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论自然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论自然读后感精选

2020-08-31 20: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论自然读后感精选

  《论自然》是一本由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著作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00元,页数:2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论自然》精选点评

  ●这本书有一种坐在精神病院的长椅上和一个疯了的大学教授促膝长谈感觉默生教授在竖起高墙草坪上给神和人以及自然排了座次,并且谴责人性卑微,但又肯定了人的神性总的来说,他老人家极端唯心主义和经院伦理的倡导者。看得我生气。不推荐

  ●力量与生俱来的,人类之所以软弱无力,是因为他在自我之外寻找善的存在人类认识到这一点时,他毫不犹豫地专注于自己思想,即刻纠正自己,笔直站立,控制自己的四肢创造奇迹。直立者总是比倒立者强大

  ●10.14长图借阅

  ●感覺很好,精神很好,平靜很多,語言很美。

  ●在路上读的书(箭扣,15号线)

  ●从哲学意义考虑宇宙是由自然和构成的。所以,严格说来,一切独立我们之外的,所有哲学意义上的非我,即自然和艺术、他人以及我自身都属于这一范畴。一般意义上讲,自然指的是未经人类改变物质,如太空、空气河流树叶等。艺术则是人类的意愿与这些物质混和后的产物,比如一座房屋一条运河、一尊雕像或是一幅画。但是,人类的参与总体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仅仅是修修补补,烘烤洗刷,并不能改变世界给予人的宏伟印象大自然不平凡。对智者来说,自然决不是一个玩物鲜花动物山峦愉悦了他纯真童年,也映射出他睿智的盛年。

  ●有一种诺斯替的感觉

  ●最喜欢的是最后的自立

  ●人类在宇宙的一隅中用狭隘目光认识世界,傲慢地自身意识所在环境中心提出所为的物质为综的世界观,是单面的。在此我首先体会高层意识和灵肉结合,浓浓的海天互溶气息,自然和灵识的和谐作者跳出了时代的物质世界观主流,他并不是第一人,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但终究逃不出作为渺小个体的渺小目光,有些观点逃脱不了作为人视角。我认为他始终没有达到神的境界

  ●最近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超验主义。值得反复阅读认真思考作品

  《论自然》读后感(一):。

  1.我们为什么不去享受一种与世界全新的关系我们的诗歌和哲学为什么总是遵循传统,却没有洞察力呢?我们的宗教为什么要经由先人,而不是直接给我启示呢? 2.每个人状态,就是在象形意义上对他的疑问解答。 3.人类先有生活,而后才知晓真理。 4.眼睛是最好的艺术家,光是最优秀画家。 5.若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四季之美各有特色。 6.艺术作品的创造有助于揭示人性的奥秘。艺术作品是对世界的抽象,是世界的缩影。 7.至于灵魂为什么追求美,没有理由,也无法解释。

  《论自然》读后感(二):小记

  爱默生在成为超验主义创始人之前,爱默生曾经是一名优秀的牧师。爱默生所创立的超验主义必然是深深地扎根在基督教文化之中,他所宣扬的思想观点也具有深沉的宗教情感,以独特的逻辑表达了对神性的信奉与追求。

  在爱默生心目中,上帝就是“超灵”,上帝存在于每个人与每个事物之中,人寻求上帝的方法不是向身外寻求,而是向心内寻求. 人类与上帝的关系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的关系;人类并非接受上帝的统治,而是接受上帝的感召;人类在此感召下,并非是实现脱胎换骨的改变,而是不断发掘自己的内心并恢复自身本来就具有的神性。

  All the parts incessantly work into each other's hands for the profit of man. 作者观点似乎为自然的精心构造服务于人类,使人类享福. 但是人类需要工作去维持自然之秩序,有责任和使命作为大自然的管理者.

