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 Capitalism读后感精选
《Red Capitalism》是一本由Carl E. Walter / Fraser J. T. Ho著作,Wiley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9.95,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Red Capitalism》精选点评:
●特意打印出来看原版,可以说是今年看过的和宏观金融相关的书中最值得看的一本!
●信息性够强,但似乎整体结构的逻辑性差了点,让我对整体的把握有点不太清楚...
●如果在申请学校之前就看过这书,我的PS就不会这么naive了。
●据说值得一读,读了三章,前三章主要讲银行,后面则是讲股市和债市,前三章计百分之三十八,给跪了,术语太多。莫奈何,毕业前一定要读完。
●作者对银行体系的重组过程叙述比较到位。
●很好很新的一本书,作者对中国很了解,推荐
●这书怎么不早点出啊。。。!
●1.海南房地产泡沫;2.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 3.327国债期货事件,4.四大银行通过资产公司上市;5.山东鲁能私有化;
●真心是牛逼的书
●神作
《Red Capitalism》读后感(一):还没老外明白
看完这本书第一个念头就是对中国的认识还没这个老外明白,白在国内待了28年。第二个念头是要学会独立的分析信息,好多你习以为常的东西含义并不是那么明显。第三个念头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原来accounting这么有趣。
接下来准备读作者前一本讲股市的书
另外,作者前些日子在wsj上写了一篇关于融资平台的评论
China's Bank Reckoning Approaches
google 搜一下就可以看到,算是这本书新情况的补充
照这个逻辑下来,问题只会越滚越大,不知结果会是什么样
《Red Capitalism》读后感(二):China is unique !
越往下读越觉晦涩难懂、信息量巨大,于是翻墙找了几篇国外书评结合着看,顺带把相关观点和资料整理在Evernote上:http://t.cn/zQJciUB 这类书可贵之处就在于提供了一个独立视角来审阅我们自身,同时结合外国学者严谨、富数据、批判性文风等使得阅读起来如论文一般主题突出、结构层次感强。然而,China is unique! 作者自己也承认。独立金融机构(央行)与政府机构(MOF)之间的博弈、SOE的优越性、红Party的无条件主导和无私溺爱、NPL坏债的处理与隐藏等等,串联全书。收获良多。联想起之前看的一个TED视频《A tale of two political systems》,中国实际是个很大命题啊!
《Red Capitalism》读后感(三):想要真正了解中国金融体系的必读书
这个周末一口气读完了Walter和Howie写的Red Capitalism: The Fragile Foundation of China's extrordinary rise,不得不佩服作者对于中国金融体系变迁的深入了解。作者二人都曾任职于CICC作高管,所以从某种角度也是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变迁的参与者。他们的经历以及所见所闻的平台也让他们对于中国的金融体系有了一般人远远达不到的高屋建瓴的层次。这本书从中国的银行业开始,详细阐述了银行业改革上市过程中的政府资本运作的手法,继而由银行业为核心又扩展到中国的极端不真实的债券市场,最后又谈到了股票市场以及所谓“国家队”背后的利益考量。Rainfly强烈推荐此书给所有致力于理解中国资本市场以及在这个市场上博弈的弄潮儿们。
总览全书,作者的中心观点在于中国的银行业以及整个资本市场不过是党实现其目标的工具,其本身的incentive structure在于“讲政治”而不是“资本逐利",继而作者隐含了其对于整个中国资本市场投资价值的深深怀疑。Rainfly对于这个中心观点大部分是赞同的:在中国这个环境下,本来所有的经济架构都是为了政治而服务的,并且Rainfly认为当前中国市场的低估值从某种程度而言也已经反映了成熟的投资者对于这种讲政治的国家队们的discount。不过与其说因此而逃避,不如在理解的基础上思考如何才能顺势而为。最后,无论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有多少妥协多少不彻底,我们都无法否定中国的银行业以及资本市场在过去的30年里已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大踏步地走过了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所形成的路。虽然前路依然漫漫,虽然整个体系还有许多可以改善乃至重构的地方,我们都不应该自暴自弃,而是应该以”正衣冠“的态度去思索如何才能做的更好。
