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样拍电影》影评精选
《我们这样拍电影》是一部由萧菊贞执导,林靖杰 / 小野 / 王小棣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这样拍电影》精选点评:
●看到第49分钟有点看不下去了,后面的部分可以说是庸人自扰吗?本来以前很喜欢台湾电影的小清新、人文关怀,甚至想到台湾去学电影。但是近来确实没什么突破的电影,小情小爱、自怜自艾,格局太小,看一两部就腻了。反而对纪录片印象较深,他们在岛屿写作,不老骑士,人文情怀很浓
●“亚细亚的孤儿”一直很在意自己的认同与归属。低谷中才能看到哪些人真的在坚持。
●边看边哭
●8.2为锋芒、纠结与才华、成熟打call。region、district、area哪个用来形容湾湾更确切呀,不过,艺术创作者能够不被zz限制,得到成长,这本身就是一个又一个闪光。
●台湾电影人还在坚持并寻求创新,努力达到艺术与商业的平衡,互相利用互相成就,而内地却早已被资本强奸,沦为胯下奴……
●没什么干货,就是谈点感想嘛
●一边哀鸿遍野呆湾电影已死一边纠结着该不该学香港电影北上大陆捞钱,如果还是抱有国界之分意识形态之别,哪有心思找商业与艺术的平衡点?都把侯导的话当耳边风?
●台湾电影形象片
●挺感动的,尤其魏德圣那段,原来《赛德克巴莱》幕后这么多故事,真心不简单,佩服。
《我们这样拍电影》影评(一):欠一亿也是欠 欠7亿也是欠
我现在写这篇影评 并不是为了什么 我只是想告诉我自己不要忘记 今天看这部电影到凌晨 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受
我忘记导演的名字 但是我一直记得的就是 一个看起来很平凡的中年男人 在40岁的时候 在自己的小孩刚刚出生的时候 他不想要留给世界的 只是这样一个精子而已 他说 欠一亿也是欠 欠七亿也是欠 反正一辈子都已经搭进去了 只为了不负自己的初心 就是完成自己心中一直想完成的那部电影 他的摄像师都为其落泪 他知道他的心酸 为梦想 肩负一切 掏空一切 付出一切 从不抱怨 只是说一句 “你不知道我哪里在痛”
而侯孝贤导演的 的“无形式论”的观念也让人羡慕不知道是不是学太多理论 并无法做到无形式 而一直忘记了观察生活 以客观视角 展现一个问题的真实情况 也是我们这些人需要努力的方向吧 那种 沉在事物表面下的暗涌 又何时能懂
《我们这样拍电影》影评(二):电影啊创作啊,都要坚持啊
最早接触台湾电影是读高中,从那时到现在,看得最多的仍然是文艺小清新类型,这中间再细分的话,关于同性电影的启蒙应该也是自台湾电影开始。
这个纪录片讲台湾新电影,里面的导演我了解的只有少部分,听他们讲拍电影的难处与坚持,了解到一些幕后的辛苦。相比于香港和大陆,这几年台湾电影的输出稍弱,好的片子也不一定能来大陆,拍摄者拍摄时要靠自身的信念。
钮承泽的《军中乐园》、魏德圣导演拍《海角七号》的初衷、侯孝贤导演的坚持等,明知道可能不卖座,可能无法大面积上映,但他们还是去拍了,他们要为自己要为世界去留下些什么。
台湾虽然地域不大,但足够开放包容,对比受限的大陆,本土的文化环境会更广阔,让人们更敢说,更敢拍,更敢去触及底线。
比如政治这种严肃的话题,想要去拍的导演就是要去记录历史,他们有着那股劲儿,能够支撑他们去做这样的题材,同时他们需要承担难以回本和其他各种拍摄风险。就像片子里说的拍电影没有捷径。
拍部好的电影真的很难,纪录片开头和结尾的《永远不回头》也象征着非如此不可的坚持,张艾嘉在最后说到一直在鼓励年轻人在做在坚持,而她本身作为台湾新电影的主力,也一直在坚持她要表达的东西,并非一味迎合市场的喜好。
如今,两岸合拍是最优选择,不断北上的导演在不断尝试,无论环境如何,祝福有好的收成,好的作品会被资本逐渐肯定,被大众逐渐认可,加油!
