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暗的心 吉姆爷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黑暗的心 吉姆爷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8-14 23: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暗的心 吉姆爷经典读后感有感

  《黑暗 吉姆爷》是一本由[英]康拉德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47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黑暗的心 吉姆爷》精选点评

  ●荒野多重维度语言功夫,能感觉到有的地方写得很肆意,缺点可能不够一气呵成,也因此读得慢上加慢

  ●Achebe把非洲/欧洲比作道连格雷画像精准

  ●到我怀疑人生根本不知道讲了个啥。似懂非懂。不确定会不会再看一遍。

  ●读书后的评论文章才隐约懂得小说故事意义~~非洲、水手种族主义……

  ●现代启示录

  ●附的评论好奇怪啊

  ●吉姆爷看不下去

  ●文字写的太满,没有节奏,看着累;写法是转述,同样的大英帝国异域故事,道德拷问人性挣扎比较老派

  ●津巴多大牛在潜意识那节推荐了《黑暗之心》,所以只读了这部分…从头到尾都是《现代启示录》的feel..

  ●那可怕无所顾忌吵闹声,在你心中也能引起极端微弱共鸣,你也隐约感到,那声音似乎包含着某种你——你这个离开地球开始时期黑夜已经那么遥远的人——也能够理解的意义。|| 只读了[黑暗的心],读时每每感到浓重的黑夜中有火光隐入隐出。

  《黑暗的心 吉姆爷》读后感(一):黑暗的心

  读书笔记213:黑暗的心

  康拉德是波兰人,入了英国籍,说起来英语也不是母语,但是他在英国文学的位置却很重要

  康拉德做过水手,船长,航行过世界大部分地方,所以他的小说也被称为丛林海洋小说,黑暗的心篇幅并不长,但他是真正意义上现代小说的开端,创新的意识流写法,水手马洛叙述七零八落,断断续续,但大致也能勾勒出西方侵入非洲腹地情形白人带去了先进科技掠夺回大量的资源,黑人像一样对白崇拜着,人像牲口一样的利用屠杀着他们。马洛穿过蛇一样的河流,去寻找传说中的天才代理人库尔茨先生,他利用黑人部落迷信,带回了大量的象牙,然而等待马洛他们的是部落的突然袭击

  库尔茨死了,马洛回到英国,整个模糊不清笼罩中,但是了解那段历史,你又能清楚知道发生了什么,殖民,掠夺,古老精神崇拜,康拉德在不长的篇幅中加了很多料,加上非洲大陆原始风貌,读来别有趣味。

  《黑暗的心 吉姆爷》读后感(二):吉姆爷

  读书笔记214:吉姆爷

  据说三星以前老板一年能看300本书,我不相信,翻也要很长时间的。去年写了100多篇读书笔记,现在居然就看了200多本了,今年怎么也要超过230了。

  有人评论说,康拉德是短篇的结构,最后没有把控住,写成了拖拖拉拉长篇。康拉德对于负面的评论一直没有回应,直到16年后,才做了些许回应。同乔伊斯这些大佬不同,康拉德是水手出身,所以读者可以理直气壮说看不懂,对于乔伊斯他们只敢怀疑自己。

  故事还是由水手马洛来讲述,絮絮叨叨,全部靠一个人的叙述完成几十万字的故事。詹姆斯是牧师的孩子,出海做了水手,常年在东南亚,他幻想自己是个英雄,道德感极高,在一次海难中跟着其他船员抛弃了800个乘客,由此背上了重重的枷锁,他被法院剥夺了海员资格,在东南亚各地做事,总被人嘲笑,最终去了马来西亚丛林,帮助当地人,改了名字叫吉姆,当地土人叫他吉姆爷,最终一个失误造成土人的伤亡,这次他没有跑,付出了生命。

  这个一个关于荣誉的故事,康拉德絮絮叨叨,昏昏欲睡的叙述中把大海,马来丛林影影绰绰的勾勒出来,康拉德的海洋小说也预示着英国小说从故事性过度到了意识世界的探索。

  《黑暗的心 吉姆爷》读后感(三):理想与黑暗的故事

  康拉德似乎偏爱黑色,他的丛林小说都十分浓墨重彩,绝大部分情节要么发生在夜晚,要么在被树木和浓雾遮住了天光的昏暗白昼。如果说这两部小说的基调都是孤独,那么,《黑暗的心》更多是关于死亡与绝望,而《吉姆爷》则关于恐惧和逃避。对于这两部小说的主人公而言,欧洲意味着家庭、爱,以及他们理想主义的少年时代,而非洲或亚洲,则意味着孤寂、迷惘和理想的破灭。当然,这种简单的总结一定是片面的。

