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说新语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世说新语读后感摘抄

2020-09-15 16:03: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说新语读后感摘抄

  《世说新语》是一本由沈海波 译注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3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世说新语》精选点评

  ●魏晋时代段子合集

  ●魏晋八卦小书

  ●想用以提升古文水平,因为是选本又有注释翻译,所以读得倒不算辛苦。魏晋倒也不算是一股怪异的风吧?真是一群有趣可恨的人,可恨自然带着些现代的观念的了,比如慢世,忿狷等,说是洒脱不羁愤世嫉俗可我觉得有太自以为是无礼了,我比较赞成蒙田那种思想自由观点。但是有些地方,比如皇帝随从学驴叫来吊唁,太可了哈哈。寥寥数语,跃然纸上作者功力深厚,不知鲁迅是不是也从这里学到一手

  ●六朝多奇(葩)人也。

  ●魏晋风流

  ●译注不严谨,除此之外对所谓魏晋风骨并无大感:书写只停留在表面,并未深入下去。或许”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但往深远了说,其意寥寥

  ●挺用心版本,但居然是节选,伤

  ●有一种痛心疾首叫做“我不杀周侯,周侯由我而死,幽冥中负此人”

  ●不看了

  ●从没有过“轰雷掣电”的心动可能因为从小这本书打了底。好比你,见遍了爱马仕布加迪威龙,怎会在意MK古奇斯巴鲁。

  《世说新语》读后感(一):怎么越来越写不短评论……

  有趣,好玩儿,短小,易读,每个人都非常的酷。有谢安王导这样的邪恶守序人格,也有阮籍嵇康这样的中立混乱人格,至于王羲之,我觉得他是致命大boss。曹操这个人太恶趣味了……谢太傅一句“使人思安丰”,魏明帝一句“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真真是虐到骨髓里去…… 站锺雅×明帝,二王。好吃。 不过刘义庆大大好强行啊!明明是怼人的故事,非得取个排调第二十五;明明是nerd型人物卖萌,非取个纰漏第三十四。 章节新鲜有味道。最喜欢容止第十四”和“贤媛第十九”。

  《世说新语》读后感(二):魏晋风度

  魏晋名士历来为人们所仰慕,魏晋风度也就成了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志士追求的人格境界

  全书共有一千余则精简的故事,独特文体特征吸引了许多读者。读这些故事,不仅仅可以领略魏晋名士的风范了解那个时代的上层社会风尚。也可以学习那些名士洒脱、高洁谦逊正直品格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清谈和游山玩水是魏晋时期名士的生活方式。魏晋是一个动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竹林贤在生活上不拘小节,常聚于林中喝酒,清静无为,洒脱倜傥,这些人代表的魏晋风度受到了后人普遍肯定

