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我的冬不拉》经典观后感有感
《带上我的冬不拉》是一部由赵之执导,易莉 / 海拉提 / 阿力木江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带上我的冬不拉》中国电影界的良心作,非常支持,电影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和汗水,力挺民族电影,让我们浮躁的心彻底沉浸下来!推荐每一个纯粹热爱电影的人,热爱电影的年轻人,热爱电影的老人孩童都来看这部充满新疆风情的电影力作!
●我好想给两星 剧情真的。。不流畅 很做 女主也很做 我有点儿受不了了真特么做
●从民族、公益等角度看还是OK的。但剧本真的是硬伤。冲突关系多了,所以造成想说的太多,又都只能点到为止的情况,结尾结了这条又结那条。
●对“故土”的情感表达,一直是艺术家们所关切的永恒主题。 这部电影里流露出的对新疆这片土地,对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的深厚情感,如果创作者没有长久的生活经历,显然是体会不到的。 作为年轻导演,难得能有这样的情怀。 拍摄艰辛,创业不易,希望大家支持。毕竟还要靠他们,撑起中国电影的未来。
●撇去电影本身 摄制组在新疆 顶着零下三十几度严寒拍摄的这份热情就能体现出:他们对于电影的那份坚守和热爱 电影本身矛盾点多且突出 有过这份生活阅历的边疆人、知青 看了一定会动容感触良多 值得一提的剧中的配乐以及主题曲 在每片陌生的土地上 追循着先人的足迹 旋律朗朗上口 值得回味
●非常不错的电影,作为一个克拉玛依人必须力挺
●眾所周知,電影是遺憾的藝術,換句話也就是說沒有完美的電影,趙之導演的這部電影也不例外,但是當你融入導演所講述的故事裡以後,一定能深深感覺到他是在全心全意的做一部對得起觀眾的藝術電影。
我们上大学那个时代,离现在还没几年,国产电影票房能过亿的都很少,学院派的话题还停留在第五、第六代这帮老炮儿身上,所以那时的电影从类型到元素都很单一,每年票房过亿的片子两只手就能数过来。不过从2011年,《失恋33天》这部票房黑马开始,国产电影开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它们大多有一个普遍的特征:中低成本,主创均为名不见经传的影坛新人儿,讲一个高冷派可以各种挑毛病较真儿的故事,制作也比较青涩,但观众都买账,因为走心了……再后来,“百花争鸣,百家齐放”,适合各族群的奇葩电影涌入市场,中国的电影体量已经翻了好几番,成了好莱坞都要巴结的地儿。电影开始从“走心”的创作思路,变成了什么都要寻找目标受众人群,了解他们的爱好,根据这些为观众订制“一颗心”。所以也就有了现在大IP的概念,毕竟看的人多有群众基础嘛,容易形成话题,打造一个族群电影有市场……我现在很好奇搞史论的哥们儿以后怎么来写电影史,因为现在的电影环境,内容真的比以前复杂很多。
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容易卖得好且投入相对偏小的电影无外乎几种,动作、爱情、喜剧。赵之这部《带上我的冬不拉》不属于以下几类,严格的定义应该是剧情片,从卖相上来看,没有通行市场的商业元素,不管是拿片中的父女情,还是兄弟情来宣传,貌似都很难让当今的主流观众花几十块钱进影院去看,因为时下的年轻一代更愿意在银幕上为屌丝们如何迷惘,如何寻找自我而笑一笑,为小鲜肉的恋爱,逝去的青春故事哭一哭。这就是现实。
但这部片子不是讲这样的故事,而是讲了一个不管什么年龄,什么背景生活过的人,都会经历的一些故事:那就是每个人都会犯错,犯了错以后因为人都有自尊,自尊驱使这件事儿错上加错,从而变成遗憾,而又因为对对方的爱,放下执念,化解矛盾和遗憾。这里面有父亲、母亲、女儿、儿子,爷爷、孙子,还有朋友,所有的人都在轮回相同的经历,合起来就是整个人生。