  《黑暗的心》自始至终都没谈及任何出路,故事里弥漫着密度极大的绝望,处处是无助地等死的黑人白人,“那情景真仿佛是岸上的森林都缓缓走过来,跨过河水,挡住了我们的退路。”或许是由于马洛的叙述比较抽象,我不太能体会库尔茨个性中迷人的那部分。他在死亡前夕依然野心勃勃,踌躇满志,又如何呢?在我个人的印象中,他不像马洛讲述的那么独一无二。作为一个有才干且残酷的人,他比那些肤浅的一心想要获取象牙的人高妙的地方在于,他能使非洲人臣服于他,多快好省地获取象牙。

  “黑暗之心”一方面指处于黑暗大陆之心的刚果河流域,另一方面当然是指那些极力掠取象牙的欧洲人。但如果这仅仅是一部有明确是与非的作品,当然不会在文学史上赢得那样高的声誉。故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描写了一个孤寂的大陆与一群被抛来这里的孤寂的欧洲人。在这里,阅读任何书籍——包括《驾船技术探索》都是令人惊奇的事情。然而,就连贸易站上怏怏度日的经理人,不也曾是踌躇满志,渴望成就伟业的年轻人么,他当初怎会料到自己现在会变得脑子空空,除了象牙一无所有呢?欧洲的繁荣建立在非洲荒芜的基础之上,这是令人悲哀之处。

  当然,我对《黑暗的心》印象不太好,与附录里阿契贝的批判也关系极大——康拉德写的是欧洲人处于自我优越而想象出的非洲,与马洛和库尔茨的丰满形象相比,那些黑人仿佛都长着同一副面孔。

  吉姆爷的故事更为悲伤。“人有时做的事情很糟糕,但比起别人来,也坏不到哪儿去。”他对他的爱人说。

  吉姆出于本能跳下小船,逃避了一次可能的死亡之后,他把余下的一生都用来逃避这次逃避。他不敢面对自己的胆怯,努力追求新的人生,像是一个西绪弗斯,但他绝不快乐——西绪弗斯怀抱着希望,而他则是为了忘记无处不在的悔恨。这也令我想起德布林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毕博科普夫由于无心之失进了监狱,出狱后,他努力生存,却饱受欺凌,也无法摆脱曾为囚徒的阴影。

  所不同的是,吉姆比毕博科普夫无辜得多。在欧洲,他有当教士的爱他的父亲,有和睦的家庭,有意气风发的过去。即便到了故事的结尾,他也没有犯过大错,不曾害死任何一人。他只是太浪漫了,太看重理想和责任,不能忍受不完美。或许,那次事故之后,吉姆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寻找一个死去的理由。但是最后他乐于死亡吗?他已经把帕图森看作了自己的家,以为可以完全抛开过去。“人心大得能装下整个世界。要承担这副担子是够豪勇的,可是撂下这副担子的勇气又在哪儿呢?”

  康拉德最出色的应该是他的语言,“把英语词汇套进斯拉夫句法之中”,使用大串大串的形容词和出尘绝俗的修辞。比如《吉姆爷》结尾那段:“也有这样的时刻,他从我眼前经过,像一个脱离了躯体的幽灵,在这尘世间的种种情感中茫然不知所措,随时准备为了他那个阴影中的世界的主张虔诚地献出自己。”他和纳博科夫同为母语是斯拉夫语却用英语写作的作家,但康拉德远没有纳博科夫那样优沃的家境和完备的学习条件。他的青年时代,仅仅是个普通的水手而已。很难想象他究竟是付出了多少努力,才练就这样的语言功底。

  《黑暗的心 吉姆爷》读后感(四):黑暗的殖民

  

《黑暗的心》的基本观点:殖民现象的出现是被殖民者和殖民者的双重悲剧。

1.被殖民者的悲剧

通过英国人“马洛”的非洲经历和见闻,展示他看到的被殖民者的情况。

①沦为奴隶,意味着失去主权、自由和尊严。 ②沦为被使用、被操纵的工具,失去生而为人的主体价值和主体意识。(黑人替白人修铁路,并把自己的财富运输给白人) ③被肆意抢掠的资源(如象牙)。 ④被否定、被破坏的文化。(白人以神的姿态面对黑人)——颠覆文化评估的标准:是否科学技术和物质水平,是衡量文化水平的唯一标准?