接下来,Rainfly就这本书中提到的几个重点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中国银行业的资产重组上市过程: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把中国银行业的资本重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剖析,Rainfly真心受益匪浅。这也解决了Rainfly心中的一个疑惑:在90年代中国银行业已经破产之后,究竟最后谁买的单。那么从书中分析的财政部对于银行的注资过程可以看出,这个re-capitalisation的实质把储户的存款通过一个国家信用而转移到了银行成为其资本,也就是说中国的民众储蓄在民众本身并不知晓的情况下从银行的负债腾挪变成了银行的资本金。但是故事并没有这样结束,当中国的四大银行纷纷在海外和内地上市之后,通过投资者募集到的IPO proceeds实际最后又回到了财政部的口袋。也就是说投资者们也成为了中国银行业问题资产的买单者。那么Rainfly思考的是:伴随着09年4万亿刺激计划而产生的大量坏债,谁来买单?怎样才能避免成为买单的人呢?
2)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那么好而估值却那么低。 这是之前深深困扰Rainfly的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的角度,如果一个银行PB只有0.8-0.9倍,PE只有大概5倍左右,股息收益率有5%左右,这样的便宜的股票为什么没有人买呢?现在Rainfly明白了,银行股看上去这么便宜实际上是投资者对于银行资产负债表真实状况以及持续经营能力的怀疑,中国的银行业之所以这么赚钱,实质是借助人为压低的存款利率而对储户征收的一个变相的税,而这个税最后的受益者自然是银行的大股东--国家。那么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入,以及其他投资渠道(比如理财产品)的涌现,这种高额不合理的息差收益是否可以持续呢?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银行业的普遍估值都非常低,而那些正在申请银行牌照的公司却鸡犬升天的原因。”即将成为银行的比银行还贵“,这个现象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市场不理性的特征,不过现在看来却很好理解:那些银行本身作为支援国家建设的工具背负了大量潜在不良资产,所以估值很低;而那些即将成为银行的公司,本身没有历史包袱,也没有政治任务,因为反而可以从当前的存贷息差中获取高额利润,自然估值提升。
3)中国的债券市场:作者在书中对于中国的债券市场提出了很大的质疑,其理据在于 a)作为基准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本身是政府操控的,并不是一个活跃交易的市场; b) 既然债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都是银行、保险公司、社保,除去部分共同基金之外本身仍然是银行系统,所以本质和银行贷款并没有多大区别并且风险仍然大部分留在了银行系统当中;c) 中国的机构投资者并没有能够产生出对于风险定价的能力,对于债券的收益率仍然大部分是受政府影响,并且对于债券也都是采用持有到期的管理方式。对于这些观点,Rainfly是完全同意的。中国的债券市场,从深度广度,工具,到评级,都是非常不完备的。投资者并没有能够风险对冲并进行定价的实际工具。不过Rainfly也看到,随着这两年企业债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债券型基金的发行,还有理财产品部分流向企业票据等投资工具,中国的债券市场已经比3年前要活跃了很多。而且随着中国试图进一步放开存贷款利率,以及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中国的债券市场正在向正确的方向前行。
4)中国的股票市场:这是Rainfly不太同意作者观点的地方。作者对于中国股票市场的分析仍然延续了国家操控的思维方式,指出国家队在股票市场的资本运作实际也是用投资者的钱来完成政府的政治任务,因而中国才有了”政策市“的特色。Rainfly觉得这种观点放在4-5年前可能是站得住的,不过从最近这几年资本市场的走向来看,中国的中小板市场以及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地反映出资本市场向民营企业服务的趋势。虽然就市值而言,国家队远远占据统治地位,但是随着民营企业更多的参与资本市场,传统的政策思维可能也是需要变一变的了。