影片不论是人物设置,还是叙事节奏、拍摄技法都是严格按照一部优质电影该有的品相去创作的,该催泪的节点,让人物用真情实感打动你,边哭边笑的把这部电影看完。赵之导演并没有让这部电影变得过分煽情,情感宣泄的刹不住车,而是巧妙的把握住剧中每个人物该有的情绪表达方式和情感强度,形成高度的真实感和认同感。
《带上我的冬不拉》是一部优秀的剧情片,不过因为产品包装和资源在当下的环境中,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也许很难在市场上获得惊艳的表现,但是赵之导演认真的写了一个关于人的故事,足以让每一个看过电影的人有所触动,希望赵导有更多的磨砺,中国版的《大鱼》就靠你了。
《带上我的冬不拉》观后感(二):父亲最想要的礼物
电影的动人之处,正在于她总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唤醒人们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好的电影总能捕捉和放大那些或许已被我们忽略的动人细节,通过光影再现,让我们体味那份感动的同时,更悄然打开了我们尘封中的记忆,点点滴滴涌上心头。真挚的情感,细腻的回忆,萦绕在心头。一部好电影,总能让人心怀感恩。
一身干练短发造型出现在银幕上的小南,突然令现在的我倍感熟悉,无关乎造型与妆扮,而是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充满活力、怀揣梦想却又不成熟的年轻倔强劲儿。看似格格不入,却总能不经意间勾起内心的似曾相识。她在电话里用极端的语言描述着自己跟父亲的关系,虽然是电影的戏剧情境极端化使然,引得观众内心悬念丛生,到底是有怎样的过往,发生了什么故事,才以至于此。这无疑是电影创作者在故事架构方面的匠心独运,但对于熟悉类型电影、类型故事的观众来说,这是惯例,是模式,观众心中熟稔,不着急知晓答案,因为在接下来的光影故事里,会一一道来。然而真正令我倍受触动、顿生感慨的并不止于故事层面,而是这个极端化的情节,场景,台词设置,如鲠在喉,勾起了太多自己内心记忆里复杂纠结的情绪。自己也已记不清曾经多少次匆忙的或偶有不耐烦的结束跟父亲的通话,每一次回家似乎也是与妈妈的话题比较多,偶尔父亲的聊天也会被我视为长篇大论,听的漫不经心,现在回想来,当初以为的没什么,或许是自己忽略了父亲眼中暗淡的目光吧。至此,即便是心知肚明,也希冀能够跟着小南一起踏上修复冬不拉,揭开层层迷纱,重新定义父女关系的快意之旅。
周周转转,小南带着冬不拉,追寻着父亲的足迹来到他当年插队生活过的新疆乡村。冬不拉是剧中太多抽象化情感关系的象征载体,故而修复冬不拉的过程也必然是一波三折。跟随着冬不拉,小南一步步接近过往的误会和真相,也一点点的走进父亲的内心,了解那个她所不曾了解的父亲。一个个困境的克服,是小南对父亲的爱一点点的升华。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她的个人困境也逐渐解开,内心症结得以治愈之后,个人也获得成长。小南父亲与故友的感情达成和解,小南对父亲的怨恨也得以消除,小南的创作能力重新找回,故事本可以圆满的结束,剧作层面的故事结构也已相当完整,然而创作者却又另辟蹊径,出其不意的波动观众的内心。结局可谓神来之笔,点亮升华了小南父亲对她的爱。漫天飘落的雪花,曾经的小南漂泊异乡的奋斗其实也并不孤单。她走过的每一个地方,不单单落下了她的脚印,也永远凝刻着父亲远远注视的身影。每一位父母,每一位儿女,看到这儿都不禁潸然泪下。每一次的离开,每一次的挂断电话,每一次的默默努力,都有父亲不远不近注视着的目光。他们不善言辞,却一直在用着自己的方式去爱自己的孩子。我有些心慌,还好为时不晚,我会用自己的耐心慢慢的去寻找带着专属标签的父爱,不再错过任何一次父亲的注视,父亲的叮嘱。