文明 物质文明 → 技术(有区分,但不应以衡量物质文明的标准去衡量文化) 精神文明 → 文化(不具备可比性,无先进、落后之分)

康拉德指出殖民的罪恶与悲剧,不仅仅只是掠夺资源而已,它对被殖民者的心理带来难以愈合的创伤,使其无法获得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即便殖民结束后这份悲剧还依旧延展着,代代相传,这是最大的伤害。

2.殖民者的悲剧

①财富诱惑的牺牲品,经受肉体和精神的重重威胁 肉体摧残:在英国失意的人,带着发财梦到非洲冒险,却不适气候、感染病毒,最终将生命葬送于此;非洲人反抗,用长矛反抗枪支,将欧洲人扎死。 精神摧残:想在欧洲致富也并不容易,必须要泯灭人性与良知、激发暴力,许多人从文明社会来到此处无法改变,又难以返乡,导致精神崩溃,不少人自杀(如上吊)。

马洛的反思:“我们这些胡乱窜到这里来的,都是些什么人啊,我们能够控制这无声的荒野吗?还是它将控制我们?我能感觉到那个不能言语的、也许完全聋哑的东西是何等的巨大,巨大到令人不知所措。”

②被摧毁的人性善、被扭曲的个人品格和道德意识

“成功的”殖民者的心路历程:带着羞愧偷→理直气壮地偷→强横地偷。不知不觉让人不再是人,本质还是小偷。他们用“子弹”换来“象牙”,就不再是交易,而是抢劫。

“从大地的胸怀里强挖出一切财富是他们唯一的宏愿,而在他们这种行为背后绝没有任何高尚的宗旨,一如夜半撬开保险柜的小偷的行为。”

康拉德对英国殖民行为的否定:“他们看到既有东西可捞,便把凡能到手的一切全搜刮过来。这不过是依靠暴力,加上大规模屠杀的抢劫,然而人们却盲目地干下去……所谓对土地的征服,其意义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过是把一片土地从一些肤色和我们不同或者鼻子比我们稍平一些的人们的手中抢夺过来,这绝不是什么漂亮事。”

③被背弃的文明 康拉德有一种担心(伤害西方文明),他是从维护西方文明的角度去思考的。殖民的本质:殖民是一场不公平的生存竞争,而不公平的生存竞争就是掠夺。

马洛:“他们是一些征服者,要干他们那一行,你只需要有残暴的力量就行;若你具有那种力量,也没有什么可以吹牛的,因为你的强大不过是由于别人弱小而产生的一种偶然情况罢了。”

殖民违背了欧洲宗教改革以来“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理念,也违背了启蒙运动以来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文化理念,人对于人的奴役,是欧洲文明的退步。拥有文明力量(先进技术和人文观念)的人,却在践行与自己的文明完全相悖的东西,伤害自己苦心建构出的文明理念:抢劫他人财物、剥夺他人自由、践踏他人生命。

为何拥有文明观念的人,会做出违背文明观念的野蛮行径? 当文明只是一连串的规范和约束,只是单纯地依靠法律和道德规则对人进行限制,而没有塑造出真正具有自我控制力量和向善本能的人性,文明就是脆弱的。在一个权利不受限、没有规则、可以为所欲为,且面对一群比你弱小得多、可以任意摆布的人群时,文明就会崩塌。

3.库尔兹的悲剧

①库尔兹原本的形象 库尔兹本是一个擅长演讲、有感染力和艺术才华的可爱的人:“有谁能够听过他一次说话而不成为他的朋友的?他能把人最好的一面吸引过去。那是伟人才有的天赋啊。” 面对原始非洲,库尔兹的动机也含有善意:贸易站“应该负起增进人道主义、改善生活和施行教化的责任。”