  爱默生说很少有人能准确地把握真正的自然,因为人直觉的天性已经被现象蒙蔽, 只有那些在内心中还保留着孩童的天性的成人,才能感受到自身与自然的对应, 才能运用理性, 看透纷繁现象之后的本质。

  “卑微的自我性”( all mean egotism) 指的是作为个体心理感受上的经验事物。自我性的消失, 也就意味着个体存在在经验层面上的体验的取消, 理性的个体本身成为一个纯粹的思辨活动, “一只透明的眼球”, 它里面已经不再含有任何经验层面的内容了。在这种状态中, 思维不再与经验层面上的个体物相关,它直接接触理性,在理性的范畴内运转。但是,爱默生走得太过极端,他没有想到,当他将经验性的内容从理性中移走的时候,他也就将理性绝对抽象化了,如此一来,心物间的二元关系也就不成立了。

  eauty in a threefold manner. 1. First, the simple perception of natural forms is a delight. 2. The presence of a higher, namely, of the spiritual element is essential to its perfection. 3. There is still another aspect under which the beauty of the world may be viewed, namely, as it becomes an object of the intellect.

  参考文献:

  1. 释爱默生的《论自然》,余静远,北京大学学报

  2. 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微信

  3.从基督二性看爱默生超验研究,基督教研究

  《论自然》读后感(三):应付交作业的产物,顺便贴上来凑数。

  应付交作业的产物,抄袭和自我意识流并存,烂勿怪。

  一、 爱默生和超验主义

  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是在十九世纪初期美国东部发展起来的一个哲学运动,这是美国的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思潮。其中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是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和梭罗。爱默生认为,一种理想的精神实体存在于自然界之内,它的把握需要通过直觉,而非经验和科学。在他的著作《论自然》当中,他认为,宇宙是由自然和心灵构成的,主张人的内心可以直接与上帝联通而非用通过神职人员,阐述了自然和人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二、 超验主义和宗教

  爱默生曾在哈佛神学院演讲,传播自己的思想,然而却遭到神学院的抵制,被指责为无神论者。爱默生在《论自然》中提到 “自然在诉说:我是他的造物主。” (论自然导言12)显然地,爱默生认为“上帝”融合于自然当中,人所有的启示来自于自然中的超灵,也就是他口中的“上帝”。这显然是跟众多有神论宗教,“神造万物”,“万物皆虚无”的思想有所不同。佛教认为,自性和佛性是绝对永恒的,世间一切皆是虚幻假象,《金刚经》便有这样的描述,“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圣经》也认为是“神造万物”。他在《论自然》又提到,“宗教和伦理学……对低级文明的处理是相同的:贬低自然,强调自然对精神的依附。……它们都将自然踏在脚下。贯穿宗教始终的教义是:‘看得到的事物,都是短暂的;看不到的事物,才是永恒的。’宗教蔑视自然。” (论自然第六章理念P48) 众多宗教认为,神佛和灵识是永恒的,物质世界是梦幻泡影,神佛和自然分离,自然依附于神佛。爱默生则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批判宗教蔑视自然,践踏自然。他口中的“上帝”通过寄托于自然给人类启示,便有了其认为自然是宇宙的缩影的思想。宗教的神佛的能力,相对于爱默生的“上帝”显然更巨大,更独立。

  但是在中国古代道思想中,却可以找到和爱默生相似的观点。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老子第一章P1)老子认为宇宙从无到有,从有再衍生万物,道法自然,“道”能在自然的演化中体现。如同前面爱默生对“超灵”看法,“超灵”融合与万物之中,人和自然和谐统一,自然能激发人的直觉,人可以从自然中与上帝联通得到启示。又比如,中国周易系统命理支派,紫微斗数和四柱八字,它们通过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前者结合星群和天干地支,构成命盘,后者直接排天干地支排成命盘,它们或通过天象,或通过时间的四个点,通过观察来自自然的轨迹,来观察人的一生命运走势。这是,人与自然同在,人生轨迹与自然轨迹相互映衬,人可以从自然天象中得到启示,人生轨迹可以在天象中得到反映。如同爱默生在《论自然》中指出,人和自然的统一和对立,人能在歌唱家的歌声中听出自然万物,科学家在自然的指导下发现和创造。