《我们这样拍电影》影评(三):是么。我写第一篇长评
居然没有长评,让我来开第一篇。
怎么说呢,看的心里有一些淡淡的忧伤。看来台湾电影人的创作环境确实不怎么好啊。台湾只有两千多万人口,票房破千万台币,合人民币两百多万。票房破亿元台币,合人民币两七千多万。这些数字在大陆电影市场里那真是毛线都不是。
电影投资大,想收回成本甚至获得利润,不能放弃大陆广阔的市场,但是想进大陆市场就会有诸多限制。这些限制时时刻刻装在脑袋里,创作就不会自由。
台湾电影在大陆上映,票房最高的两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我的少女时代》。前者上映内容剪掉了一些,在网上找完整版,老实说还是完整版更丰满好看一些,讲成长中的感情故事,有些真实的背景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啊,比如说学校里的青天白日旗,教导主任训导时说的话,都被剪掉了。
八十分钟的片子,里面大部分导演并不认识。侯孝贤,钮承泽,蔡岳勋,朱延平,张艾嘉还是认识的。
蔡岳勋在大陆上映的电影《痞子英雄》两部,一部评分五点多,一部六点多。拍的《深夜食堂》引发全网大吐槽。
钮承泽呢,《军中乐园》拍摄花费了两亿五千万台币,最后票房六千万台币。还因为自己的鲁莽整出来不少事,好吧其实他只是为电影去采集资料而已。被两岸媒体同时骂。他在大陆上映过的电影只有《爱》,这部评分也很低,属于看完既忘的电影。
大导演侯孝贤也并不太好过,《刺客隐聂娘》虽然拿国际大奖,那又怎么样,电影有大量大陆资金注入,但是票房呢,侯导演应该没有让金主们挣到钱吧。
一个人没有办法洗掉成长环境在身上的烙印。他的思想脱不开他从小受到的教育。《海角七号》的导演魏德贤,他说了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他把台湾比喻做六七十岁的岁老人,如果说自己从小是孤儿,需要找个家庭去寄居那确实是听上去很荒谬。应该去建立自己的家庭保护自己的小孩,这个比喻好不恰当,却又十分在理。可是一个人口只有两千万的小岛,本土能提供多大的养料。
一位导演说,台湾导演就算是觉得自己拍的片已经很商业了但其实还是很文艺。台湾电影擅长文艺片,艺术片,擅长小清新。跟地理环境脱不开关系,难不成能像大陆一样独立拍摄大型历史剧!有横店那样的大型影视城么??台湾影人擅长从人本身的角度以小见大的方式去讲故事,在我看来这就是小岛受自身限制形成的一种风格。想拓开电影类型,比如像《痞子英雄》好莱坞似的英雄大片,像《隐聂娘》似的大气武侠。从资金到演员再到拍摄场地,怎么可能撇开中国大陆呢?!一方面,想要发展根本离不开大陆,另一方面,想进入中国市场,又跳不出自身的局限。
电影《潜规则》里的那一幕,实话说我也挺感动的,对台湾电影还是很期待的,毕竟那么多影人还在坚持尝试,还在努力的想要开出一朵花。
《我们这样拍电影》影评(四):意识冲突与物质困境——心酸的一代影人
纪录片本身的拍摄手法不赘述,只是平常,但是非常难得的,关注了台湾新电影之后的那一代人,钮承泽为代表的一批人,魏德胜代表的一批人,以及21世纪以降的一批人。
台湾电影是光辉的,但是这样的光辉,也成为了现代影人的重担。
20世纪中叶是台湾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期。由于大陆主动与被动的封闭、产业的不成熟、电影人才的奔走,华语电影的其他三个片区:香港电影、台湾电影、新加坡电影,都有了迅猛的发展。而台湾电影得益于岛内相对基数大的人口、稳定的国际环境,出产量一度达到世界第二。
走进80年代,最令人熟知的就是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以及大陆与美国关系的好转。香港电影商业片的成熟、大陆步入华语影片市场交换、国际环境的空前紧张,无疑是让台湾本土电影产业面对巨大的外来压力。而台湾本土则是面对社会经济泡沫与政治解严的双重冲击,这时候,虽然台湾电影不再入60年代那样产量辉煌,但是面对着历史和现实,以及空前宽松的创作环境,台湾电影开始走上另一条道路,这也就是即将开启的台湾电影新浪潮。