②库尔兹为何迷恋非洲 “我的未婚妻,我的象牙,我的贸易站,我的河流——我的——一切都属于他。”——在非洲体会到做国王的感觉,不会再自觉遵循规则,变成暴君。 他统治了“绝对服从他的崇拜者所组成的狂野的人群,那昏暗的森林,那在两个昏暗的河湾之间延伸的闪光的河道,以及那鼓声,那像心脏——被征服的黑暗的心脏——跳动般的有规律的鼓声。” 在文明的伦敦社会中,他却无法拥有在非洲能够感觉到的那个上帝一般的自我:人类天性中最黑暗、最恐怖、最阴冷的部分,在库尔兹身上被激活了——即贪婪。

“他贪婪地张开大嘴,似乎要把整个地球连同地球上的人类一起吞了下去。”“一个无厌地贪求光辉的外貌,探索着可怕现实的影子,一个比夜的影子更黑的影子,雍容华贵地披着令人眼花缭乱的辩才的外衣。”

库尔兹临终时大喊:“恐怖啊,恐怖!”——自己如何变成了这恐怖的模样。

  《黑暗的心 吉姆爷》读后感(五):我的读书笔记

  

在初读《黑暗之心》,我不会关注康拉德对非洲的凝视,或者一种因为孤独和疾病而堕落的心灵的呈现。写在人物分析前,我们要厘清的是:故事的要义即在嘲弄欧洲人在非洲的文明使命吗?也许是的,他可以是政治化的,也可以是历史化的,云云,但是我尽量在第一次阅读的过程中剔除这种理性的观点。

《黑暗之心》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回望,一次对野蛮时期的回望;在小说中我们经常觉得人物行动的是模糊的,更多时候文章被强大丰富的感官体悟中冲散了行动的主旨。似乎他们永远在那条家夹岸充满树林与危机的刚果河;更加私人地说,《黑暗之心》对于我是一次对体制化高中的回望,那是叫我恐怖的。小说中一个个部落散布在热带莽林之中,正如一个个班级在神秘、凶猛的抽象化丛林里点燃他们原始的呼唤,但凡一个想走出这片丛林危机的人,只能相脚下的船与老天赐予的运气。马洛经历过非洲之行在酒馆大谈特谈,似乎就像历经了大难之后成功渡劫,他无法想象哪些野蛮的日子存在——那种窒息的日子,深深地引起我回望高中时期的一种恐惧与庆幸。

必须说点题外话,但似乎又是《黑暗之心》小说对我的一种感召:本学期我试图为自己找点事干,去了一家威士忌酒吧兼职。有一晚来了一位少女径直地坐在吧台,没有耳环、粉底、香水的气味,因此相对于吧台的其他人显得格外惹眼。她要了一杯莫吉托(特别叮嘱少放酒精),第一句话就是她想学医。但是家人不让,也怕高考考不上,在那个瞬间,她似乎就像是小说里的马洛,在和吧台的每个人讲述高中的所见所闻,进而诉说对赫尔曼黑塞和残雪的热爱,有时候,她迫切地说到要学医的那种渴望,我又会觉得他是小说中的库尔茨。我不会说这种渴望是青春期的冲动,而愿意去说是一种笃信,似乎是高考的环境让他必须成为库尔茨,而他在酒吧喝威士忌的那个自己又想让他成为马洛。我突然觉得马洛和库尔茨是同一个人。最后她呛了一口为了庆祝她18岁,特别用淡奶油调制的“生日蛋糕威士忌”,皱了眉头,没在喝第二口,走了。

在这个意义之上,《黑暗之心》让我想起了我看过的一部拉美电影《Zama》,作为殖民者的他们都想“回归”:《zama》当中拉美殖民者渴望回到西班牙故土而不得,在《黑暗之心》里面同样可以在在马洛身上看见处于殖民统治者与原住民夹缝中的焦灼逃离和身份的迷失,另一方面,这份“回归”放在库尔茨身上从一种身份迷失,进化到重构了属于他的“焦灼逃离”,或许库尔茨为了找象牙入了魔,他的精神家园已经不再是西方世界,而是希望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秩序。如果说观影的过程正如船行沼泽地,那么阅读的过程正如船行在密林间的刚果河中,如同陷困在泥淖殖民地的戈多,迷失在历史的虚无里,行走在梦一般的暗夜里,游弋在原地的鱼一辈子也无法企及陆地。

马洛是个什么人?正如前面所说,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他没有任何经验,而且是一个喜欢拐弯抹角的人,他永远不会奔着主题说,更多时候都在说他的感受。

