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十三讲》读后感摘抄
《《世说新语》十三讲》是一本由骆玉明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说新语》十三讲》读后感(一):走进魏晋
说起魏晋想到的第一个词是风流,如同说起大唐便是盛世,说起大明想到的是锦衣卫。在中国的历史上魏晋时期并不是太长,但是留下来的故事却被人们津津乐道。《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内容丰富,很多故事蕴含着人生哲学,是处事之道,长久以来被人们所推崇。《世说新语》成于魏晋时期,但是它又不仅仅是魏晋的作品,而是在这之前的一些作品整理而成的。然而现代诗习惯了快餐文化,很难静下心来去阅读原著,对古文的翻译也会有些差异,原本有志向阅读的人也会望而却步。所以现在很多人会选择另一种方式去阅读名著,吸取其精华,更快更有效的去阅读这个故事。
《世说新语13讲》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骆玉明先生所著,这不伴随着朱光潜一生的经典,鲁迅称之为名士的教科书的《世说新语》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呢?为何被称之为经典?在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并且不可代替的价值呢?周渝明先生通过13个部分的讲解,让我们去了解这本书。原古文的基础上,配有现代文的讲解,以及相关延伸的内容,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魏晋的风俗习惯,以及它对后来人们的影响。《世说新语》是有着时代特征的,即使后来很多人去续访,却没有与之相提并论的。13讲是按专题来讲解的,将《世说新语》精读细读,更有效,更快捷的去阅读一本好书。
魏晋南北朝时代,士大夫行为代表着整个上层社会的整体思想,虽然皇权是国家最高权利的象征,但是很多时候士大夫的言行更能决定社会上的一些规则。无论哪个朝代,统治者决定着一部分选择。骆玉明先生的第一讲便是从这里开始的。在这一章里,君主专制越大,对思想文化的牵制就愈严厉,对个体价值,个人尊严的认可程度就越低,而门阀政治不仅保护了贵族阶级的利益,在特殊条件下,这一阶层人士更能体会到生命的故友,高贵和个人自由价值。同时,门阀政治也阻断了社会上层和社会下层人之间的交换与对流。也让下层社会的人才流失。
天下纷争,乱世出英雄,中国对人物品格表示的崇敬和抱养的核心概念是圣贤,圣贤者,皆为英雄。在《世说新语》中也对,名人英雄有过专门的介绍和讨论作者对世说新语和其他的名著进行了一些相关的比较和分析。对世说新语原文进行讲解和分析,鲁迅曾说《世说新语》差不多是一部名士底教科书。内容的丰富和精彩,让我们更能体会到魏晋名士的温文尔雅。
骆玉明的《世说新语13讲》让我们看到了魏晋时代的名教与自然,情与兴,药与酒,尽未尽人事的雅量,女性的风采,士族的婚姻与家庭。同时这个时代也是幽默谐趣的,世说新语中大部分的篇章是对魏晋人士生活的描写,涉及艺术以及游戏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表现了他们人生的姿态和对生活的向往。
阅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快更便捷的了解魏晋生活状态和人文景观。
《《世说新语》十三讲》读后感(二):玄远冷俊,高简瑰奇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对《世说新语》有过专门论述。
《世说新语》今本凡三十八篇,自《德行》至《仇隙》,以类相从,事起后汉,止于东晋,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缪惑,亦资一笑。这部编撰于南朝宋的“小说”,成书之后便引人瞩目,不久即有人为之作注。
宋临川王刘义庆有《世说》八卷,梁刘孝标注之为十卷,见《隋志》。今存者三卷曰《世说新语》,为宋人晏殊所删并,于注亦小有剪裁,然不知何人又加新语二字,唐时则曰新书,殆以《汉志》儒家类录刘向所序六十七篇中,已有《世说》,因增字以别之也。此后,名家点评不断,直至今世。它不仅是我国历代文人的“清供雅品”,亦为日本文人所喜爱。朱光潜先生称《世说新语》伴其一生,傅雷推荐儿子傅聪读《世说新语》。(见《傅雷家书》)
你现在手头没有散文的书(指古文), 《世说新语》大可一读。日本人几百年来都把它当做枕中秘宝。我常常缅怀两晋六朝的文采风流,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一九五四年) …… 近来常翻阅《世说新语》(正在寻一部铅印而篇幅不太笨重的预备寄你),觉得那时的风流文采既有点儿近古希腊,也有点儿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但那种高远、恬淡、素雅的意味仍然不同于西方文化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一九六一年) …… 《世说新语》久已想寄你一部,因找不到好版子,又想弄一部比较小型轻巧的,便于出门携带。今向友人索得一部是商务铅印,中国纸线装的,等妈妈换好封面,分册重订后即寄。我常常认为这部书可与希腊的《对话录》媲美,怪不得日本人历来作为枕中秘笈,作为床头常读的书。你小时念的国文,一小部分我即从此中取材。(一九六二年)从以上摘录的文字,可以看出傅雷对于《世说新语》的看重,他把这本书与希腊的《对话录》媲美,把这本书所反映的两晋六朝的风流文采同古希腊、文艺复兴的意大利做对照。这是傅雷的见识!
