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放手》的读后感大全
《爱与放手》是一本由吕嘉惠著作,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020-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与放手》读后感(一):爱就要学会放手
以前听过一句话——爱有时要学会放手,讲的是如果喜欢一个人,而那个人却不喜欢你,这时候就不要死缠烂打了,爱ta,就要学会成全,学会放手。看完本书才发现,这句话用在亲子教育中同样合适。尤其是性教育,不是一味捂住孩子的眼睛,堵住孩子的耳朵就万事大吉,真正的性健康教育,不如看看这本《爱与放手》好好学习一下。
不知道爸爸妈妈在被孩子问到自己是怎么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是否还会感到不知所措,编出一个在地里捡的、大雁叼来的自以为“善意”的谎言。大人们总是这么遮遮掩掩对性羞于启齿,殊不知,这样的此地无银三百两恰恰是最糟糕的反面性教育案例。你不说,不代表着孩子就没办法接触这方面的知识,而那些道听途说来的孩子无法辨别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由于性健康教育中父母作为定海神针角色的缺失,为后续成长埋下了太多不安的种子。
所以,照着本书,父母都应该了解并学习一下孩子性教育的阶段规划,从孩子性发展的萌芽期到懵懂期,家长开始做储备打基础,再到最令家长们头疼的青春期,到了青春期孩子开始摸索探索,家长要陪伴孩子度过这段狂风暴雨时期,再到孩子迈向成人期,开始体验性,与别人恋爱、更进一步发生性行为,这一路很漫长,每一阶段父母能做的事情有很多而且不同,当孩子在你的陪伴与正确教育下,迈入最后一阶段,你完全可以安心放手,因为你已然为孩子塑造了正确的性自尊与性观念。性健康教育的过程,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与陪伴者。
不要再谈性色变,孩子的性健康教育,父母一定要成为坚定的引导者,都说性是很私密的东西,正因如此,那孩子唯一可倾诉的对象就只有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如果被拒之门外,该有多么无助。
在书中,作者也向所有父母抛出了一个问题:“在孩子即将踏入性的领域时,父母想传递给孩子对性的理解又是什么”?性教育的内容不是就只意味着对性行为的描述,可能很多家长都想错了,更关键的性健康、性自尊、性价值观…明明很美好而且极其重要,这个过程,注定不是单方面的成长,大人也有很多可以改变的地方,所以不妨和孩子一起参悟,共同成长。
感觉中国的家长们都是谈性色变,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大人之间谈论这件事儿就很不正经了,更别说是和自己的孩子。但是,你不说,孩子却可以通过日益发达的网络世界了解许许多多纷杂的信息。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师,与其让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淹没孩子幼小的心,与其整天担心孩子走偏,我们家长为什么不亲力亲为正确地去引导呢?不要说你不知如何开口,因为还有这本《爱与放手》可以帮助你。 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对于孩子对于性懵懂的探索,家长并不能成为权威指点一切。就像书中举的那个例子,父亲发现自己的孩子近来总是被同学和朋友开一些和性相关的玩笑,这位父亲感到心焦,甚至想找老师理论保护自己的孩子。大人不妨换位思考一下,想象自己青春期的时候,随着第二性征的慢慢显现,烦恼和新奇接踵而至。是的,这个过程不是只有我们想当然认为的羞耻,更有着对自己身体的新探索。有些时候很多小朋友间的玩笑可能并不是恶意,只是另一种友好的互动。如果家长这时候像道德制高点一点告诉孩子什么一定是错的,哪些一定是对的,可能会起到反作用,更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我们不妨做一个观察者、倾听者还有参与者,陪着孩子共同感知成长的神奇,该出手时再出手。高高在上的视线远不如和孩子在同一视角来得更有用。 如今的时代,我想让孩子对性有一个正确且全面的认识十分之重要。我们身边有太多的新闻都在讲述着坏人永远不会因为孩子太小而收手,他们甚至会利用孩子的单纯无知来实施自己的恶念。不要谈性色变,就像作者讲的,性不仅仅就只是性行为或性快感,我认为让孩子早一些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很重要,性健康还有自我保护才是我们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意义。而且,这本书中还有一个观点我十分赞同——有性健康的大人,才会有性健康的孩子,所以之前也说了家长与孩子共同感知成长的神奇,在读这本书的同时,成年人也可以趁着机会好好审视一下自己,不是说我们年纪越大对事物的认识就越正确,我们可能也有很多有偏差的认知,就像认为在孩子面前绝不谈性其实就是错的,越掩饰越糟糕,自然即可。也希望通过这本书,家长可以与曾经小时候的自己和解,如果那时候你曾经苦恼于一些事的话。 一共买了两本,一本留给自己,一本送给我表姐,希望能帮助她解决这个家长们很难说出口的大问题,“从孩子出生到成年,让爱永不缺席”这句话说的太好了。
《爱与放手》读后感(三):对孩子的正确性教育
作为一名家长来说,我会一直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除了学习上的性格上的培养之外,还有一点十重要。很多家长往往会忽视或者视而不见,那就是对于孩子的性教育。
