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简论》读后感锦集
《存在主义简论》是一本由托马斯·R,弗林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还可以
●貌似不错,不知是自己长进了,还是这本书写得明白,居然有点看懂了。
●只有第一章,让我振奋了下。。。
●我感到了另一种“恶心”,自己一段时间的体验和所思抵不上别人的寥寥数语,虚无主义的底色是永远不会动摇了,区别只是麻醉自我的方式罢了。
●我教授写的= =,终于SWAPE到他的课了,书还是一如既往的坑爹
●晦涩了一点。能吃的都吃了。受益的还很受益。因为问题很多,欧陆哲学那本我会仔细看==
《存在主义简论》读后感(一):存在先于本质
摘录一段话:
人类世界是一个开放的或者说是一个未完成的体系,一矛盾威胁人类世界的彻底偶然性也同样能把人类从世界无序的不可避免性中解救出来,并使我们不对它感到绝望,只要人们记得人类世界中的各种结构实际上都是人,他们总是设法维护和拓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火车上看了《存在主义简论》,其中有一部分讲到了克尔凯郭尔的人生阶段理论,他把人生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阶段: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对于其中的部分看法我是赞同的。但是,对于宗教把宗教阶段至于伦理阶段之上我不敢苟同,特别是这里面把宗教等同于了基督教。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宗教阶段是个体化的最高形式,而进入这一领域的前提是信仰的“跃迁”。其中的关键是罪与恩,而非是伦理领域里的善与恶。而这个阶段他举的代表人物是亚伯拉罕,《创世纪》中上帝要求亚伯拉罕祭献自己唯一的儿子,作为对于亚伯拉罕是不是全心全意的信仰全知全能的上帝。当他举起刀要挥下去的时候他就完成了对伦理的跨越,尽管最后他的儿子被天使所救。在这个里面,就有种所谓的境遇伦理学(situation ethics)。亚伯拉罕为了信仰,暂时的做出了“对伦理的目的论悬置”,即对伦理的暂时的忽视去完成更高的目的。
但在我看来,这种看法是不可行的。我认为伦理应该是一种绝对的东西,不应该有选择的在特定时候忽视它。亚伯拉罕在挥刀的瞬间,他就是作恶了。就算是上帝要求他这么做,他也应该拒绝。因为不仅上帝可以命令你弑子之事(我不否认上帝的存在),但是魔鬼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诱惑你去做同样的事。假如中世纪的一个人在魔鬼的引诱下行了弑子之事,他又无法向别人辩解,那是否应该把他判做异端,处以火刑呢?而且,以上帝之名行恶也不是罕见之事。比如说十字军东征就是在上帝的名义下行恶的最好体现。虽然十字军只是在教皇保证只要为圣战而死均可得到上天国这样的诱惑下进行的,但假如上帝真的对于穆斯林不认同,对基督徒们宣布要把穆斯林屠戮干净,那基督徒难道就真要开始屠戮穆斯林吗?
所以,我认为伦理中的善与恶应该是永恒与绝对的,不能因为宗教就暂时把善与恶悬置一旁不理。就算因此没有遵循上帝的告诫,从而不能上天堂也是无所谓的。人只有依照伦理与道德行事,再践形仁直到内圣,才能做到心安理得。这个心安理得就是“得救”,就是“解脱”,就是“逍遥自在”,做到了心安理得,现实就是你的天堂,就是你的极乐世界。若做不到心安理得,即便在天堂,在极乐世界,你也是痛苦的。而宗教,或是基督教中,人是不能做到心安理得的,因为人是有缺陷的,这个缺陷就是原罪,因此必须倚靠一个外在的完美人格-上帝,通过信仰上帝来完成拯救。
但我却是坚信人是倚靠自己就能得以完美的,即便缺失了外物的支撑(如上帝)会自己有所迷茫。伦理才是亘古不变的,无论以什么名义杀人,更无论是弑亲,这就是罪,这就是恶。
我欲仁,斯仁至矣。
《存在主义简论》读后感(三):存在主义------- 一种生活哲学
《存在主义简论》是在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上看完的。
为什么选择阅读本书:
1、30个小时用手机看书会很耗电
2、此书极轻极小,方便携带
3、此书很难瞬间就看完
4、即使看完中文还有英文可以让你慢慢看
所以,30个小时换来了下面的这篇想到哪写到哪的废话(上面也是废话)
————————————————————————————
存在主义作为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不可避免的要提到哲学二字,很多人(克尔凯郭尔所说的“群众”、尼采直言的“民众”、海德格尔谈论的“常人”、萨特论及的“有人”)认为和哲学有关的同学都是非正常人(其实本书讲的就是如何成为一个不正常的人),认为哲学是一种形而上的产物,认为哲学太飘渺太遥远,啊是啊?