  魏晋之风,奠基历史

  《世说新语》读后感(三):古文字的魅力

  (刚上高中时的自己呢!) “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耶?” 想要下笔写读书笔记时,我重新翻着《世说新语》,再次读到司马太傅的话,便觉得这正是在嘲笑我。“天月明净,都无纤翳”的夜空!我却要在一千五百年后“意欲微云点缀”,甚至不得不没话找话,“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我非常low的古文阅读量,使我常常将一些常用字也看做了什么新奇的用法,少见多怪,但也使我经常为有了什么“特别”发现而更感古文的可爱了。 “风起浪涌……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方“王”?我想象着谢安站在穿梭于浪花间的小舟上,俨然王者的气度,那么他应当指点着船夫,奋勇向前……吟啸不言?吟啸的确是书中经常出现以表示魏晋名士风流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吟啸不言这个动作还是难以和我刚建立起来的“王”形象联系在一起。“神情方王”?在反复地读了许多遍后,我也感到像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了:“神情方旺,吟啸不言”吧!我也不禁开始嘲笑自己过分出色的想象力和极差的古文理解能力了。 虽是如此,但文言文精致、巧妙的用词还是让我觉得奇妙。 “……于是寇盗处处蚁合。”我原本正漫不经心地扫过这段关于历史情况的介绍,却一下子在这“蚁”的群围之下充满了兴趣。仿佛一个小小的突起的圆柱形土堆,而一群群,一股股的蚂蚁,黑乎乎的一大片正从各个方向远远近近地移动过来。没有那一只蚂蚁是能看清的,没有细细的一条条腿或是一小根轻轻颤动的触须,有的只是一股浩然来袭的气势与出现在脑海里的那个小土堆即将被彻底淹没的幻景。况且“蚁”、“合”二字,就像一个做陶器时的手势,总让我觉得即将要把那个小小的口彻底封住,不给人留一丝幻想。单单两字,就让一群骄傲而无远见的诸侯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视淮阴矣。”这句话似乎与上一段出自同一人之手,又是以动物形象出现的活用。一“虎”一“狼”似乎并没有多大区别,但狼给我的感觉通常是几只成群出现,他们撕咬的力量,凶狠的眼神;但若是以一定的高度和距离关注它们进食的过程,恐怕看到的是猎物皮肉的一块块消失,同时感到一阵阵寒气,这即是“噬”。而“虎”则不同,身为百兽之王,站在山顶眺望山林里的一个个小小起伏。并且,这种“视”带着傲气和一点血腥的欲望,就像一出手就能将对手置其死地,自己只要决定是否出手的问题。 识鉴第七不仅有精准的用词,语言也非常明快生动。 “石勒不知书。尝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大惊曰:‘此法当失,何得遂成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石勒听读)” 现在,赖有此耳也成了一个成语,或者说,一个常用词。想必曾经的读书人也和我一样,因为这四个字表现出来的情感而印象深刻吧。一个“赖”,现在人们常说“这事都赖你”,但“赖”首先让我想到的是赖在床上,赖着不去上学等等。这个词总是在我的脑海中唤起诸如紧紧地拉着抱着一个东西任凭人拉扯,也不愿离开的动态过程。这个东西通常是有一定体积、不易挪动、值得依赖的,但一个“此”显得有些单薄,很不科学的说,在字形上像几根小木棍拼凑而成。但最后加了一个“耳”,就像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这让我想到了一个人靠在一堵不太结实的墙上,眼见着就要塌了,来了几根小木棍,坚强地撑住了;走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反面。而这四个字在一起,读起来好像一时找不到什么精确简洁的表达,只是一下子把一直积聚在胸膛里的气吐了出来,就成了“赖有此耳”,带着一点点激动兴奋、一点点欣喜释然。 除了这些词给我的感受外,《世说新语》更重要的就是记录了魏晋南北朝独特的人物风情。王子猷的不可一日无竹,谢安的淡定不喜,谢道韫的灵慧过人,阮籍的路尽而泣…… 魏晋名士的旷达不羁在他们的言行中显露无疑了,但他们总是想突破常人行为标准的“率性”和故作玄虚的清谈却总让我感到有点做作,不那么自然。而孝武帝的随意感慨却让我感到亲切了。 “长星,劝尔一杯酒,自古何时有万岁天子?” 这真是一个可爱的皇帝,不像其他皇帝那般总抱着永生万年的美好希望与坚定信念,要人“万岁万岁”地日日念叨。他甚至是带着那么点调侃的语气,去和一颗远在天边的星星感慨人生的短暂。既然早知必死,又何苦总想要万岁的好事?莫不如与这度过万世的星星共饮一杯吧。但孝武帝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也必是无奈的,这个早就被人料定不过二十五岁的末世皇帝,在仅仅两年的在位期间也只能与星星诉说自己的惆怅了。 《世说新语》在我眼前展现的这个魏晋似乎在散发着一种自由的气息,风流倜傥的名士,幽默的皇帝,有德的老人,早慧的孩子……这个“有风度”的魏晋啊! 原来只是抱着看看译文的想法看这本《世说新语》,但译文的平淡与拗口,使我逐字逐句看原文。并不长的一小段一小段的文字,常常也使我停下来去欣赏,去反复地回味。有些词句一入眼,便觉得十分的华丽,譬如“穆然清恬”、“芳林列于轩庭,清流激于堂宇”;有的格外具有表现力,“掇皮皆真”;还有许多巧妙的对答,让我不觉感叹这藏在这久远文字中的智慧,为这古文字的魅力所倾倒。