《世说新语》反映的是魏晋风流,是那个“文化高峰”上的明珠。刘孝标的注,“所用书四百余种”,如今又大多不复存在,故现存的《世说新语》和注犹显珍贵。
骆玉明老师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内知名的文史专家,对《世说新语》素有研究。这本《<世说新语>十三讲》,是其长期研究和教学的成果。
骆玉明老师的《<世说新语>十三讲》全书通过十三个专题,对《世说新语》加以解析。对于想了解《世说新语》这部作品的读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也可以和其他学者对《世说新语》的解读加以比对,互为参考,比如《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
不同的作者,不同的风格。对于《世说新语》这样一部“记言玄远冷俊,记行高简瑰奇”的作品,解读它的书,也要个性分明,不拘一格。
读《世说新语》,听名家解读,领略魏晋风流,感受士人风雅,品味风趣与风韵。
《《世说新语》十三讲》读后感(三):一幅魏晋风流名士的全景图--读《<世说新语>十三讲》
一直想有机会能够一睹《世说新语》为快,这起源中学学到的课文“周处除三害”:西晋周处得知自己与山中猛虎、水中蛟龙被乡里合称为“三害”,幡然醒悟,随即入水搏杀蛟龙,入山手刃猛虎,改邪归正,最终成为一代能臣名将的故事。其中,陆云为了鼓励周处改过自新说:“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得知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但因为诸事繁忙,而《世说新语》又是文言文,且涉及到人物时,又多用字或者号,并不用名,不是专业研究的人无法明确讲的是谁,读起来不仅有些困难,也会失去阅读的乐趣,所以一直未能如愿一睹《世说新语》。如今有机会读了骆玉明的《<世说新语>十三讲》,对《世说新语》终于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
《<世说新语>十三讲》是骆玉明教授在复旦大学执教多年的成果。该书融通《世说新语》全书,广泛采纳前贤见解,对《世说新语》进行了精彩解读,为读者呈现了一幅魏晋风流名士的全景图。对《世说新语》感兴趣的读者一定先阅读一下《<世说新语>十三讲》,理由如下:
首先,《世说新语》本身结构比较松散,有时候是大段文字为一篇,而有时一篇只是一句话。说人论事角度广泛,并“不固执一端”,颇像现代的微博。虽然《世说新语》语言风趣幽默,但是由于全书没有明确的主线,读者读起来还是有些吃力。《<世说新语>十三讲》全书分设十三个专题,相当于对全书的主线进行了试归纳,可以帮助读者建立对魏晋士人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的整体印象。
其次,从《世说新语》来看,魏晋时期的思想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局面:儒学开始衰落,玄学逐渐兴盛,而佛教则开始流行。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这一时代的人生观也呈现一出种多元状态。如《世说新语》中著名的阮籍就是一个苦闷的狂放者:蔑弃礼教,但至情至孝;谨言慎行,但思想激进。由于《世说新语》结构的问题,并未将人物的相关事迹集中表述,读者可能会在阅读《世说新语》时,对人物的形象产生混乱的理解。《<世说新语>十三讲》则从多个角度,如名士的权力意识(皇权与士权篇)、名士的地位与影响、名士的欲望与理性(药与酒篇)等对名士进行了分析,帮助读者理解为何这个时代的名士都是思想和人格的复杂体。
第三,鲁迅誉《世说新语》为“名士的教科书”,主要指的是“名士风流”。《世说新语》中体现“名士风流”的多为“世说人物”的人生观,而这一人生观也将能启发现代读者自己对人生态度及人生道路的选择。而《<世说新语>十三讲》对名士风流的诠释特别着力,对正确理解和把握“世说人物”的人生观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相信读者在细细品谴《<世说新语>十三讲》这部独具特色的过程中,一定能够在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史料的敏感和深刻的见识,感受到作者对这一时代的热爱,获得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世说新语》十三讲》读后感(四):《世说新语》十三讲:被美学家朱光潜推荐,名士恣意潇洒的活法到底有啥魅力
