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一字殺人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十一字殺人读后感摘抄

2020-10-05 19: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一字殺人读后感摘抄

  《十一字殺人》是一本由東野圭吾著作皇冠文化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NT$280,页数:304頁,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十一字殺人》精选点评

  ●有些失望,很牵强

  ●读起来有不一样感觉过程平淡真相也很牵强。我开始有点怀疑究竟是不是东野作品原来这是1987年写的!来,无论是谁,要想获得成功,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有点剧情

  ●老掉牙情节。。。

  ●1987,29岁的作品,27开始写作~情节较为平淡,87年读应该会觉得不错吧~

  ●故事人物很多,但却远不如《白夜行》那般环环相扣,东野想表现出人性本恶的一面,但是故事的结局还是让人摸不透,“竹本根本没死指的是什么呢?”

  ●太早被读者猜到凶手哪怕再精彩也会打折

  ●难得在书给出答案前看出了端倪……

  ●阅读过程中有猜到凶手是谁,但是看到结局还是有种背后一阵凉意的感觉,东野圭吾人性揭露还是那么的犀利

  ●虽然我猜到了凶手,但没猜到动机.复杂的真相,脆弱的人性.东野的书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赞!

  《十一字殺人》读后感(一):这本感觉一般……

  这是东野早期的作品,看的时候感觉很明显,那时的他是以纯本格推理为创作主旨的,此作正是证明之一,可能是初涉推理小说殿堂,对于凶手的揭示,最终还是让我比较意外。不过,对于事件最初的起因,我则感到稍稍不满可以说比较牵强,因为追求解迷的过程,而忽略了最初的动机设定,这可能也是一般纯本格推理小说经常会不太注重的地方吧,因此,比起纯本格推理,我更喜欢结合类似东野后期结合社会性的推理小说。

  《十一字殺人》读后感(二):不知说唛好

  果然是上班效率高,两天多翻完《十一字杀人》,感受什么的,很难说,似乎是没有,很传统的事件-谜题-关系人-查访-靠近核心-解决,要说有什么感觉又确实不同的话,或许行文中所显示的东野圭吾未来作品走向侧重点,毕竟是87年的作品,如果想追溯东野的成长还是要从那些早期作品入手。

  东野应该很努力思考过推理文学后路,不断挖掘诡计已经山穷水尽,所以与其把自己束缚,他宁愿跳出来,写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不再是空中楼阁,就是我们时刻刻面临的道德抉择。所以与其说倾力于营造气氛和谜题,东野更注重人,被害者,施害者,每一个事件当中的人,他们的角色,他们的行为,他们所代表社会和人,为什么有罪,罪是什么,十一字杀人的两难问题不是谁杀了人,而是为什么会杀,还有处于那样的情况下你会怎样。

  当然还有结尾的峰回路转,这个结尾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1,很俗气,幕后什么的太糊弄人了。

  2,很精妙,拷问了人性。

  我的答案就是,我不想说,说了就没意思了。

  《十一字殺人》读后感(三):其实可以写得更好

  《十一字杀人》的人性冲突和利益矛盾这两点都设计得很不错,可惜最后出来也只是一本中规中矩的本格推理小说。

  而且我个人不太喜欢群体作案这种手法,总觉得这种手法太BUG,连那本阿加莎克里斯提的神作《东方快车》都难以欣赏,更别提这本《十一字杀人》了。

  而且很多情节虽然不至于是漏洞,但细想总觉得不合情理难以释怀。

  比如一向疼爱自己眼盲的女儿的山森社长,竟然会在天气那么糟糕的情况下决定带女儿一起扬帆出海?明明凶手只是一个弱女子,用一把铁锤竟然就可以连杀几个大男人……

  但我个人很欣赏小说最后的结局,先是关于“见死不救”和“趁火打劫”道德上的冲突,以及山森社长为了掩盖自己见死不救行为而做出的种种行为,可惜这一切本可升华这本书的情节却偏偏只用了少量的篇幅来写,过于仓促简单,显得张力不够。

  其实我个人挺欣赏山森社长的,面对主角近乎绑架般地带走了自己的爱女却依然能保持风度不至于动粗,还能把全体登场人物像扯线木偶一样玩弄于鼓掌中,若要谈本书最具魅力的人物,非山森莫属。