“他听了一会儿。’请注意,’他又开始说道,同时弯起一只胳膊,手掌向外翻,再加上他盘着腿,那样子真像一尊活菩萨,只不过他穿着欧洲人的服装,身子下面没有一朵莲花罢了。“

用一惊一乍来形容讲述故事的马洛似乎太不解风情,但是,马洛确实有着表演的天赋,所以,我们首先说我们可以说马洛是个感性的人,其次,通过他花哨的动作和拐弯抹角的方式我们可以说——马洛是一个表现欲很强的人。

除此之外,文章提到马洛和听众之间的互动,这告诉我们马洛的第三个特点: “‘你们叫他什么来着?而先令六便士一跟头——在你们各自的钢丝上表演一样。’ ’说话客气尽量客气点,马洛,’一个很粗的声音抱怨道,我因而知道除了我之外,听故事的人中还有一个是醒着的。”从听众的翻译来看,关于马洛的第二件事情:马洛在为人上比较高傲。

我们进一步分析,也许是高傲和感性的个性,使得马洛有了第四点特点:他过于沉醉在内心的世界,众人对他不敢兴趣,我会突然发现这时的马洛和库尔茨此时似乎重影了。

我们从马洛在酒馆中讲故事的姿态感受到他是一个感性、表现欲强、高傲、自我为中心的人。有意思的事情来了,在他讲述的故事里,马洛的表现和此时正在讲故事的马洛完全是不一样的姿态。

他回忆他的非洲之行道:”我满肚子里装的只有漠不关心 ,头脑里,除了关于我那条可怜的汽船问题之外,也空无所有。“

一个兴致勃勃讲述自己故事的人,却在旅程途中表现得消极、冷漠,何以至此?

马洛进一步对这件事做出了解答:”我不喜欢工作——没有人喜欢——可是我喜欢工作包含的——那个让你发现自我的机会。发现你自己的真实——对自己来说,而不是对别人来说的真实——发现任何别的人永远也无法知道的东西。他们只能看见外表,可永远无法弄清它的意义。“

如果这句话不是马洛自己说的,我会毫不犹豫地怀疑这是库尔茨说的话。马洛在非洲之行中表现的如此消极,和时候在酒馆中讲述故事的姿态截然不同,马洛种种在酒馆中表现的种种偏执,和他在非洲之行的状态形成了一条人物的弧线,不经会令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推测——似乎弧线的彼端就是库尔茨,只要让马洛在非洲带足够长的时间的话。

小说中出现了一个我意想不到的人——俄国人,他的登场是被这么描述的:“他像是古典戏剧的丑角。他穿的衣服——-背上是补丁,前胸是补丁,胳膊肘上是补丁,膝盖头上也是补丁········”,非常奇怪,我在这里大胆地提出假设——一这个角色是马洛幻想出来的,也就是说,他在马洛的实际旅程中根本不存在。

我首先要说提出的质疑是,也是最不符合常理的一点,在热带的非洲地区,天气炎热,时常下雨,为什么会有人穿着“荷兰棉布”做成的衣服?这样滑稽的衣服是完全和非洲丛林不符合的,但是,我们似乎又能轻易地想象在一个神秘危险的热带丛林里出现一个异国的小丑,它太不切实际了,以至于我在阅读这里的时候毛骨悚然,不去怀疑他的真实性。我认为,俄国人以一种小丑的身份出现,似乎是进一步印证了马洛正在逐步在精神上靠近库尔茨。

我们先看一下这个俄国小丑的来历,他的登场就在神秘的色彩,俄国人自称逃离学校,搭乘一艘船出海,来到非洲丛林只是为了开拓视野。这个目的,几乎和马洛塔上非洲之路是一模一样的,简而言之,年轻人找事干。

最重要的来了,马洛对这位俄国青年“怀有近于崇拜——近于嫉妒的心情。”,问题是,马洛到底在嫉妒这个小丑什么?他提到了有关年纪的言论“稀里糊涂地活着,简直有一股不可摧毁的力量·····不过是因为他年轻轻,初生牛犊不怕虎罢了”这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矛盾非常奇怪,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出马洛心中预设的句式:“要是我像她这么年轻······我也······”我也会成为这样的人,也就是说,马洛内心希望当年的他勇敢在外闯荡,以此成为这样的人——不是俄国小丑本人,而是俄国小丑病态般崇拜的对象库尔茨。

