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之道的读后感大全
《工艺之道》是一本由[日] 柳宗悦著作,雅众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工艺之道》读后感(一):人间有大美而不言
柳宗悦,日本著名的民艺思想家,日本民艺馆的创立者。关于民艺的内涵、民艺美术理论,柳宗悦多有涉猎,研究丰厚,对后世影响深远。《工艺之道》作为柳宗悦思想的集大成者,不得不读也,不仅为了了解日本至今还保留的民族传统和手工技艺,也为了让读者对于美有着更加正确、更加科学、更加精深的认知。 或许在日本,民艺是专用名词,就像功夫之于中国而言。民艺提出者柳宗悦对于民艺的解读,并非泛泛而言,粗浅地认为其是民俗艺术或者农民美术,而是指与贵族工艺相对应的工艺,即“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衣服、家具、文具等等。 民艺的诞生,最初是源于生活生产的需要,而不是用于消耗多余的体力与精力。一则它产生于集体的协会团体之中,一则它源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无论是哪种,存在自有其逻辑与渊源。不过,柳宗悦更倾向于前者,即工匠以团体方式进行的创作,是一种富有人性的,而非机械性,是为了审美,而非利益存在的。 为实用服务,才是工艺之根本。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民艺品如果脱离了实用性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正如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天空,如果不是为了恶意地制作标本,以供后代人赏析,以勾起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记忆,那么只有应用,才能赋予民艺真正的生命,简单地说,离开了用,便宜没有了工艺品。 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在其“成长”中都需要肥沃的土壤。即便是人人参与,也一定有高下优劣之分。在日本,饱受关注的民艺品,应当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只有拥有深远历史的国家才能树立不朽的力量,因此日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对于传统民艺品的尊崇,是其国民性格的彰显,尽管与四大文明古国相比,它是后来者,但后来者未必落后,后发优势也是读者不可小觑的。 《工艺之道》的意外之义还在于:美与用的结合,是日本民艺品之所以得到承认的关键所在。器物因使用而更美,人由于使用而珍惜 。显见易见的,如果人们没有对民艺品的爱护,是不可能为民艺品的诞生以及升华提供机会的,从相反角度去视之,也是同理,如果民艺品面目可憎,不便使用,是无法召唤多有挑剔心的人类使用并珍惜。 不过,在于柳宗悦的视野中,工艺之美源于实用,但并不等同于实用,它只有涵养传统的精神,才能把握工艺的正确方向,在制作工艺品时,我们应当取材于自然,如一土一木,而非像当代各种化学物质“横行”(塑料消解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为了发展,我们对于生存环境犯了多少错误,又因自然界的报复,使我们发展蒙受着外部性的影响)。要据自然材料,才能创作出相应民艺品的形态与内涵,才能彰显健康之美,某种程度上说,是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 《工艺之道》的出发点及落脚点都在告诫读者:工艺品的民族特色,是需要脚踏实地的精神,远非流水线作业所能承载的,这不仅符合人类痛定思痛,回归对低碳环保、简约素雅的需要,而且昭示所有的文化、文明要以人类幸福为根基,离开了人的自觉自立,那么对名利的追求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迟早会因为一时的贪欲与无知而毁灭自我。换句话说,工匠手工创作是有心之举,而机械化生产则是无心作业。
《工艺之道》读后感(二):正确认识工艺品本身的价值与美
艺术的目的不是要去表现事物的外貌,而是要去表现事物的内在意义。——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恰好点明本书《工艺之道》的中心,这本书是由日本民艺之父、影响了日本现代设计理的工艺大师柳宗悦所写。