  但本书成书于80年代,彼时的东野圭吾的确还只是推理界的“新参者”,远没有日后写出《白夜行》的自己那么文笔老辣,写出这样一本小说也还算差强人意了,毕竟不是人人都是乙一那样少年老成的天才,总要有个历练的过程。

  这本书太可惜了,本来可以写得更好。

  《十一字殺人》读后感(四):挣扎中的传统本格

  最近都在看东野。刚看完《变身》,又把手机上的《十一字杀人》看了,很早买的《宿命》这几天看了一半,目前为止的感觉还不错,看完了打算看《圣女的救济》。

  作为本格推理作品,《十一字杀人》在WHODUNIT和WHYDUNIT方面都有所涉及。凶手方面应该很多人都能猜到,不过因为是多段式的结构,全部猜中的人估计比较少。动机方面,东野标志式的“人性拷问”在这本里已经初露端倪,只是他还没意识到这才是将来发展的正确方向。

  虽然可以看作是传统本格作品,但还是有几处打破了范达因的推理小说20守则,写出了突破性。其实打破“十诫”本身并不难,因为不打破的话要写出意外性反而更难。正因为这样写法,意外性确实存在的,但并没有达到震撼的程度。而东野最擅长的“结尾逆转”也并没有给人带来多大的震动。传统本格作品再怎么写都很难有大突破了,估计这时候的东野已经有所觉悟。

  本书写于1987年。当时的东野29岁。27岁时抱着成为职业小说的梦想,他辞掉了工作,只身来到东京,已经别无退路。“觉得自己必须持续写下去,必须持续出书。只要能持续出书,就算是乏人问津,至少还有些版税收入可以过活;只要能持续地发表作品,至少就不会被出版界忘记。”——写这本书的时候,他就是抱持着这样的写作态度。

  1987年也被称为“新本格元年”。以綾辻行人为首的一批年轻作家风光出道,对当时传统的本格推理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而东野正在这条道路上艰难跋涉着。当时的东野不知道要写上整整10年书才会开始畅销。1987年,距离他出《秘密》还有11年,而到《嫌疑人X的献身》横扫3大榜单,把他推上“推理天王”的位置还有18年。

  《十一字殺人》读后感(五):《十一字杀人》——被拉长的短篇

  我一直认为,东野的书基本上没有不好看的,陆陆续续看了十几本东野,就连个人感觉最不好的《侦探伽利略》和《预知梦》也觉得还行,而其它我看过的长篇,也大多打到四星以上。这本《十一字杀人》,是东野早期的作品,当然,和他后期的作品完全不能相比,不过仍有可圈可点之处。

  尽管同样是早期作品,但和《放学后》、《毕业前的杀人游戏》不同,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逆转。我之前一直有疑惑,东野被称为逆转王,但在我看过的长篇小说中见到的逆转却不多,这应该是我孤陋寡闻的原因,不过看完了这本书,终于见识到逆转王的威力了。实话说,连我这样的笨人都把凶手给猜到了,而诡计也很简单,真正让这本书值得一读的亮点在于动机,以及探索真相过程中接连不断的逆转。其实,之前读过一些东野的短篇,在短篇中反而看到了更多的逆转,所以我觉得,《十一字杀人》是被拉长的短篇。小说本身的诡计适合用在短篇上,而前半部分也显得有些拖沓。

  当然,这本书的文笔也着实软了些。相比东野后期的佳作,这本书的文笔可以用不合格来形容。回首凝望早期的东野,从中更能看到东野的成长。毋庸置疑,东野想写的是小说,而不是推理小说。虽然在前期作品中非诡计因素并不明显,但这本书可以看到东野的挣扎。不错,就是挣扎,从《放学后》起,东野就想写适合自己也适合读者的小说。但写就成功的小说,这条道路并非一蹴而就,往往要经历长期的磨练。文学史上这种人太多了,比如杰克·伦敦,甚至有作家的作品要死后才能被大众熟知并得到高度评价。当然,文学史上同样有一举成名的作家,在商业化的今天,这种现象已是屡见不鲜。东野的运气似乎差了些,但还没有差到完全不可收拾的地步。此前的挣扎,也正是未来的铺垫呢。

  虽然上面说了这么多坏话,但这本书仍然值得一读,东野的挣扎,也恰好是结茧的阶段,待到破茧而出的时候,就可看到东野多年的修炼成果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