  《论自然》读后感(四):斗室和原野

  一本洋洋洒洒的大书,可能充斥着非常多的无聊和低俗,而一本薄册子,可能写满了金玉之言。打开这样的薄册子,映入眼中的是作者的真知灼见,仿佛是一位智者对着未来的谕示,毫无征兆地遇见了拜读者。我与爱默生《论自然》的偶遇,就给我这样的感觉。

  谈及爱默生,多和“超验主义”联系在一起。在《论自然》中,“超灵”呼之欲出,这是作者眼中的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的主宰。作者的语言如同史诗一般,向我们描述他眼中的世界。当我看到这样的文字,我感觉像是自己早已拥有的感受,借由作者极其睿智的语言,呈现在自己面前。我想,每一个用心的读者,大概也都像是在自言自语,是作者带领我们完成了自我重现和认知。

  “自然的热爱者,他内心和外在的感觉仍然是协调变化的,即使进入成年,他仍能保有孩童的心灵”。爱默生像这样的金句,在书中数不胜数。他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他的办公室是斗室,实验室是原野。爱默生在原野中体察自然,在斗室里品味自然。

  原野是自然生长的地方,在爱默生的眼中,它应该是一种无所不包的力量。它是生机勃勃的土壤——哪怕花叶凋零也是生命力的象征。它为爱默生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爱默生窥见了自然与精神世界之间永恒的因果。我想,也是在这里,他才能酝酿他的“超灵”,并断言:自然是精神的象征。这是一个超验主义的实验室,爱默生不是用手,而是用内心来完成他的实验。他相信,精神是无上的天主,自然是人类理解精神世界真理的导师。于是他看到了,精神的伟大的灵魂飞荡在原野上空。他在这里,为了在自然的指引下探寻这伟大的灵魂。

  离开原野,让自己置于狭小的空间中,排除外部纷繁复杂世界的打扰,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一直没有十分明白。在看到《论自然》后,我应该是有点明白了。斗室中看似单调的生活,却让我感到非同一般的内在的富足。爱默生说,“不要在自我之外寻求自我”。 孤独有时就是最好的导师。

  当他环视自己的斗室,肢体只感到拘束,但思想早已无限地扩张,可至浩瀚天宇。他可更敏锐地体会快乐和悲伤。感受力量的时候他更加精神饱满,目睹不幸时他的悲悯越加诚挚动人。他的头脑快速运转,不曾停歇地追随着智慧。他看似一无所有,实则拥有了一切。在斗室里,他为我们奉献了他的收获,他的成果。他写下:美在本质上并不是最终的,它是内在永恒之美的预示,它本身并非完满又令人满足的善。再有:超越激情的精神发现同一性和永恒的因果,察觉真理和权利的自我存在,知晓万物运行良好从而内心平静。显然,爱默生在他的斗室内将思想升华,他真正地向未来谕示,因为他已发现并向世人宣告了他的至高无上的信仰。

  斗室和原野,其实已然可以造成一个世界。我觉得爱默生活在这个世界中。今天的我们将何去何从,我想,来自这个世界的语言,应该是值得去仔细品读的。

  ——2012.10

  《论自然》读后感(五):在自然中独立行走

  大自然从不平凡;最聪明的智者也无法穷尽自然的秘密,最伟大的画家也不能画尽自然的美景。从起源开始,人类就是自然的一部分。逐渐,人类开始发现自然、欣赏自然。自然中“一切事物都具有道德意义;在它们无限的变化中,精神本性是永恒存在的”[1]。就在这变化的永恒中,人类成长起来。一开始是美的体验,从基本的物质的美到品质、精神的美。其次是语言的产生,人类社会“所有表达精神含义的词语都起源于自然界的物质”[2]。然后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推断,人类从自然获得无限最真实的知识,知识积累、抽象、转化便形成了思想。这些所有的东西融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人类伟大的文明。

