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读后感精选
《記得》是一本由董橋著作,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HK$108,页数:3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019已出
●重读了一遍!
●略有小重。
●嗲的受不了~
●在本書抄了數段引文放到論文中去了。
●非常喜欢这本书的英文名字Remember to Remember,第一次中文输了英文一丝婉约。看了后记才知道原来这是直接用了亨利米勒的散文集的名字。正如董桥其他的书,即使有不是很明白或者因为走神滑过去的地方也不会觉得烦燥,因为我知道以后总会有再次拿起来读的时候。
●读不下去了。
这是作者谈自己在读书、收藏中的小故事、小心得的书,事情平淡,写的优雅。
因为没有相同爱好、甚至都没有基础去看懂这些故事,所以,看过之后没有印象。
之所以写这些,是想告诉跟我一样的人,虽是好评的书,真不适合我辈。
《記得》读后感(二):旧梦
早年对我写作影响最大的是古龙,而十年后明月依稀,天涯依旧,书房里早换了董桥美文给我“红袖添香”。我对朋友说中学和大学时写文章总有古大侠的“短刀”风格,最近在台湾发表的语言学札记走笔之际又淡淡染出乡愁的微茫,编织的则是70后学子新旧中西交织的旧梦。
《記得》读后感(三):活在记忆中
还是董桥风格, 精美装幀, 不过不是盈掌的小书了, 有点大部头的样子, 拿在手里有点重. 我是在海南度假的时候读完的. 在红树林度假酒店的七楼阳台上,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读着那些书人书事, 在那样的惬意中, 回味....不过有些篇目是前几本书<绝色>什么的已经读过的.
《記得》读后感(四):《想起董先生》
《想起董先生》
今日禮拜天,董橋的隨筆依舊了,題為《想起佟先生》。然而,上一週整整的一個禮拜,卻是天天讓我想起董先生。網路裏頭不時尋覓,稍微有一點兒惆悵的味道。因為,上一個禮拜天,不曾讀見他的每週專欄-《辛卯隨筆》。
其實,若是人在香港,報攤兒上賣一份報紙,是立馬可以了結掉這一份懸念的。
不過,時至今日,我對於上一週的董橋專欄,卻是寧愿信其無而不愿信其有了。上一個禮拜,董先生可以是開會去了,董先生可以是渡假去了,董先生也可以是那一天心情疲乏不想寫了。
今日的《想起佟先生》裏頭,董橋鈔錄了梁任公的一副十三言對子:
但鎮日綉簾高卷為妨雙燕歸來」
上聯寫董橋每週文字裏頭的朝夕吟嘆日夜記得,可謂是恰如其分了,一樹梨花壓海棠,董橋再是如何好言好語循循善誘,難免終歸落得一個「依舊」二字;下聯倘若改作「但鎮日網路洞開有待董橋踱來」,卻是寫如我這般讀者這一週尋讀董橋的心情,也算般配。橫批嚒,就「互聯無常」四字,大抵還使得。高科技時有被閃失,忝為從業者,真是也蠻有愧疚感的。
儘管我不去香港的時日,有一個小朋友會及時幫我買董橋的書也會幫我積攢幾週來那一葉的報紙專欄帶來,基本上是一個月一囬。然而,上一週的《辛卯隨筆》,董橋究竟有沒有寫已經不重要了。網路有堵塞一如週末街頭的交通擁擠,這一點,我也是一早就曉得的了。
每一個禮拜天讀董橋已經習慣了,就像他今天在《想起佟先生》裏頭說他讀冷僻舊書有所發見的那般模樣:「像寂靜的街角忽然閃過一襲麗人,一盞燈那麼亮。」讀了「小高興也不少」。
讀董橋,今日的這一份「小高興」當然依舊了,幸好。
-ZY.S. 2011-March-27,週末「南石軒」
《記得》读后感(五):《舊派的董橋》
《舊派的董橋》
己丑的《記得》爾後,董橋的庚寅集子-《小說人生》寫了已經將近五萬來字了。從第一篇《團圓》(2010年6月6日)到今天的《一翦梅》(2010年11月14日),凡二十二篇,半本書都有了。
這大半年,除了中間他又寫了幾篇隨筆-《【這一代的事】•新版小記》、《鄭仰平八十一》、《書香•大陸【董橋文存】總序》之外,董橋大多數都是在寫《小說人生》,賭舊物思故人,一個個他身邊的人物,或則手卷著書冊,或則半綰著髪髻,也影影綽綽地挾帯著些許風月,絡繹登臺了。其實,在這一個世界上,人人都有故事,祇不過,舊派的董橋更知道記得二字。人世間的故事沒有寫下來的印出來的有很多,不見得一定遜於傳世的文學名著。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董橋也揶揄了一把諸多的名家名著名人名物,《小說人生》題下,除了借用幾闋《望江梅》、《一翦梅》之類的詞牌曲名之外,《簡愛》、《小紅樓》、《杜公館》,董橋也拿將過來擺玩擺玩了,比起翡翠簪釵、剔紅器皿、翰墨卷冊來,益發添趣增色不少。然也,紅樓并非大觀園一處、公館并非大先生一家、Jane Eyre的故事并非Charlotte Bronte才寫得。舊派的董橋自然念舊,思緒撞來心頭,免不了將民國人士的風月也掛上樹梢頭了,落到了董橋筆下的,想來他(她)們亦是無怨無悔的,才子性情的人,祇能由著他,說就說去吧,反正祇算是一篇小說而已了。
在大陸,董橋的讀者在慢慢增加,週末不見那份《蘋果日報》的時日,虛擬世界搜尋立馬讀得,甚至於有讀者還特為轉成了簡體字來讀來紹介,所以,每一個週末我無論身在何處都不愁一讀董橋。順便說一句題外話,陌生繁體字的讀者,大可借著讀舊派的董橋的時候,識識繁體字,這也是好的,老祖宗留下的文字,終歸是有用的嚒。將來華夏一統,不見得衙門裏案頭上的文牘也要簡繁體轉換一下吧,遲對付不如早認同的好些個,對嚒?
-ZY.S. 2010-November-14,滬上「南石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