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关门163天,我快撑不住了
今天,是电影院关门的163天,我们已经半年没有在那个黑色屋子里痛哭或者大笑一场了。
但成年人不能没有电影,生活中总有一些脆弱时刻,需要电影和电影院来给我们安慰。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穿越时空,领略不同的文化差异,体会到不一样的人生。
今天,有书君就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认识电影》,从书籍中体会电影的魅力。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和影评人路易斯﹒贾内梯,同时他也是俄亥俄州凯斯西储大学荣誉教授,对电影的研究有着极高的造诣。
他的这本《认识电影》在全球畅销了四十多年,成为了电影爱好者和影迷们不可或缺的枕边读物。
电影中的视觉表达方式非常丰富,通过精彩、具有冲击力的画面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
比如电影《绣春刀——修罗战场》中,影片的开场就是运用远景,将硝烟弥漫的战场呈现在了观众面前,人,就如远镜头下浓缩的一个个小黑点,被历史的车轮所碾压。
《绣春刀——修罗战场》
而近镜头,则会激发观众的窥探欲,通过近距离观看电影人物的表情与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细腻的情感。
比如通过一个大特写,人物面部肌肉的颤动清晰可见,难以掩饰的丰富情感就通过近景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
《重庆森林》
说完镜头,我们再来说说电影中的第二种视觉表达方式:摄影的角度。
摄影角度的不同选择,会给观度带来压迫、距离、亲密、权威等不同的情绪感受。
比如俯拍的镜头一般会呈现画面中人物的困境、无力感、弱小的情况;而水平视线一般是与观众平行的视角去观察、去关注人物的每一个细节;仰拍可以使角色看起来强而有力又具有威胁性,突出了人物的重要性和高大感。
《钢的琴》
不同灯光的运用,会给观众带来恐惧、兴奋、明朗、欢快的情绪感染。
光明通常代表了安全、美好、快乐,所以在喜剧和歌舞片中经常使用较为明亮的、高调的灯光风格。
《爱乐之城》
黑暗象征着恐惧、邪恶、未知,在悬疑片、惊悚片和黑帮片中,很多时候使用较为阴暗的低调风格。
《此房是我造》
除了镜头、角度、灯光外,第四种非常重要的视觉表达方式就是电影中的色彩。
一般来说,不同的色彩搭配,会给我们带来欢快、奔放、热情、阴郁、忧伤等不同的感觉。
通常冷色代表了平静、疏远与安宁,暖色代表了侵略、暴力和刺激。
在喜剧片或者儿童电影中,电影的主色调一般采用比较明快的颜色,体现了温暖、欢快、活泼的特性。
《菊次郎的夏天》
在惊悚、暴力的电影中,则会运用强烈的对比色,比如昆汀的电影《杀死比尔》中就运用了大量的红色来呈现血腥的暴力之美。
《杀死比尔》
我们来总结一下:电影通过镜头的远近、摄影的角度、光线的明暗、色彩的把握等不同的技巧运用,将电影所隐含的主题、导演想要表达的情感、情绪等,完整的传递给了我们。
那么说完视觉效果,下面,我们再来说说这本书的第二个内容:电影中的声音表达方式。
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说过一句话:“电影的声音,不仅增强而且会数倍地放大影像的效果。”
早期的默片时代,人物无法用声音表达情感和对话,只能采取夸张的肢体动作来表达。
《神女》
随着技术的进步,拍片设备可以同时记录声音和影像,电影开始进入了有声时代,也为电影带来了更为丰富的元素。
一般来说,电影中声音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四种:背景音效、独白与对白、音乐和无声。
背景音效会给电影营造一个整体的氛围,让观众感受到恐怖、庄严、轻松、愉快、疯狂、焦燥、愤怒等不同的情感体验。
比如,高音调会让人感到焦躁不安、刺激,经常运用于悬疑或者恐怖场面,像呼啸而过的警铃声,女人尖利的哭喊声,都会制造出极端的紧张感。
而低频率声音则显得比较厚重,常用来强调庄严、肃穆的场景,同时也暗示着某种神秘的力量。
《末代皇帝》
说完背景音效,我们再来看看电影中的独白与对白。
电影中的独白会让观众从电影中抽离出来,以观察者的视角去领会人物的复杂情感与人物性格,让观众对剧中人物产生同情、可怜、仰慕、欣赏、理解等情感认同。
《李米的猜想》
这些都是说给故事外的观众听的,用来帮助我们理解电影的内涵。
而电影人物的对白则通常通过演员的口头表达,把我们观众带入到剧中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中,让我们观众体验到他们的爱恨情仇。
当然,谈到电影的声音表达方式,我们就不得不说说电影中的音乐。
音乐是最直接的表达情感的工具。
不同的背景音乐会给观众带来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有的是悲伤、有的是愤怒、有的是甜蜜和痛苦等。
在某些电影中,音乐甚至是电影的灵魂,贯穿电影的始终。
《如果爱》
电影通过音乐来渲染,再配合视觉的表达,以激起观众非常强烈的情感共鸣。
有时候,音乐也会拿来预示着即将发生的事情,比如一些令人焦虑的音乐,会给人一种恐怖与紧张感,其实可能只是虚惊一场。
音乐还可以赋予人物某些鲜明的特征,比如某个人物出场,总是伴随着同样的音乐,这就成为了她的标签。
《夏洛特烦恼》
前面我们说的三种都是电影中的声音,但实际上无声也是一种声音的表达方式。
电影中的无声给观众带来的可能是一种死亡、停顿、恐惧、不安的感觉。
