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无聊》读后感摘抄
《解剖无聊》是一本由[加]马克·金维尔著作,未读·思想家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解剖无聊》读后感(一):无聊至死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本书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多少有点超前的意思。 我当然不是说我们大多数人在生活中并不感到无聊,恰恰相反,生活中的无聊时刻同样堆积于我们的精神世界,然而,同为低福利如斯的东亚社畜,惶惶琐事,点点温凉早已挤满了生活的大半时空,也许我们并不觉得生活有多充实,但的确没有“无聊”的时间与精力。于是自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经由海德格尔直至阿多诺所反思省觉的“哲学之源泉”已成为我们心向往之而不可得的生活方式。 然而,真正读罢此书,我不由惊异于自己对自身无聊生活的不自知。是的,尽管我每天“慌慌张张,匆匆忙忙”,但我的生活的确充斥着无聊,而且无聊着的不止我个人,还有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无聊这一点上我们并不输于邻国的“平成废柴”,甚且过之,所区别者,不过是形式上的不同。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无聊?想当年为孔夫子所憎恶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便是无聊。于是无聊生于自我意识的遮蔽乃至丧失,不论那遮蔽物是“996”式的加班还是脑残的娱乐节目。生而为人,以创造价值为生命之终极目标,而其价值又以自我为纯粹的标准判断。世故人生实践就是为了营造一个绝对的自我世界,于是我们需要权力或金钱。说得更绝对些,自我以外,皆是虚妄。然而个体最大价值的醒觉并不符合统治者的利益,所谓无聊便自上而下地产生并传播开来。任人融入一片群体的虚妄中随波浮沦,无所用心于自我。 有鉴于此,马克·金维尔于是尽量含蓄地指出,真正使我们陷于无聊的,正是资本与权力的合谋,假以信息时代的技术手段,全方位360度无死角地零切碎割着每一社会个体的自我时空,通过将工作与消费之手段混淆为生活目标,从而颠倒着我们对人生的价值判断。不错,无聊并非个人之事,更非阶层出身或什么原生家庭之过,其实质正是自上而下的社会罪恶。 随着科技的继续进步,资本与权力、娱乐与工作乃至私人生活紧密相连,共同织就罗网,日益困扰着我们,化为微信群里发不完的工作通知,化为填不尽的电子表格,化为不断泄露的个人信息……于是我们赤裸柔弱地置身于茫茫虚幻之中,承受着实实在在的压迫。 而新一代觉醒的卢德主义者们的处境似比他们的工业时代前辈更加艰难。抵抗之无用,战斗之无对象,个人的困境更深刻地反映了网络时代的强力意志。 我们终将或主动或被动地在忙碌与手机中无聊至死,而作者并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个根本的解决办法。或许这一困境本就无法根本解决,或许存在着根本解决的办法但作者不便说出。无论如何,我们在茫茫无聊的间隙,需要思考这个问题。
《解剖无聊》读后感(二):我知道怎么回事了,但不知道怎么办
这本书信息量有点大,我想我需要整理下思路来帮助自己理解。
作者的论述逻辑似乎是这样的:我们都会无聊,于是寻求(多为规避)应对无聊之法,不幸落入“界面”(作者的定义很具启发)和注意力经济的陷阱,得到的只是商品化的自我、破碎的自我,因而更加无聊。该怎么办呢?我们需要从对无聊的理解(哲学思考)、应对意愿(直面)和应对方式(“界面”需要有所改变)几个方面来逃脱这个看似恶性的循环。
下面是一些零碎的想法或困惑。
关于对无聊的理解
