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屏》的读后感大全
《重屏》是一本由(美)巫鸿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可以给十分
●年度推荐前五!! 之前对中国文化,以及绘画了解太少,读来启发很大,也对此有了兴趣。
●本是为了方法论而看的,虽然获益并没有那么多,但觉得研究园林艺术的话在这书中也有很多细节可以借鉴之处,光从“内外部空间”“内外在世界”就可见一斑。有一些地方的联想开去感觉逻辑上有些让我confused...
●4.5星。感叹作者积炼深厚的写作素材、理论背景(给人开眼界的快感)和统筹全篇的写作能力(系谱学方法,看似散乱臃肿,每每感觉要跑题时又奇妙地严丝扣合,很厉害地导览中国屏风画史)。先由屏风的三重属性点出转喻与隐喻功能;由《韩熙载夜宴图》回顾屏风图像(史)的共时与历时功能、手卷史以及窥探(voyeurism)心理;由《重屏会棋图》提出“重屏”母题、仕女屏风史、幻视艺术和框架作用、物恋(fetishism)心理;由《勘书图》引出山水屏风史、文人象征及泛滥、再个性化(倪瓒、唐寅例子);由雍正十二美人屏风引出女性空间及文化占领(乾隆cosplay)问题;最后总结到“元绘画”(metapicture)上,证明屏风物质与超越物质双重性(提及中国绘画“改写”传统),以极致案例《西厢记》插图作结。是为“重屏”。
●从窥视那一部分开始很喜欢,《韩熙载夜宴图》如何牵动目光,韩熙载又如何从观赏者成为参与者,再到有心理距离的观赏者。感觉对之前的《登堂入室》有点新的理论背景充实。重屏的幻象,不知人在画中还是人在画外太有趣了,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山水田园隐逸梦想与现实的案牍劳形之间通过屏风互换位置成为《消夏图》,“梦里真真”的典故现在感觉的确和唐代及以前对通灵世界的理解有关。原来刘向《列女传》还真的画了图,居然是画家,道德训诫画逐渐变成侧重女子容貌的画。第四章的女性空间与象征性有意思。以前的确没想过那么多画都可能是屏风,最近梦到房间隔断用屏风。后悔之前没去看重屏的展。
●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央美,买了就回画室随手放在桌上,一个"艺术家"本来想借题发挥一番,可是看了标题没吭声就走了~~哈哈,他没看懂是什么书~~
●有所受益。文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不断的思辨和自我凸显,无奈万物最终都要走向流俗。绘画媒材与绘画再现之间的交融与互动,以这样的眼光审视起中国绘画来,真是有趣,从此博物馆里的文人画再也不用一扫而过了。
●速读
《重屏》读后感(一):是编辑的错还是作者的错?
书还是给人很多启发,但是因为某种原因核对插图出处时吓了一跳,我在笔记里写了,绪论里太和殿屏风被写作乾清宫的,汉墓壁画的出处也不对,线描图是原来考古报告中的吧,费唯美描了一遍就成她的了?!美术史家是不是也得注意点儿啊,如果所有的细节都有出入,那最后的结论会不会动摇呢……就是这样了,有些事还是不能懒的。
《重屏》读后感(二):一次与古人其妙的相遇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讲屏风与绘画以及画中画。看到《重屏会棋图》和《韩熙载夜宴图》完美的联系在一起,有种第一次读懂了古人脑袋的智慧的激动并且有了极大的欲望想要看下去。这种时空的并置或者是重叠是一种奇妙的体验。至于欺骗性,想到了现在随处可见的镜子里的镜子的镜子。和建筑无关作为日常消遣或者精度都有意思。以及想看巫鸿的另一本书《时空中的美术》。
《重屏》读后感(三):收获颇多
巫先生从最初对屏风的物质界定就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我们往往认为绘画只是一种图像,但它更应该只是图像的载体,将一副画看作是绘画再现是对绘画物质性的否定,屏风作为图像的载体同样承载着这种功能。屏风作为一种准建筑形式,屏风图像在构建绘画空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绘画中屏风形象的表面装饰,屏风图像又称为一副“画中画”。通过对《韩熙载夜宴图》和《重屏会棋图》中对屏风的特殊处理,让我们看到屏风作为一种幻视空间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重屏》读后感(四):随写
一屏风为媒介把中国从古至今的绘画情趣一一道来。
同时通过对画中人物的分析来指引我们如何观画。让人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对韩熙载夜宴图做了着重分析,看来才发现为什么此画在绘画史上有那么重要的地位。
整书来说适合喜欢绘画或者对绘画有一定了解的人,看完会收获颇多。
《重屏》读后感(五):屏里画外的世事沧桑与帝王心术——读《重屏》随记
读巫鸿《重屏》一书,始终萦绕心头的是“绘画媒材”与“图像再现”两个概念。但心念之间,亦对其解读有所感触。
从《韩熙载夜宴图》到《西洲话旧图》,再到《雍正十二美人图》;由帝王对臣子的关注到唐寅的潦倒与郁结,再到满清君主的野心,这些图卷如同一段段胶卷,共谱一场默剧。
李煜令顾闳中作《韩熙载夜宴图》,是对韩煕载的重视与警惕,顾在画卷中记录的,是他实地所见,而李煜于画中,则是想见到他所希望的。毕竟,这里的李煜,是帝王,而不是那个写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文学天才。书中提到“窥探的目光”,不仅是观者对屏风的一种观看方式,也是李煜投向韩煕载的目光。顾与《韩熙载夜宴图》,更多的是见证了君臣间的博弈。
高居翰在他的《江岸送别》里简略地提及唐寅的生平,而《重屏》里的唐寅,其实是一个纠结的矛盾体。如巫鸿先生说的,他的矛盾,在于他放弃仕途以后身份的矛盾性,而没能找到属于自己位置,则是他的痛苦与时代的必然。一幅《西洲话旧图》,是他阅尽沧桑的三十年;一扇素屏,又是他内心的骄傲与孤高。曾以为放弃了就如过眼云烟,可却不料,一缕烟丝仍缠绕在心头。
盛世必有明君,明君必有野心。雍正承前启后,自然不会例外。雍正的《十二美人图》就好像他的前半生,画中美人是他的渴望,也是他的寄托;圆明园是他心中远离尘世的圣地,也是他的“神仙居”。可时光荏苒,渴望停歇的皇子成了心中欲望如野火般燃烧的帝王,“神仙居”也沾染了尘世的烟火气。只有那屏风中的美人,眉眼姿态有说不尽的寂寞,似乎在等待中这些寂寞就会散尽。美人的寂寞满足了作为主人的、皇子时的雍正,可他已成帝王,不再是那个美人环绕的皇子。《十二美人图》被封入库房,似乎一起尘封的,还有一段过去的记忆,一个过去的人。
读罢,杂感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