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禅林迷案》观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禅林迷案》观后感100字

2020-09-20 23:01: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禅林迷案》观后感100字

  《禅林迷案》是一部由李宪执导,高遇常 / 杜晈 / 聊洪芳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惊悚 / 恐怖 / 犯罪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禅林迷案》精选点评

  ●不好看

  ●好久之前的了,算是拍的不错的电影吧印象中。。

  ●终于找到了这部电影名字童年的恐怖阴影啊,也许我天生胆小吧。

  ●深山古寺还蛮带感的~

  ●照片拍到杀人,模仿的是电影《放大》,推理部分模仿的是波洛,只是模仿得都很拙劣,相低幼。

  ●【剧透慎入】国产惊悚片(应该是80、90年代的),说深山老林的一座寺庙,住着一位每天负责煮饭的老阿婆,有一天她从悬崖边推下一个人,刚好被登山旅游队的一名青年摄影师拍到了这个瞬间,等她回去后发现饭煮糊了……小时候的阴影啊,终于被我找到了!!!!!!!!!!!!!!!!!!!!!!!

  ●在那个年代还是很不错的。

  ●国产悬疑片经典

  《禅林迷案》观后感(一):悬疑推理片

  这是个有一定悬念的推理片。从影片开头的铺垫看,老和尚显然疑点很大;但最后真相大白才发现,老和尚不但不是凶手,而且是一个比业余侦探作家布克更高明的“佛侦探”。推理案情焦点在于:男左女右。被害者左臂上的刺纹,出现在凶手沈婆婆右臂。这个环节应该不是模仿出来的,而是原创,因为“男左女右”的确是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现象

  这个影片另有一个可取之处就是:凶手有值得同情之处,而被害人并非无辜。老和尚身上的与人为善特征,是作品人道主义思想亮点

  本片实际上只有两个主角:老和尚和沈婆婆,其余都是配角。女大学生吴潇根本不是破案的主要人员,只是个重要见证人,吴潇的作用还不如布克。

  《禅林迷案》观后感(二):电影的时间跨度

  这部电影时间跨度太长。根据字幕提示,居然前后有40年跨度。那么,涉及恩怨的三个人:老和尚,沈婆婆和黄大兴,都必须是六十开外的年龄,甚至接近十。

  但电影其实是1986年左右拍摄的,尽管片头片尾字幕里没给出制作年份,但根据片尾最后出现的三个警察身穿的制服看,明显是1983—1988年间警服式样。八三式警服出卖了故事的年代下限

  而故事开头是1949年,40年后就应该到了1989年了,这就超前了。

  时间跨度太长的戏,主要角色只能设定老人年轻人沦为绿叶陪衬。布克和郑百川也是五十上下中年人。吴潇是唯一的年轻主角。所以故事不够好看。

  承载事主情节的男女主角,最好不超过45岁的年龄上限;当然也不要低于25岁。

  《禅林迷案》观后感(三):几个小疑点

  沈婆婆和黄大兴,一开始院子里就互相认出了对方。不过导演只给了黄大兴的特写反应,而对沈婆婆的反应镜头迅速切断了。这显然是为了让观众不至于马上怀疑到沈婆婆。然后老和尚的反应给了个特写,这是为了迷惑观众的注意力。

  黄大兴显然是被认识他的人杀死的。一共就这么几个人,四个游客,一个作家(也算游客),一个小和尚,都不可能认识黄大兴。只有老和尚和沈婆婆有此可能;而特写头里黄大兴的眼睛却直直地盯着沈婆婆看,却丝毫没有去关注老和尚。因此,当黄大兴被杀后,观众很容易采取排除法,锁定沈婆婆。老和尚虽然有点神秘,但他不可能和黄大兴有直接的过节。

  布克的脸,也过早剧透了。第一组院子里的群戏镜头,黄大兴胳膊上的刺纹被皮德贵发现的情景,也被躲在暗处的布克看在眼里。这样安排是为了让布克后来分析案情时提到刺纹情节符合逻辑,不然他怎么会知道“黄大兴显得有点慌乱”呢?但布克过早露脸,就使他随后在吴潇面前的单独亮相,失去了戏剧悬念。

