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招人,决定对方的去留,我们看重的是什么?
文/杨小米+明明
小米说
业务能力、沟通能力,这两点,我们在招聘时,很看重,当然,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接受并学习新事物的能力。
平时招人,我的感受也很深刻,年轻时,还是要对自己狠一点,精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样,将来在进行职业转换时,才能有更多选择权,而不是被人选择。
正文/
2020年7月19日,我当了人生中第一次评委,来决定老师的去留。我和科组的大佬杨杨老师、学校德育处领导达哥组成了评委团,负责这次招聘工作。
01
我们交流了很多招聘老师的经验,我们要招会讲课的老师,而不是只看学历,基本上从这几点来考察:
(1)专业对口
在深圳,临聘老师是一年一签,学校觉得教学非常不错的老师,会为其设岗,教育局给学校放编制,然后全国的老师都可以报名参考,竞争上岗。
我们学校自然也不希望招来的人一年换一拨,还是希望稳定一点,不浪费彼此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我们招聘看专业,一定要对口。
(2)教学能力过关
作为老师,最重要的便是备学生,即备课内容之一是了解学生的实情,根据学生情况备课。
我们的整个教学设计环节也必须有师生的互动,否则便是老师自顾自地讲授知识点的灌输课,这不符合新课标对老师的要求。
讲课的过程中,不能犯重大知识性错误,要口齿清楚、敢于面对学生(评委)、大方自然得体,最好是保持微笑等等。
我们招到的人,先是相处再是商量教学,毕竟我们备课大部分是集体备课,如果总是融入不了集体,自己也很容易因为情绪内耗,而干不出来成绩。
这一点说起来很玄幻,但真的有时候凭感觉便能知道这人是否好相处、好说话。
当然,有时候也能通过看简历,从做过什么样的工作以及跳槽的频率等等,大致猜测出对方的性格特点。
02
这一次有三位老师应聘,两女一男,27岁的卫老师(女)、35岁的郑老师(女)、28岁的林老师(男)。
我们先从简历上,根据硬性指标——专业,做了简单筛选,相互之间也达成了意见的统一。
从简历上看,三位老师的学历都达到基本要求,两位女老师是普通大学本科,男老师是硕士,虽都不是985、211,也不是双一流,但教学经验很丰富,都有几年的初中教学经验,也都拿到了教师资格证,符合我们招聘条件。
我们不太看重学历,毕竟在教学面前学历都是一张白纸,我们期待招到会讲课的老师。
但其中林老师,专业不对口,他并不是政治相关专业出身,学历优势也发挥不出来,这令我们很惆怅,就算在我们学校做得很出色,学校也很难为他设岗,前面提到过,深圳临聘老师考正编老师的硬性要求便是专业对口。
我们把这情况跟教学处反映了一下,领导反馈,“你们道法科组自己招人,学科组自己说了算,人由你们来定,也不用完全听年级行政的,最后还是你们相处,你们要从专业角度来看,这人可不可用。”
这给我很大的压力,同时,也让我打起十二分精神来考察每位应聘的老师。
我们商量了招聘流程,先10分钟写一道专业题,再10分钟试讲,回答程序性问题,杨杨老师问专业问题,我问跟班主任工作相关的问题,最后评委团商量打分。
我们先组织了三位老师答题,答完题,我带他们去试讲的教室,发给他们试讲材料,让他们准备35分钟,期间抽签,郑老师抽到1,卫老师抽到2,林老师抽到3。
紧接着是三位老师试讲,我在一旁做记录。
03
三位老师的讲课,都出现了一些知识性错误,在专业知识上,三位打成了平手。
但在教学设计这一块,郑老师更占优势,设计中有学生互动,知识点是从互动中慢慢引导出来而非直接抛给孩子。
卫老师也不错,基本知识点讲得到位,但教学设计和语速上不占优势,全程没有和学生互动的环节,讲课思路不清晰,说话很慢,没有激情。
林老师全程不看我们,要么盯着资料讲,要么对着黑板,我们简单问了专业问题后,就让他出去了。
他走后,达哥说,“这肯定不行,连学生都不敢看,板书也比较乱,主题不清晰。”
杨杨老师也补充道,“这样确实不行,我刚问他,你的板书就是认真的吗?没想到他直接说是了,丝毫没有注意到自己板书很乱,会让学生很茫然。”
有的人确实第一眼便能判断出,符不符合气场,我看林老师第一眼的时候,便觉得他闷闷的,不太说话,没想到教学上也是如此,没有跟学生互动的意识。
接着达哥问我,“郑老师和卫老师两个人,你更倾向谁?”
