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拐点》观后感100字
《历史的拐点》是一部由余乐 / 张晓敏执导,王志飞 / 鲍鹏山 / 李山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集才7分钟就出来个作家有不详的预感。。。。纪录片里一般出来个什么作家啊学者啊这种不专业的人说话基本就没法看了。。。景监就被上海开放大学中文系教授鲍鹏山太监了。。。“他是一个宦官这么一类的角色吧”。。。李山教授比较逗。。中国的历史纪录片为什么老是要用奶酪这个词?。。商鞅变法的部分强势修正了若干年前那部被吹上天的大秦帝国裂变。。。商鞅变法的局限性讲的很清楚绝对不是裂变里吹的那么伟大
6集汉胸之战好像也没什么可说的。。片子牛逼哄哄的叫历史的拐点。。。其实也就是讲述都知道的事情。。属于重要历史时期的百姓普及片吧没有什么深入的东西
4级澶渊之盟。。公园十二世纪初说晚了一个世纪这样的错误。。。。。怂朝戴花饮酒怂朝的事情越看越怂史上最怂的朝代
1,商鞅变法
2,汉匈之战
高祖白登之围,和亲换和平,文帝景帝继续延续,文景之治韬光养晦,积累财力
卫青龙城之战,
霍去病,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3,澶渊之盟
寇准,宋真宗,萧太后,宋辽一纸合约换来120年和平,文化艺术发展达到顶峰,30万银,国家收入1.53%,边境確场,60%回流
金,南宋,赵构1146年,绍兴和议,
4,下西洋
明永乐皇帝朱棣,宣扬国威,郑和下西洋是政治行为,不是经济行为,朱棣远航,迁都,国库空虚
隆庆开海,
《历史的拐点》观后感(三):豆瓣非得让我写140字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历史的拐点》观后感(四):喜欢这样不带偏见单纯以“成功”作为标准的历史纪录片
同样是苦于被人歧视,同样是穷则思变,楚国当年的发奋图强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所以唯一会产生的问题是暴发户阶段会出现奢侈品上瘾问题...不过私以为时间长了其实应该会改善?)秦这个算是直接黑化了吧?秦孝公和商鞅手拉手,把他们自己,把整个秦国,还有一代又一代秦王和秦国军民都改造成了赛博人,一台台没有感情的战争武器(白起就是这个体制下的No.1优秀毕业生吧?)。从后世影响来说,秦为几千年中央集权的中华帝国打通了任督二脉建立了骨骼基础,但从当时活着的任何一个国家的人的视角来看,恐怖也是真的恐怖。说句政治不正确的的,商鞅变法才是军国主义的极致吧???说句政治极度不正确的.....希特勒当时要是赢了.....那他的后世评价大约就是欧洲秦始皇???......嗯.......但纪录片的描述真的很客观,单纯的说,他这套方法打天下超级高效,但打完就会死于惯性.......嗯.......这么想想汉能撑这么久真的是集结了秦、楚、齐等六国的全部优秀遗产(当然还有老天保佑,长长几百年的温暖气候,直到东汉末年进了小冰期)
汉武帝这段放眼世界历史真的是不知如何形容......总之汉武帝间接灭亡了罗马帝国让欧洲进入了中世纪,后来成吉思汗又一蹄子让欧洲结束了中世纪.......虽说欧洲是不想承认的,但我之前在匈牙利国家博物馆看到他们的早期文物,纯纯的东方游牧民族装备.......嗯.........
宋真宗让我想到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宋真宗万万不该逃,他却一直想逃,崇祯是逃去南京的,结果他一直纠结到自挂东南枝........诶........性格决定命运.........
郑和竟然是个阿拉伯裔穆斯林这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种族天赋牛逼.......可惜明朝这要命的理学思想局限性比宋朝的武将恐惧症还坏事......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最后,为什么甲午战争被和谐了??哪有看啊 T T
《历史的拐点》观后感(五):褒与贬
优点:还原历史场景有水准
复制的历史画面较精美,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所模拟的历史人物只用眼神、表情、姿态表意,而非语言,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方式。它不会因为人物一开口,被一副京腔强托着穿越时空,也不会因为一副别的什么腔让人觉得滑稽(央视某纪录片曾经出现过河南腔)。
缺点:文痞叽呱谈军人。
某老师,你好有材,你最了解李广的内心,他那一刀就是因为大将军没让他获得最后封候的机会,所以才要自我了断。你肯定认为“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候”,可李广就是笨得没法,连个封候也捞不上。一个得赏辄分其麾下,士卒不尽食自己不尝食的人,难道不是把这种封候的机会让给了自己的下属吗???