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的海德格尔对无聊的三层分类: 1)错过一趟火车得等待很长的时间才能坐上下一趟; 2)挨过一次看似过程愉快但事后回味又感到无聊的聚会; 3)哲学层面的无聊,“刺激的终止意味着对时间存在本身深感不安”,海德格尔指出,这种空虚“使一切事物举足轻重也好,微不足道也罢,都没有区别了”。
印象深刻也许是因为最近正好和朋友探讨第二种无聊,我起初认为这是我们这类社交耗能者的透露自私和功利之心的抱怨,因为我们总是会在这样的聚会中耗去大量的心理能量,渴望“付出获得更多回报”(比如更深刻的交流、灵魂的碰撞等);但往往拖着疲惫的身躯失落而归,心理空落落的,想着下次不去了,但下次还是抱着希望前往——毕竟人渴望在人群中得到认同。
当然,书中讨论比较多的是第三种。第三种无聊在我的个人经验里比较稀罕——从很多年前我就渴望能体会这样的无聊时光,但它要么几乎没有到来过,要么如果它曾经出现过但我未曾真正意义上被“无聊”到。动因并不是基于哲学的思考,而是本能地感到现实的生活里不断被外部事件和内在欲望驱赶感到疲惫、渴望暂停片刻的愿望但又无法自行解除这些驱动力的矛盾,继而引发的自然渴望吧!书中提到的一重观点:这样的无聊是创造性的,是进一步哲学思考的前提、反思的起点等——总之是有正面意义的,读到这里是很有共鸣的,至少和我的希冀是吻合的,希望事情确实如此、希望真的有天来临我能转化它。
罗素说:适度无聊乃幸福生活之必需。
关于直面无聊
看书的过程中我时常好奇书中被翻译为“无聊”的原文用的是什么英文单词,同样的困惑也存在于作者对其他哲学家等的引用。一开始我的对本书要探讨的“无聊”是理解得较为狭窄的,但随着书的线性展开,我渐渐发现,不是那么简单——书里的“无聊”,很多时候似乎更像“空虚”,像一种“无自我”的状态,而书中频繁提到的刷手机等“消费自我”也让我联想到其他书中所用的“异化”概念——人们心甘情愿地做着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或者,人们心有不甘地但又心甘情愿地做着一些事情。
原作的书名叫《Wish I Were Here》,是什么意思呢?读完也没有理解。
“界面”是否可以有所改变?
不过,个体也分两种,一种是意识到了自己的无聊,一种是没有、他们只有混沌模糊的感受。我相信后者是大多数,前者少之又少。这令我想到书的封面上所画的红药丸和蓝药丸,你想要吃哪个?选择吃了红药丸的,你可曾后悔?你是否可以担起对自己的责任,照顾好自己的“自我”……
《解剖无聊》读后感(三):谁的人生不无聊?
我们生活在信息化的时代,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却让我们不出门便知千里事,科技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我们每天刷着手机感觉很充实,却在放下手机的那刻感觉到了巨大的空虚,我们感受不到活下去的理由,那么多的年轻人为此轻易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刻感受过无聊烦透了的体验。而这种体验仿佛是难以启齿的,是虚度光阴浪费生命的的表现,我们害怕它,拒绝它,可是无聊一旦袭来,我们害怕无处可逃。
现在的人都养成了手机依赖症,我们没事不停地翻着朋友圈,刷着抖音,打着游戏,仿佛眼睛离开了手机,无聊便会悄然而至,可是越无聊,我们越拼命地刷手机。
现实生活好像就是一个无聊的世界,我们都甘愿沉浸在手机那头的世界。成年人,小孩,老人无一不低头刷着手机。感情的联络,工作的业务,闲暇的娱乐,手机似乎都可以包办。我们很忙,忙到没有一分钟的时间可以抬头看看眼前的世界,我们不愿错过任何一个碎片化的信息,所以亲子时光,亲友团聚,夫妻交流都算不得什么。
在丧葬典礼上,儿子忙到没有时间来缅怀父亲,因为忙着拍丧葬典礼的视频。
一对年轻的父母忙着打手游,而误把滚烫的奶粉喂给不足周岁的婴儿。
这是个信息化的时代,也是一个疯狂地时代,人们迷失在一大堆数据推送中。过度的信息资讯,刺激影响着人类的大脑,也分裂着自我,透支着我们的精力。我们被巨大的科技与资本的牢笼束缚。
