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绝妙好辞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绝妙好辞读后感锦集

2020-09-19 16: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绝妙好辞读后感锦集

  《绝妙好辞》是一本由汉语江湖 主编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2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绝妙好辞》精选点评

  ●汉语的江湖

  ●好看,急了!

  ●参差多样文字

  ●跳读过一些章节三七、缪哲几篇颇有可观处,但也仅限于那几篇了。其余一些实在有些读不下去。

  ●雨声滴碎荷声 文字江湖

  ●难以评分,文章水平差距悬殊。另特别想对慕容雪村的「做经济分析」一文说几句。近来文人有着文中使用经济学传统慕容可以算是一个典型可惜,学艺不精,频繁引用的各种经济学大牛的语录解决不了学识缺乏,单单对于经济学最基本概念的之一「成本」的错误理解就将这点暴露无遗。文人论理不济

  ●有几篇写得非常精妙

  ●文字流畅

  ●电子版

  ●良莠不齐

  《绝妙好辞》读后感(一):好书类此

  我买很多书,有些翻翻就放那了。

  有些会完。

  有些很晦涩,看不进去,最后放弃

  有些很顺畅,几个小时或者几天很快很愉悦的看完。

  只有少数的,佳酿一样慢慢去品,

  翻几页就要掩卷想半天,那些文字真得像催化剂

  点燃过去积蓄知识经验经历

  沉思好久。

  好书类此,不需很多,

  《绝妙好辞》读后感(二):随便看看

  这本书的封面上赫然印着“汉语江湖中的寂寞高手”。对于这种牛气冲天的书名,我一般是怀着敬而远之态度的。但是、但是,偶尔也会有手痒想看看到底厉害到什么程度时候

  的确有灵光一闪的文字,比如下面这一段:

  “自然界优美的,然而我们看到今天的人在把旅游命名为“重返自然”;看到有的人开着吉普车,或掮着背包,独自出游时,希望全世界都给他壮行;看到有的人被黑瘦的农夫用滑竿抬上山顶,然后迎风而立,大叫“我来了”,-- 我们不禁在发笑的同时,又为我们共同的状况悲伤意识到我们需要的不是鸵鸟政策,而是正视内我们的处境勇气

  我曾在乡下看过深邃夜空,又有几次在野外露宿,早晨醒来时,欣赏过曙色美妙变化。所以我曾想有一所玻璃顶的屋子, -- 说到这里我不微笑,因为我们“文明人”对自然的瞻望,都像是在这玻璃屋顶下。”

  其实,完全回归自然也好,彻底的拥抱城市也罢,甚至像住在玻璃屋顶下那样两边的光都要沾到也可以,只要心里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有勇气去面对和承担,也就是了。

  《绝妙好辞》读后感(三):文字的G点

  周重林

  文章的情绪通过词语得到体现,看得出时代人格气质。许慎的《说文解字》,背后折射着华夏历史经纬与自,到了《康熙字典》,就充斥了许多伪文化蛮横与自弃。

  谈中国文化的传统与创造,在时下是热点。到底要怎么去发现汉字之美,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有些时候,还充满着荒诞的笑话。比如像《唐宋词鉴赏辞典》这样的书,是老一辈古典爱好者像周汝昌等人的心血之作。书到底好不好?能不能让读者话文长大的人懂了古典诗词之美?《绝妙好辞》的作者之一吴澧仅仅举了一个例子周汝昌解读欧阳修《临江仙》的例子,就完全可以让周汝昌从词语中哭着走出来,也唱响了《唐宋词鉴赏辞典》这样辞书衰败的命运。

  金圣叹式的读书方式是从词语中发现动机,他有一些的典型句子便是“好!”与“妙!”,有些读书人看不到那些动机,只学了两个“好妙”,但到底怎么个好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所谓“妙不可言”)。金式读书绝迹,并非别人说不出“好”字,而是我们需要文字高潮的G点究竟在哪里。

  武松为何要杀潘金莲?《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潘金莲设宴款待武松,席间多般挑逗,武松都没发作。为什么? 因为,潘金莲一直用尊称“叔叔”。 “叔叔冷啊?”之类的寒暄全书用了三十九次,可是在十二次后,潘金莲以为时机已到,把叔叔换成了“你”,“ 你若有心,吃我这杯残酒!”,就这样,武松动了杀机。这个故事因为王佩的讲述,风靡了整个互联网。“你”字,多么千古绝唱!

