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教你诈2》读后感1000字
《我不是教你诈2》是一本由[美] 刘墉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225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01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虽然我想活得简单,也一度鄙视How to畅销书,但刘墉先生的小故事真心不错。希望对我不是负面作用。
●我们永远不能因为对方表现的善良,而忘记他也有人性的弱点。更不可由于他一时的卑劣,而否定他可爱的一面。
●很好的书啊
●48.写尽了人性
●我不是教你诈,是教你认清人性。不可因为他们的好,忘了他们的坏,不要因为他们的恶,忘了他们的善。
●书里的故事太生动,读到某些篇章,才恍然这些事我以及身边朋友竟然亲身经历过,若早点读到多好。
《我不是教你诈2》读后感(一):本书导图
这本书里全是一些小故事,有的是作者的故事、有的是作者朋友的故事、有的是改编的故事,再加上作者的分析,俨然是一本人性复盘。作者从人性的角度去解释各种事情的合理性,说到底,拥有洞察人性的眼光和以此为基础对事情进行谋划设计的能力是一个人在商业社会中趋利避害的不二法门。
本书极易阅读,简易朴素的文字,不重要的场景描写可以略过,翻个一两个小时就看完了。
要说结构呢,其实没有太多结构可言,做一个小总结。大概把书里面分析总结出来的原则不严格地分个三类吧。参见下方乌漆嘛黑的图。本书导图
《我不是教你诈2》读后感(二):人性,是你我皆有的东西
在这本书中,很多小故事发人深省。刘墉就是有这样的本事,寓教于乐,将人性这个沉重的话题,放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去讲。这些故事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就好像说的是我们自己的故事。这就是他的写作能力,以及对人世的及其敏锐的观察。
记得书末,他写了一个小故事,讲不好不坏的人。我觉得他说的也是我。
我年初时候在中介报名,因为已经交过定金,只用交一万二就可以了。当时那个小姐姐给我算钱的时候说,在这里刷一万。
我当时没太反应过来,就直接给刷了。但是下一秒,我反应过来了,是她少算了钱。一刹那间,我不知道我是该说出来,还是应该假装不知道。
我并不是对这个小姐姐有意见,她给我提供了很多帮助,我也经常和她聊天。但是,在那一刹那考验人性的时刻,我的人性没有经得起考验。
就像作者最后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是不好不坏的人。他可以上一刻和你谈笑风生,下一刻,又给你加价,赚取多余的车费;他可以帮助你赶上飞机,却回头给你一个与定价不符的雕像;他可能上一个还和你相亲相爱,下一刻又去和别人说你的坏话。
这就是人性,它没有大恶,也没有大善,我们人,都是在善与恶之间徘徊的。
不要测试人性,因为它就是这样。
也不要对它失望,因为它就是这样。
《我不是教你诈2》读后感(三):以下仅作为个人阅读摘要与笔记
别人习惯了你对她好,一旦你表现出一点不想对他这样下去对方就会觉得你变了。 施舍也一样,一碗米养恩,一担米养仇。 人的本性就是当一切来得太容易时,我们往往会忽略曾经的艰难。
借人钱时,就要做好要不回来的准备。 一旦往回要,就要死缠烂打,每次要钱十块五毛都要让他凑,这是欠债人的普遍心理,债多人不愁。
抢答时,往往是题目都没听懂已经按下按钮的人获胜。 当两个人战斗,只有一把枪,谁先抢到枪,就可以用枪把对方撂倒。
如果你发现别人要你签不合理或你办不到的约,你必须知道,从签约的那一刻起,除非你够大、够硬,否则每一个搅局的小鬼,都可以修理你。
不要再必输的情况下逞英雄,也不必再无理的环境中讲理。 否则,你就永远没有讲理的机会了。
成长,使人能看透谎言,看穿骗局。 成熟,也是人能知道什么时候不戳穿谎言,什么时候不戳穿骗局。
当别人讲笑话时,你因为早听过,于是半路泄他的底。 仔细想想,得不偿失。年轻人沉不住气,就容易犯这种错误。
人都有一种毛病,心里藏不住话。尤其当自己对别人有恩的时候,更巴不得对方早早知道。 许多人事、生意的消息,都是这样提早曝光,结果坏了大事,或被人抢了功劳。
当老鼠被夹到再叫好,总错不了的。