有关于俄国人,还有个奇怪的地方,就是那本《驾船技术探索》书中还有很多笔记,我从没见过会有人把语言形容成一种“密码”,语言可以是一种“符号”,但是为什么是“密码”?这是我非常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另一方面,《驾船技术探索》这本书对于马洛而言非常需要,因为他们驾驶着破烂的汽船行驶在刚果河上,它就像是马洛拥有的书;再有一点,他说道这本书让他”沉入一种因为终于接触到无可怀疑的真实而产生的甜蜜感觉之中。”他为什么这么说,我大胆认为其实这本书就是他的,而上面的密码其实就是他本人做的笔记,笔记的观点可能似乎就是主人公在精神上靠近库尔茨的证明,而他希望成为库尔茨的情感,也在他对书“甜蜜”的感觉中获得证明,但是,归途的马洛压抑了这份对库尔茨的崇拜,而且非常刻意。

马洛想成为库尔茨,但是复杂的情绪通过一种后设的视角被压抑了。马洛曾在酒馆对听众表示,俄国人对库尔兹的疯狂崇拜 “是他迄今为止所遇到的一种最危险的东西”,因为他马洛发现了库尔茨的敌意——对原住民,库尔茨将叛乱者的头插在木棍上,马洛花了很长篇幅拐弯抹角地说这件事情,足以见得这件事对他的影响之大,另外“进攻汽船”事件几乎作为好莱坞印第安纳琼斯式的叙述姿态出现,让库尔茨彻底在马洛心中变成一个走火入魔的“反派”,马洛或许是这么想,他没有机会成为第二个库尔茨,所以他要抹去希望成为库尔茨的那个人格——也就是俄国小丑。

库尔茨的出现让我觉得非常好莱坞类型片,请原谅我这么形容——像是《夺宝奇兵》出来的反派角色,我们完全不能用殖民者形容库尔茨,原文这么写道“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两排肋骨在起伏,也看见他在挥动着他那只皮包骨的胳膊。” 首先我们能够在这样的描述下知道——库尔茨是没穿衣服的,否则马洛就不会看见他的肋骨。

有趣的来了,俄国小丑给人的感觉是穿着棉衣,浑身包的紧紧的,而库尔茨给人感觉没穿衣服,又黑又瘦,仿佛融入了非洲部落。我们似乎不能用殖民者形容库尔茨,瞧他“他一定是在大声喊叫。他忽然把身子往后一仰···那一大群野蛮人····却都慢慢消失了···”,库尔茨的姿态是一个征服者,但是从另外的角度说,他也被野蛮的非洲丛林征服了。

库尔茨有一份关于“肃清野蛮习俗”的报告,实际上库尔茨最后不过是追求权力和财富,并将所有人视为敌人。正如它的笔记最后部分的一句话“消灭所有这些畜生。”

我们可以说马洛在看清了库尔茨之后感到恐惧吗?我想是的,但我认为马洛真正害怕的事自己会成为库尔茨,仿佛库尔茨被马洛理解为一个人生的阶段,这是马洛极力避免的。

马洛在最后拜访了库尔茨的未婚妻,为什么他要拜访?我认为马洛必须这样给自己心理暗示,来压抑自己心理“库尔茨”的部分——马洛施图用爱情来化解对于事业上希望成为“库尔茨”的趋向,仿佛在对自己说:“看吧,如果你成为库尔茨,你的下场除了死亡,也葬送了一段本该美好的爱情婚姻。”

我们回过头问问马洛到底什么事黑暗之心,也许就是他发现在这个社会里,做到像库尔茨一样在事业上非常上心,一定会走火入魔,这或许是关于权利和财富的企图心,似乎就像结尾说的“安静的河流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之下阴森森流动着”,马洛仿佛在告诉我,有时候力争上游也是一件恐怖的事情。这是属于我《黑暗之心》的一种故事要义。

回到开头我曾在酒吧兼职的那次经历,我见过不少为了考高分不择手段的同学,我有时候觉得他们就是库尔茨,也许这是一个非常无聊的联想,也许甚至不太合理,但是这种对警惕和庆幸却是由衷的。我现在已经不在威士忌bar兼职,我听店长告诉我那个高中女生在我不在兼职后也来店里兼职过,我心中想她也许不想成为库尔茨,他不想回望那个恐怖的高中时期,也许是吧。

《黑暗之心》真是一本奇幻的小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