《Red Capitalism》读后感(四):转载-余吉力书评
每周一书,第十四期(20131122):《红色资本主义——中国的非凡崛起与脆弱的金融基础》。
一、整体观感:
1、中国金融体制的历史十分值得一读,也就是说这本书除了和上本老董事长高坚的《How China Grows:Investment,Finance,and Reform》一并推荐外,还可以一并看看刘鸿儒老师的《变革》与《突破》。《变革》中讲述了中国的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建设的起始,《红色资本》中直述中国的银行就是中国的金融体系,它们是等价的。要了解中国的金融体系,那就了解银行吧,它们是中国唯一重要的国内经济资金的来源; 2、与上本书一样的结论,现行的金融体制已经不能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体制的变革是十分困难的。中国政府全面掌控经济体系的做法,导致高度集中的金融体系的脆弱,忽略了实体经济的高成本—人为的资金价格扭曲、投资失误、不良贷款和通货膨胀等等,这样的经济框架离以市场为基础的发达经济体很远(主要是即使学到了西方社会的法律体系、会计标准、市场以及其他国际资本主义机制的特征,实际运转和表面相似是两码事);3、金融改革的十三年(1992年—2005年)和2005年10月长假之后金融改革的结束。周小川推行的银行改革使得财政部在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投资损失惨重,而允许证券公司和国有企业发行短期债券也侵犯了发改委在企业债务方面的利益,而后就是央行试图的金融改革搁浅,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在之后不断追求富可敌国的资源和控制力。它们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绝对“支柱”,政府将银行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用于向“你最珍贵”的国有企业提供无限的资本,而这完全得益于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高储蓄率,银行只需要低息揽储(银行在中国仍然被看做一种公共事业,国有银行甚至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的大佬们都是党中央组织部任命的,董事长们能如何代表股东利益,公司治理机制又如何去改革);4、中国存在两套平行经济体系,其中一种由外资企业和私人企业主导,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和长三角地区。这两个地区吸引了中国70%的外商直接投资,贡献着70%以上的出口,创造出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为中央政府创造了巨大的外汇储备;另一种则是“体制内”的经济,由国有企业主导。在中国的执政党眼中,这套经济才是真正的政治经济,整个中国的财政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包括已经开放了的全国外商投资的政策,一直在为这套经济服务,严格遵守“体制”的指导(China is a Family Business)。但是当时每一个公司的大老板都相信朱镕基,认为中国经济自由化的道路是不可逆转的。
二、细节心得:1、邓小平在1974年第一次重回政治舞台时,努力让中国重新获得了联合国席位,参加联合国代表大会—也是在改革前首以开放的态度去走访世界时,中央政府发现银行中所有的外汇储备只有3.8万美元,他连一张头等舱的机票都买不起的话,当时要如何让中国腾飞是个大挑战(现在中国坐拥外汇储备至少3万亿,注意还依旧是美元);2、在规定好的存贷利差下,只要有经济刺激计划,银行恰好通过扩大信贷规模增加利润,这是国有银行在任何情形下都会做的事情,银行的财务报表超级漂亮,资产规模在《财富》500强中节节上升,但迫切需要资本的再注入。只要中国的出口和非公经济仍然相对薄弱,依旧需要银行扩大贷款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从历史(80年代和90年代贷款膨胀的经历)还有后来(2009年后的慷慨放贷)中国银行业发生的事情,都能明白朱镕基为什么1998年试图采用国际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方法,创造一个独立的银行系统(主要通过让中国的金融机构赴香港上市而不是在上海上市,就是为了能够将银行系统的监管交给国际监管机构、审计机构、投资者和法律机构)。