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我发誓!》观后感100字
《不是我,我发誓!》是一部由菲利普·法拉多执导,Antoine L'Écuyer / Suzanne Clément / Daniel Brière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看的碟子影片名是《真爱谎言》,比这个名字翻译的要好吧.....
●从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这些孩子在成人来看又多多少少有些不正常。
●現在的小孩,真是愈來愈人細鬼大,說話老積得讓我難受...
●虐哭成狗。竟然被mark成喜剧。
●虽然是问题儿童,但其所做所为全部都是最真实的表达,撒谎也一样,另外说一句小男孩感觉酷酷的
●有几个镜头真的很棒,特别是里昂站在众多孩子中间,眼里只有女孩的那个旋转 情节虽然有点缓慢 但是还是意味十足
●成长总是有很多听着如此不合理 但它就是这样的啊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太喜欢了!小孩子的世界就像影片中那些麦田里的草一样摇摇晃晃。虽然有那么多人的陪伴,那么多事的发生,但刻入骨髓的记忆只有孤单。不被理解的十岁,不被理解的我们。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导演那样的人,不管多大岁数都能真切地记住童年里那些最隐秘的情绪。这样的人一定很可爱
●虽说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如果是我,还是会不忍心吧!电影很美!
《不是我,我发誓!》观后感(一):我们才十岁
无天分而郁郁不可终日的艺术家母亲和只知抱怨有酗酒问题的律师父亲
比起早熟的兄长 里昂继承了母亲神经上的脆弱和更善于感知的一部分
自残甚至自杀来逃避作恶的后果 和有着相似经历遭受继父家暴的小女孩结伴逃亡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 为非作歹成了他的自我保护机制 拒绝像哥哥那样成熟开始懂事是他逃避既定现实的方法
里昂和莉亚之间发生的小插曲偶尔让人觉得温暖而好笑 只有在这些时刻才会让人想起这还是一部喜剧
里昂说
“我爱你”
莉亚回答
“我也爱我自己”
最后莉亚脱离了残暴的继父 去奶奶家生活了一段时间 看心理医生 将要去往另一个城市
他作恶的同时是怀抱歉疚的 他始终认为没有了他的世界 父亲母亲和哥哥都会过得更好
里昂说
于是他们都开始了新的生活
《不是我,我发誓!》观后感(二):说谎的人
主人公习惯于说谎,在谎话被邻居拆穿之后,她的妈妈说:说谎当然不好,但说不好更糟。
这句话似乎成了小男孩的座右铭,陪着他在电影里一路高歌猛进。
妈妈的离开,他一直不能释怀。他有一个很厉害的技能就是翻墙爬窗。在妈妈走后,他意志消沉,调皮捣蛋。他决定去找妈妈,这时候女孩站了出来,给他制定了一个很完美的计划。
错误之后,小女孩给小男孩圆了一个借口,小男孩聪明的学会并完善了说谎技巧。
两个小孩打开心扉,并懵懂在一起经历了历险,流浪。
说谎的人承认自己的罪行。于是,就被定义了。小男孩身上没有枷锁,依然如故。当现实的束缚再也无法牵制住他,他对小女孩的爱,变成了无法承受之重。
他终于不再说谎。小女孩却走了。他之前无助的那一跳,是个分水岭,而这次小女孩的决绝漠然,是封告别信。
妈妈的离开,爸爸的谎言,学校的嘲笑,现实太多的不理解终于没能压倒他的精神世界。他曾经和小女孩一起鄙视别人,却最后在小女孩离开时被鄙视。
他拿着的玩偶的沮丧模样,是他此生感情最壮烈的一次洗礼。
为了自由,他可以不顾一切,他跑他逃他跳他哭他笑,他放石子计算妈妈离开的日子,他无师自通的学会了弹琴,并治愈过小女孩的伤心。他无疑是有天赋的,他不信上帝,最后他在看不懂的世界里躺在遍地落叶的秋天里。
当达不到他的预期,他说:非常时期,非常手段。
说谎当然不好,但说不好更糟。他点亮了所有天赋技能点,跟着妈妈留下的痕迹,却还是没能见到妈妈。
一个说谎的男孩为了寻找妈妈而成长的故事。
《不是我,我发誓!》观后感(三):<真爱谎言>------说谎不是件好事,但是谎说不好,更糟糕。
lt;真爱谎言>------说谎不是件好事,但是谎说不好,更糟糕。
这部片子在豆瓣和小生处的翻译名都是:不是我,我发誓。包括我看这部片子的原因也是因为冲着童真爱情题材去的,但是当我打开电影,看到电影的名字是真爱谎言的时候,感觉到了不解,这个名字带上了一些我所见过的电影的爱情气味,有些庸俗,又让人觉得似乎有种幸福感,比如那部誓约。(苹果音乐的超暴力没有Radio mix的版本,比较气)
但是看完整部电影,我反而觉得这个题目比不是我,我发誓更加贴合电影的内容。 从电影的开头,我从这个并不平衡的家庭当中看到了父亲的主控以及母亲的敏感,我的脑子里很容易的联想到了有关父系社会的一系列规则,我感觉到了母亲对于里昂的过分在意,我以为那是对于同样敏感,同样怪异,同样具有艺术头脑的儿子的疼爱,但在电影中有一个镜头,她盯着自己的儿子,最后逃离了。正如她逃离那个家,逃离属于自己的枷锁,她希望她能看到尤利西斯的船,她希望她能去那个仿佛披上婚纱的蓝色国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属于女性的反叛意识在电影的侧面滋生,当里昂对莉娅说,我爱你,而莉娅没有羞涩,她只是说,我也爱我自己,这种具有女性独立意识的细节让我感到了格外的触动。
片中关于宗教的部分也让我陷入疑惑,我不禁想到菲兹笔下那个平凡漂亮的青年,对着神父忏悔时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里昂对于上帝的崇拜停留在了一个浪漫的阶段,他和母亲的心灵交汇似乎也在宗教上有所体现,他看到了白光,听到了圣曲,但他最后拒绝了神父的好意,他希望神父把墙上的上帝摘下来。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吗? 我不清楚。因为我甚至都不清楚,里昂究竟有没有长大,而我有没有真正的长大。 他为了能给父兄带去平静,选择了自我了断的方式,这是一种极为刚强又极度悲切的办法,我没有因为现实而让自己低下头颅,而是选择了一个…如此的方式,属于孩童的直接似乎并没有消失,又多了一些隐忍的温柔。
有关谎言的诠释,浅层的谎言概念贯穿了电影的始终,如果一定要说一些深层的…父母之间的爱与谎言,莉娅和父亲之间的爱与谎言,莉娅与里昂之间的爱与谎言,杰罗姆和里昂兄弟之间的爱与谎言…这些谎言织就了这部电影,给这部电影带去了矛盾冲突,在最后的高潮获得了平静,似乎…是这样。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更多是一种感觉上的触动,我想起了我家这里的山丘,还有那些对童年的我来说仿佛高耸如云的细瘦树木,那些墨绿的树叶表面所存在的斑点,我的手指拂过它们的表面,刺痛的感觉是那么的清晰又遥远。
我的脚掌曾经踩过那些湿润或者干枯的树叶,我的眼睛也曾有过放松却迷惘的时候,我所呼吸到的空气中有湿润的露珠气味,那里头掺杂着鸟鸣声的振荡,我的鼻子因此感觉到了麻痒。
我始终觉得我是特殊的,我又觉得我是平庸的。
我真的不想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