文艺理论学家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中,他列出了自己最喜爱的16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其中有一本书伴随他一生,它就是《世说新语》。他说很欢喜《世说新语》,他被书中所写的魏晋人风度和所载的妙语所吸引。 《世说新语》这本书是一部史记与小说相结合的书籍。富于艺术的语言特色,再加上魏晋本身历史阶段的特殊精神风貌,让这本书在古代文学上大放异彩。 《世说新语》这本书一共分了36门,每一个门录下又有名目,分上下卷。全书结构没有逻辑,又加上晋魏名士多谈玄学。如此高深的内容,我们想要一睹魏晋风度,也是难事。 骆玉明是复旦大学中文教授,专门研究文史方面的专家。他根据自己以往在教学和研究方面经验,写下了这《世说新语十三讲》书。这本书通过十三个主题来为我们阐述晋魏名士形成的文化背景,以及名士们恣意潇洒的活法。其中魏晋名士们风度的思想的辩证让人惊叹不已。 晋魏风度下的三类人,展现了思想的百花齐放 曹操将要去见匈奴使者,自认为长得丑,不被重视,就让崔季珪替代。他自己拿着刀站在旁边,不曾想匈奴使者却说“床头捉刀人, 此乃英雄也”。 在汉魏之前,人们普遍推崇的是圣贤之人。人们眼中最理想的活法就是如尧舜之类的明君。而晋魏时期的曹操将英雄的概念发挥到淋淋尽致。相对于圣贤来说,英雄这个名称也是对于人的尊称。可他更注重于人的才能品格格成就,而不是圣贤的道德成就。而“竹林七贤”的名士出现,更是让我们看到另一类尊贵人物的活法。 很多学者拿晋魏时期和西方的文化复兴相对比。它们在文化繁荣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晋魏时期,人个我意识的觉醒和社会的动荡碰撞出来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 一方面个人意识觉醒,让人们曾压抑的个性得以张扬。人们本身的生命力和活力不受压制,焕发出强大的力量。 另一个方面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名士们,他们亲近自然,广交名士,清谈辨析真理。一层又一层的叠加,融合了道、佛、易成为玄学,让文化思想与生活自然合一。 法国卢梭抛弃教会组织的宗教教义时,他曾说过:只有一本书是打开在大家眼前的,那就是自然的书,正是在这本著作中,我学会了怎样崇奉它的作者。 他也提出了人类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接近大智,亲近大自然,达到和谐。亲近自然它代表着对平常生活的超越,代表着不被世俗困牢,把生命状态转化为宽广从容的一种途径。 魏晋文化时期的思想也让我们看到自然,重新思考生命的广度。魏晋时期的名士们用他们的思想,实际行动,为我们展现了多种精彩活法。 药与酒,琴与文,演绎自由恣意的灵魂 晋魏时期,人们多有饮酒和吃五石散的风尚。一件事物可以成为风尚,这背后正是思想的需要。物只不过是灵魂的载体,演绎人们的灵魂。 晋魏时期社会动荡。人们个体的意识觉醒,让他们懂得生命的珍贵,这也导致人们对死亡充满了恐惧,他们一直在探索以哪种方式 来对待死亡,他们探索的结果,是豁达和坦然的态度来面对,去超越死亡。 五石散和酒这两个物体,它正好满足人们的需求。饮酒对于魏晋人来说不是一种消遣,而是一种是精神健全的方式,人的生命常态和内在的心灵是分离的,酒就可以消除这种矛盾,让一直被压抑灵魂东西释放出来。在纯粹的世界里人可以物我两忘,精神灵魂以自由的姿态飞翔,超越生命的限制。 药与酒释放晋魏人们的灵魂,琴与文则彰显晋魏人们的情与兴。面对灵魂与人,与世界的碰撞,人们会产生情绪,而情绪抒发的载体就是琴与文。 内容丰富,故事有趣,让你领略艺术的美 这本《世说新语十三讲》原是骆玉明老师教学内容,看这本书,我们会有回到学校,听一位幽默智者讲课的感觉。 谢安晚年想要纳妾,又害怕妻子妒忌找事,就用妇德劝说妻子,不曾想妻子却问谢安:“是谁做这书?” 谢安回答:“周公” 妻子说:“若是周公妻子绝对不会这样写。” 老师不仅讲《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故事和思想,他还为我们扩展了国外类似思想的言论,让读者可以多角度了解晋魏文化思想,辩证的态度看待问题。 这本《世说新语十三讲》让我体会到了魏晋人的思想和文化,每每读的时候感受他们所传达的那种旷达和坦然的境界,内心会飘飘欲飞,这种感觉优美而动人,就像灵魂在孤独中自由飞翔。 我们作为一个生命体,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灵魂是和身体都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是必然,充满无奈。可是在书中,我们可以与不同的思想灵魂相遇。这种感觉又是美妙的。
《《世说新语》十三讲》读后感(五):魏晋多名士,我辈望山高
