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瑟罗》经典读后感有感
《奥瑟罗》是一本由威廉·莎士比亚著作,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77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10-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愚蠢
●人言可畏
●奥瑟罗的性格简直就是《哈姆雷特》里面雷欧提斯的未来版。一个男人再坏坏不过伊阿古的。爱米利娅的出场不多,但是处处可见她性格里女性意识觉醒的部分,她更像是一个进步的人类。除此之外里面更多存在的还是种族的歧视,男权社会下的心胸和专制。
●四大悲剧看了3个,就差哈姆雷特了。 总结一下,李尔王-父女,麦克白-君臣,奥瑟罗-夫妻。 无论什么样的人际关系都不是牢不可破的啊,只要略施小计便可反目成仇。
●最喜欢爱米利娅
《奥瑟罗》读后感(一):奥赛罗
像空气一样轻的小事,对于一个嫉妒的人,也会变成天书一样坚强的确证;也许就可以引起一场是非。
危险的思想本来就是一种毒药,虽然在开始的时候尝不到什么苦涩的味道,可是渐渐地在血液里活动起来,就会像硫矿一样轰然爆发。
可是多疑的人不会因此而满足的!他们往往不是因为有了什么理由而嫉妒,只是为了嫉妒而嫉妒,那是一个凭空而来、自生自长的怪物。
轻信的愚人是这样落进了圈套;许多贞洁贤淑的娘儿们,都是这样蒙上了不白之冤。
一个不容易发生嫉妒的人,可是一旦被人煽动以后,就会糊涂到极点。
看着被嫉妒之心膨胀而蒙蔽双眼的奥赛罗,反思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只不过身在其中而不知。
《奥瑟罗》读后感(二):是爱么?
看完,很疑惑,是爱么?
奥瑟罗靠着他强健的体魄和勇气受到了白人们的尊敬,并且收获了最美丽的苔丝狄蒙娜的爱情,他真真实实获得了社会的肯定。
可是他的内心呢,自卑感其实一直如影随形,当他受到伊阿古的蛊惑,他的反应是愤怒,无可名状的愤怒,他一直引以为傲的东西,在此刻却遭到否定,苔丝狄蒙娜的背叛对他的赤裸裸的嘲讽。
对比起奥瑟罗的愤怒,苔丝狄蒙娜的反应却是一直温柔善良,即使看出奥瑟罗的不满,她还是一如既往的信任着奥瑟罗,即便是最后被奥瑟罗亲手杀死,我也感觉不到她的怨念,她表达出的只有深深的悲哀。
最后,我觉得莎士比亚的结局总是很残忍,跟李尔王一样,李尔王的结局是在李尔王清醒过后又被现实击倒,而奥瑟罗在坚信自己的决定是仁义正确之后被揭穿事实的真相,如果李尔王永远没有清醒,爱米莉亚永远没有揭穿伊阿古的阴谋,现实不被血淋淋的撕破,那李尔王与奥瑟罗的结局也不会那么凄惨。
《奥瑟罗》读后感(三):从前的姑娘把手给人,同时把心也一起给了他;现在时世变了,得到一位姑娘的手的,不一定能够得到她的心。
我今天看完了《奥瑟罗》,作为莎士比亚悲剧集之一,自然看的也是比较细致(我能说是上周少有的跑出去会友,导致看的慢吗?皮一下很开心。)。
好了,我们来看看这部戏剧,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哈姆莱特》后,又能带来怎么样的体验。
故事开头讲述了一位黑人统领奥瑟罗与勃拉班修之女苔丝狄蒙娜的爱情故事,作为家长的角色,肯定是不同意的。但是作为故事的发展,不同意也是在一起了。两人恩爱,丈夫能干,妻子贤惠,很完美。
