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40号城市》观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第40号城市》观后感摘抄

2022-04-11 03:03: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40号城市》观后感摘抄

  《第40号城市》是一部由Samira Goetschel执导,剧情 / 历史 / 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俄罗斯 / 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40号城市》精选点评:

  ●乏善可陈

  ●厉害了 还有这些地方 我总感觉人类自己被自己搞出来的东东西西所消灭

  ●“我们活的就像动物园里的动物” 一场以爱国为借口的傲慢的巨型实验 为勇于揭露被掩盖真相的人致敬 为敢于反思反抗的人致敬

  ●如果说解体前隐藏的40号城市还至少有着些许神秘与救世的乌托邦色彩,今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则像是上一棋局终了后遗留的棋子,不得不独自面对关于身份归属、个人生活及健康安全状况的种种忧虑与无奈。“我们生活得就像动物园里被喂饱的动物”或许是恰当而普适的比喻。

  ●每个国家(政府)屁股后面都有太多擦不掉的shit。不管是苏俄,天朝,美帝,其实大家都知道,谁都不干净。#2018155#

  ●夹带私货

  ●本身只有三星,但向世人揭示了一个存在半个多世纪的秘密,勇气可嘉

  ●这样的地方应该不止这一处吧,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美国也一样,谁也别说谁

  ●还是切尔诺贝利事件深刻

  《第40号城市》观后感(一):氢弹之上的乌托邦

  city40的居民在谈到自己能免于物质生活匮乏时的表情,是最耐人寻味的。人权活动家也能在琳琅满目的超市里踱步——即便住的是逼仄的老派苏式公寓楼。可她仍然能有闲情逸致去搞人权活动。这验证了那句深谙统治哲学的名言,“当人们还在为吃饱饭而挣扎的时候,没有人会关心自由是什么”。

  ……我开始意识到,人类最可怕的地方不是杀戮或奴役自己的同类,而是毫不吝惜地将自己也推上绝路——为了信仰,观念或其他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人类最大的怯懦就是会为了自己发明出来的那些东西而疯狂,人类最大的恶意就是会为了推行自己盲信的东西而忘乎所以;甚至忘记自己。殉道者是可憎的就因为他们把自己的信念扩大到社会的范围,然后形成一种“榜样”的力量,反过来压制所有的不信者。

  乌托邦里没有自由。只有对自由的苦苦思索。但思想从来都不能具现为行动。人的行动的动物。只会思想的人则只能被囚禁于自设的樊笼之内。

  最后,现在已经可以给原子弹的发明,做一个历史总结了:人类终于还是钻进了自己打造的恐怖樊笼之中。

  《第40号城市》观后感(二):前人倒霉后人享福

  传说中的奥焦尔斯克;进入城市;聚焦核工厂;城市居民幸福度高;实验死亡的人;聚焦核事故…

  传说中的奥焦尔斯克;进入城市;聚焦核工厂;城市居民幸福度高;实验死亡的人;聚焦核事故…

  传说中的奥焦尔斯克;进入城市;聚焦核工厂;城市居民幸福度高;实验死亡的人;聚焦核事故…

  传说中的奥焦尔斯克;进入城市;聚焦核工厂;城市居民幸福度高;实验死亡的人;聚焦核事故…

  传说中的奥焦尔斯克;进入城市;聚焦核工厂;城市居民幸福度高;实验死亡的人;聚焦核事故…

  传说中的奥焦尔斯克;进入城市;聚焦核工厂;城市居民幸福度高;实验死亡的人;聚焦核事故…

  《第40号城市》观后感(三):真正为国家牺牲的一群

  奥焦尔斯克,一座只能进不能出的城市,当然现在外人要进入也是不允许的。

  “他们好像住在动物园里,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却不能离开。” 特权的代价是自由和健康。

  天堂里有两个选择,没有自由的幸福和没有幸福的自由。没有第三种可能。——叶夫根尼·萨米尔坎。

  中国也有两处神秘的城市,一处曾经以“404”标记,甘肃柳园及陕西丹凤山区,还有四零四核基地防区——五华山。404就是个小型城市,住着几万人,有句著名的口号,叫“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和40号城市颇像。

  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404曾经在珍宝岛危机时遭受苏联的核威胁,幸亏美国声明如果苏联攻击404,他们将认为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他们将首先参战。美国的核弹对准了苏联,苏联才没打404。美苏谁才是中国的真正朋友?对中国有领土野心的始终是所谓的战斗民族,美国人很精明,只需要利益,而且基本不要你领土,驻军也只为了维护他的利益。

  最大的不同在于,第40号城发生过严重的核泄漏事故,更甚于切尔诺贝利。然而居民们仍然选择了留下,一方面舍不得优厚的福利,另一方面是使命感——相信自己是国家选定的“天命之子”,共和国的守护者、盾牌,给洗脑了。

  我很好奇他们的教育是不是独立在俄罗斯之外的,自己用自己的教材,不然的话,国家已经解体,发生那么巨大的变化,电视广播互联网那么多信息冲击,他们就能“毫发未损,不为所动”?

  《第40号城市》观后感(四):这群不怕死的人冒死揭秘了“地球上污染最严重的地方”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产生的辐射量相当于400颗美国投在日本的原子弹。

  事故导致32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的长期影响而致命或患上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

  绿色和平组织发表报告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导致27万人患癌,因此而死亡的人数达9.3万。

  切尔诺贝利事故被称为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但第40号城市比切尔诺贝利更恐怖,当地50万人受到的辐射量是受切尔诺贝利核污染影响的那些人的五倍。

  第40号城市是地球上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之一,也是全俄罗斯最大的可裂变物质储藏地。

  这里有成千上万的居民和儿童在武装警卫的监视下于铁丝网围栏内生活和工作,他们被告知自己是这世界的救世主,而所有居住在外面的人都是敌人。

  《第40号城市》观后感(五):我们都牺牲了哪些,以换取舒适和安逸,而牺牲的是否能与获得的达到平衡

  毫无疑问这部纪录片也是带有政治观点的,没有做到客观公正,倾向于核武器开发给奥焦尔斯克这座秘密城市群众带来的无数苦难,却未完全展现城市提供的那些便捷和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一味指责普京的独裁却未提到现有条件下他却是最好的选择。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不是选择最符合的,而是在一堆垃圾中刨出那些还能用的一切人或事。而我们都必须牺牲一些东西,以换取舒适和安逸,而牺牲的是否能与获得的达到平衡,或者每个人是否都愿意牺牲那些东西去得到另一些东西,就成为一切制度,系统,国度,群体乃至个人能否正常运转的关键,就像前苏联一样,它的消失不仅是因为内外各种原因,更重要的是人民牺牲的却换来不对等的物质,平衡被打破,所以当那支笔碰上了纸,一个国度便消失无踪,亦或者像纪录片里一样一开始认为最坚强和最勇敢的蓝色星球的女人权家,最后却逃离了自己决心改变的国度,逃往法国获得政治庇护,而其同事则被判间谍罪,受困于无尽的牢狱生活中,最终我们发现她也带有机会主义者的心思,而非彻底的超人。

  而真正想要现有的舒适和稳定一直维持下去的人,真正热爱一切的人,是愿意去指出那些影响平衡的错误和漏洞,并且愿意用行动去改正甚至弥补,而不是宣布其为敌人拒绝改变,因为只有大多数愚昧和机会主义者才对一切的威胁和破坏毫不在乎。就像我们常说的批判责骂不可怕,冷漠才是最可怕的。我之所以还批判什么,因为我还爱着它,如果有一天我什么都不说了,那是因为我已经对它绝望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