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帝愿意》观后感100字
《如果上帝愿意》是一部由爱德华多·玛利亚·法尔科内执导,马可·贾利尼 / 亚历山德罗·加斯曼 / 劳拉·莫兰特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上帝愿意》观后感(一):因为热爱,因为情到深处。
这次电影节有幸作为Kolski先生和其夫人在上海行程的陪同志愿者,其实在昨天观众见面会之前我对他的作品是完全不了解的,也从来没有看过他的任何电影。 这几天接触下来,聊天的机会有很多,让我很私心的想来推一下这部电影。其实每个导演聊起自己的电影都是侃侃而谈的吧。他给我看他相机里那些拍摄的花絮,他说那些演员很多都是他的学生。说起他魔幻现实主义的电影,他表示非常......
《如果上帝愿意》观后感(二):喜剧? 你逗我的吧
初看这片名,感觉就像是宗教片,毕竟是来自意大利。不说其剧情,整体的画面看上去还是比较舒服的,尤其是色彩上,当然还有意大利的演员做颜值的担保。
男主人公在剧中有这样一句话,大意是他不相信上帝这种虚妄的存在,他认为那群教徒是几百年前愚昧的组织。但是,到最后,他相信了上帝,自己获得了拯救。
影片的定位真的有点滑稽,标榜为喜剧,但是笑点却并不是很多。虽然涉及了宗教,但是其深度并没达到预期所期待的。
教父看起来有坏的记录,有痞的一点点一面,但实际上,真的是教父。
不仅在无形中去影响一个人,还慢慢的去改变了一个人,而不是说一些教条。
一个看起来的成功人士,实际上身上的戾气蛮重,看不惯和看不起很多事情和人,因为自己专业上的成功和金钱上的高度。
美好。
《如果上帝愿意》观后感(四):苍天无眼,上帝无形
看完了这部意大利喜剧电影:《如果上帝愿意》,还不错,孤傲清高的外科医生和社会狂野的逗比神父之间关于信仰和上帝的博弈与对抗,呆利人民的慢节奏和蠢萌太清奇了,哈哈! 这是一个宗教信仰危机时代,在科技日新月异和物欲横流的诱惑的双重夹击之下,宗教已经不再向以前那样在人们心中神圣不可侵犯了,当信仰全面崩塌的时候,灵魂的救赎也越发困难,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始终觉得宗教应该要引人向善,指引信徒走出道德困境,但是宗教绝对不能凌驾于世俗之上信仰不一定得救,只愿不危害社会和他人即可! 该片讲述了托马斯的儿子要当一名神父,这让身为无神论者的托马斯顿时错愕,为此托马斯去搞清楚是什么原因让儿子去当神父的故事?
《如果上帝愿意》观后感(五):上帝是...
剧情就是一锅鸡汤,一个自我中心的父亲,被儿子告知要成为神父,纠结由此开始....
妻子自我意识觉醒,不愿再庸碌的为着老公儿女打转;女儿对着父亲吼出心中的积怨;儿子开启找自己的旅途;于此,自视为救世主的父亲开始揭露“阴谋”,为了不破坏自己在儿子心中民主的形象,他打算接近那个“蛊惑”儿子的神父,谁知道最后被救赎的是他自己。
当在那个山坡,神父说,上帝是早晨开窗吹进来的那阵风,是天空中各种形状的云朵...让成熟的梨子从树上掉落的,不是重力,而是上帝。
于是,上帝存不存在不再是纠结的核心,信仰的意义在于对于生活中点滴的记挂与欣赏。生活的重负常常让我们迷失了对其的感恩,习以为常是让人产生疏离与孤独的根源。上帝的意义在于提醒和促使人们“与人为善”。
《如果上帝愿意》观后感(六):只是自己对于信仰的小观点
没有看过电影介绍直接冲着名字来看的,除了结尾前面几乎全程笑裂是部很不错的轻喜剧,而结尾的处理也很棒,最后医生选择相信奇迹,拥有信仰,这不是个俗套的宗教片,如果要套路那一板一眼让人信教就好了…
它的剧情也许有些夸张但这是艺术性的表达,而它的聪明之处就在于自始至终1个半小时都是自然地进行娓娓道来,看完会觉得它的幽默、讽刺、意外又合情理的结局都处理地恰到好处…
说真的我们处在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很难理解这种感觉,才会觉得它是在说教,但恰恰相反,它并没有真的劝人皈依基督,上帝不再是那个基督教里的上帝,而是一种万物的本体,他存在于自然之间,信仰自然信仰万物这本就是人类应该做的,而信仰它也是对心理与情感的慰藉,有了信仰很多生活中的困境都会变得容易许多…
说有信仰的好处对我们也没什么用…只需要看看我们自己,没有信仰的地方,能持续多久呢?