转折来了,奥瑟罗底下的旗官伊阿古嫉妒奥瑟罗,想取而代之。于是设计,先利用罗德利哥先是去接近苔丝狄蒙娜(因为其爱慕苔丝狄蒙娜,伊阿古欺骗会让他们在一起),在利用其和凯西奥(奥瑟罗的副将)产生矛盾,使得凯西奥免职。
凯西奥没有办法,便请求苔丝狄蒙娜为其求情。伊阿古再利用其妻子艾米莉娅与苔丝狄蒙娜关系亲密,捡到手帕栽赃凯西奥。奥瑟罗在伊阿古一步步策划下,对妻子苔丝狄蒙娜产生了怀疑,认为其不贞。尤其是后来调奥瑟罗回去,让凯西奥取代其位置,更是气恼。
由于伊阿古设计比较完美,奥瑟罗坚信妻子不贞。便与妻子去对峙,然而妻子说什么也无济于事,奥瑟罗亲手扼杀了苔丝狄蒙娜(好了,送给喜欢的姑娘,我现在想着你(如果不是单纯的点赞或者拉到最底,这是我结尾要写的))。伊阿古此时也利用罗德利哥去刺杀凯西奥,不过没有杀死凯西奥,罗德利哥反而受伤,伊阿古反而怕罗德利哥泄露秘密,顺手刺死。
看到苔丝狄蒙娜死去的艾米莉娅,便说出了其中的疑点,然后伊阿古怕妻子继续说出事情的真相,便杀死了妻子,逃窜,后被抓。知道了真相的奥瑟罗,懊悔不已,于众人面前自尽,死在妻子的身边。
个人认为最精彩就是在后面,奥瑟罗与妻子苔丝狄蒙娜的那段对峙,你能看到一个被这种感觉冲昏了头脑的男人。
看完不由得咋舌,好像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因为猜疑,彼此间的不信任,本来美好的感情就是破裂。
还要说什么呢,每次写到结尾。
写于18.6.10
《奥瑟罗》读后感(四):伊阿古牌悲剧
虽然剧名是奥赛罗,但无论是在这本莎翁原著里,还是其他舞台剧电影等作品里,我怎么看都还是觉得伊阿古更抢镜一些。
这个被称为魔鬼代言人的小旗官开场不久就弱弱地念叨着,"世人所知道的我,并不是实在的我。"
而他的一系列独白也表明着确实是这样,相比于奥赛罗凯西奥这些被处理的略扁平化的人物,伊阿古显得立体又琢磨不透,他巧妙地利用着他人的嫉妒或者其他小心思,掌控着许多不一样中又重叠着部分相似的人心,深谙起承转合之道,如果最后不被自家老婆来个良心大揭秘,可能那些暗藏在人性深处的阴谋与秘密就要永远不见天日了,完全是以身作则地诠释了什么叫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不过就算他被处理地如此立体化,相比于现代人,也要显得简单起来了,特别是在他不断挑拨奥赛罗和凯西奥关系的时候,总想说,多大仇啊至于这样,如果伊阿古是因为被侮辱被打压这样的小事而产生怀恨之心,那他到现代社会里,一定很难受吧,天天自己往天台跑或者想推别人上天台什么的。坏人够不够坏的一个重要辨识指标一定是"他为什么这么坏",而伊阿古的所作所为以及各种独白只是给我讲明了他怎么制造这些坏"的疑惑,毕竟莎剧的时代已经有些遥远了,想要完全理解那时人们的种种追求与不屑,夹杂着种族与战争背景下的复杂心理,真是有点困难呢。
所以当我听着抖森在那里娇弱无力地喊着"Repution,my repution",再配上朱先生翻译地一本正经又浪漫无比的文字时,常常会有笑场的冲动。
从上段大概可以看出,作为一个迷妹我是一边听着舞台剧的音频一边看书的,这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阅读莎翁的方式,为戏剧而生说的就是这些著作,有些念白一定要通过演员赋予的腔调才有了那种韵味,奥赛罗的一腔正气,伊阿古的巧舌如簧,凯西奥的名誉至上,通过声音能听得一清二楚,再就是著作里他们唱歌啦喝醉啦那些部分,都很有代入感。而且貌似无论是什么版本的,几乎都没有删改,如果一下子没听清楚这一段,对应书也能找到下一段。
