,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转变了。凯撒策划了这一切,但他却没能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