马克.金维尔在《解剖无聊》中说道,社交媒体及其他线上机构利用铺天盖地的娱乐内容和连接通信服务获取我们的关注。我们都是在贯行注意力经济,这种怪异的经济现象让我们蚕食自己,并以欲求和关注度,把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无薪员工,替那些看似免费实则依赖广告公司生存的平台卖力。我们付出的是自己的个性、自由及幸福。
我们似乎再也不用感到无聊了,但其实正是因为无聊我们才更加沉迷网络,选择刷屏来消耗我们的时间、我们的生命。
因为在潜意识里,无聊是受批判的,我们害怕、躲避无聊。
弗洛姆认为,无聊是人每天都要经历的遭遇,人若久困无聊,便是身处地狱。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说道,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摆动,“无聊”绝不是一种可以轻视的罪恶,它最终刻画了绝望真正的面容。
无聊,从最简单的意义上说,是一种自我矛盾的欲望形式,会导致人们无法做出任何带有目的性的或快乐的行动。无聊所传递出的炼狱般的感觉和真正的绝望,是平淡乏味的环境造成的。
我们在各种欲望中辗转,却无法满足于其中任何一个,总是欲求不满,哲学从无聊中生发。
叔本华、克儿凯郭尔、海德格尔那些对无聊见解最为深刻的哲学家,一直努力地在永恒的形而上学真理版图中为无聊谋求一席之地。
研究无聊,并不能解决我们关于欲望以及欲望混乱的问题。只有当死后没有一丝欲望时,问题才能解决。所以我们应直面面对无聊,而不是与无聊作斗争,指望击退它、战胜它,而是带着些许敬畏,响应它缓慢而持久、耗人心力的召唤。
至少让我们设想一下搭上“意义慢妈”的可能性,而不是被铺天盖地的碎片化信息所覆盖。
马克.金维尔在书中指出,我们的欲望可以转化为各种新奇自由的形式。我们可以自在漫游,不迷失,不无聊,还能敞开心扉去体验生活。我们的大脑不用再去想压力和拼搏,我们在内心深处寻求平静。在那里,我们没有具体的目标,没有完成的计划,没有各种自相矛盾,交互缠结的对欲望无谓的渴求。
我们必须学会如何等待,停止刷手机屏,停下来,细想、思忖、反省,逃离那些疯狂的消费浪潮中,逃离新自由主义无聊,转变为哲学上的无聊,虽然会再次陷入无聊,但这意味着,我们会知道如何与自我相处,这是活着的时刻,一如既往,活在此刻、当下、现在,仅此而已。
《解剖无聊》读后感(四):总是很无聊?来看看哲学家《解剖无聊》,教你如何面对无聊
说到无聊,魔幻2020的上半年,禁足在家的日子,很多人都憋出了“无聊”的新高度,也玩出了各种打发无聊的新花样,搞笑背后总是隐藏着那么一点心酸。 为什么平时我们期盼可以停下来的时间,却成了难以名状的无聊?尤其是在一些等待的时刻,例如车站排队,吃饭等人等,无聊更像是逃不开的隐形笼子,让我们无所适从。
《解剖无聊》这本书就是帮助我们分析那些关于“无聊”的事情。无聊一直被很多人挂在嘴边,以为别人就是说说而已。没成想,原来无聊也能上升到哲学角度。看了这本书,还真是得对看似不打紧的小小”无聊“重视起来了。 多伦多大学哲学教授马克·金维尔写了这本书,他是一位多产作家,出版作品19部,发表论文数十篇,曾在1997年获得有名的“斯皮茨奖”,2002年“全国杂志奖—论文写作奖”,2004年“专栏奖”。他还是《哈珀斯》杂志编辑,《环球邮报》《女王季刊》撰稿人。2018年获封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会院士。研究领域:社会与政治哲学、建筑与设计哲学、艺术哲学、20世纪欧洲大陆哲学。 这位哲学教授、高产作家,在《解剖无聊》这本书里,从无聊的境况中人们的表现,心理特点,到无聊的分类,最后谈及爱和死亡的话题。一本巴掌大的小书,不过14万字的薄薄一本书,却囊括了众多心理和哲学方面的思考。 这本书告诉我们无聊没有那么简单,对于我们的影响又之深,而无聊又不可避免,也有其自身的价值。