无声与定格,有时反而将剧情推向了高潮。戛然而止的音乐背景,意味着有什么可能会爆发。
下面,我们来说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内容:电影中的表演。
电影的影像与声音都只是间接表达,而演员的表演是通过思考,让想法通过演员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身着打扮等形式,去呈现人物的内在的情感,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表达方式。
影像、声音可能只是起到了烘托、辅助的作用,而演员的表演才是电影表达的核心。
《老男孩》
不过,演员如何表演,大多数时候却是由导演来决定的,他们是导演的工具,是导演用来诉说自己的意念、向观众表达情感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有时候,电影也会通过演员的表演来故意塑造不同的立场,让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不自觉地被带入预先设计好的圈套——正义或者邪恶的一方,或者在两者之间摇摆。
比如、电影《色戒》中,易先生被预设了反派人物的特征,他为特务机构服务,代表着邪恶的一方,冷血而残忍。
但他又有人性的一面,他也渴望被爱,渴望拥有一个正常人的男欢女爱。
最能打动人心的表演、或者说给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往往就是这种正反两面在同一个角色身上的整合,表达出的人性的复杂与多样性。
《色戒》
演员在电影中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一个演员表演技巧的高低,真的会严重影响一部电影的成败。
下面,我们来说今天的最后一个内容:电影中的故事。
我们喜欢看电影,说到底,都是奔着影片中故事而去的,故事的完整性、曲折性、高潮与低谷等都是一部电影情节是否精彩和具有吸引力的必备条件。
下面我就从书中的三个方面来讲讲电影是如何用故事表达情感的。
一、故事情节
电影中故事情节的设计可以被看成电影编剧与观众智商的比拼。
一般而言,在情节的设计上,编剧不得不将大多数观众的普遍认识考虑进来。
如果情节没有按照传统的惯例、历史的经验或者大众所接受的价值观来设计。
观众要么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认识,去适应这样的表现方法,要么认为这样的情节不太恰当、不太合理,会有种智商受到了侮辱的感觉,这就有可能成为故事情节设计的失败之处。
《澳门风云3》
二、电影的名称
一部电影的片名就如一篇文章的标题一样,决定了观众是否打开,和打开的方式。
片名中所呈现的各种蛛丝马迹,让观众对电影的内容有了很多的遐想。
比如德国电影《别人的生活》引进中国就被心机地译成了《窃听风暴》,名字比直译更具有冲击力,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窃听风暴》
三、叙事结构
如果说情节是故事包含的内容、片名是浓缩的精华,那么故事表达中的叙事结构则是故事语言的框架,我们接下来看看叙事结构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传统电影的叙事结构通常是以主角间的冲突为基础的。
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冲突不断升级最终达到顶峰,主角和反派人物之间的冲突白热化,最后的结果是分出胜负,在决战之后以一个形式上的完结来结束故事:死亡、胜利或者大团圆的结局。
《无间道》
而有些电影,则采用多层叙事,将一堆角色,根据某件同样关注的事或共同的生活方式而聚集在一起,而不是单一线索展开故事。
比如伍迪•艾伦导演的《汉娜姐妹》就是这样的结构:故事开始显得凌乱,人物众多,看不出人物之间的关系,让观众有点不知所云。
随着后面情节的展开,才逐渐明白这些人物的设计都是围绕着三姐妹的性格特点而铺开的。
《汉娜姐妹》
其实,电影叙事与观众之间进行着的是一场复杂的游戏。
电影在开场会抛出一些线索,观众内心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假设。
而电影叙事的设计和意图,则是引领观众到它想要引导他们抵达的地方。
对于叙事中的出乎意料的逆转,尤其是在惊悚、悬疑侦探片中对于观众的误导,反而会增加故事的吸引力,让观众回味无穷。
《阴风阵阵》
可以说,一部好的电影,需要极其我之前所讲到的所有优质的元素才行,视觉表达、声音表达、演员表演、故事情节,无论是哪一个环节不完美,都会令一部影片的质量大打折扣。
好了,以上就是《认识电影》这本书中的具体内容,不知道各位读者看完有没有对电影有一个新的了解。
最后,希望影视行业尽早复工,停工的每一天都是对导演和演员生命的浪费,看不到好电影该多遗憾。
喜欢这本书的朋友,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或者右下角点个“在看”
近期好书关键词
(点击蓝字即可查看)
《忏悔录》《理智与情感》《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草房子》《百万英镑》《美的历程》
《芙蓉镇》《褚时健传》《西西弗斯神话》
《战争哀歌》《FBI教你读心术》《高老头》
《自控力》《爱的教育》《地狱变》
《领导力的5个层次》《一句顶一万句》
······
更多分类好书
长按识别关注轻读实验室
回复“书单”看人生必读200本好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