如果你同时养了猫和鱼,猫吃了鱼,你除了责备猫,更应该责备自己。 同样的道理,当你明明知道人性有弱点,却不加防范,而吃亏的时候,除了怨那个人,也应该检讨自己。
我不是教你诈,是教你认清人性。 不可因为他们的好,忘了他们的坏;不要因为他们的恶,忘了他们的善。
《我不是教你诈2》读后感(四):探讨人性的故事书
老实说,我对这种教授“处事学”的书没有多大兴趣。因为我还年轻,正是青春洋溢的年纪,本来就应该无忧无虑的,养养花,弄弄草,逗逗小狗狗,,知道那么多社会上的“潜规则”和“处事哲学”干什么。这些等我大学毕业了再慢慢去了解也不会太迟。无奈思修老师的读书任务安排下来,只有硬着头皮上了。
书不厚,一口气很快地读了下来,内容精彩,平和易懂,竟然让我没有半点的倦厌。我对这书的先天偏见也有了那么一点改观。
《我不是教你诈2》偏重商业社会的技巧和工作伦理,内容有些辛辣。书中一共九章,分别从职业道德,处事底线,欲迷心智,予人方便等等方面具体阐述。刘墉在每一章用一个小故事引出话题,勾住读者,待你陷在他精心布置的故事中时,他再娓娓道来这其中的含蕴与哲学。
这些小故事往往给我们真实的曝晒出了人性,在贪婪,懒惰,骄傲等等人类原罪的烘烤下,每一个人看上去都是那么的立体。善中有恶,恶中有善,人不是只有好与坏。当我们的心里只有“黑”与“白”,面对的却是一个“灰色”的世界时,我们就有了可怕的偏见。刘墉在书的前言里说,“既然是人,就有着许多纠缠不清的‘善恶情怀’。”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想想,既然人性有它的缺失,是不是能找出一种方法,使这些乱跑的“人性的车子”,走上正轨。《我不是教你诈2》真正谈的就是这种方法。
但是,文章的深度仍然是这本书的一个硬伤。故事+简评,看似有理有据,但又落入了偷懒之嫌。这也让人不禁想起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当然这两者没法比较。那些不懂是真人真事还是刘墉自己编的小故事非但没有给论述增加有力,反而给人一种被忽悠的感觉。因为读者对这些故事没有认同感,只觉得是作者为了引出自己的观点而事先安排好的托。能达到的效果也可见一斑了。刘墉试图在前言里试图探讨的立体的人性,也完全惨淡收场。整幕戏就像赶场,什么也没给观众留下。同时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也给这本书的影响力大了折扣。一切就如同是一位老者在给周围的人传授人生经验和阅历。当成故事听听无妨,但若以为能像孔子一样说几句话,发几个牢骚就能编成《论语》那就未免太天真了。
刘墉这本《我不是教你诈》我更愿意把它看是一本给饮食男女茶余饭后消遣无聊,打发时间的平凡读物。如果你指望他能给你的人生提供什么箴言的话,你恐怕要失望了。
不过话说回来,书里的故事着实好看。
《我不是教你诈2》读后感(五):精华
职业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经过长久摸索,才得出的伦理、原则、行规,当你违法了它,常会造成进步的阻碍。
不懂得工作伦理,在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不该做主的时候做主,是社会新鲜人常犯的毛病。
我发现,不懂得维护公司,是社会新鲜人的通病,他们很可能因为自己的职位不高,不打算长做,或表示自己“酷”,而对外人评判自己公司。他岂知道,这样做,不但违反职业道德,也是渎职。更由于这样的表现,贬损了他自己的人格。
有“格”的职员,可以关起门来,向长官痛陈公司的弊政,但到了外面,绝对维护自己的公司。
所有的禁忌、规定、尺度、原则都可以用“慢慢偷渡”的方式来打破。
只要你不干涉,就是默许;只要你没察觉,他就得到既有的利益;只要他稳住这一步,就开始下一步。
于是蚕食到最后,就成了鲸吞。
债多而不愁的人,不是没有能力还债,而是“一翻两瞪眼”——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他由拉下脸来借钱,到拉下脸来躲债,最后则是拉下尊严赖皮。
失败到绝望的时候,就自暴自弃,这是人的天性。不论做生意、带部署、交朋友,希望能有君子之交,就要时时注意“怎么维护对方的自尊”。
我们总是想别人没有自己聪明,而在下棋时,希望对方不要看出我们的弱点。如果对方真没看出来,而走了另一步时,我们则暗自欣喜。
岂知,如果对方是高手,他也可能正设下这个陷阱,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上面,而忽略自己另一个更大的弱点。