以侯孝贤、杨德昌、李安为代表的一批创作人,开启了台湾电影的新浪潮,也把台湾电影重新推向世界。这个提法在《光阴的故事》里看到过,侯孝贤的《悲情城市》无疑是代表作,从光复到二二八再到国府时期,宛如台版《我这一辈子》,不仅在本土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在国际上获奖无数。而李安则更不必说,“家庭三部曲”的成功,进一步扩大了新浪潮的影响,也让李安在国际上声名卓著。后来在好莱坞发展顺利的李安,和侯孝贤一起,几乎成为了台湾电影的代名词。而杨德昌则在深刻性和艺术性上走得更远,《牯岭街》和《一一》成为了值得大书特书的台湾电影必看之一,但其本身作品虽然叫好,却并未在票房上取得如前者一样巨大的成功。这似乎也是之后影人们的一些缩影。
进入90年代,台湾电影的形势变得愈发糟糕。《泰坦尼克号》开启的大片时代,对所有国家的本土电影产业都不是一个好消息。而大陆体制改革带来的市场活力以及入世之后的广大市场,一方面本土的供给多了起来,另一方面,资本会涌入更有利可图的市场。这种局势并不是什么利好,来自大陆、国际市场的多方竞争,相对于大陆可以利用自己庞大的内需市场和体制改革带来的长足发展红利支撑本土影视产业发展,凭借国际环境和强力政府限制进口保护本土产业的起步,台湾的电影产业显得更加窘迫。
台湾的本土市场太小了,并不足以支撑起电影产业的长足发展。而其尴尬的国际地位,也让它在面对国际竞争时显得不那么底气十足。虽然对岸就庞大的受众,但是双方良性互动的时间太过短暂,争执大过蜜月,在岛内本土意识增强、大陆民族主义抬头的现在,双方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在这种情况下,给岛内创作者的空间愈发紧张。
用那么多的词汇去描述台湾电影新浪潮,自然就可以想到其影响力之大,而这直接成为了新一代电影人挥之不去的压力,一如压在第六代导演之上的第五代导演。如果说第五代导演开始拥抱大片,而第六代则在相对严苛的环境内,反复出世入世,从国际走向国内,地下走进地上,开始探求文艺和商业的融合。一如钮承泽深受侯孝贤影响,当代电影人是在侯孝贤一批人的影响下长大、步入电影道路,他们的作品无法抹去他们的影子,如果说大陆还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那新浪潮则是当代电影人不得不迈过去的一道坎。
新浪潮电影对社会的反思意识深深的影响了这一批人,以至于他们在创作上仍然无法做到完全拥抱资本拥抱市场。或者说他们也根本无处可依存。台湾本土电影在市场上占比愈发萎缩,回收成本的渠道太过狭窄,以至于大片根本无处生存,《赛德克·巴莱》算是近十年来难得的“本土大片”,但其资金来源也主要靠《海角七号》的成功背书。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青春校园能成为台湾电影的主要创作题材之一,相对温和的主题(可以在大陆上映)、较低的拍摄成本(大可以像《那些年》新导游新演员实景地拍摄)、较为擅长的题材(结构化、成熟的流程,并且相对大陆更熟练)。但一旦涉及到敏感题材,例如《军中乐园》(钮承泽)、《冲天》(有关中华民国空军二战纪录片),其结局也注定尴尬,一方面缺乏认同,一方面缺乏渠道,大陆无法上映,而新一代年轻人的认知早就出现断层(白先勇《台北人》中有一章专门讲述),其票房也注定惨淡。
这也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台湾有其成熟的产业、宽松的创作环境、独特的题材风格,这里的人羡慕大陆的资本环境,但对意识形态、体制问题却难以处理。我们大可不必说他们假清高,因为这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没有人想成为被遗忘的存在,但是两岸对历史问题的处理,注定会让这一代人成为心酸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