  《红楼梦》这样的书,席卷了许多书呆子,什么语言密码之类的,里面讲的笑话,除了书中的人会笑,看的人完全一头雾水,刀尔登读下来的感觉是,讲故事这方面,曹雪芹绝对赶不上琼瑶,我深赞同之,至于里面的的诗词歌赋,就更令人惨不忍睹。

  《绝妙好辞》是一种消解,让伪诗人、伪大师、伪经典显出原型,其实只是为了告诉你“兄弟我”是怎么看这个问题。我想举个例子。

  云南有位不错的汉语高手老饕餮,善用古文针砭时事。比如他写邓玉娇一案,用了一个动词“宰”,言下之意,侵犯邓玉娇者畜生无疑。可倘若细察,会发现,即便太史公用“宰”字时,前面也得加个“杀”字。本来想帮忙伸冤,却因为一字让弱女子置身于屠夫行列,帮了倒忙。

  《绝妙好辞》可以看成一本笑话书,按照我的理解,会讲笑话的人,一定能够讲好一个故事。

  (《绝妙好辞》,九州出版社出版社)

  《绝妙好辞》读后感(四):只为南方,物哀笔记

  恰似灰裂大地涌出的一股清泉,竟现出些遗世独立的味道,整本书内容杂陈,唯有此篇不卑不亢,独立于所有语境外。

  绝妙好辞的书名起得太不自量力,纵观整本合集,大多都是文人低劣的自娱自乐,起得标题也多为夺人眼球,一些无谓的车轱辘话来回来去说,酸腐不堪闻,想来找到此书也就是为了看【南方:物哀笔记】的全本,却牵起五脏六腑的文学热情,这个年代,到底是不太敢提“文学”二字,要么是学院派自以为是的哀悼,要么是哗众取宠的媚俗,少有潜心探索,35公里的文字谈不上多么完美无缺,却是一种酣畅淋漓的释放,一种挣脱现实的尝试。

  苏童式的华丽不必要,修辞过度是一种病;卡佛式的极致简洁也并不适合中文写作,就像红楼梦翻译后必失意境……在这两者之间,我少有看到平衡之作,一群作玩命地循古复辟,一群作家玩命地贴近欧美主流写作标准,这之间,并没有多少人能中西融合,真正探索出新的修辞方式。

  还是喜欢阿城,古意盎然却不过分追求中国人骨子里的严肃与宏大叙事,汪曾祺的旷达意味也好,但能在文字上贴近二位的少之又少,阿城的笔墨虽质朴,但【棋王】中仍能以有限的笔墨勾勒无限地韵味,我想,这或许是现代中文写作所缺少的平衡精神。

  中文写作到底也是个太过宏达的框架,就随便说说散文吧,意境本是中国极擅长经营之事,但散文难写,意境难为,写过了流于肤浅,写重了浮夸作秀,而【南方物哀笔记】恰恰结合了简笔意境与超凡想象力,这让我想起了刘亮程的【虚土】,一部被忽视的佳作。

  何谓“物哀”,在此之前我从未听说这样一个奇异地词汇,经查知似乎与日本文学有关——以物语与和歌为代表的日本文学的创作宗旨就是“物哀”,作者只是将自己的观察、感受与感动,如实表现出来并与读者分享,以寻求审美共鸣及心理满足,此外并没有教诲、教训读者等其他功利目的,而读者的阅读目的也是为了“知物哀”,“知物哀”既是文学修养,也是一种情感修养。

  何其简单的一条标准,但大多数作者难做到,写作是什么呢?是聪明人的游戏,他想把自己参悟到的小聪明告诉你,让你拍案叫绝,这就是外露,而真正好的文字从来“藏而不露”,它恰似中国画中的留白精神,欲言又止,让你自己去参透,这是专属于东方的美,甚至与西方现代文学里追求极简的风格不谋而合。