性教育其实也是一种心理教育,印象中在我们小的时候进入青春期,也就是初中之后,学校会有专门的生理课,男生和女生会分开上课,老师也会教授一些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但是对于中学才开始进行性教育,其实已经是相当晚的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离我中学时上生理课已经过去了30年,现在的孩子通过不同的网络平台,或多或少都会了解到一些性知识,但是没有通过家庭和老师的教育,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是否真的正确的?通过这一本书《爱与放手》让我了解到,孩子从出生到成年,都应该进行性教育。 不要觉得这是羞于启齿的话题,作者吕老师是一名资深的心理师,她通过20年的经验,开启了亲职性教育理念的课程。把这一本书也是写给父母和老师的亲职性教育生涯规划课。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不单单是关于性教育的问题,也是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这本书中还运用了许多真实的案例,这些案例都是吕老师临床上的遇到的问题,通过这些案例我们也能了解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候出现的问题。 不论孩子是三岁还是十三岁,对于性教育方面的问题都不容忽视。当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学会放手。我们对于孩子的爱,或许也会成为孩子的很大压力,在爱的同时,我们也要让孩子自行的发展。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不是父母的附属。所以当孩子长成到青少年遇到一些爱情问题之后,我们不应该以绝对的态度来控制孩子,而是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就像书中所说的,有一位父亲对于青春期女儿的恋爱进行设限,导致了父亲与女儿的关系处于紧张的阶段。反而适得其反。所以李老师的观点就是设限并不是对立,而是合作。更好的沟通也能让孩子逐步的掌控自己,也对自己充满信心。 总之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学习爱与放手,也要学会尊重和陪伴孩子。就像李老师在书中所说的,“我们自己要成为性心理健康的父母,也要陪孩子正确体验生命的美和本质!“
《爱与放手》读后感(四):是理解,更是“爱”!
一个人从小活到老,学到老,那么多的课程,真的还未看到有关于性相关的课程。其实讲到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是羞于启齿的,甚至谈性色变。至少在我活着的这么些年,也从未有跟谁谁认真的谈论过这个问题。
不过当今社会,很多猥亵儿童妇女的新闻倒是层出不穷,有些甚至常霸占头条。在律法面前,施暴者常常受到人们的谴责,但受害人就显得太渺小了,这些深埋于受害人内心里的种子,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其一生的生活。这些是明着来的伤害,我们知道这些是不对的,是受人摒弃的,也时常担心孩子也会受到这样的伤害。而我们内心里性教育给到我们的唯一的安慰就是防性侵。这种认知我想不仅仅是我,甚至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所以我在小朋友很小的时候就直接告诉小朋友不要将衣服遮住的地方露出来,也不要随便给别人看,我认为这样就是我们最早期的性教育了。让孩子们保护好自己,不被侵犯到。吕嘉惠老师在文中明确指出“防性侵除了教导隐私部位不能被碰触外,有更重要的方法——重点不是”防”,而是“爱”。让孩子能够尊重自己的感觉,爱自己的身体,爱自己的性别,爱自己这个人,且知道有人(最好是父母)会爱他,有人会放在权威和面子去倾听他的感觉,在意分的感受,协助他理解自己的感受,愿意跟他协商讨论,并找到应对方法,让他相信,无论经历了什么,他都是被受着的。”
其实光是这样讲就显得苍白无力了,书本中吕嘉惠老师时不时的用案例来说明情况,分析情况。举例使用最常归的方法来处理此问题存在的最大问题。告知大家,要想正确处理问题,不能使用惯常办法,要一步一步从小朋友身边发现的事情去发现问题所在,再反其道而行,最后在足够的时间使用专业的知识给出最有效的办法。就比如在处理某小朋友有洁癖,爱洗手,还爱触摸私隐部位这个问题时。
其实做为孩子的父母,我能理解到吕嘉惠老师在面对着众位家长们时的那种急躁的烦恼的心情。当自家孩子在遇上问题的时候,谁还不着急上脑啊,有时候就容易乱了方寸。采取的方法就会有些极端,一旦有这样的老师在后方出谋划策了,心里的大石头也将落下。突然想到我曾经参加一些专家老师的讲座时,也是火急火燎的想要让老师帮忙解决自己的问题,实际上自己却连最基本的问题点在哪里都没有发现。
吕嘉惠老师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做了详细的划分。我们做为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仅是要见证到孩子的成长,也要与孩子一起面对人生所有遇到的问题,并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照顾他们的感受,让他们有被关注到,被重视到的,被爱的感觉。用吕嘉惠老师话说是“希望你在成为孩子的父母前,先成为自己的“父母”。”
《爱与放手》读后感(五):倾听、尊重与爱让亲子关系更和谐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听话,要顾及别人的感受,受到了委屈要自己消化,爸爸妈妈从来都最喜欢别人家的孩子,因为别人家的孩子不仅听话,学习好,能力强。父母最喜欢把我们和别人拿来对比,以此来激励我们奋发图强后起直追,或者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我们的失望与无奈。然而,每个孩子都会在成长过程中将这些父母的失望、不满,甚至愤怒留在潜意识的最深处,在成年以后,这些疮疤时不时就会痛一下。
错误的教育理念和养育方式往往会对亲子关系起到反作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的感受往往是这样的: 我的感觉不重要 没有人会在意我的感受 符合别人的期待比接受自己的感受更重要 我接受别人的东西和好意就要符合别人的期待 求助是屈辱,害怕是丢脸的 哭、害羞、不知所措是没有人会来帮你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能得到父母耐心的倾听、设身处地地理解和无条件的爱与支持,在他自己成年以后,组建家庭、拥有自己的孩子以后,他童年和青春期的那种焦虑、彷徨和不安全感就会时不时地冒出来。一个人无法教会他的孩子他自己没有具备的能力。同理,他自己潜藏在潜意识里的焦虑、彷徨和不安的情绪会在潜移默化中转嫁到他的孩子身上,从而影响亲子关系。人只有先疗愈自己,才能更好地滋养孩子。在一段夫妻的亲密关系中,只有夫妻之间互相给予爱,孩子才能在家庭中感受到爱,学会给予爱与被爱,掌握爱与被爱的能力,成年之后面对自己的情感问题时,才能自信从容地应对。 吕嘉惠老师的《爱与放手》看似讲述的是性教育,其实讲述的不仅仅是生理教育,更是全人教育,包括人性格的养成,情绪的调控,对自身的认识和看法,对亲密关系的解读和维系等等。
