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杂志》经典读后感有感
《校长杂志》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校长杂志》读后感(一):《校长》爱不释手
自从获得了《校长》杂志免费给我赠阅一份,收到后细细读了一遍,真的很专业,设计很简洁,内容很真实丰富 ,确实是解决问题的案例式报道,对我们办学很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我找到他们的网站“校长杂志全球官网”
后来我去联系了发行部,定了两年。
《校长杂志》读后感(二):《校长》杂志,国内教育管理第一刊
创刊于2009年的《校长》杂志,以“学校卓越发展及全球管理智慧”为办刊宗旨,以“从问题出发的学校成长解决方案”为刊物特色,以各级教育行政官员、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幼儿园园长、教研工作者为主要的读者对象,是一份面向大中华区发行的全新的教育EMBA案例式读本。
杂志内容涵盖如下四个方面:学校战略、管理、课堂、文化、教师与学生发展的EMBA案例式报道+务实的理想主义教育人生观+区域教育创新纵深报道+全球视野下的教育理论思考。
《校长杂志》读后感(三):如何订阅《校长》杂志?
大家好,我是校长杂志的熊晶,非常感谢您对《校长》的关注与支持,您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订阅:
1、给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为78-275 神州校长
3、电话联系我们:023-67515642,0511-87873739
《校长杂志》读后感(四):推荐一份教育杂志——《校长》 吴法源的博客
推荐一份教育杂志——《校长》
2009年因筹办《教师月刊》去山东泰安做调研,和十几位校长、老师座谈。一位老师提出:如果杂志办不好编辑会很丢脸。许多杂志存在的唯一的价值是,让人知道还有这么一帮愚蠢的家伙在做杂志!此话听着刺耳,却是事实。
国内教育刊物,内容、设计都好的并不多。设计就不去说了,仁者见仁。内容倒可说说。
我的理解,教育杂志的编辑,在做杂志,也在做教育。既是做教育,就得少些功利之心、多谢敬畏之意。别发那些质量一般的关系稿,别到网上扒拉一些文章塞版面,别拿版面做利益交换甚至公开卖版面,那样让人瞧不起。如果不能尽力做好的内容,一份教育杂志实在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国内教育杂志社一般是事业单位,用的是纳税人的钱。
当然,办一份内容好的杂志殊为不易。坚持品质更难。
今年4月,《校长》杂志总编辑李斌老师来访。他介绍杂志的编辑方针,令我感佩不已。我记得他说的一句话,“挑最难的路走,做与众不同的事”。具体到杂志,就是坚持品质、坚持原创。他们采访校长都是自费往返、不涉吃请,为的是坚持公正的立场。他们坚持不做一些学校“过度宣传自己”的广告,哪怕因此损失不少广告费,为的是保证杂志的品质(这点特别难得,你去看《参考消息》上的广告吧)。这是一份有理想的杂志,因为他是一帮理想主义者办的。
《校长》创办近两年,已经有了一大批忠实的读者,主要是各地校长。其实杂志的许多栏目如“资讯”、“观察”、“调查”、“前言沿、“环球”等都是适合所有老师看的。
建议有志于深入了解教育、研究教育、研究管理的校长和老师们订阅《校长》。
附:杂志订阅信息
电话:023-67515642
传真:023-67515735
《校长杂志》读后感(五):.《校长》——有道义的好杂志
前前后后,看了好几晚上,才把《校长》杂志(2010年第1期)看完。这本杂志是春节之前收到的,以为是杂志社为了征订而发的样刊。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虽说只有150多页,但其用纸很厚,印刷华美,里面的图片完全可以与照片相媲美。这本杂志需要人民币28元,价格不菲。更有意思的是美元需要20美元,这价格与国际接轨接得好。这种杂志办得大气,稿费千字100元至300元。教育类杂志,这应该是非常高的。现在物价如此高,书生写稿也不能停留在30元至50元的水平上了,吭哧一晚上写上千把字,投到编辑社,让人家编辑如选美般挑,就是刊用的,也不过够买两本书的。捧着如像册一样精美的杂志,不认真读好像对不起这28元一样。
翻到第6页来信栏目,第三篇《校门口的小卖铺》,似曾相识,谁还会在乎这些小事,读几句,找到感觉,再看作者,乐了,原来是我。看来是编辑引用了我博客中的文章,片断,二三百字吧,比豆腐块还豆腐块。怪不得人家寄杂志给我。
《为了一块自留地》报道的河南开封求实中学张建平校长,也是本期的封面人物。艰难的创业、精心的文化打造,执着的教育追求,张建平的这块实现教育理想的“自留地”不断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能够把梦想变成现实是快乐的,是幸福的,张建平做把公办学校想做而无法做的事情都变成了现实。张建平用这块“自留地”印证了生态的教育是具有持续发展动力的。张建平的管理是简单的,这种走动式的管理,好似没有章法,却是贴近教学的最有效的管理。民办学校,给我们的印象是教师是没有自主权的,可是在一个不要求加班、不准加班的学校,不为了点滴分数争得头破血流的学校,就是现在的公办学校是否能够达到呢?“逼”老师爱上读书,建立教育博客,这一点与我们的做法是一致的。读书、学习,就是开启老师忙乱和感召灵魂的金钥匙。只要老师热爱读书、学习,并养成良好习惯,那么学校的管理就可以简单无为,高枕无忧了。
《一个良心与面包的老问题》是《中国教师报》记者茅卫东的文章,有条不紊,辛辣老练,直指问题所在——该给老师的还是要给的。在要求老师付出的时候,在要求道德提升的同时,也要设身处地地思考是否多给老师应有的待遇。
孙云晓和李文道两位教育学者撰文《男孩,危机》,看完之后颇为惊讶。“统计显示,中国有75%以上的网友赞成孩子6岁前入学。这真是可怕的民意,因为5岁男孩的脑发育水平相当于3岁半女孩,越早入学,对男孩的伤害越大!”现在教育模式忽视了男孩与女孩不同的学习方式,现行的教育模式进一步限制了男孩的成长需要,没有注意到男孩发育落后于女孩的事实。说到底,男孩的危机凸显了教育危机。在我们这个用统一机器生产劳动者的时代,人似乎被忽视了,哪里还有什么个性与灵性。
《谁在折腾中国大学》是前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历史学家章元沅先生的文章,文中有两个观点:一是高教何以在错误道路上走得这么久这么远,二是大学没有自我完善的空间,校长没有自我完善的胆识。作为他这样的经历,敢写这样的文章,可见我们高教还有希望。
《走向“空壳”的乡村学校》揭示了现在偏远农村学校的办学尴尬,好似报道的是“空壳”学校的无奈,但对也让人思考农村学校走到今天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群山深处,举家而去》到贵州偏远农村支教的辛酸经历,农村教育因为卞淑美一样的老师崇高地挺着而存在。读这样的文章,总是联系到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与事,心里不免常常酸楚。《通往春天的改革》是开拓者的凯歌,让我们看到改变农村落后现状的信心。这三篇文章,每一篇都有份量,篇篇都值得仔细琢磨。
《南京行知学校:赏识管理法》是杨瑞清的文章,朴实,教育理念朴素,可借鉴性强。8页文字,连读两遍,向名校学管理,向名校长学管理,此类文章甚好。
《人往低处走》写得挺细致,教育应该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人的过程中如何关注学习者的心理感受。这样文章比起论文更能起到教育作用。
我认为,《校长》杂志非常有道义感的好杂志。此文算作广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