我说,“郑老师吧,虽然有些错误,但至少有设计和学生互动,卫老师完全忽略了这点。从教学上来说,我更倾向于郑老师。”
杨杨老师也点头,“郑老师虽然有知识性错误,但后期可以培育,问题不大,毕竟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可是很难培育起来的。”
达哥也同意,“郑老师不错,而且做过6年的楼房销售,起码跟人交流不是问题,相处起来也省事,不至于科组内部因为人员矛盾而耗费大量心力,这可能比教学能力还重要。”
我笑了,“哈哈哈哈,说不定到时候还能问问买房之类的事。”
我们一致通过郑老师,打好分,交给学校了。
04
有时候,如果我们有更多选择,还会考虑年龄、婚姻等等问题。
我们英语科组招老师,看到35岁、未婚女性,直接给排除掉了。
英语科组的同事珊珊听到这事之后有些不舒服,感觉女性被歧视了,遂有些不服气地跑去问了跟她关系很好的负责人玲姐,“为什么35岁未婚连看都不看,直接不要啊?”
玲姐说,“我们肯定不能要她。为什么35岁了不结婚?她这么多年做什么去了?是没人喜欢她吗?还是她眼界太高,看不上别人?这两种情况至少说明这人不太好相处,好相处是招老师的前提。
再说,把她招过来,咱们学校这么高强度的工作,不是更让人没有时间解决终身大事吗?何必呢?”
珊珊说,“那不能是人家不愿意结婚吗?独身主义不可以吗?”
玲玲姐反驳,“可以啊,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啊。但这么多年不想结婚,她的时间应该放在教学上,应该会很出色才对,这样领导早就为她设岗,她早应该入编了,何至于现在到社会上来应聘。
这说明她心思不在教学上,咱们招她来做什么?现在来奋斗吗?为什么在最该奋斗的年龄没有奋斗?”
珊珊当时点点头,但内心还是有些疑惑,后来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还聊到了这次招聘、35岁未婚女性被拒以及玲姐的话。
我说,“玲姐的话很直接,但考虑得不是没有道理。我们现在招的是初中老师,35岁未婚无编可能会让她自己多少有些焦虑,咱们也怕这会影响她上课的效果,这影响的可是至少100位学生的前途,毕竟招来的主课老师至少要教两个班,每班50人,咱们赌不起,不能拿孩子的命运开玩笑。
还有,咱们也不是歧视她,只是用人成本太高,在多人应聘的情况下,我们会偏向选择条件更好的人。”
同事朝我做了服气的表情,“难怪你去当评委了,我还是个老师。”
这话可把我逗乐的,当然,我跟同事的聊天也许是过于片面的想法,我赞同什么年纪努力都不算晚,但作为招聘方,现实是不太愿意去赌可能奋起努力的概率。
话到此处,我真的不得不感慨,有些老师真是年龄只是年龄,并没有留下教学经验,虽然当了好几年的老师,但并未感觉能力上很突出,知识性问题依旧一大堆,他们的表现真不一定能干得过应届毕业生。
我刚毕业的时候,我的教学经验虽然不丰富,但我的专业知识很扎实,我足够自信,站上讲台,也真把自己当成了老师,不怯场。
同时,私底下我自己也在不断摸索,琢磨怎么样讲出令评委满意的试讲。
在这里,推荐大家看看我找工作时的准备方法,《教师招考:简历、教学理念、试讲等准备再多,都不为过》,从我现在当评委的角度来看,基本上只要做到这些,就能横扫大部分人。
05
通过这次当评委,我也看到了自己的缺点,我还需要在教学能力上下功夫,多熟悉教材,争取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但我庆幸的是我的学生意识这块做得很强,每次课都跟学生环环相扣。
我也明白了领导为什么直接让我上初三。正如杨杨老师说的,“招新人上初三,还不如带你上初三,至少你的教学能力已经很强了,只是吃了教龄的亏,欠点火候。”
这话真的让我自恋了许久,但我更加深刻的体会是,工作上我们应该特别拼,专注于自己吃饭的本领,不断充实自己,让岁月留下阅历和经验,而不是混日子、放弃对职业的钻研,否则当我们再次面对被选择的时候,拿什么杀出重围?
当天招聘结束后,初一年级李级长也感慨说,“人真的太不容易了,真害怕有一天,我年纪上去后,还要被人议论去留。”
我表示,“李级长,你的担忧是多余的,你的教学能力这么强,只有可能抢着要你,任你选择学校而已。”
我这么说,绝不是恭维,优秀并且不断保持精进的人,不管是什么时候进入市场,都有优势。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让自己,成为这些人中的一员。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者转发给家人朋友。也欢迎你在留言区,谈谈你的想法。
- END -
推荐阅读
迟来的朝朝暮暮
作为年轻老师,怎样才能不被质疑?
《乘风破浪的姐姐》:吴昕被逼着成长,舞台表现惊艳全场,这让我想到了曾经的自己……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