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抵抗》的读后感大全
《文化与抵抗》是一本由[美]爱德华·萨义德,戴维·巴萨米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1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格格不入》到这本书,萨义德的立场、人格、学格无不让人敬佩。他所持的立场永远是那么的坚定,且富于距离感。
●关于巴以问题还有很多需要了解。媒体的集中歪曲也是件可悲的事。
●对于巴以这种冲突,我一向都是极度悲观的。涉及到民族、宗教、国家,只要有一个问题,就很难解决,更何况三者都有。作者一直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也只能说些不痛不痒的话而已,缺乏建设性,缺乏可操作性。譬如对于巴勒斯坦的组织,说阿拉法特是傀儡,也看不起哈马斯,那么什么样的组织才能如赛义德的法眼呢? 所以这些文章也就看看就可以了,千万别太当真。
●夹缝中的人,看到的多,想到的多,纠结也多
●原来文化研究就是属于知识分子的更高层次的表明立场和Propaganda的方式?
●“你必须要处理电力、自来水、环境卫生等问题。这些都不是单单抬出伊斯兰教就可解决的…因此,我会说它是一个抵抗的象征…恐怖主义是被压迫者的武器……建立双民族国家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在萨义德的书里看到一些平时较少看到的讯息和观点。
《文化与抵抗》读后感(一):无人永生
也许有朝一日,地球上的风会销蚀一切,我们曾经努力过的,我们爱过的和我们所憎恨的,连同地球上的一切。
《文化与抵抗》读后感(二):巴以问题的访谈录
书的标题是《文化与抵抗》,却主要是说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问题。做为一名出生在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和美国著名的异见者,萨义德向他的受众们介绍了巴以问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出路。同时,他又对美国的恐怖主义政策提出批评。萨义德还向我们介绍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问题在美国社会的讨论现状,以及美国人民对此的所知状况。
《文化与抵抗》读后感(三):翻译的问题还是什么?
89页,刘易斯(Anthony Lewis) 这个名字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我看过他那本《批评官员的尺度》,因为萨同时也在骂纽约时报,所以我一开始还以为是一个人,然后就去百度了下这个事情。可是呢,百度的结果是这个所谓的东方学的专家叫做伯纳德·刘易斯(Bernard Lewis)....这是谁出了问题呢?
《文化与抵抗》读后感(四):和平年代下的文化抵抗
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最为人类重视的是文化的本土意义和繁衍意义。作为不同国家,都有权将这两道界限拉得很长,旨在让更多的文明在此汇集在此交流。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值初中,那是一个对文化毫无认知感的年代,毫无冲动感的年代,所谓认知,是对它最原始的解释,所谓冲动,是对它之后的蔓延表现的无动于衷。我想,即便是再活20年,可能也不会对此有完全意义上的认知与冲动,何况生在和平年代下,文化的主题本是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是属于精神的,是属于整个社会大家,个人的“抵抗”不能实现文化的战争与冲突,除非文化逾越了政治,诉诸武力,在文化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所有的意义都变为零。
《文化与抵抗》读后感(五):令人动容的抵抗和呐喊
读着读着,忽然想到,这个人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一种情不自禁的悲痛
看到他说:让我惊讶的是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总是讲不完,是它竟然会经历那么多的转折。事实上,那不是一个有组织性的故事,因为我们乃是一群无国之民和放逐之人。所以,我们必须以尽可能多的方式把这故事讲出去,尽可能持续地讲,并以尽可能有说服力的方式去讲它。
理由无他,只因为它是个随时都有可能消失的故事,而这是我们一直害怕的。
在这件事情上,我觉得知识分子的一个任务就是透过说故事,图解般说出这起苦难的性质,提醒每一个人,我们正在谈的是人。我们谈的并不是抽象的东西。
萨义德的这种急迫与害怕,让他所做的,带有某种弥足珍贵的紧张感,竭力在流失中要抓住什么,不是抽象的青春,时间,无病呻吟,而是,真实的生命,如此卑微。
他说,我必须说,我享受生命。我爱我周遭的人。我爱教学。从跟我互动的学生身上,我吸取到巨大的能量——但因为我已经缩减了教学工作,所以这方面的能量也减少了。然而,能够身为学术界的一员,能够身为追求解放与体谅的政治积极团体的一员,那种感觉还是让人很振奋。
事实上,我想不出来有什么事情比我做过的那些是我更喜欢做的。
寥寥几句,已经能看见一颗跳动着的、浑厚的、热烈的知识分子的心。
这次访谈过后,2003年9月25日,萨义德因患白血病去世,此访谈录于当年底出版。
一不小心,这样的一些话,就成了生命的绝响。
一个值得敬佩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