其中,讨论到网络对于我们的各种影响,揭示人们对于手机等屏幕依赖的现象,背后的心理和原理,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并告诉我们对于不可避免的无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读完这本书发现,原来无聊的境况真的太多了。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机场或车站,烦闷无休无止,人们想各种办法来消减那种无奈又无法逃离的感觉。要等的车还不来,要等的人还不来。拿出手机看了又看,旁边的店铺转了又转。就算是消遣的节目或者场所,都让人提不起兴趣。越等待时间好像过得越慢,时间好像总是与我们作对。 托马斯·曼认为,时间本身会根据我们的心情和状态延长或缩短。 我们的心态也决定着境况的无聊程度,梭罗在瓦尔登湖享受着一个人的无聊生活,鲁滨逊也心安理得地成了孤岛上的国王,他们都能常人难以想象的无聊状态下,过得心安理得,换作别人肯定早已精神错乱了。 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会让人提不起兴趣,打开满是衣服的衣柜却觉得没有一件衣服可穿,满书架的书没有一本可看等等,很多境况都是无聊在作祟。 人类不像动物吃饱喝足就可以安稳地晒着太阳,即使有猎物从身边走过,也不想抬一下眼皮,而人类不会如此地安于现状。 无聊会让人什么都不想做,却又带着难以明说的罪恶感。作者认为,“在极端情况下,无聊简直是一种酷刑。” 即使是面对海量娱乐信息,也是会让人产生无聊和疲乏 原来无聊对我们的生活影响那么大。 虽然生活中的无聊没有那么恶劣,但是遭受无聊折磨的人们,极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内心绝望,对任何事情都兴趣寥寥,这会琐碎地消磨意志、引起不悦,比如抑郁、反应过激、酗酒进和药物滥用等,甚至有的人因此自杀。 看似漫无目的、浪费时间的消遣活动,人们想要逃离却又被困于屏幕等设备的牢狱之中无法自拔。不管无聊的程度如何,它还是阻断了我们自身与世界的联系。 为了抵御无聊,打发那些难受的时刻,我们打开手机用不停地滑动来抵挡那份无聊带来的不适。但是,我们却又不自觉地深陷其中,形成上瘾循环。
在《解剖无聊》中,作者引用曼约奥的主张:“屏幕是贪得无厌的,在认知层面,他们是贪噬你注意力的吸血鬼。一旦目光在屏幕上停留你八成难逃虎口。”虽然听着有点吓人,但是对屏幕的依赖到无法自拔的事实,却也总在生活中被印证。 看孩子的父母在被屏幕吸引后,置身后处于危险之中的孩子全然不顾;有的人不顾自己是在驾驶车辆的司机而把注意力用到屏幕上,有人低头看屏幕而完全不管正撞向自己的车,被手机吸引,发生的悲剧一再出现。 在屏幕的魔力吸引下,注意力经济大行其道。大多数人趋之若鹜,铺天盖地的娱乐内容,大数据下演算下的信息推送,以各种方式获取我们的关注。但是,我们在看了那么多有趣的信息之后,我们以为解决了无聊,以为缓解了痛苦,实际上,我们没有成就感,反而会因为无端浪费了时间因为再次地重蹈覆辙而自责。 书中给我非常有冲击的一句话是“我们觉得这些界面是供自己使用的工具,而实际上,我们正被这些工具使用。”真的是一句点醒梦中人,用自相矛盾的沉迷来缓解内心的无聊却又让自己开启了注定落空的自我消费。 用手机等屏幕界面来打发无聊,却让无聊产生了无聊 作者在书中分析无聊的价值,给了我们些许安慰。 作者引用伯特兰.罗素在《幸福之路》中的一句话:“适度无聊乃幸福生活之必需。”来告诉我们,无聊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无聊也有它的价值。阿多诺说“如果人们能够主宰自我和生活,并且没有陷入一成不变的境地,无聊就不是一种必然状态。无聊是对客观乏味的反映。” 无聊对于一个人的状态具有启发意义,无聊是对自我解放诉求的提醒,让我们明白,此刻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感到不安,人们需要寻找“我感到厌倦”背后的起因。无聊也激励着我们需要做些更有意思、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