  其实这个片子完全可以在一开头故意不给观众看到黄大兴独自关注沈婆婆的特写反应镜头。只有这样处理,才能让观众胡乱猜疑:黄大兴到底遇到了哪个过去的熟人呢?还有,设计的游客里可以多一到两个老年人。毕竟黄大兴本身也是老人,他熟悉的故交或仇人,怎么可能是中年人呢?剧中人只有沈婆婆和老和尚两个老年人,是不够的。而布克年龄虽然也比较大,但在院子里他并没有出现,没有进入过黄大兴的视线。所以布克不可能是杀死黄大兴的凶手。这是观众很容易脑补出来的。

  《禅林迷案》观后感(四):影片的逻辑问题

  但是,仔细推敲,影片的逻辑问题也很多。主要是时间和空间概念的混乱。

  布克事后提到的“钟响的时候,每个人在干什么”,根据镜头提示看,只有老和尚,吴潇和布克本人出现过。皮德贵目睹郑百川和孟丽在野河谷中苟合的镜头,其实已经是吃过午饭后了。钟声就是提醒游客中午十二点吃饭的钟。除了黄大兴不在(其实他当时已经掉崖死了),其余游客都在吃饭。吃完饭后,才出现上面三人的镜头。而这三人是最先发现黄大兴尸体的人。

  黄大兴既然是从悬崖上被人推下的,他的尸体必然只能落在山脚下;住在山顶上的游客,短时间是无法突然跑到山脚下的。如果从山顶到山脚那么容易,小和尚怎么两次试图下山都没成功呢?警察怎么来得那么迟呢?所以黄大兴的尸体被游客们发现,也是不合理的。

  吴潇无意拍到的照片道具,被编导用乱了。按逻辑应该是凶手沈婆婆无意中看到了布克虚构的小说文字,做贼虚以为自己的作案过程一定被吴潇拍到了,于是偷了一张布克写的字条,塞进吴潇窗内,打算吓唬吴潇把照片塞在大殿香炉下,好让自己取走罪证。吴潇果然把照片放在了那里,但奇怪的是却被布克抢先拿走,而布克拿走照片又被另一双眼睛偷窥到,这个人却是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又给布克下了泻药,偷走了照片。而整个过程最急于得到照片的凶手沈婆婆却全程不在场!直到布克也死了以后,她才突然想起曾威胁过吴潇,才偷偷去香炉下面找照片,却被老和尚当场撞破。这太不可思议了,没有那么蠢的凶手。既然早早就威胁了吴潇,她就该是第一个尾随吴潇并试图去取照片的人。这段情节不如改成沈婆婆在布克死后才注意到布克写的文稿,才突发奇想跑去大殿香炉下找照片,叫做弄巧成拙。

  从老和尚当着沈婆婆面分析案情的内容看,老和尚确实太聪明了,布克没想到的两个盲点,他都想到了。但问题是:既然想到了为何不早说?结果导致凶手继续作案,为灭口杀死了无辜的布克。钟响的时候,沈婆婆没在厨房,而在凶杀现场,因此午饭她煮糊了;出示刺纹,她更是主动伸出左手。当沈婆婆当众演戏掩饰自己时,老和尚都在现场,为何一言不发?到最后布克已经死了,老和尚才现身,慢条斯理道出他早已形成的推理逻辑,目的何在?难道就为了秀一把智商优越感?

  在封闭的空间内,一旦有人被杀,必然会导致本就互不熟悉互不信任的几个人之间,胡乱彼此猜疑,客观上造成真凶几乎蒙混过关。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活人能置身事外担任判官。这是编此类故事必要的常识。但是,这种胡乱猜疑必须要造成某些重要的真相揭露者因自己被怀疑而无法说话,才显得合理。剧中老和尚的人身和言论自由从未受到任何限制,这就不合理了,就成了他揣着明装糊涂,实际上起到了帮助凶手作案的作用。

  分析完案情,老和尚就放任沈婆婆当场离开,未置可否,剧情又成了一切取决于沈婆婆会怎么做。老和尚分析案情时都说了“老衲我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这不还是袖手旁观吗?

  这部戏只有沈婆婆的性格刻画,基本合理。但沈婆婆莫名其妙把黄大兴尸体上的刺纹挖掉,这个动作也显得多此一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