作者的名字听起来有点耳熟,是不是?感觉和柳宗元挺像。其实不然,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的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与我们所知的柳宗元是二个没啥亲戚关系的人哟。
由于作者柳宗悦是美学家的原由,那么他的眼中看这些工艺品的时候,不仅仅是看到了美术,更是透过美术这一层,看到了工艺品质,看到了工艺品的最初最原来的价值与核心。
作者也是提出民族传统工艺与手工艺,这种民艺的概念的先驱者。毕竟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而这种传统的工艺都是蕴藏在民间的,很多手工艺,都逐渐消失了,而作者一直提供保护民族的、传统的工艺,以及手工艺。
整本书中,可以说是纯文字性,理论性的论文集,只有在后半部分有少量的珍藏的图片,可以一睹部分收藏在博物馆里工艺品的风采。只是黑白的图片,就足以看出这些工艺品的精美。
所谓工艺,作者在文中的概要中指出:是实用品的世界。这就是限定了它是为了被使用由此而产生的,首先是要被使用,才会有价值,才会有美学。更通俗点来理解民间工艺,那就是大众的生活的民俗的艺术。
作者指出美是和这个世界深厚交融后出现的,正是工艺的美给生活染上色彩。
作者柳宗悦将忠实传达工艺的意义为主要宗旨,全文由展现工艺之美,正确与错误的工艺,以及将来的工艺等几个方面来讲述真正工艺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是透过工艺之道,展现柳宗悦的美学观点。
其实细细来看,作者柳宗悦,也就是一直在说工艺的最基本最初的,褪去美术的外衣,还原根本。就如同我们所说的“不忘初心”。
这句话,最早出自唐代白居易《画弥勒上生帧记》:"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意思是说时时不忘记最初的发心,最终一定能实现其本来的愿望。美是为工艺所服务,而工艺却是美的核心。不能忘记工艺最初的使命。
当然这本书既可以看理论,同时也可以欣赏翻译,毕竟我们读的是中文篇嘛。作者的文字诠述工艺道时,可以说哲理性强,散文性也很强。
比如书中里“工艺之美一直是传统的美,它不是靠作者自身的力量形成的”“我们并不是单独地活着,而是背负着过去的历史活着”“单纯不是单调,单纯中包含了成熟的美,没有柔弱的单纯,这里跳跃着活泼的生命”等等。
特别像是“作品是为了被使用,而不是为了强化自我”,恰与凡高的那句“艺术的内涵,是多么的美呵”相契合。
其实这也要感谢翻译陈文佳,要不然,我们也欣赏不到又有散文的美,又带有哲学美的句子。
作者柳宗悦曾在1936年创办日本民艺馆并任首任馆长,出版有《柳宗悦全集》等著作。
一如毛姆所言的:为艺术而艺术,不会比为喝酒而喝酒有意义。所以单纯为了追求美而忽略工艺本质用途的,都是颠倒了,要正确认识工艺品本身的价值与美。其实这个道理适用在很多地方,我们要永远记得初心,保持初心,方得始终。
《工艺之道》读后感(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均在生活的一点一滴
天地之间,本自就有大美,原型为草、木、泥土、岩石……当人类智慧萌发,将自然间万物加以智慧则成一器一物,器物之美,美在守初,美在质朴,美在满是人间烟火,美在为生活之用。器物,可谓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就算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生活的琐碎,但是有几个不得用器物来承载,器物是生活必用,生活的点滴之处皆可见,人类的历史上留存下来的记忆也大多是这些随处可见的器物,住进了博物馆成为了时间的见证者,平凡而伟大。在我们的记忆力它的名字不是器物这么概念,它简单,可概括为一个工具,它复杂,因为它可能是带着熟悉的味道、带着记忆、带着时间的。它可能是一只茶席上的盏、一个饮水用了口杯、一个残口小碗、一个家中摆了多年的花瓶,一个被锔钉修补过的瓷碟,一把有了包浆的老壶,一张扶手被摩挲的发亮的摇椅,可能是封于尘土里的、藏于匣盒的、馆里陈列的。今天我们以读柳宗悦的《工艺之道》,体悟器物中的工艺之美。
宋代茶盏柳宗悦在书中写到,“美术越是临近理想就越美,工艺越是与现实交融就越美”,器物是理所当然的存在,但器物到底是美与不美不自知,材质取自自然,自是万千可能,金的银的陶的木的,工艺更是千变万化,烧、炼、锻、铲、锉、刻花、嵌铜、冷锻、淬火、磨光等等,但是这些的本质并无不同,它既不追名逐利,也不故作清高,正所谓工艺之道,让这些器物的因工艺后的美,就在于何时何处作何用,以及在何人手里,美与不美,交由工艺、交给天意,交给时间,交给看它用它的识它的人,这就是工艺在器物之上与现实交融,而后成为美。