《如果上帝愿意》观后感(七):植根于意大利土壤的产物——新文艺复兴片
说实话我是冲着喜剧去看的,然而这部电影作为喜剧比较冷,笑点并不算多,但是喜剧背后却引人深思。
整部电影的矛盾可以概括为自以为万能的父亲与其他人的矛盾,首先是儿子要当神父,父亲表面上答应可暗地里却谋划调查神父,然后是女儿迷上了宗教,再后面是妻子解放自我去参加学生运动。
父亲反对儿子当神父的理由看起来天经地义,而且很现实,即为无用的上帝毁掉了儿子光明的医学前途,限制了儿子的发展,可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发现,真正束缚儿子的并不是上帝,而是父亲自己,上帝在本片中其实充当着一个解放者的作用。
所以在我看来,这并不算一部宗教片,而是披着宗教的外衣,追寻的是人类自身的价值,这与文艺复兴的价值观念不谋而合,再加上此片产于意大利,这样一切就说的通了。
这部电影除了告诉我们要勇于追求自身价值以外,也重申的信仰的作用,信仰并不是一种束缚,而是解放自我的一种保证,正如同法律之于社会。
《如果上帝愿意》观后感(八):你可以不信教,只要与人为善就可以离幸福近一点了。
这是我过去一年里,看的最有趣的一部电影,本来以为是一部宗教伦理片,没想到中间的一个桥段(让女婿假扮弱智、让女下属假扮悍妻那一段),把我乐抽了,好久没看过这么逗乐的电影了。
医生先前很骄傲,因为医术高明确实有骄傲的资本,在与神父接触一段时间后,学会了平和友善、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因而离幸福更近了。
仔细想想,其实医生只是反对儿子放弃医学院的学习、把神父(修道士)当成职业,但并不反对儿子信仰基督教。
有时候觉得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的人,更容易幸福。
医生在与神父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在参与教会义工工作之后,傲慢的棱角被磨掉一些,学会了关心身边人,与妻子、女儿的关系进一步缓和、修好。
有一点没太搞懂的地方就是:就是那个寓意深刻的梨子,成熟落地的含义,表示神父死了呢?还是被救活了?开放式结局真是让人有点捉急。
今天看到一段有趣的话,说:烂片和好片的差别在哪里?好片是看过之后,你为自己的智商捉急;烂片是看过之后,你为导演/编剧的智商捉急。
《如果上帝愿意》观后感(九):故事教给我们的
这部电影中,每个人都多少发生了一些改变。
卡拉想去劝说儿子,结果被儿子说她的人生没有任何意义,用无用的事情填充人生,然后卡拉在储物室找到自己年轻时的照片,幡然醒悟,发现自己的确没有了自己的生活,没有了年轻时对一件事极度的热情,于是她去高中做演讲,大声的喊道:现在就行动!她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托马斯一开始坚定地要去寻找彼得神父不是一个好人的证据,而在一系列的事之后,他渐渐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并与神父成为了朋友。最后在神父出车祸以后,去帮彼得布置教堂,大概也是在为神父祷告。
从不深入任何事的姐姐,也开始信仰上帝。
而最后,安德烈却发现,神父这个职业不适合自己。
有些经历,也许不会有结果,但终将有意义。
《如果上帝愿意》观后感(十):一部我觉得看起来肤浅但还是有些不太肤浅的片子
今年上海电影节的参展片之一,因为对于本届的片子,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主题是意大利电影,加上其他片子都没票了,最后看了这部。这么做的好处在于,我在整个过程中不知道主题是什么(而且还忘了我买的是什么片子)。。。
说正题,很多人会觉得片子的套路性明显,这点我承认;有的人又觉得是鸡汤,我也承认。我曾经一度还认为这片子是部现代传教片,可不是么,男主从不信教最后得到了心灵的皈依。最后,皆大欢喜,信受奉行。然而,不是。最后的结尾是,奇迹没有出现,帅神父挂了,而他的儿子又开始了乱搞,放弃了做神父的念想。这么一来,这片子忽然就从鸡汤片、传教片,变成了一部有意思的纪实片。
曾经跟很多意大利的朋友聊过“信仰”问题,因为梵蒂冈嘛!就好比,你去西藏,会先验地认定那边的人都很虔诚一样。然而,并没有。他们会很认真的告诉你,那是一个dying belief,或者说,很多人认为“信”,但实际却不是。这点,跟佛教在中国的处境一样。好了,那就涉及了一个问题,就是在一个传统上宗教意味那么强烈的地方,宗教在现代如何定位呢?
意大利的幽默就妙在这里,我觉得这部片子完全可以跟那部Habemus Papam合起来看。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彷徨与动摇被一种戏谑的形式表现出来。
最后,Habemus Papam中的教皇最后还是出逃了。而本片中,当所有人都觉得miracle happens的时候,神父没有好转、而男主的儿子又放弃了做神父的想法。
也许,现实中的世界就是这样的。宗教并没有像美国传教片那样不断地在改变人们的生活。
并没有皆大欢喜,也很少信受奉行?这或许就是现代宗教的困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