书中提到了一种教养方式——权力操控,这是在当今社会很普遍的一种父母教养方式,即父母将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产物,应该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去为人处事,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这种类型的父母会将自己未能实现的人生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能照自己设想的方式度过一生。然而,这样的方式都是徒劳。孩子从来都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不论是婴幼儿、儿童还是成人,他们都有自己的思维,或许幼稚、或许成熟,但是他们都是完整的人,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没有人可以做到像扯线公仔一样任人摆布,孩子也是这样。他们会有自己的人生,他们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想法去经历人生、体验未知,他们会在将来的某一天遇到一个爱他也被他爱的人,他们独一无二、不可复制。与其硬性地操控孩子的人生,不如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毕竟,爱一个人,应该放手让他做自己,爱应该是自由而不是束缚,应该是尊重而不是忽视,应该是平等而不是控制。作为父母,不应当过多地干涉孩子的决定,我们能做的只是帮助孩子去建立正确的三观,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一起面对成长过程中纷繁琐碎的问题,教会孩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解负面情绪,学会自爱与爱人,懂得体验生命的美,成长成一个身心健康、独立自主的人。 希望有一天,我的孩子的感受是这样的: 我的感觉很重要 总有人会在意我的感受,尊重我的想法 接受自己的感受比符合别人的期待重要 我接受别人的东西和好意并不意味着我要符合别人的期待 求助和害怕是正常的需求反应,并不丢脸 不论怎样,爸爸妈妈都会帮助你,支持你
《爱与放手》读后感(六):关于性的教育
不知道大家和我有没有一样的想法,当咱们在谈到性这个话题的时候,很多家长是不愿意直面向自己的孩子来提这个问题的,都觉得不知道该如何去引导的孩子。只有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会意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在这本书里面,作者就通过自己的一个教育经历来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不然等到孩子吃了亏以后,再去对他进行教育引导,那个时候已经晚了。
在书里面,作者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性自我。性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所以说对于这一部分的教育迫在眉睫,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家长都应该对自己的孩子做好引导。只有我们把孩子的性教育做好了,他才能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当中更好的避免出现一些与性相关的问题与错误。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相应的性发展。在成长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认识个体的身体与性、形成个人性价值观、发展性别和性倾向认同、从容进入亲密关系中的性爱……不同的阶段,孩子对于性的认识在发生变化,从最开始的懵懵懂懂到后面随着自己身体的变化,他也有一定的认知了。在每个阶段的性问题都足以撼动生命,甚至影响一个人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有的时候关于性这个话题,他可以滋生出其他各种方面的问题出来,它不仅仅关于生理,它还会影响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很多家长都疏忽了这个问题。直接觉得跟自己的孩子不好谈这个问题,所以说对这个问题每次都是在逃避、在躲闪,可是越来越发展到后面,会发现你的逃避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因此,作为家长,能够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为其提供适龄的、科学的、健康的性教育陪伴,这就是在尽我们作为家长的本分。不要等到出现问题造成后果之后再来后悔,那个时候已经晚了。
通过阅读,我们会发现本书以孩子心理与性发展历程为主线。为了更好的协助家长做好孩子性这一方面的教育,作者在设计的时候还结合了常见和典型案例故事,让各位家长更好的明白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为什么咱们要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在这本书里面,作者还为广大父母呈现了孩子在萌芽期、懵懂期、青春/摸索期、体验期、实践期的表现和特点,只有当我们都明白了这些特点,这样在生活当中咱们看到自己孩子自身身上所出现这些状况之后,才能够更好的对孩子进行指导,并告诉父母应该如何给孩子最需要的爱和陪伴。
性教育,这不应该是一个难以启齿的话题,这应该是一个值得咱们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