“哲学”的拉丁语里是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合成,即喜爱、智慧。哲学最朴素的意思就是喜爱智慧,哲学家就是热爱智慧的人。所以思考我们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种问题和思考如何和在淘宝上买到最便宜质量又最好的衣服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_→ 所以 只要你去思考,你就是哲学家
思考是为了让我们活的更好,毕竟像笛卡尔、尼采这样为哲学殉葬的人用手指头都能数出来,不要害怕哲学让你疯掉
而存在主义,和其他的哲学流派相比对现代社会具有更大的意义,即使你不知道,我们当今的生活已经并将继续受其影响,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或多或少的有着存在主义的味道。
一战后,面对着由物质构造的现代社会,我们在享受物质的同时也在承受着失去精神寄托之苦。这时候以个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存在主义出现了!!!!!然后,成为了一大批人的精神归宿,说明发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在恰当的时候切入市场是有多么重要。
存在先于本质
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你之所是便是你所选择的结果。就是说你先是有自我,再去选择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自我,一切的一切都是依附在你的存在上,你没了,你看过的电影,去过的地方,爱过的人,你的信仰就全都不在了。
少年们,趁还存在,多看些电影,多看看这个世界,好好去爱。
意向性
意识凭意向性指向(意向)世界中的对象。存在主义是和现象学解密联系在一起的,存在主义者认为任何意识都是对一个并非意识者的意识,意识的本质就是指向他者。对于“我”来说其他一切都是意识的产物,我们无论认识外部世界还是内部世界都是一个意识的指向性过程,我”仅仅是意识的主体,指向的客体便是“物”。即使我们在认识自己的时候,也是感到“他人”才反思到“自己”,此时的自己就是客体“物”
这就是个很神奇的理论。。。同时。。。也是存在主义的思想根基
他人是地狱
因为对于你来说,他人就是物。对于他人来说,你就是物。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就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把别人变成石头,别人把你变成石头,和自己把自己变成石头都是很可怕的。爱情也是如此,好的爱情不应该把对方紧紧抓在手里直到对方窒息死去。
克尔凯郭尔的人生阶段理论:
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
就是在说享乐、道德、信仰。
看到了一些人对宗教高于伦理表示质疑,认为亚伯拉罕在挥刀的瞬间,他就是作恶了。就算是上帝要求他这么做,他也应该拒绝。
我是这么认为的,我相信一种神性的存在,神不是指的某个个体,是一种本源的力量,一切的一切都是这个力量在推动。当上升到宗教阶段的时候道德便仅仅是作为人类的一种约束所存在,当神要求你这样做的时候你面临的不是选择道德不道德,是你根本就不能去选择,只能去遵循神的要求,遵循万物根本的规律。
不诚
萨特术语,指的自欺。人有真实性(先在的状况)和超越性(可能性)不诚的两种形式
1、设法把超越性瓦解成真实性(分为自身主体和另一主体)
2、试图把真实性瓦解成超越性
前者的一种情况就是在说“劳资这辈子就是这样了,爱咋咋地。”另一种情况就是讲“我妈让我如何如何,上什么学,选什么专业,工作,老婆,房子,孩子,一辈子就都让她规划好了”
后者就是指的不能正视自己的过去却又不努力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而把希望寄托在中500万彩票的人
本真
那些接受挑战,生活在关于他们状况真相之中的人,就是萨特说的“本真的”人
现代社会让人变得趋近于雷同,看的、想的、谈论的也都近乎相似。大众传媒代替人们去思考,党派代替人们的信仰,主义代替人们做出选择,这种时候拥有自由人格和独立思想的人会显得尤为珍贵。
尊重自由中的“自由”也是指的有限的自由,如萨特所说“自由是被迫的自由”以个人为中心的存在主义并不是肆无忌惮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起责任。
成为一个个体是我们必须承担并坚持、但也许永远不能实现的使命。我们要尽己所能的去活出最本真的自我,希望有一天能看到身边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生,彼此自由的把双手伸向那些与他信仰不同的人