  《世说新语》读后感(四):蔡志忠漫画《世说新语——六朝的清谈》:原来艰深国学也可如此有趣

  提起蔡志忠,我们首先会想到他创作的一百多部国学漫画,如《庄子说》、《老子说》等等,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在全球发行超过3000万册。 出人意表的是,智商180、15岁就在出版社工作的他,获得过120多个桥牌冠军,还有禅学大师、物理学家、收藏家等多重身份,是位响当当的传奇人物。 如今72岁的蔡志忠,一头长发,身形瘦削,仙风道骨,几十年如一日秉承“绝对专注、深沉入定”的信念,依然在学习的道路上奋进不止。 对于浩如烟海的国学典籍,我们总心生敬畏,甚至敬而远之,但蔡志忠用优雅舒展的线条、浅显易懂的解释,神奇地把渺远故事拉近,画中人物个个宽袍大袖,飘飘洒洒,令珍贵的吉光片羽童叟咸宜。 最近读完其中一本《世说新语——六朝的清谈》,实在爱不释卷,特分享给大家。 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纂的《世说新语》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言行与轶事的“笔记小说”,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各种逸闻趣事,信手拈来,类似现在流行的八卦。 副标题的六朝(222年至589年)是后世对三国至隋统一前南北两方的泛称。清谈则是指当时崇尚老庄、空谈玄理的风气,双方各执一词,进行激烈辩论。 《世说新语》现存三卷,共36门,1130则故事,涉及人物达1500多个,有好多现在耳熟能详的成语都出自此书,如七步成诗、望梅止渴、一往情深、管中窥豹、肃然起敬等等。 六朝三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漫长的大动荡时期,国家政权更替频繁,皇权衰败,士族门阀鼎盛,礼崩乐毁。但思想文化高度自由解放,名士们清谈玄学,寄情山水,弹琴,写文,纵歌,长啸,跌宕不羁,肆意酣畅,率性旷达,创造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风神潇洒、不滞于物”的魏晋风华。 蔡志忠这本仅168页的薄薄小册子,撷取了最精华的119则故事加以白话和漫画化,前面有王孝廉、郑林钟两位文化名家的序言,后面还附有24页《世说新语》原文选录,非常贴心。 翻开看,每一页的四格方寸之间都充满幽默雅谑,行云流水地演绎出千年前的洒脱无奈。喜欢的典故很多,选两个印象最深的做简单推介。 任诞第二十三 桓伊吹笛 原文: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王徽之,字子猷,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五子,才华过人,生性落拓放诞。 桓伊,即桓子野,素有“笛圣”之称,最知名的当属笛谱改编成琴曲的《梅花三弄》。 简单概括下,这篇说的是王徽之坐船到京都去,以前他就听说桓伊笛子吹得很好,但没有见过。恰好这时桓伊从岸上经过,有人告诉王徽之那就是桓伊,他就让人邀桓伊吹笛。当时桓伊已经做了大官,地位显贵,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立马上船为王徽之吹了三支曲子。演奏完毕,就上车走了,主客双方一句话也没有说。 多么奇妙的两人,就像雪夜访戴一样随性而为,我想他们彼此肯定是互相仰慕的,欣赏对方超脱礼法的人格个性之美。过程本身最重要,外在的虚华他们都毫不在意,这是多么纯净豁达潇洒超迈的胸襟啊! 黜免第二十八 肝肠寸断 原文: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馀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肝肠寸断”这种说法,其实最早出自刘向《战国策·燕策三》,张丑为质于燕,离境时对守官恐吓:“吾要且死,子肠亦且寸绝。”终机智脱身。 《世说新语》里的“肝肠寸断”则是另一番景象。公元346年,东晋安西将军桓温率军西征成汉,到达巴蜀三峡时,部队里有个人捕到一只小猿,母猿沿着江岸悲哀号叫,一直跟着船追了百多里也不肯离开。 最后终于跳上了船,一跳上船就马上力竭气绝。剖开母猿的肚子看,肠子都一寸一寸地断开了。桓温听说这事大怒,随即下令开除了那个兵。 本以为主角是人,不料却是一只为了救孩子不惜拼上性命的猿猴妈妈。母性的伟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同样熠熠发光。 这样让人动容的故事在本书中俯拾皆是,如华歆的救人救到底,荀粲对妻子的情深,徽献两兄弟的琴随人亡,曹丕为王粲学驴叫等等。 基本一页一个典故,寥寥数笔便使那个时代高简瑰奇的特立独行跃然纸上,气韵灵动,让人随之悲喜唏嘘。 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无论是千年前还是现在,生活中都不免苦痛,钱钟书先生说过“把忍受变成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灵魂可以自主,也可以自欺。” 不回避,不退缩,勇敢面对一切崎岖坎坷,踏过去,才能拨云见日,得见光明。 “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不是一场人生的拷问,应该是一座灯塔,始终为艰难和辛苦的生活带来希望。”蔡志忠至今仍勤耕不辍,成为一代楷模。 “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相信吧,在我们坚定追寻梦想的过程中,心底会永远满溢着自由朗澄的清泉。 本文为“但行前路无问西东”即“公子世无双456”(姜丹)原创,已在“维权骑士”确权,如若喜欢,转载请留言联系,感谢(^_^),欢迎点赞、收藏、评论指教、转发和分享。