柳宗悦在书中写到,“如果复杂的工序里有美出现的话,简单的工序中就更容易有美出现”,诚然,我们身边所用的器物可能不会有多么复杂的工序与工艺,这就像古时,宫廷皇室所用器具自然是追求繁杂与极致,为尽显奢华与尊贵;而百姓日常所用自是质朴与简单, 为一箪食一豆羹的需求而生 。书中也介绍了不少器物,有的见证了时代的繁华所在,有的就是平凡百姓的平凡器物,特别是在书中“关于插图”一节,可以欣赏很多拥有美的工艺器物,它们有的是包袱皮,有的是膳桌,甚至是墨壶,有的是笔筒,足以见得何为复杂何为简单,但可惜不是彩色插图。
工艺匠人柳宗悦在书中写到,“越是陷入精致的、人为的做法之中,美就越发贫乏;越是依靠自然、简单的工序,美就越能得到保证”,如果,你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器物,会发现柳宗悦的观点穿越时空,如今现代人在设计时,依旧在求简,有人用原木家具,有人用自然形态的物当做饰品装饰家中,当然,日式简约,北欧简约也是很多人选择的装修风格。
我们回望,器物似一个时光的开关,一把记忆的钥匙。器物是固化下一瞬的美好,器物成型自然时,时光也停滞。器物固化下的画面或是一段艰苦的岁月,或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亦或是儿时姥姥家夏日里的蝉鸣与躺在长椅上便触手可及的星河,器物会带着一瞬或片刻记忆悄悄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在记忆中鲜活的发亮。有时你某一器物不经引起你的关注,会和家人谈起某一段素月,因一物而惹出一堆回忆。
器物,因工艺之道化为生活的美,器物满是人间烟火,却风雅了生活。
人间烟火气《工艺之道》读后感(四):从工艺之道谈工匠精神
01
这些年来,国家一直在说工匠精神,特别是开心爸爸所在的制造业上,更是频频提起这个词。
所谓的工匠精神,其实涵盖的内容很多,随手在百度百科上一查,就包括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等,是从业者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如果把工匠精神说的再狭义一些的话,就可以说是工艺了。
而说起工艺,不得不提的就是日本了。
别看日本只是一个“弹丸之地”,但是其真的不缺少工艺大师,也不缺少我们所追求的工匠精神。关于日本人对于工艺的执着追求,从其国民品牌索尼就能看出来,尽管现在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很发达的时代了,但是为了追求工艺上的美,在很多方面他们还是能够不顾市场,坚持初心,最终做出小而美的产品,当然也能够收获一批忠实的拥趸。
02
开心爸爸看的这本《工艺之道》其实说的就是日本人自己,对于工艺的一些看法,虽然说是以论文形式展现出来的,但是字里行间还是能够看出来,工艺之美在日本制造业中占据的地位。
这本书的作者是柳宗悦,日本著名的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是强调实用性与朴素美的民艺运动发起人,正是因为其在民艺方面做出的成就,所以被誉为“日本民艺之父”。他的一生可以说都是在探索民艺器具之美,也就是从日常用的器具中展现出设计之美以及工艺之美来。
而这本书呢收录的就是柳大师撰写的关于工艺性质的一些论文,让我们更能够一个大师的视角,来真切的体会到底工艺之美说的是什么,工艺之美从哪里来,以及如何欣赏工艺之美。
无论是对工艺感兴趣的朋友还是不感兴趣的,通过这本书都能够有不小的收获,而这些收获更多的是眼界,是精神,是一种趋向于完美的改善。
03
通读全书后,开心爸爸觉得,其实所谓的工匠精神和工艺之道,在某种情况下是相通的。一个人只有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工艺之道,才能更清楚自己面前的那个器皿,其实不只只是一个器皿。
在书中,作者是这样写的:
无论在哪里,它(器皿)都流露出希望和我们交往的愿望,这不是很不可思议吗?由于他的志向是服务,面对常常使用它的主人,他的姿态就会变得更美。不被使用就不会变美,难道不是这样吗?在被使用的同时,器皿的美也与日俱增,如果不被使用,器皿也就失去了意义,美也会消失。也就是说,我们在制作某个物品的时候,就要带着一种美好的心态,带着一种我做出了一个能够变得越来越美,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正向影响的思想来动手,而且面对一个普通的器皿,也能够平心静气,从使用的角度来体会到器皿的美来。
对于制造从业者来说是这样,对于普通人又何尝不是?