将军李广不计较赏赐封候的那些名利,但并不意味着他不看重自己作为军人的荣誉,他敢于以小迎强,敢于自曝杀降之丑,敢于剁霸陵尉,这些跟封候半毛钱关系没有,但却关乎一个军人的尊严。
将军李广,当然不会有皇亲国戚们的天然优势,却会因为自己善战而树大召风,皇帝说李广数奇,我看是匈奴人对他防范有加。汉军中好死不如赖活并且拥有各种唬人头衔的将军一大把,李广没有这些, 李广只是一个纯正的军人,他有纯正军人的一身,自然也不会瞧得起屑小鼠辈。选择死对一个壮志未酬的人来说是个悲剧,但对一个军人来说,却未必不是完美的句号,至少千年之后有一人认为他树立的是一座最伟大军人的丰碑,并且同他两千多年前的荣誉一样,这个荣誉超越种族。
回头再来说说中华文痞创世纪的故事:伟大的华夏民族常年被人打得鸡飞狗跳,并不是因为缺少精通谋算的人,恐怕还是缺少具有纯正军人气质的人。但回头一想,这种说法在文痞面前一钱不值。要知道当今的中国历史是文痞们创造的:不是我的,嘿嘿,老子偏要写成我的,反正蛮夷们不拿历史当回事,历史上你再牛皮,也不敌我千年后一支笔,还是我中华文痞创造的历史更灿烂更伟大。所谓军人,不过是一群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莽夫罢了。
《历史的拐点》观后感(六):比较平实,适合科普
这就是中国内地纪录片的行活
你说差吧,其实还真就不差,该有的都有,而且逻辑通顺,史学观点表现的也比较明确,虽然有一些描述有点不准确,但是不至于造成误解。
但是你说优秀把,也谈不上,表现出来的没有给人什么惊喜,反倒是有点差强人意。
例如澶渊之盟这个章节,把这些个优缺点就表现的很完整。四集的内容很全年的介绍了澶渊之盟的过程以及结果。但是整个过程中,完全是以宋朝的视角来看的,辽国萧太后的视角被一笔带过。战争中辽朝既然知道吃不掉宋朝,他为什么发动战争,他的战争诉求是什么,他为什么接受了很少的岁币就罢兵。最核心的,辽宋之间和平相处一百多年的核心原因,真的仅仅是因为这一纸合约么?这些深层次的问题,真的缺乏解读。
所以看下来,我只是获得了历史书一样的知识体验,跟十几年前听袁腾飞的历史普法评书,没有本质区别。人性的恐惧与挣扎,国家利益对于个人意愿的撕扯这些分析,完全没有看到。
本片叫做历史的拐点,在各个章节也都明确了所谓的拐点,拐在了哪里
如商鞅变法,秦国统一全国之后,商鞅的残酷之法仍然坚持执行,这导致了秦末的群雄并起,秦二代而亡;再如汉匈战争,汉武帝的穷兵黩武,虽然打破了匈奴,但是消耗了西汉的国力(这一部分扯巫蛊之祸也不是很合适,巫蛊之祸和汉匈战争还是比较独立的事件)
但是在澶渊之盟这个章节中,战争之后的内容,则集中在了寇准个人的荣辱当中。虽然寇准也算是北宋的一代名相,但是完全当不起历史的拐点。他的失败,更多的还是站队因素,跟澶渊之盟也没什么关系。
我个人更感兴趣的拐点分析,还是应该对辽宋战争之后的表现进行深挖。因为要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共同面对一个强横的对手女真。而这两个大国,在跟女真的对决中,又双双吃了败仗。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曾经战绩彪炳横行东亚的契丹,跟与他打成平手的北宋会在一百多年内迅速堕落,成为女真人的阶下囚?我想这种深挖,才应该是更有意义的把。
《历史的拐点》观后感(七):赞!纯历史专题片的拐点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央视近些年的所有历史题材专题片我全都一集不落的看过。
作为一个影视从业者,我对这些历史专题片也都颇有挑剔。同样是央视出品的那些传统文化题材的精品专题片比如玄奘之路、问道武当、问道楼观等等,明显比纯历史题材的专题片水平高了一大截。
但是这部历史的拐点,我只看到前几集就急不可耐的给他下结论了:出乎意料的好,一扫以往毛病!