  《世说新语》读后感(五):《世说新语》十八条(含刘孝标注)讨论报告

  A.重点分析其中部分条目(六条以上)

  (1)德行第一3 (2)德行第一15 (3)言语第二18 (4)政事第三7 (8)文学第四18 (10)规箴第十9 (15)任诞第二十三12

  .重要参考数据目录

  一、传统文献

  (1)西晋•陈寿《三国志》 (2)南朝•顾野王《世说新书》 (3)唐•房玄龄等《晋书》

  (4)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5)宋•汪藻《世说叙录》

  (6)明•何良俊《何氏语林》 (7)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二、近人研究论著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2)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3)张之《世说新语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4)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5)范子烨《世说新语研究》

  (6)张叔宁《世说新语整体研究》,南京出版社,1994年。

  (7)张万起《世说新语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

  (8)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9)唐翼明《魏晋文学与玄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

  (10)猪乐桃《世说新语•八周刊》

  C.比较四种校注本(以及其他版本的文字异同)

  (1)德行第一3

  a.袁奉高:四种校注本都认为南朝•刘孝标(刘峻)注“袁宏字奉高”,非;并指出“袁阆字奉高,袁宏字夏甫”;是。按:袁阆为东汉末人,袁宏为东晋人,此处应指袁阆。

  .成皋: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认为“成”应为“城”。

  (2)德行第一15

  a.兖州:杨勇《世说新语校笺》认为“兖”应为“兖”。

  .李康家诫:除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外,其他校注本都作“李秉”。

  c.复:音fú,杨勇《世说新语校笺》认为“复”应为“复”。 复,音fù。

  d.荀景倩:朱铸禹《世说新语汇校集注》认为“荀景倩为荀倩之子”,而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引《晋书•荀顗传》,认为“荀顗字景倩,魏太尉彧之第六子也”。按:《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记载,“诜弟顗”,又裴松之注,“顗弟粲”,没有发现叫荀倩的人,所以推测徐说是。

  (3)言语第二18

  a.不同:杨勇《世说新语校笺》认为“不同”应为“固必”。朱铸禹《世说新语汇校集注》认为“固必”意为固执,必然,进退无坚定之意向。

  .复:见(2)。

  (4)政事第三7

  a.即:杨勇《世说新语校笺》认为“即”应为“既”。

  .启:朱铸禹《世说新语汇校集注》认为“启”应为“启”。

  c.左丞相:四种校注本都认为“相”为衍字;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认为,“晋无左丞相,且安有不可为吏部尚书而可为丞相者?”;非。按:《晋书•元帝纪》,“愍帝即位,加左丞相。”

  d.非选官才: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认为前应增“初”字。

  (8)文学第四18

  a.三语掾:掾,音yuàn,佐助,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四种校注本都认为此事属阮瞻。按:《晋书•阮瞻传》亦有记载此事,是。

  .复:见(2)。

  (10)规箴第十9

  a.“钱”字:杨勇《世说新语校笺》认为“字”为衍字。

  .遶:音rǎo,同“绕”。杨勇《世说新语校笺》认为“遶”应为“绕”。

  c.举却阿堵物:杨勇《世说新语校笺》认为“举却阿堵物”应为“举阿堵物却”。

  d.皆与焚券:杨勇《世说新语校笺》认为“皆与焚券”应为“皆与之”。

  (15)任诞第二十三12

  直接去上:除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未见解释外,其他校注本都认为意为“直接上去”。但阎步克《阮咸何曾与猪同饮》认为,直,径直;接去,舀去;上,上面的酒。按:古人表述简短,若表达“直接上去”的意思,可用更简短的词;另阮咸为官僚士大夫,能否忍受与猪同饮值得商榷。