《带上我的冬不拉》观后感(三):父亲最想要的礼物
电影的动人之处,正在于她总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唤醒人们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好的电影总能捕捉和放大那些或许已被我们忽略的动人细节,通过光影再现,让我们体味那份感动的同时,更悄然打开了我们尘封中的记忆,点点滴滴涌上心头。真挚的情感,细腻的回忆,萦绕在心头。一部好电影,总能让人心怀感恩。
一身干练短发造型出现在银幕上的小南,突然令现在的我倍感熟悉,无关乎造型与妆扮,而是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充满活力、怀揣梦想却又不成熟的年轻倔强劲儿。看似格格不入,却总能不经意间勾起内心的似曾相识。她在电话里用极端的语言描述着自己跟父亲的关系,虽然是电影的戏剧情境极端化使然,引得观众内心悬念丛生,到底是有怎样的过往,发生了什么故事,才以至于此。这无疑是电影创作者在故事架构方面的匠心独运,但对于熟悉类型电影、类型故事的观众来说,这是惯例,是模式,观众心中熟稔,不着急知晓答案,因为在接下来的光影故事里,会一一道来。然而真正令我倍受触动、顿生感慨的并不止于故事层面,而是这个极端化的情节,场景,台词设置,如鲠在喉,勾起了太多自己内心记忆里复杂纠结的情绪。自己也已记不清曾经多少次匆忙的或偶有不耐烦的结束跟父亲的通话,每一次回家似乎也是与妈妈的话题比较多,偶尔父亲的聊天也会被我视为长篇大论,听的漫不经心,现在回想来,当初以为的没什么,或许是自己忽略了父亲眼中暗淡的目光吧。至此,即便是心知肚明,也希冀能够跟着小南一起踏上修复冬不拉,揭开层层迷纱,重新定义父女关系的快意之旅。
周周转转,小南带着冬不拉,追寻着父亲的足迹来到他当年插队生活过的新疆乡村。冬不拉是剧中太多抽象化情感关系的象征载体,故而修复冬不拉的过程也必然是一波三折。跟随着冬不拉,小南一步步接近过往的误会和真相,也一点点的走进父亲的内心,了解那个她所不曾了解的父亲。一个个困境的克服,是小南对父亲的爱一点点的升华。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她的个人困境也逐渐解开,内心症结得以治愈之后,个人也获得成长。小南父亲与故友的感情达成和解,小南对父亲的怨恨也得以消除,小南的创作能力重新找回,故事本可以圆满的结束,剧作层面的故事结构也已相当完整,然而创作者却又另辟蹊径,出其不意的波动观众的内心。结局可谓神来之笔,点亮升华了小南父亲对她的爱。漫天飘落的雪花,曾经的小南漂泊异乡的奋斗其实也并不孤单。她走过的每一个地方,不单单落下了她的脚印,也永远凝刻着父亲远远注视的身影。每一位父母,每一位儿女,看到这儿都不禁潸然泪下。每一次的离开,每一次的挂断电话,每一次的默默努力,都有父亲不远不近注视着的目光。他们不善言辞,却一直在用着自己的方式去爱自己的孩子。我有些心慌,还好为时不晚,我会用自己的耐心慢慢的去寻找带着专属标签的父爱,不再错过任何一次父亲的注视,父亲的叮嘱。
《带上我的冬不拉》观后感(四):《带上我的冬不拉》:朝向一个“家”的完成
“无论你身在何方,心永远朝着家的方向。”
——哈萨克族谚语
前段时间看到一部日剧《大川端侦探社》,其中有一集侦探社接到的单子是帮一位委托人找到二十多年前给他喂奶的邻居家阿姨,委托人唯一提供的线索是不知为什么自己从以前开始一听到《梦幻曲》就条件反射式地流下眼泪。最后,侦探社找到了小时候跟委托人一起喝奶的邻居家阿姨的女儿,她拿出一个八音盒,说小时候母亲给两个孩子喂奶的时候时常打开这个八音盒,当八音盒里响起《梦幻曲》,这位委托人一边不由自主地痛苦流涕一边似乎认出这长久以来的“不可思议”。看《带上我的冬不拉》的观影过程正是给了我这种不由自主的、不可思议的感动。