无聊也有其价值,对我们有启发意义 那么,面对无聊,我们该怎么做呢? 作者在书中分析了众多无聊的表现,给无聊分类后,告诉我们,学会与无聊共处,学会等待,找到自己的爱好,合理地利用空闲时间等,才是应对无聊的可行方法。 作者认同海德格尔的观点,“对无聊的正确态度是一种严苛的迷恋。”那应该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心流状态吧。打破对于网络界面的上瘾循环,把关注手机信息,关注外界的眼光收回到自己身上,找到让自己能感受到心流状态的工作或者爱好。 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不要刷手机屏幕了,停下来:细想、思忖、反省,最重要的是享受你的无聊。”无聊向我们发出了信号,我们要把无聊的时刻看做是一个机会,一个顿悟的时刻,在等待中享受无聊,接受自己的欲望,爱自己。 无聊的体验如果无法消除,我们就直面无聊,看看自己失去了什么,然后知道如何与自己相处。《解剖无聊》是一本讨论无聊的哲学性书籍。它不止揭示无聊对于人们的情绪生活的影响,更是在挖掘它的意义价值,也在思索人们该怎样面对无聊的情绪体验。
马克思曾有名言:哲学的意义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同样。我们学习无聊,不在于只了解无聊,而在于了解了之后如何面对。因为“无聊只是症状,而不是疾病本身。” 无聊提醒给我们的启发才是更重要的。我们该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世界相处,该怎样追求自由、个性和幸福,无聊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机会,也为了我们提供了反思的机会。 我想这就是这本书提供给我们的最大意义吧。不是告诉你具体怎么做,而是告诉我们:即使无力解决,至少我们该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什么。
《解剖无聊》读后感(五):沉迷刷屏、游戏、消费……我们杀死了无聊,但是也杀死了自我
你会无聊吗?你害怕无聊吗?无聊是人类最寻常的体验之一,却似乎总是让人捉摸不透。人们想出了各种方法战胜无聊,比如沉迷娱乐、工作、性爱,甚至赌博和吸毒,但是无聊并没有消失,反而变本加厉。
解剖无聊评价人数不足[加]马克·金维尔 / 2020 / 未读·思想家 天津人民出版社作者:[加]马克·金维尔
王喆、章倜 译
2020年6月 未读 | 天津人民出版社
哲学家如何看待无聊?多伦多大学哲学教授、资深意见领袖马克·金维尔通过《解剖无聊:如果无聊不可避免,我们该如何面对?》一书,从哲学角度深度剖析信息时代的“无聊危机”,让我们重新认识无聊的意义。
叔本华是研究无聊的鼻祖,是西方传统中第一个认真研究这一状态的哲学家。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说:“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来回摆动。无聊绝不是一种可以轻视的罪恶:它最终刻画了绝望真正的面容。”不过,悲观如叔本华,也并非没有超越之道,在他看来,经典的音乐和书籍就是两大解药。
视叔本华为人生导师的尼采认为,由无聊感而产生的对“未满足的觉醒”,其实是人类激发创造力和促成改变的一种机制。无聊可以刺激你改变自己,让你有更好的想法、更高的抱负和更多的机会。无聊会迫使人们动手行动。所以,我们大多数的成就,或者说人类的成就,都源于对无聊的恐惧。
克尔凯郭尔在《非此即彼》中不无讽刺地写道:”神感到无聊,所以创造了人类。亚当因独处而无聊,故而夏娃被创造出来。”无聊,克尔凯郭尔解释说,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而人是一个必须得到娱乐的生灵。有坠落之危险者必须得到娱乐。他们有坠落何处的危险?坠入“空洞的”时间。这是真正的原罪。
…………