————————————————————————————
本文对存在主义进行了片面的阐述,并避开了存在主义所有的悲观情绪,像那些为之生为之死的人敬礼
不要天真的认为存在主义就是一种积极向上选择自我的哲学,在选择的同时也要直视他黑暗的一面
生活 也是如此
————————————————————————————
《存在主义简论》读后感(四):存在主义简论内容概括
下面的内容主要概括了整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简论的摘要。
由于之前是按照主题进行阅读的,因此这种针对某一流派的论述体系还没怎么建立起来。希望从这本书开始能够有更多的纵向结构性知识。
——————————————————————————————————————————————————
1.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
大多数哲学话题,都已经被古希腊三基友涉及了,存在主义也同样。按克尔凯郭尔的理解,苏格拉底假设灵魂不朽,并在仅有假设的情况下选择相信并喝下毒芹汁,是“冒险超越理性的界限以便最圆满的过自己的生活”。而这种积极跨越个人不朽与理性选择鸿沟的行为,正体现了存在主义的价值取向,即“作为主体性的真理”。尽管尼采反对这种做法。
自实证主义发展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研究应局限于“可度量”(或“可知”)的范围。而情感与主观偏好不可度量,因而是不客观的。存在主义者对其的反驳则是借助于物理学海森堡测不准原则和波粒二象性来说明的,任何人类理性范围内的东西,都因为情感的接入而显得不那么精准。
所以存在主义者们会支持“时间就是本质”,因为他们相信存在,或者主体的感觉,本身影响着一切,根本没有什么客观性。存在主义因而变得个性化十足,与此同时ontology也包含着对于个体情感,比如畏,或者恶心的重视。可以说存在主义十分强调主观真理的价值。他们并不否认客观真理的价值(逻辑、科学推论)的价值,但他们质疑仅有客观真理难以真正触及内心深处的个人信仰。克尔凯郭尔说“客观的不确定性,紧陷于情感最为强烈的思想深处的一个占用过程,这就是真理,是一个现存的人所能获得的最高真理。”这就体现出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根本没有什么客观上正确的道路,只要你做出选择,那就是正确的。
当然,选择并非毫无标准。它包含着理智、意志、情感,等等,即克尔凯郭尔说的“激情”。同时这些选择又反作用于人生,成为价值评判的标准。人生本无价值标准可言,这些选择便成为了标准。
存在主义者的哲学方法论,则是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认为所有的意识都只能指向意识之外的他者,在反思中意识指向自身时也一样。意识的本质就是指向他者。也就是所谓的意向性原则。所有事物均经由意识投射成为我们的认知。认知的特征本身包含了观察者携带的信念,以及所谓对象化方法。(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方法的要点并不是通过发现原因去说明,而是通过描述本质或者可理解的范围让我们去审视。)同时胡塞尔认为应当悬置“是否存在”这个问题,因为这种怀疑论在现实世界中毫无效用。存在主义者对此的反驳则是,存在本身并不是一个可以完全还原的本质,完全的现象学还原是不可能的,因为存在者本身就影响了存在。
所谓的畏,也就是说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将可能从悬崖上跌落这一事实。这种意识让我们知道,我们有权作出任何选择,即使我们的选择并不一定成功。
2.成为一个个体
存在主义探讨的都是具体的特定情境下的特定个体。
克尔凯郭尔的三个生存阶段:
1.审美领域:直接性领域。追求的是一瞬间的愉悦。诱惑者约翰始乱终弃的故事。大多数人毕生都生活在审美领域。
2.伦理领域:要求性领域,并且要求是无限的,以至于个体总是无能为力。伦理领域有两个明确的特征,作为忏悔的过去和作为义务的未来。但存在主义根本不遵守伦理的游戏规则。只有跃迁或诡异之后才会起作用。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没有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我们同样要为此负责。生存就是选择,不再选择就不再有生存。这些选择可被理解为构建标准的选择。这些选择并非道德本身,但却构成了道德标准的基础。道德的明确特征就是道德规则的普遍性和非例外性。不道德的本质在于你要其他每个人都遵守规则,而唯独把你当做例外。因为这会让规则遵守者沦为规则破坏者实现目的的工具。
3.宗教领域:满足性领域。信仰的跃迁是进入宗教领域的前提,同时也是个体化的最高形式。苏格拉底选择死亡,背后抉择的原因依旧是伦理领域的观念。但宗教领域的行为超脱出了这一抉择。通过宗教领域的抉择,亚伯拉罕体验到了对自由的“畏”,他作出的选择超越了伦理,甚至超越了上帝,属于内心的笃信。因而这才是真正信仰的跃迁。尽管有时这种宗教般的,超越善恶的行事作风,总为传统道德观念所不容。