如果他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好不容易有你这条肥虫上网,就更会好好“吃”你了。
想让自己成功,先了解人性,为别人着想。
在人生的战场上,无可否认的。
当两个人战斗,只有一把枪,谁先抢到枪,就可以用枪把对方撂倒。
既然对方倒了,就不再有人和你争;既然既然没有人跟你争,就连指责你当初“不择手段抢枪”的声音,也不再会出现。
当你让下面的人抢位子的时候,他不但抢到自己的位子,而且可能抢到你身边的位子。
进一步,他可以抢你的位子;退一步,他可能挡住你的视线,使你看不清周遭的情况。
看不清周遭是最危险的。当你总是跟某人合作,而不随时出去了解市场和比价时,你很可能有一天发现,这老朋友算你的价钱,比别人都贵。
不是他涨价了,是别人跌价了。他却因为你总是“照以前的方式”,而没有主动通知你的降价。
更糟的是,当你不去要求他,他也会在伺候你的时候,因为缺乏跟外界的接触,少了竞争的机会,“你们”很可能一起老化、一起落伍。
记住!不要在必输的情况下逞英雄,也不必在无理的环境中讲理。
否则,你就永远没有讲理的机会了。
如果有一天,你跟别人斗,人家故意闪开,可能正是等你把弱点漏的更大些,好将你彻底摧毁。
那看来像“一念之仁”的,其实是“百谋之毒”。
所以,即使你在逃的时候,也应该有组织、有戒备地,以面对敌人的姿势离开。
“不识相”就是不懂得看面子,别人给脸的时候不要脸,别人给台阶的时候,又不顺着台阶下。
他知道你有数,却不去揭穿,一定心存感激。相反地,他希望找个借口开脱,你硬是挡着不让,他也一定加倍恨你。
成长,使人能看透谎言,看穿骗局。
成熟,也使人能知道什么时候不揭穿谎言,什么时候不揭穿骗局。
即使你百分之百确定,也不能在言谈或任何行动上表现出来,连“掩不住的喜色”都不可以。否则,你就可能空欢喜一场。
相对地,如果你是得到消息的那个“关键人物”,你也最好别说。因为当你“爱现”的时候,也可能给自己找了大麻烦。
如果你是小民,要知道那些自吹“有内线”的人,常是假的。你托他,不但可能吃亏,还可能把事情弄得更糟。
如果你是当权者,更要知道,每个在你身边,打听消息的人,一转身,就可以把小消息扩大,然后成为“买办”,获得利益,甚至使你背上黑锅。
如果发现你的公司或上级,已经主动考虑你“心里希望”却没说出的事,你千万不可躁进,当你以为“开可口”可能使事情发展得更快时么很可能反而失去将要到手的东西,
如果你不希望看到下面人见风转舵——离开的场面,就绝对不能早早让下面的人感受到“风向来了”。
他们跟着你,你变了,是你对不起他们,是你令他们失望。在你已经失势的时候,千万不要给他们太多反弹的机会。
尤其是,当你在“想继续”与“不想继续”的时候,更不可以露出一点“倦勤”的样子。否则,你不但不能光荣地“主动走下台”,反而会变成难堪地“被迫下台”。
当老鼠被夹到,再叫好,总错不了!
如果介绍朋友到熟店去买东西(尤其是贵重的),应当当着朋友的面,对店老板说:“这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要任何好处,你把他当成我,尽量算便宜!”
而当你后来居然像前面故事中小英一样,还是拿到回扣的时候,则应该还给朋友。
如果你是老板,要常注意来往厂商与你职员的关系。公是公,私是私,逢年过节厂商送点小礼,是人之常情,你理应让员工分享。
假使“他们”越走越近,你就要防止弊端。
我盼望你在这个浊世,做一剂清流。当来往的商家要给你“不合理”的优待时,你要知道,那是不该得的好处。
郑重的告诉他,甚至在一开始为公家采购时,就对他说:“我不会拿任何好处,即使我自己向你买东西时,也不会要求特别的折扣,请你给我公司最便宜的价钱。”
你必因此获得他的尊重,传到你老板的耳里,你更能获得重用。最要紧的是,由于你对道德的不妥协,使你能不遭受更大的诱惑。
同情弱者,是人的天性。在男女争斗的情况下,同情女性,也是人的天性。
名誉,是第二生命。至于用第一生命做筹码,就更可怕了——
春秋时代,易牙为齐恒公烹制美食,有一天,齐桓公一面赞赏易牙的手艺,一面感慨地说:
“天下美味,我真是尝遍了……当然,除了人肉之外。”
没多久,易牙端上一碗无比鲜美的肉汤,原来是用自己小孩的肉煮成的。
看来易牙爱恒公,真是爱到极点。爱到可以杀自己的爱子,只为满足主子的口腹之欲。
但是反过来想,连自己孩子都可以杀,还有什么人他会杀不下手?
果然易牙后来夺权,杀害群臣,造成齐国的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