  D.疑难字词句疏解

  (1)德行第一3

  a.郭林宗:郭泰,东汉末太学生领袖。

  .造:拜访。

  c.车不停轨,鸾不辍轭:比喻停留的时间短暂。轨,车辙。鸾,鸾铃,此指马车。轭,套在牲口脖子上的器具。

  d.弥日信宿:留宿了一日两夜。弥,充满,填满。弥日,整日。信,两宿。宿,住宿,停留。

  e.汪汪:水深广的样子。

  f.陂:音bēi,池塘。

  g.器:器局,气度。

  h.蔡伯喈:蔡邕,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2)德行第一15

  a.阮嗣宗:阮籍,三国魏诗人,好老庄,纵酒放达。

  .臧否:褒贬,评价。臧,善。否,恶,秽。

  (3)言语第二18

  a.箕山之志:不愿在乱世做官之人。按:与“东山之志”异。东山之志,隐居的念头。

  .怫:音fú;怫郁,心情不畅;怫然,愤怒样子。另音bèi,违反,违背。按:此处应音fú。

  (4)政事第三7

  a.题目:品评。

  .行业:时人习语,德行功业,操守。

  (8)文学第四18

  将无:助词,委婉齐词,与人商榷之语。

  (10)规箴第十9

  a.王夷甫:王衍,西晋大臣,名士。

  .阂:碍,止。

  c.阿堵:这个。

  E.内容解读与分析

  阅读完《世说新语》十八条,大致可以看出魏晋两朝玄学内容之发展和演变及其背后推动其发展和演变的政治变动。

  据陈寅恪先生《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魏晋两朝的清谈内容是发生了演变的。以嵇康被杀为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魏末西晋,清谈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实际问题,“与其时士大夫之出处进退至有关系”,用来“表示本人态度及辩护自身立场”;第二个阶段是东晋,清谈的内容转变为“士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成为了“名士身份的装饰品”。这种转变的原因是司马氏统治集团的软硬兼施,即政治上的利诱和嵇康被杀后的胁迫。

  据《世说新语》,德行第一3,郭泰对袁阆和黄叔度的评价实为品评人物。据唐长孺先生《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郭泰实为人物品评之滥觞。此时,即东汉末,清谈还是有它实际的政治意义的。

  但到了嵇康被杀后,据德行第一15和言语第二18,阮籍不言和向秀改节,都是因为司马氏统治集团的政治高压而被迫改变了其清谈的内容,转向了更为玄幻的内容,从而失去了其原本的政治意义。据文学第四8和文学第四18,此时清谈的内容已为王弼、阮修和王衍口中所谈的“有无之论”、“老庄与圣教之同异”和“雅尚玄远”了。

  然而,这种风气的转变给世家大族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长久而致命的。世家大族的官僚士大夫们,长年沉迷于这种不切实际的玄谈,逐渐脱离了实际的政治生活,从而丧失了积极上进的政治进取精神,不但导致了“永嘉之乱”后,祖逖和桓氏等人领导北伐,屡次失败,从而失去了民心;而且,也导致了政治控制能力逐渐下降,甚至连“自保”的能力也失去了,从而到了南朝时,给了刘裕和兰陵萧氏等庶族地主一个机会。在玄学本身内容比较贫乏的基础上,再加上儒学的复兴、佛教的兴盛和文学的兴起的冲击下,许多有为的知识分子离开了玄学的战场,从而导致了世家大族伴随着玄学一并衰落。这已经是后话了。

  而且,这种政治变动,也同样引起了选官制度的变化。

  据陈寅恪先生《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原本曹操以东汉丞相身份在三道“求贤令”中提出的“唯才是举”的原则,举起了一面反儒家传统的大旗,但是到了曹魏政权建立后,随着陈群“九品官人法”的推行,特别是在“正始之变”(249),诛杀了曹爽后,司马氏掌权,世家大族集团在袁绍倒台后,再次找到了靠山,曹魏政权中后期时在统治集团内部便出现了引起广泛关注并争论不休的有关管理选拔标准中才、性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F.提出疑问

  1.嵇康后来是被钟会害死的,那么为什么当初钟会撰写《四本论》时,要找嵇康来请教呢?

  2.同为饮酒,阮籍和陶渊明所表达的政治意向有什么异同?

  3.到了南朝,清谈为什么会衰竭?

  4.“清谈”和“玄学”有什么区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