我听的这版的伊阿古是伊万·麦格雷戈演的,声音超级赞!当然还有抖森的凯西奥,那时他声音还好嫩。于是由于以上两个人的存在,常常看着看着就忘记了奥赛罗才是主角。
奥赛罗的悲剧源于嫉妒,而我们能感受到最悲伤的事,莫过于奥赛罗诠释的这种遗憾——
quot;我曾经拥有着一切,转眼间都飘散如烟。"
《奥瑟罗》读后感(五):激情无法持久
《奥赛罗》的主题是一个异乡人无法克制的不安全感。他不属于威尼斯的公民共同体,而是浪人。他在这里,留下来,不是因为他的资格,而是因为他被需要。他在反驳伊阿古对勃拉班修的小报告的时候,指出凭借他的军功(以及很可能是捏造出来的“祖上优秀出身”),威尼斯的元老(共同体的代表)就已经亏欠他很多。然而这恰好是奥赛罗最大的弱点所在:除了军功他在威尼斯其实一无所有,他其实并不具有合法地位。这里的“合法”与其说是规范意义上的,不如是心理主义的:在威尼斯和奥赛罗中间,被一层缺乏信任和确定性带来的焦虑和猜忌所区隔。他爱苔丝德蒙娜,就也需要她需要她。这种需要是如同市场行情一般阴晴不定的变化。实际上正如同他和威尼斯公民群体的关系。奥赛罗的心态是焦虑的,他必须不断确认:一次次建立在威尼斯的功勋,一次次在苔丝德蒙娜面前建立完美的形象,而这种行为就好像是在流沙上建立塔楼,最轻微的震动就会崩塌。我们必须注意,奥赛罗的反应与其说是他个人的性格缺陷,不如说是顺理成章且合理的。他对苔丝德蒙娜的怀疑是对其自身自卑的投射,然而这种自卑并不能全怪在浅薄的“种族歧视”上。尽管他厚嘴唇、皮肤黑,但这种生理特征对西西里岛的住民来说并不罕见。这种自卑的根源是他对自己浪士身份的准确认知。他必须不断地给苔丝德蒙娜、也给自己抛出理由,“证明”爱是值得的,甚至爱是存在的。他需要不断的开动情感泵,生产名为“爱”的刺激。他很清楚一旦这种“爱”开始消退,就会不可避免的衰败为他不愿意接受的结局,所以对哪怕是最微小的衰败迹象都要极为敏感的过度反应,对奥赛罗来说是理性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他感到对苔丝德蒙娜有所愧疚,甚至怀疑自己是骗子,如果爱是靠激情塑造出的形象才得以成立,那么激情消退,这一形象的虚假性就显露无疑。奥赛罗怀疑苔丝德蒙娜爱上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影子,他的失败注定在于人不可能成为他自己的影子,演技太累,早晚要穿帮。这个解读的线索要从伊阿古的言谈中去找,伊阿古是整个戏剧中最诚实的人,他虽然满嘴谎言,安着坏心眼,但所有的分析都是真确的。
伊阿古的作恶缺乏动机并不是戏剧缺陷,他报复奥赛罗和凯西奥并不为了他自己,他策划的这一切对他来说没有半点可以弥补的现实利益可言,除了满足他出奇庞大的报复欲之外,他就是喜欢看到好人受到折磨,并乐在其中。然而和奥赛罗不同,他不是妄想狂,他不用活在自己的幻想里,反而对现实和人心的隐秘动机有最细微的把握,世界对他来说不是危险的:提线木偶对木偶师来说从来不是危险的。奥赛罗是“好人”,却无法摆脱焦虑,伊阿古是坏人,却从来心安理得。然则伊阿古的报应却来的巧妙:他终究不能理解,其实一个人行善的愿望,确实构成动力学意义上的“动机”,他其实不懂好人是一种什么生物。这个故事在隐晦的告诉我们,凡是被伊阿古操纵心智的人,都不是上述意义上的好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罪。如果奥赛罗的罪是心虚以及夸大和虚伪,苔丝德蒙娜的罪大概就是愚昧和盲目:我希望我这个结论不是太过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