04
如果我们从一个大而广的角度来看,工艺之道的概念就更加的广泛了,甚至可以指导我们如何过好这一生。
试想一个人面对器皿尚且能够有一颗耐心平静的心,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的培养美发现美,并且把这种美反作用在生活中,那么对于生活中的事情不就更能这样了吗?
日子就算是再艰难,也能够找到让自己开心,让情绪释放的瞬间;做事情就算是有困难,也能够敏锐的发现其中让人舒缓的方面,从而能够用更加平和的心态来面对;成长就算是再折磨,也能够找到最终的目标,指导自己能够坚持不懈的向前走下去……
所以,与其说是工艺之道,还不如说是认知之道,人生之道呢!
05
如果可以的话,真的推荐大家看看这本书,对于个人的提升真的有很大帮助的。
《工艺之道》读后感(五):柳宗悦的工艺美学理念,源自他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无限热爱
1955年,为了防止民间手工艺流失,日本建立了“人间国宝”认定制度:政府在全国不定期选拔认定“人间国宝”,将大师级的艺人和工匠,由国家出资保护和传承。这一制度带动了日本全社会对于“匠人文化”和“匠人精神”的关注和效仿。
所谓“匠人”,在日文中通常叫做“职人”,其中包括豆腐师父、三味线师父、蓝染师父、居酒屋老板娘、玩具店师父等等传统艺匠。
传统工艺的制作流程固然令人啧啧称奇,而匠人们自身散发出来的气质,也让人肃然起敬:他们对自己的手艺,拥有一种近于自负的自尊心。
他们对自己的手艺要求苛刻,不惜代价也要做到精益求精,并以成品的精美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换句话说,对于如何使手艺达到熟练精巧,日本匠人们有着极致的艺术追求。
而如果由于自己的掉以轻心,让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将被看成匠人之耻,遗恨终生。
这类人与技艺互相打磨,相互成就的工作方式,令人心生敬意。而日本工艺背后蕴含的美学理念和人文价值,也值得我们用心学习。
柳宗悦,日本民艺运动的倡导者和民艺美学的实践者,20世纪初以来,他致力于推进日本的民艺运动和民艺理论建设,从而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他本人也因突出贡献被誉为“日本民艺之父”。
《工艺之道》是一本论文集录,收录了柳宗悦于昭和二年(1927)到三年(1928)分9次以“工艺之道”为题的连载论文。在书中,柳宗悦略过工艺器物从产生、制作到买卖等各个环节的具象过程,取而代之的是描述工艺之“道”,即透过工艺来揭露蕴藏在“器”之内的美学和哲学意味。
在柳宗悦看来,好的器物,当具谦逊之美,诚实之德,和坚固之质。只有为工艺品赋予了这些现实的人文理念,才能锻造出一件完美的作品,达到“人器合一”的至高境界。
一、工艺的分类
1925年,柳宗悦创造了“民艺”一词,并在《民艺是什么》一文中给“民艺”下了定义:所谓民艺,即民众日常使用的工艺品。
柳宗悦认为工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方称‘民艺’(民众的工艺),另一方叫‘美艺’(美术的工艺)。一个是因大量生产而价廉的日常用品;另一个则是制作较少而价高的装饰品。前者为无心之作,后者为有意而作。”
显而易见,民艺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
在《下手物之美》中,柳宗悦将这些实用的工艺品称为“下手”之物,所谓“下”翻译过来就是“普通”,“手”则代表了“品质”或“类别”。
作为“下手物”的民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通但又不可或缺的物品。
“器物被使用,才有了美。”作为装饰品用途的美艺,或许是越接近理想越美,但对于最终归宿是生活用品的民艺来说,则是越接近现实越美。