首先说内容:这是一部普及版的历史专题片,讲的内容对于有一定历史底子的观众是耳熟能详甚至是烂熟于心的,但不能因为他是普及版就贬低它的价值。想深入的探讨历史可以去看百家讲坛,而花费这么大的制作拍摄一部历史专题片显然是为了更多的观众,甚至是未来的观众。像科普一样,普及类的作品重不在深度,而在于引起多数人的兴趣。从这点来说,几位专家讲的非常好,关键是一个“透”字,局部的历史,围绕中心事件人物组织的有限发言篇幅,几位专家用最生动的语言切中要害。可以说这次专家团的阵容组合史无前例的合理、闪耀,而且集体发挥出色。这背后的编剧和制片人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其次是摄影和导演。我之所以说对以往同类型的片子不满意,说白了就是一个字——太“白”!大部分历史对于观众本就是书本上的、抽象的。而场面再现,对于我们这样影视产业水平很落后的现状来说,很难表现出历史的雄浑深沉,如果没有精妙的导演思想与摄影构思,最后出来的结果往往就是一帮横店群演格斗厮打+一帮跑组五线演员在镜头前扭捏作态。可这次不一样了,摄影和导演终于找到了最明智的创作思路:诗意化的电影语言!于是我们看到:诗意化的蒙太奇替代了拙劣的戏剧化外部动作,诗意化的摄影灯光替代了直白的影像。诗意带来了历史的韵味,以往那种寡淡无味庸俗粗陋的廉价啤酒味没了,那些传统文化题材片中如饮甘醇,如沐春风的感觉来了。作为导演,我想本片导演可谓是抓住了一个绝好的机遇。如上所叙,本片意不在深度,也不在细节,这为导演创作卸掉了很大的包袱和束缚。而导演找到的这种“新”创作风格带来的成片效果实际上已经为纯历史类专题片树立了了新标杆。
《历史的拐点》观后感(八):很有信息量,分析得深入浅出,简单易懂,值得一看的纪录片
作为一名不是学历史出身的编外人员, 如有知识性错误或哪里不妥,欢迎指正 。
个人觉得此纪录片适合作为历史入门的科普性纪录片,能帮助人们对祖国如何形成、一步步发展起来,在脑海中建立一个粗略的框架性概念。
还能知道我国在发生这些变化的同时,对他国产生了哪些作用以及我们在发生这些变化的同时,他国在干嘛,以及我们是如何从一个别人要来朝拜的泱泱大国走向衰弱。
所谓以史为鉴,其中的许多道理放在现今依然有警示作用。这部纪录片还是非常有信息量的,分析也深入浅出,十分易懂。
第1个拐点是说秦国如何通过商鞅变法从一个土地被他国占据的弱国发展到一统六国。
第2个拐点汉匈之战,讲的是汉武帝时期通过长年与匈奴作战最终收服南匈奴,把北匈奴赶出了边境,逼迫他们西迁东欧,引起日耳曼民族大迁徙。
第3个拐点澶渊之盟讲了宋朝建立不久后,如何通过打仗、议和,以非常小的经济代价和当时的契丹萧太后达成统一,换来宋朝一百多年的安定生活,造就了文化的黄金时代,欧阳修、范仲淹等人出现。但因为重用文人、朝廷腐败导致宋朝后期没有强大的军力最后向金国称臣。
第4个拐点下西洋讲了明朝如何有海上意识,郑和七下西洋彰显大国风范。
第5个拐点甲午战争。看了之后会非常压抑郁闷。但是看历史就是为了了解自己摔倒的原因,好让自己今后不再在同一个坑中跌倒。
最喜欢第1个拐点,分析之透彻深刻,深谙事物发展规律。
原本不是很喜欢甲午海战,觉得开头部分讲得特别琐碎沉闷。保持耐心看到后面才发现原来是为了通过细碎来铺陈分析为何甲午海战会失败。特别抓心。
引用纪录片最后甲午战争单元中的一句话,
“学历史不是为了报仇,学历史是找出自己为什么摔倒的原因”纪录片《历史的拐点》甲午战争 第5集中 海军史 研究会 陈悦 会长 所言ilibili上有资源。有个专辑只有4个拐点,应该共有5个拐点。
《历史的拐点》观后感(九):变法图强,永远对外保持好奇心
改革开放是时代不变的主题,古往今来,大到国家,小到个人。
而改革者必定会受到诸多掣肘,当你一无所有时自然有了相对良好的改革土壤。这样的条件下,若从保全改革者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往往需要代理人。如若必须亲力亲为的话,则得有条件先试点再因地制宜进行推广。而这种敲打边角的改革期间不免与既有利益集团有利益交换。通常情况下,新的改革一样会带来新的利益集团。改革者除了在改革推行中有条件的参入自保的要素,还要并入这些团体之中。
每一次的改革必定受到时代的限制,看到改革作用本身不能解决问题。既要朝着改革的目标前进,也要接受时代的局限。即使是改革所针对的对象也明白了利害关系后,也会有少部分能主动参与改革。这对改革者自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成功的评判标准往往体现在对外上。对内改革的同时是对外开放。而对外开放的对象往往是明确的、灵活的、短期的。和改革一样,开放也是永恒的主题。虽然明清的闭关锁国有他自己的理由,但是丝绸之路的衰败萧条暗示了帝国腐朽堕落的结局。对外开放不单单是为了满足既有的需要,从系统上来说,封闭的必然走向死亡。哪怕是不利于当下的改革目标本身,也要满足这份对外的好奇心,留它一口勉强维持自身的气力。
回望历史,和其他流派一样,地理决定论也能见缝插针,还似乎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然而历史永远没有完结,咱们都是过客。这点是无比确定的。站在前人的地基上,指指点点的人,不过是拾人牙慧的附庸之徒。他们除了一边咀嚼锅里早已煮烂的腐肉一边添柴加火外,不曾舍得挪动肥躯起身寻些新料。还油脂满唇、满口臭气地指责你的不是。
无论是改革者还是开放者,这些人或许是由于各自不同的背景来到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旗帜下。未来的种种早有他人作了许许多多的幻想。而他们则是些打破偏见、撕去标签的实干家。这一过程中,他们“舍得”自己,既是一无所有地仰望星空,又似一往无前地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