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私人领域的变形》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私人领域的变形》读后感100字

2020-09-17 16: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私人领域的变形》读后感100字

  《私人领域变形》是一本由[美] 杨晓山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54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009-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私人领域的变形》精选点评

  ●一个园林,如果只是学习建造背景要素空间营造这些东西,那么园林只是一个空壳子。它背后的历史环境人物之间的关系才是它存在变化根本。总之是在园林的基础知识之后挖掘得更“深层”的一本书, 充满了历史名人有意思小故事注释的相关资料也很丰富可以供其他相关的园林史研究使用

  ●挺好,不过人,文人,岂不就是那样么。对祖师爷邵雍更加了解了一些。

  ●角度挺有意思石头、鹤、园子,文人风尚

  ●“大都好物不坚牢”

  ●换一个角度也很美

  ●在宇文所安给出的路径下做的研究,算是把其师在《中国“中世纪”的终结》里划设的几个命题具体的诗例填充了一下。毕竟是母语学者,读诗更细并且能发现一些有趣的小问题,但结语部分便知作者无力统驭并解决这些问题,故落得一盘散沙。几个“现代的”视角,如“所有权”“市场”等在分析古代诗歌限度究竟如何,目前我还没有看到满意回答,希望自己能在项目里讲清楚。这本书前两章读起来还是不错的。译者翻译流畅,然而把《中国转向内在》副标题“intellectual”译成“国际”真是瞎扯。有不少错字漏字,编辑校对宜挨一顿打。勉强四星。

  ●很有趣的一本书。关于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思考划分。但是比起宇文所安的著作这个还是缺乏定力道的。#010#

  ●这个主题还可以写得更好看

  ●对诗人、诗歌与物之间的关系的探讨,非常具有理论性。对材料的分析很细致,能够联系社会文化挖掘出诗歌背后的创作动机,这一点是我所欠缺的,值得学习。最后,单看目录也许会觉得此书是几个专题汇总,但事实上作者具有“史”的眼光继承了其师宇文所安的论断:“宋代以及后代许多延绵不断现象,首先都是在中唐时期亮相的。”因此,作者写石癖,将白居易一直勾连到苏轼,并非无之举。其中秉承的“文学演变意识,亦可见一斑

  ●有点意思,角度不错,后世文人搞雅集的时候园林也会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私人领域的变形》读后感(一):今年读到的最好的作品

  比宇文所安写得还好。尤其是苏轼和司马光两人的趣事。苏轼是时的文艺代言人,他虽然宦海无望,但他找到了字画市场,成为了文化市场的最有票房号召力的文人。虽然官越做越小,其书画作品应越来越好。有了这份收入,所以他敢于与皇权强势抗争潇洒生活。并把这种洒脱通过诗文表达出来,获取更好的声名和收入。

  《私人领域的变形》读后感(二):有点意思,轻松愉快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这套书总体质量很高,回想起来我都断断续续看了很多年了。这本书是比较新的,角度很有趣,文字流畅,推理也不错,读起来很轻松愉快。最近比较累,就靠这本书来给自己放松一下,感激一下作者。

  我一直觉得这套书应该直接出一套英文版,因为常有些内容会让你怀疑是否存在翻译问题,但不方便找原文来核对。如果有一套有英文版就方便很多了。政法大学出过一套剑桥政治思想史原著影印系列丛书,就很值得借鉴。那套书收录古典作品,原文常常很难读,海外汉学这套书的英文版我看过几本,原文不太难读。建议出版社认真考虑一下。

  《私人领域的变形》读后感(三):可以读读,不能较真。

  如果这本书在几个月前读,或许会给它更高的评价。偏巧最近看了些其他的资料,于是觉得这样纯粹凭借“艺术作品”进行的引申和想象,实在是充满了逻辑崩塌的危险。

  但不管怎样,文人对文人的意淫,真是一种极其浪漫又凄美的事情——哈,其实我自己也正在做这样的事情。。。当然,归根到底,我对这一类书不能给予太高的认同,还在于我不太习惯老美这一套将众多的文学或艺术作品放在某一个逻辑框架中,并给予它们特定称谓的做法。赤果果的思维诱导啊。。。这样的方式也许能让我产生短暂的激动,但并不能最终说服我。而真正能入心并让我记住的,不过是其中具体的人物和事件罢了。

  《私人领域的变形》读后感(四):本书所引发的一些思考

  本书完全可以和Ronald C. Egan的The problem of beauty共同阅读,杨晓山无疑参考了Egan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但在此基础之上的论证与判断则更为精巧。第五章对于北宋耆老隐居生活中政治性的隐含所作的分析十分精彩,为“耆老会”相关的诗文,或是《十咏图》、《睢阳五老图》这样的画作都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本书最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情境下“私人领域”的定义及特性发表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论述。然而还有诸多问题值得继续探究,比如选取唐宋诗歌为研究对象的必要性,关于五代为何缺席,作者并未加以说明;关于私人领域的被干扰与其价值的矛盾性,以作者论及之居易鹤妾交易与司马光“中隐”独乐园的政治含义二例,这其中当有主动与被动之差别,对这个问题的考量在此基础上可以变得更加立体。此外,关于“有园无主”及“园林的一部分向公众开放”情况的探讨,作者初发端倪,联想到其他文学作品中关于类似情况的涉及,比如《金瓶梅》中西门庆与帮闲在太监园林中郊游,或是《聊斋》中《仇大娘》篇游园误闯主人内室的描述,这似乎是一种有趣且颇值得研究的生活图景和文化现象,当然,这该是又一篇论文所能解决的问题了。

  《私人领域的变形》读后感(五):鱼与熊掌兼得--中产者的洗白

  后世人少有能指摘白居易在诗坛的地位和诗词中的瑕疵,后者仅朱熹等少数人做到。在学生时代,语文老师也将几乎所有精力花在词藻和修辞上,希望学生通过机械地背诵,自行领悟诗词背后的意义。

  读罢此书,我们对部分唐宋诗人词人有了不小的改观。也从价值观、处事观等角度深入洞察诗词背后的密码。

  本书以白居易为开篇重点研究的对象。依书中观点,白居易的核心价值观和处世态度,是想做一个衣食无忧的城中隐士。他和那个时代的精英们—此处指既能在官场上游刃有余,又可在诗坛大放异彩的诗人—试图在世俗和个人修为境界中达到完美的平衡。这样的诉求并非凭空而来,在此前就已有人达到了他们向往的高度。

  事实上,个人选择怎样的生活,并为之努力,这本无可厚非。况且,白居易们确实经过了严格的选拔和宦海沉浮,才拥有了可以购买私人园林(无论数量和大小)的能力。同时,追求个人修为上的成就同样无可指摘。大抵文人的最终归宿就是成为一名隐士。

  可是,清苦的隐士生活终究不是所有人都能忍受的。拥有一定财产,衣食无忧,并将自己关在人工营造的园林中,以为就此与世隔绝,并能轻易切换于现实的喧嚣和心理的平静之间,这种两全其美的方法与其说是鱼与熊掌兼得的幻想,不如说是中产者们既不想忍饥挨饿,又不想与真正的世俗人同流合污的矛盾之所在。于是乎,得一个清闲的工作,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徜徉在诗海中,最终达到出世和入世中的折中。一座园林,几乎就是诗人的个人主义体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