正因如此,柳宗悦认为“民艺”比“美艺”拥有更为丰富的美,最能体现工艺之美的意义。
“民艺区别于贵族工艺的五个显著特点:1.为了一般民众的生活而制作的器物;2.迄今为止,是以实用为第一目的而制作的;3.为了满足众多的需要而大量准备的;4.生产的宗旨是物美价廉;5.作者都是匠人。”——《工艺文化》二、工艺的美学特点
1.实用性
在柳宗悦看来,工艺是以实用性为目的,按照用途而进行的制作艺术,因而工艺制品通常来说具有更多功能性和实用属性。
这一理念和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器物”的理解不谋而合。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就曾阐述过器物需以“用”而为之。在《节用中》,墨子便主张消除不利于实用、不能给人民带来利益的一切条目;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也对我国早期的制陶工艺有过类似说明:体积较大的叫缸瓮,中等的叫钵盂,体积较小的叫瓶罐,这些不同用途的陶制品,制作样式也需有所不同。
而制造这些不同规模器具的最直接原因,自然还是因为当时社会的实际使用需求。
到了现代,我国工艺美术奠基人田自秉先生在《工艺美术概论》中指出,“适用、经济、美观”是最基本的工艺设计原则,其中,“适用”依然排在了首位。
由此可见,强调“实用功能”,古今中外都被看作是工艺制品的第一制作准则。
2.平常性
所谓“平常”,简单来说是一种“无事”的状态,即普通、无异常。
在柳宗悦生活的时代,流行的是特立独行、高贵典雅的工艺观。这就导致很多人认为工艺之美只能来源于标新立异,因而那些生活中的普通器物登不上大雅之堂。
在柳宗悦看来,长此以往的工艺观,不利于人们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真正能够指向幸福的工艺之美,应该具有“无事”性,也就是“平常”性。
“无事”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一种淳朴淡然的寻常状态,它代表了万事万物的循规蹈矩,自然和谐。那些特异的、锐利的、非凡的器物,实际上远远脱离了原本的“无事”状态。
器物的“无事”之美,要以“平常心”来感悟。在柳宗悦看来,平常心即为“道”,器物的平常性即是大道之美。
日本的茶道也蕴含有工艺的“平常性”:在精于茶道的人看来,那些能让人感到平和的茶具,没有夸张的图案,也不会有鲜艳的色彩,就是简单自然的造型,却能够安抚焦虑,回归平静。
3.健康性
在柳宗悦看来,工艺的“健康性”就像人的健康一样,既寻常自然,又至关重要。
所谓“健康性”,是指器物的内容与形式,都应该呈现健康的状态,而不能显出颓废、病态。
健康的器物状态包括有质朴的颜色、端庄的造型以及自然的纹饰等等。正因为如此,工艺的“健康之美”,总是与“平常之美”相辅相成。
之前说到,柳宗悦的生活时代,人们对于工艺的审美趣味发生了偏离:对于“特异”的追求,让那些颓废、虚无、造型疯狂的器物名声大噪,显赫一时。
但柳宗悦坚信,这只是某一阶段社会发展中难以避免的过渡现象,绝不是美的最后归宿。在未来的工艺发展中,健康之美终将回归正途,成为工艺之美的不二法门。
如同人类的精神和肉体都要追求健康,工艺制品的打造也要遵循健康准则。只有当工艺摒弃了逆反之情,炫耀之心和自我之念,方能登堂入室,展现极致的工艺之道。
三、柳宗悦的工艺美学理念,源自他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无限热爱
工业革命后,机械逐渐开始代替很多手工劳动,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民间工艺产生了很大冲击。
不少人开始疑惑,当不知疲倦的机器产能远远高于强调耐心和时间的手工作业时,民间工艺是否不再有存在价值?若真是如此,日本政府又为什么费劲周折弘扬“人间国宝”这一制度呢?