只有危机才能刺激银行改革与转型。同时惊讶于作者如此了解央行和财政部博弈、处置不良贷款的资产管理公司这段(原计划的资产管理公司十年后不但没有退出,反而陆续争取公开上市,组建最强金融控股集团模式)。3、两个故事:(1)一位怒气冲冲的上海家庭主妇,抱怨国债交易的垄断性(银行垄断了上交所债券方面的交易),最后连朱镕基都知道了她的愤怒。朱镕基决心采取果断行动。1997 年6 月,他一举将银行和臃肿的政府债券发行交易机构踢出交易所,直接进入在当时又小又不活跃的银行间市场。从那以后,个人投资者只能通过零售渠道购买储蓄国债,而机构投资者基本被限制于银行间市场(银行不允许在交易所交易股票则是另外的故事了,我在想这两方面的作法是不是都过于绝对了)。(2)另一则是高坚“红塔山烟盒”招标的故事——当时财政部的改革者高坚,对谈起他当年主持荷兰式招标系统建设工作时期用红塔山烟盒投标,完成在承销商中举行的首次荷兰式国债拍卖的经历还是饶有兴趣。一些人抽烟的习惯和这种承销政府债券分配公平的方式,不失幽默地解决了财政部资金筹措困境,这种招标承销模式及系统沿用十余年。但还要说一句的是,从流动性还有投资人结构来看,从一开始,无论是发行国债还是企业债、银行债,都带有政治任务的色彩(对于国债,80年代初期,个人投资者占国债持有比例的62%,虽然当时国债规模不大,但是可以对比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国债公募,2011年个人投资者持有比例1%不到,可以说是近于消失。而银行持有国债的70%多,国有机构持有92%,也就是说国家持有自己发行的债券)。
个人理解:1、周小川在1998年就意识到了风险被掩盖后所带来的潜在系统性危机,这一点从银行体系一直以来的对实体经济构成最大威胁,尤其是后来不够发达的债券市场使得风险始终还是集中在银行体系内,他悲观地看到了正确的结果:建立公司和投资人之间直接的联系的公司债市场和股票市场始终落后,金融市场融资结构不合理,金融体系隐含了相当大的风险——立意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2、中国为什么要有一个这样的“原始”状态的债券市场呢?出发点是分散银行系统风险和国家财政风险,有一个基于政府债券的收益率曲线,为其他证券提供风险衡量的基础。但中国的债券市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风险定价(对风险进行衡量)的功能,就连资产定价也是行政力量而非市场力量决定,再加上二级市场上流动性很差(中票为流动性最高的债券品种,换手率一年九次),只要通胀不过分,银行很乐意将债券持有到期,就好像它们放出去的贷款一样,要逼它们,除了推进利率市场化,还有什么可能么; 3、2005年之前,发改委和证监会都没有对企业债产品太在意,这个可以从企业债发行量、规模上看得很清楚,但是2007年后真是放量上涨,08年较07年直接翻了近4倍,07年较05年翻了近2倍。从证监会角度看,债券和股票之间是零和游戏,其时监管者通往成功的通道不在固定收益市场(当时股市是最大的政绩),而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黑马就是交易商协会,做了当时资本市场最应该做的那些事情。现在再看看地方融资平台,只有国开行、发改委的融资方式,简直是“朝融资,夕可死”的“只争朝夕”。不管明天会怎么样,先把风险掩盖在地毯下吧。4、问题确实越来越复杂了,解决的方式也会越来越复杂,但我们还是不用如作者一样悲观,一切困难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还有这样关心中国经济金融的外国人,未来还有可能继续出现朱镕基式的铁腕人物。在外资银行所占国内金融资产一直不达2%的情形下,未来金融发展空间简直无穷大。当然,过分乐观和过分悲观一样,都是盲目得没有方向,这肯定是领导人不会做的,毕竟我们积累了教训。
高坚行长的书,数据内容和市场情况都停留在了08年前。。。但关于金融市场的判断,后来很多都应验了
书评原址http://yujili.blog.caixin.com/archives/73285
《Red Capitalism》读后感(五):Reviews
“...China is bent on superpower rivalry; reserve currency status for the renminbi is a glint in the party’s eye. Red Capitalism puts a powerful case that [China’s] economy and financial system are not fully equipped to support such aspirations.”