  这个合集里其他的文字懒得点评,实在是为了衬托【南方:物哀笔记】的拙劣之作,水准高下立判,【物哀笔记】的作者只是一个随意到让人不容易记住的网络ID,但这并不妨碍他的好,有些好,不用太多人知道,不至于要分享,就静静地走,想着我们共同的家乡——南方。

  《绝妙好辞》读后感(五):江湖寂寞,是因为混混太多

  文/Lee

  所谓汉语江湖,我更愿意这样理解,是相对于庙堂文学而言的,是草根刀客、无名剑客的地盘,是民间文字高手切磋、穿行、憧憬出头的候机室。汉语江湖高手一般需具备两个特点:一是草根身份,暂时还未发达;二是不羁才华,为文不中规矩,即要行文要有些许鬼气。一旦其人其文引人注意,登堂入室,发达了,进入了什么圈,他就不再属于江湖,而是属于某文化人了。

  我是在看《绝妙好辞》一书引发上述想法的。该书由“汉语江湖”主编,说是如今的汉语江湖很寂寞,不过,再寂寞的江湖也有高手,这本书就是其中高手文集。此话虽然不免有些许自恋,也很古龙气,但也确实铿锵有力。书中的作者都算得上是汉语江湖中难得的高手,虽然如三、缪哲、慕容雪村等几人如今多已功成名就,但书中选录的其早期文章还是锐利十足,多是不中规矩之作,快意文字,有才气,也很鬼气。

  不中规矩,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行文态度,可归纳为“游戏”二字,这可不是贬义词。在众多的行文意图中,唯有游戏态度最无功利心,也最原生态。作者三七在书中有篇文章,题目叫《游戏是无法嘲笑的》,大意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哪怕是当守财奴,把铜钱穿在肋骨上,但只要是抱着游戏的态度,说一句“我就是喜欢数钱玩儿”,就值得人家对他肃然起敬,把他当收藏家,是不好随意嘲笑的。毕竟相对而言,玩儿是最没有功利心的一种,一个人如果连玩儿都要弄出“可观”的意义来,那就实在令人晕菜。三七进一步阐发,所谓游戏的态度,就是让事物的意义止于自身,很多事情如果临之以游戏的态度,便能发现里面的种种趣味,快乐时快乐得纯粹,烦恼时烦恼得有趣。

  如何读《绝妙好辞》这本才子文集,三七关于游戏的解释可供我们使用,取两种态度最为合适的,一是以游戏心态享受作者的游戏文字,感受地道、纯粹的汉语快感,无论是三七的杂文式随笔,还是缪哲鲁迅式文白相杂的文章,或王怜花和林东威的诗篇,慕容雪村会计师般的算账文字,会发现作者是如何陶醉于写文的快感,不必深究意义,不必细想作者讽刺了什么,挖苦了什么。单纯体验一回文字带来的感官乐趣也是不错的选择。既然作者自己就是快意于文字,我们这等读者何不跟着狂欢一次,不搞总结中心思想,不分段落大意,也不弄言志载道那一套,岂不也快哉!

  第二种态度,学着挑剔编辑的眼光。既然标榜是汉语高手,封之为绝妙好辞,那就要耐得住读者的挑剔,不妨大胆审评一下,书中有哪些文章是泛泛之作,还达不到称为高手的境界。或许你会发现,这是半本妙书。也就是说还有半本的内容称不上绝妙二字。到底是哪些篇什,读者达人肯定也能分辨出来。以主编的标准来界量其主编的文字,不贪图什么“可观”的意义,毕竟优秀的文字会培养出优秀的读者,至少让读者知道,文字有江湖,文人有异人。

  有一种观点,早已深入人心。江湖中还有很多尚未发达的草根文字高手,正在试图亮剑,正在枕戈待旦,正在虎视眈眈,企图有所作为,他们需要我们发现的眼睛。如果该书的编辑再无私一点,再草根一点,再不那么讲究圈子一点。或者干脆来个文字版的“华山论剑”,汉语江湖会更热闹,而不是寂寞。

  最后学王怜花的格式来个结尾:有文字的地方就有汉语江湖,有绝顶高手,也有超级混混,高手寂寞是因为混混太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