在推崇民间工艺的柳宗悦看来,手工艺的复兴和传承意义重大。因为机械生产消除了实用产品的地方特性,而保留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民间工艺非常有必要。
复兴民艺不是“复古主义”,绝不是复古、逆行、模仿之举,而是要找出永恒的、虽古尤新的社会法则,这不是对过去的崇拜,而是对永恒真理的认识。——《工艺之道》柳宗悦之子柳宗理同样认可这一观点:“手工业时代的民艺品中,有着现代人无论如何也制作不出来的东西,那就是生活中诞生的,身体中流淌着的东西,那才是生活的原点,美的源头。”
柳宗悦的工艺美学理念,源自他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无限热爱。从某种角度来说,也与中国传统的民艺情节一脉相承。
80后作家草白曾在《劳动者不知所终》一文中说:“在我还小的时候,那些真正的劳动者——他们是走村串户的货郎,炸爆米花的外省男人,弹棉花的驼背,以及做衣服的,收长头发的,阉猪的——过着动荡或半动荡的生活,在大地上奔走,以不同的方式养活自己及家人,艰辛却充满尊严。”
这些为生计奔波的普通人,“是瓦匠、棕匠、钉秤匠,他们是烧烧酒、烧炭、做豆腐的……他们行走在崎岖泥泞的乡间小道上,风雨兼程,且歌且行,为自己也为别人,在身后留下一行浅浅的足迹。”
有一本记录上世纪末北京烤鸭传艺过程的小说《收山》,书中负责烤鸭制作的老师傅对着学艺的徒弟谆谆教导:
“现在走这条路的人,太多了,慢一点,别人就会撵你。但是真正刻在你心里,在你记忆婆娑的那一刻,映在眼前的,不过还是那一两个瞬间而是的画面而已。它们曾经于某段时光,停留在你的生命里,就此扎根。我想,这样的画面,就是宿命,是任凭你穷尽一生,千辛万苦,都不会改变的。因为有它,你才所以为你。”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精神文明需求也水涨船高。如今国家大力推行文化创意产业的“民族化”、“中国风”理念,也是因为这些有特色的民间工艺制品,能够帮助消费者确立自身文化认知和文化身份,从而起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
不难发现,很多创意产品看似精美,却虚有其表,始终无法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曾无比憧憬有一天,所有人都能用上现代工业快速生产的工业化产品。而当我们终于让所有工业品类在中国都生根发芽时,却发现以光刻机,高精度设备为代表的工业的下一步,反而重新开始看重精细打磨的过程。
这并不是退步或走错了路,相反,这是大道至简的必经之路,也是民间工艺终将传承并发扬光大的预兆。
2015年“第六届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分论坛“民艺:转化的生机”及其系列活动的顺利开展,让许多民艺爱好者看到了文创设计的希望。
只有深入领会民间工艺背后的文化价值,选择有利于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才能将民间工艺充分融入现代生活,让它重新焕发活力,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经由对民间工艺的高度关注,让传统民族文化“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系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