  自然的同一性是本质上的,“自然就是对少数几个法则的无限组合和复制”[3]。“万物在表象上千变万化,却具有同样的因”。[4]而正因为人类文明源于自然,所以所有人类共有同一的文明,同一的精神——“我拥有这个星球,拥有北斗七星和太阳年,拥有凯撒的手和柏拉图的智慧,还有耶稣的心灵和莎翁的禀性”[5]。

  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历史的人只是记载平凡的生活,展现普遍的真理。柏拉图说:“诗人说出的伟大智慧之语,他们自身并不理解。”历史正是展现了这种普遍的本性: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同一精神的化身,我们也同样经历着伟人们生活,做着伟人们的事。如果把自己放在历史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思考,就会发现历史上的伟大时刻、伟大发现、伟大反抗都是必然的,都是有自己的逻辑的。因而,对待历史切不可一味盲从,更不可轻视之。人类应该深入理解历史的背后的精神和自然法则;人类应该看到,他本身即可通过自然经历所有的历史,领悟所有的智慧。正如文中所言:“思想是同一的;自然是它的关联物,历史是可读出可写出的。”[6]

  我们却处于一个怀旧的时代。我们不停地追溯历史,通过历史与自然交流,通过先人的眼睛与历史交流。“在你一生的学习中,每时每刻你都可以表现自己的才能;但若你只是模仿他人的才能,你不过暂且拥有了它们的一半。”[7]基于上述自然的同一性和历史的可读可写,我们要学会自立,远离社会,远离书房,在自然中独立行走、独立思考。

  做到自立并不容易。首先,相信自己。正因为自然的同一性是本质上的,所以要“相信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心中的真情实感对于所有人都是真实的”[8]。伟人与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伟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不囿于书本和传统,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其次,不要迫于社会的压力。“社会要求的一大美德即是顺从,自立是它的反面。”[9]但是,为什么要在意别人怎么评价自己呢?即使所有的声音都反对,也应心平气和地信守内心自发的感受;即使所有的人都告诉你不能做,也应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来强化自己。在世俗的社会中,也要带着真挚、公正、不可贿赂、无所畏惧的纯真来评价事物。最后,人类社会有一种误解,就是一种对过去言行的尊敬。如果你前后言行不一致,人们就会指责你、责难你。但是“无论有多少变化,行为之间存在一致性,这样,每一个行为时刻都是诚实自然的。因为来自于同一个意志,不管看上去如何千差万别,它们却是和谐统一的”[10]。我的本质还是我,我的意志又怎会不统一呢?就算意志不统一,又为什么要在意已经逝去的时间呢?生命本身才是最有意义的。

  在当今社会呼吁自立是极为必要的。不自立最大的损失就是大量的模仿,从宗教到文化,再到国家,人们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书中有言:“我们的目标是,与我们的同胞与先人相比,在思想上逐步达到与之相同的高度,或是经历同样的堕落。”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类离自然已经越来越远,我们很难在城市里找到纯净的自然,花草树木都是人工雕琢的痕迹。在这种情况下,人类还能从自然中获得与最初一样的思想与精神吗?或者说,在这种情况下,“拥有一半的才能”是不是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最优解呢?更何况,如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更高的思想,岂不是更好吗?

  [1]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论自然[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0:21.

  [2]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论自然[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0:13.

  [3]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论自然[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0:50.

  [4]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论自然[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0:49.

  [5]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论自然[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0:43.

  [6]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论自然[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0:62.

  [7]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论自然[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0:86.

  [8]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论自然[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0:64.

  [9]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论自然[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0:67.

  [10]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论自然[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0:72.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论自然读后感精选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