– Financial Times, January 2011
“So pervasive has this view [that the 21st century is China's for the taking] become that any effort to examine whether it's actually true comes as a breath of fresh air. "Red Capitalism" is such a work. Authors Carl E. Walter and Fraser J.T. Howie, both investment bankers, argue that China isn't so different from other economies nor so immune from normal economic laws as cheerleaders argue. An examination of the financial system—or "how China's political elite manages money and the country's economy," as the authors put it—offers a useful lens through which to view much broader issues.”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January 2011
“[The authors’] ongoing research is an indispensable resource for those seeking the reality behind the often nauseating and sycophantic hyperbole surrounding China’s capital markets.”
–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December 2010
“In their new book, "Red Capitalism: The Fragile Financial Foundation of China's Extraordinary Riser Carl E. Walter and Fraser IT. Howie paint a troubling portrait of the Chinese economy and financial system. Despite the nation's mind-boggling growth and images of gleaming skyscrapers and luxury cars, the authors say the Chinese growth model is flawed and fragile, and they warn about substantial risks accumutating in its banking system.”
– The New York Times &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Asian edition, January 2011
“If Walter and Howie are right, China may be approaching a period when it can no longer hide the systemic flaws in its banking system; the more profound and problematic question the authors of Red Capitalism want their readers to ask is what this means for China as a whole. The answer will likely impact not just the Chinese, but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s well.”
– Asia Times Online, January 2011
Carl Walter and Fraser Howie debunk a number of common myths about China's financial markets in this excellent new book. Investors stuffing their portfolios with China stocks would be wise to heed their warnings on the fragile foundations of China's banking system. The authors have done their homework, digging beneath the surface of China's financial world to reveal uncomfortable truths about a financial system riddled with hidden landmines that threaten to undermine China's hard fought economic success in the years ahead.
--Rick Carew, Former Asia M&A Reporte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In Red Capitalism, Carl Walter and Fraser Howie give a powerful, albeit controversial explanation of the fragile underpinnings of the financial edifice that financed the seemingly unstoppable rise of China on the global stage-which is all the more persuasive thanks to their careful mining of the data. Their thesis that China has the trappings of a market system but not the substance should be considered by anyone dealing with or investing in China-categories which embrace most of the world today. Their contention that China ultimately is a "family business" explains much that is puzzling to outsiders.
--Henny Sender, Chief Correspondent, International Finance, Financial Times
Red Capitalism is a superb guide to China's financial labyrinth. It's a must-read for anyone who wants to understand the sources of Chinese economic power, and the threat posed by the nation's vast hidden debts.
--Arthur Kroeber, Editor,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Finally, a way into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and least understood financial system. For insight into how China's economy actually operates, begin here!
--Thomas Easton, Asia Business Editor, The Economist
A penetrating analysis that demonstrates how hard it is to follow the old adage "follow the money", and how rewarding it is to understand what will really drive China into the future.
--Christian Murck, President, 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
Walter and Howie put the Chinese financial system under the microscope to examine how an absence of leadership, institutional squabbling and complacency have seen appetites for reform sputter out, and replaced by stagnation and dysfunction. Theirs is a fascinating, entertaining and necessary corrective to the hyperbole surrounding China's seemingly-miraculous rise.
--David Wilder, Beijing Bureau Chief, Market News International
Walter and Howie's penetrating study addresses a critically important issue in China's political economy. They possess a rare depth of experience in the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financial sector. Their hard-hitting conclusions, based on a wealth of empirical research, will stimulate debate about the future of the Chinese financial system at a critical point in its evolution.
--Peter Nolan, Sinyi Professor, Judge 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Cambri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