有人肯定无聊,有人批判无聊,但是不能否定无聊之中潜藏着一种创造性的价值。尽管无聊潜藏着巨大的价值,但在世人眼中,它似乎依然只是一个恼人的贬义词。很多时候,无聊与吸毒、酗酒、抽烟、滥交、掠夺、绝望、侵略、仇恨、暴力、自杀、冒险等行为联系在一起。
只是,无聊在后现代的今天越发变得复杂。沉迷手机、消费、游戏、工作……我们用各种方法来抵御无聊,特别是手机的依赖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奇观。放眼望去,从清晨到午夜,从机场到地铁,从便利店到咖啡馆,从河畔江边到街巷深处,几乎所有人都在低头看手机,无论是追剧,还是看新闻,无论是刷朋友圈,还是玩手游,无论是处理工作,还是联络感情,每个人似乎都很忙,或是装作很忙的样子,每条“神经通路”都像早晚高峰期拥堵不堪的高架桥,过度的刺激、信息和资讯占据了人类的大脑,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锁定在那块小小的屏幕上,人们似乎再也没有时间感到无聊了。
叔本华、尼采、克尔凯郭尔等哲学家如果生活在今天,一定会惊叹,人类的无聊可以被网络放大到如此地步。在这个后现代、后资本主义的时代,我们生产自己、消费自己,掏空自己,再填进一个破碎的自己。我们如同《黑客帝国》中的人体电池,燃烧自己,点亮虚拟世界。无聊似乎消失了,只是我们的自我呢?
在马克·金维尔看来,资本利用无聊,把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无薪员工,替那些看似免费实则依赖广告公司生存的平台卖力。但我们应该记住,世上没有免费的交易。在这种交易中,你付出的是自己的个性、自由及幸福。
技术也从不中立。网络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在拽着你沉迷,或因为痛苦,或因为贪求刺激,但本质上可能是因为你害怕无聊。现在,一个严肃的问题摆在你的面前:你是选择红色药丸,还是选择蓝色药丸?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重要是我们要直面本质、直面无聊本身。费尔南多·佩索阿认为,无聊是根本性的,甚至无法以自杀来克服,只有从未存在过,才不会感到无聊,但这完全是不可能的。
无聊是无法被消灭的,在手机上滑动手指并不能解决问题。“痛苦挣扎着建立人性自我,结果这种痛苦挣扎就此根植在自我的人性中,不可分割。那么,我们无尽且无望的归途,其实就是我们的归宿。”我们永远处于艾略特在《燃烧的诺顿》中生动描述的状态——“既不充实也不空虚。只有一抹微光 / 闪烁在一张张憔悴而饱经风霜的面孔上 / 心烦意乱不得安宁 / 充满幻想和空洞的意义。”——当我们专注于消除无聊,我们纯粹在推迟与自我的对抗,而这种对抗对自我至关重要。无尽又无望的旅程往往都是无聊的,然而,这是我们所有人都要踏上的旅程。
我们该如何继续?马克·金维尔给出了他的哲学药方。没有目标,但仍有目的。只有死亡才能让欲望终结;相反,生命就是一种不与自身冲突的欲望。察觉到这一点,你就再也不会感到无聊了。或者……也许……如果你感到无聊,你就会像所有面对此状况的伟大哲学家一样,明白这是一个机会,一个顿悟的时刻。剩下的由你决定。不要刷手机屏幕了,停下来:细想、思忖、反省,最重要的是享受你的无聊——因为你没有别的东西可以享受。
必须承认,这是一个个人主义的解决方案。因为即使我们做了必要的社会和文化审查,揭露了那些利用我们薄弱意志的机制,但无聊的最初体验是无法被消除掉的。我们仍然无法通过解释来消除无聊,我们必须直面无聊,与它进行殊死搏斗。
无聊既是与死亡常伴的体现,同时也是对生命的迫切认可。欲望是缠结的、阻滞的、自相矛盾的、暴力的,或者,也是在上瘾的泥潭中深陷,无法自拔的。这不是世界的终点,而是一切的开始。我们仍会发现自己再次陷入无聊,我们会发现自己暂时失去了什么,但这意味着,我们会知道如何与自我相处。朋友们,这就是继续下去的方法。这是活着的时刻!一如既往,活在此刻、当下、现在,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