我想,这份感动的解锁钥匙就是那句——“ 家乃心之所向”。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这也是一本经常被引用的情节剧论文集的书名,香港学者叶月瑜老师的在一篇论文中指出:“这句话指涉着西方情节剧的概念来源是喧闹争吵,滋生着‘过度的张力和泛滥的情绪’的家庭空间,这个标题也指出,情节剧的研究必须回到家,这个情绪泛滥的源头。”引出这段话,并无意为《带上我的冬不拉》定性,而是从类似的路径出发,将对这部电影的探讨锁定在“家庭空间”之内。
《带上我的冬不拉》最为令人惊喜和感念至深的,是让我在其中看到了近几年华语电影观影经验中越渐缺失的、久违的“家庭空间”的寻回。这种“久违”、这种“家庭空间”指涉的是从中国早期电影的家庭伦理和人文传统而来,在时代变迁与家庭外空间的“裹挟”中依然对最简单、朴素的伦理与情感表达的保留,它一是对这种“家庭空间”的保留,二是对这种“家庭空间”的寻回之自觉的保留。
《带上我的冬不拉》中有多个并置又相互勾连、嵌套的“家庭空间”,这些“家庭空间”一一充满了矛盾、伤痛、缺憾,是一个完满的“家庭空间”破裂后使人被动适应的“新家”,甚至许久以来这些“新家”里滋生了更多伤害。而哈萨克村庄的搬迁作为契机,所有人得以回到伤痛的原点——这个更大的“心之所向”,修复冬不拉、完成一首歌的过程也是朝向一个“家”的完成。
在《带上我的冬不拉》中我们也不乏看到贾樟柯式的“一个社会急匆匆赶路的时候被它撞倒的人”,不乏少数民族、知青下乡这些从本土历史、文化出发的“中国奇观”,然而这部电影值得称道之处在于,导演并没有把他们变成一个个“讨巧”的“符号”,他们仍旧是一个个深深植根于家庭的、真实鲜活的人物。《带上我的冬不拉》里没有刻意为之的寓言与指涉,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家庭空间”才是构成一个社会的最丰厚的生活土壤所在,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带上我的冬不拉》得以长成生活本来的样子。
这个世界上千千万万个民族,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曾以独有的语言和方式表达了“家乃心之所向”。浩浩荡荡的哈萨克族村庄搬迁大队伍中那些显然习惯了迁徙的人们的面庞,为从手机上看到久别的孩子而骑摩托车载着李小南拼命往山上去寻找信号的母亲努丽汗,影片中这些对为我所陌生的场景的描写却唤起了我内心深处某种最原始的对“家”的渴望。
这是《带上我的冬不拉》的表达方式,也是从小在新疆长大的导演赵之的“主体性”所在。就像影片的主题曲里唱道的:“在每片陌生的土地/寻找着先辈的足迹/我们前行不停息/为到达梦中仙境/羊群与毡房走遍山脊/一代代脚步从未停息/理想信念 永不放弃/希望感恩 从未忘记/父辈的爱像山一样沉默/无论走到哪里都注视着我/你听那美好幸福生活的原因/源自草原深处冬不拉的声音。”,这不是忧伤,不是悲情,是生命延续的喜悦与意义所在。
北京大学李道新老师在评价一部影片时提到:“中国电影史上的多位前辈比如郑正秋,蔡楚生等,他们的电影中所体现的家庭伦理和人文情怀的传统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一种特质,而这种特质一直贯穿在两岸三地的中国电影之中,这是中国文艺片的传统……”《带上我的冬不拉》正是让我看到了对这种文艺片传统的接续,归家,朝向一个“家”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