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人手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荒人手记》是一本由朱天文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种文字其实是我还比较偏好的,但是说刻薄点,有点过度消费同志情感之嫌,在男同身上找到了荒人这个意象的钉子,就一个劲儿往上挂愁啊欲啊生死大悟啊苍凉孤独啊,来不来就一个我族类我族类的,满纸哀怨,顾影自怜,自以为细腻深刻,却让局内人尴尬莫名
●感觉主义和意识流的综合,再加以华美至极的影像化书写和珠翠绫罗遍布的修辞。虽然朱天文八年笔耕才算完成了这部集后现代都市思考和性别问题质询于一体的“随想录”,但情绪上也实在过于泛滥了,很缺乏可读性。我一直以为朱天文逐步放弃小说的叙事性而专注于感官物像的书写,是一个非常不明智的选择,还是喜欢《风柜来的人》和《柴师傅》那样的小说。另外,明明可阅读性是《荒人手记》最大的失误,学术界论文们却纷纷避而不谈,一味夸赞就是了(假!)。
●我是不是应该说,自己读到一半大惊,竟不忍再读,撇下书落荒而逃,今日在书架前徘徊许久还是捧起读完。盛宴般的奢华叙述,细微的感情回忆珍重,细细的光影和荒人般的情感,回溯本源又荡开去,寡情在外细腻在内。尤其是和永桔的那段,真的是如追随着火把的阴影,随时都会被黑暗吞没却又随时留一点明亮。而和杰的故事,又是惨情浓烈无比。整个叙述却又在循着更为宏大的主题前进,浮浮沉沉。这样私人的书,夹杂电影和旅行的故事。最喜那段色彩的铺陈,我果然还是会被精细的东西所吸引。
●张爱玲和朱天文的区别在于,前者把旖旎烈焰踏在地下,气韵却早飞上了不知多高的天;后者把翩翩衣袖都扔上了天,心气却被世俗狠狠埋死。最爱妹妹携回忆出场的那两章。文学之外,我们如何放纵地存活为荒人?
●这样的语言乍一读确实很陌生,有点张爱玲那种意思。不过读了后面的序言才发现,作者的构思逻辑,原本是从概念出发的,她先想象了一个摆脱了生育功能的、性成为性游戏的社会将是什么样子,再选择那种情景下的同性之情爱来反映这个社会的利弊。她的重心自在高处,所以故事寡淡,甚至怪异,并填充了大量的影评书评。
●这就是一本装的书。。
●果然是这么疯狂的文字,除了各种意向拼贴,也显现出十足的恋物本质。
《荒人手记》读后感(一):呵呵
读来读去,只觉得,GAY这个名字里,包含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和文艺腔的爆炸式膨胀,以至于,它甚至与任何生理欲求无关,只是声色犬马的温床中滋生的意识形态。于是,它远非我等温饱未足者所可想象。敬而远之。
《荒人手记》读后感(二):毛边本
因为张爱玲来到了胡兰成,又从胡兰成到了朱天文。还曾代朋友买过台版的她的作品集。真正亲密接触,还是这次。购买时正好看到有毛边本在售,就选了一本。这么久的阅读期待,再加上毛边本的阅读体验。这次说不定还真有点意思了。
《荒人手记》读后感(三):荒人荒语
女作家以第一人称写gay的经历,心绪,思维。确有艾略特,西方的感觉。荒人追索着不同的性爱经历,却无一不厌弃做爱的本身,在一页页意识流般的碎语里,你也许可以拾得荒人内心的荒芜,以及他对爱意与热情消逝的喟叹。
《荒人手记》读后感(四):不在,就是,没有了。
滂沱的雨夜,他孤身一人在若大的坟场里,巡视着一座一座墓碑,细细的阅读上面的碑文,的场景。让我感觉到隐隐约约的钝痛,久久无法平息。他说只有以这样接近于自虐的方式,才能辗平他内心无法抚平的痛楚。
不在,就是,没有了。
《荒人手记》读后感(五):茫茫然
读这本书总是心里有种茫茫然
描述很刻骨
感情的招摇和隐秘,因为作为少数的存在而被放大
人心里的无助和要强
书不长,看了很久,并不是那么能看下去,书附录对此长长的分析评论也无力再去看
朱天文似在世外看着世上种种,想起那个词:临水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