文| 伊达政宗疯了 【本文会同步发布到全网,全网唯一ID:墩蛋探险记】
这是一本伴随朱光潜一生的经典,被鲁迅誉为“名士的教科书”。
《世说新语》广泛地反映了魏晋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为中国古代文学史领域的重要作品。
《世说新语》十三讲内封我读世说新语并没有读全,但是脑海中却长久的留存着一些精彩的片段——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篇高中课文可是要求背过的,学习再不好的孩子,也能吟出那句“撒盐空中差可拟”。
又或如——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这段极大丰富了三国志中曹操的形象,“易中天品三国”栏目中也征引了这段描写。
作者简介骆玉明教授多年在复旦大学执教《世说》课程,声誉卓著,而本书的写作则不仅凝聚了课堂教学的精华,亦充分考虑到普通爱好者阅读需要,在融通《世说》全书和广泛采纳前贤见解的基础上,分设十三个专题,考察魏晋时代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变迁、思想演进、文人心态及艺术趣味等多方面风貌,而于人物风流尤加措意。
本质上,这还是一本硬核的教科书,不推荐给没读过《世说新语》的同学。但若你是《世说新语》的狂热拥趸,那恭喜你发现了“宝藏书籍”。
这可能是现如今市面上能买到的通俗书籍里最专业的,最笔触详实的解析世说新语的书籍了。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三卷。了解到这一层历史后,不禁有些惋惜。就如同那些因朝代更替,外族入侵而遗失的国家文物一样,真不知我们还能留给后人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世说新语》今存最早刊本为宋绍兴八年董弅所刻三卷本,共36门。其上卷为“德行”、“言语”、 “政事”、“文学”4门,这正是孔门四科,说明此书的思想倾向有崇儒的一面。但综观全书多有谈玄论佛的内容,其思想倾向并不那么单纯。《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从《世说新语》及相关材料中魏晋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晋时期谈玄成为风尚,而玄学正是以道家庄子思想为根底的,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1500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明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可谓确评。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例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卿卿我我,等等。此外,《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的小说发展影响尤其大。
《唐语林》《续世说》《何氏语林》《今世说》《明语林》等都是仿《世说新语》之作,称之“世说体”。一说晏殊删并《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成书以后,敬胤、刘孝标等人皆为之作注,今仅存刘孝标的注本。
从《世说新语》十三讲中我们可以获得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径和方法。对文本的精彩解读为本书显著特点,作者对史料的敏感和深刻的见识,给人以强烈印象。而将严谨完整的结构与细致深入的文本解读结合为一体,使本书在《世说》研究领域中成为独具特色的著作。
以第二讲“英雄与名士”为例,作者深入浅出的介绍了汉魏之际社会思潮的变迁,随着礼乐崩坏,汉家天下瓦解,能人异士崛起,儒家的天命论和伦理观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人们心中的理想人格——“圣贤之道”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走出,来到了英雄的时代。作者从曹操讲起,分析了这个奸臣与英雄属性并存的矛盾人物,最终“奸雄”这个名词在魏晋时期诞生了。奸诈的英雄,也是英雄,而英雄不需要是道德标杆,也能被大众所认同,崇拜。
希望大家能沉下心来读一下这本复旦大学教授编纂的《世说新语》十三讲,一同走进那个风流名士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