如果说审美阶段体现的是苦乐,伦理阶段体现的是善恶,那么宗教阶段体现的则是恩罪。克尔凯郭尔觉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三者的统一。
所以萨特会在他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那个处于抉择之中的青年军官,无论作出怎样的选择都是自由的,是创造的。
尼采
自由是存在的,但并非人人享有。
存在主义的基础在于生物学,在于生存的非理性本能和冲动。因而强力意志才是推动宇宙的力量,强力意志是驱动生物领域内不可抗拒的生命推动力。其最高表现在于,自由精神行使的自制力。这还优先于民众的宗教伦理。
自由意志的谬误在于,相信选择是我们做出赞同和否认的道德判断的基础。而实际上生理学和文化的力量才更重要。人并没有的选择权。
但随着上帝之死,人类夺取了上帝原有的特权。高尚的道德价值观和审美价值观在把人的生命变成艺术品的规划中融为一体。基督教伦理产生于奴隶-主人的权力结构,奴隶颠倒或者重新塑造了主人们的道德观。主任看做好的,努力就谴责为不好的,而主人觉得卑贱的东西却被奴隶视作谦卑、怜悯的美德。奴隶对于强力意志的运用十分隐蔽,从满了对生命的否定与怨恨。尼采做的是对自由精神宣扬的颠覆,从根本上再一次肯定了生命。
虽然我们拥有自己的宿命,但我们也应当积极的拥抱自己的命运。
3.人道主义:赞成或反对
萨特的这篇文章带有严重的康德语气:“我选择的时候,是在为一切人选择。”
萨特认为,存在主义把人置于其关注的中心和价值等级的顶点。终极的价值和我们努力的目标应该是增进个人的自由,即增进个人具体的选择的可能性。创造性自由不能因为其他的什么而被剥夺。而通过负责任的赞同或反对,我们体现出了自己的价值。
加缪也同意这种观点,我们渴求关爱我们的宇宙赋予的意义,结果却发现宇宙只是一个空洞的天空,这成了我们“畏”的源头。西西弗斯的意义在于他通过谨慎的选择,把“已然如此”变成了“如我所愿”。
海德格尔的《致人道主义的信》算作是对萨特演讲的回应。他强调了不应把传统人道主义中的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这样做低估了人。人的荣耀应当体现在其存在的特性。但他真正感兴趣的大概是存在论,而非形而上学。他认为存在主义者把注意力放在我们必死性的道德和心理层面,而不是揭示它存在意义的力量,这是一叶障目。
马赛尔:人类的明显特征是他们并不仅仅向海德格尔的存在敞开,也向进行理解和表现关切的上帝敞开。生存状态是一种恩典,我们应当对它抱有创造性的忠诚。
雅斯贝尔斯:哲学信仰不同于宗教信仰,也不同于无神论。其中超越性使我们自身生存最深的潜能所在,也是我们在界限境遇中的有限性体验,包括痛苦、内疚和死亡。这促使我们去关注无法概念化的生存维度。这就让我们有了超越性的可能。
梅洛庞蒂:总结了争论的问题:人类在物质和文化世界中的适当位置是什么?人类不只是物理、心理和社会力量的总和。这里的不只说的是我们的意识。我们凭借意识就能评估和回应这些力量。“我并不拥有我的身体,我就是我的身体”。
4.本真性
我们有很多不同的价值观和义务,但他们并非一系列有关的客观事实的逻辑结论。用休谟的话来说,如果没有先前引入另一个有关义务的论断,那么任何有关事实的论断都不能用来证明一个有关义务的论断。唯一可能的做法于是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承认我们现在全身心投入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
萨特认为本真性代含有道德价值,但海德格尔则不这么认为。也因此,萨特做了真诚与不诚的二元区分。
人的意识都是由前反省(也可称为领悟)和反省两个方面组成的。通过这个概念萨特把人类所有的行为都界定为拥有自我意识的行为。同时他有强调无意识会剥夺人存在的自由,而正是同一个意识同时存在这两种状态,使得人们无需借助于无意识,就能够自欺,也就是不诚。
“我们关于我们所是的一切时间化意识总是超过我们的所是,这使萨特能够宣称,无论我们可能是什么,我们都处于“尚未成为”的方式之中,正由于时间化意识引入我们生活之中的这个鸿沟促成了我们的自由,并为我们的责任奠定了基础。也就是那个著名的存在主义的“畏”的渊源,把我们对自由的不言明的意识看做纯粹可能性的可能性。” P217
我们对自由的“畏”激发了不诚。
不诚的两种形式,一种是设法将我们的超越性瓦解为我们的真实性。即否认我们在创造性和存在主义的意义上是自由的,或者让另一个主体来决定我们力图遵循的身份。第二种则是急切的想要贬低我们的过去,似乎我们是毫无现实性的纯粹可能性。
但事实上,我们根本的选择是对自我同一性的徒劳追求。对同一性的追求与我们并不具有同一性的意识相冲突。我们对理想的准讯本质上是一种对自由的“畏”非本真的逃离。“我们是被判自由的。”——萨特
所以从上面这个角度来看,存在主义只是一种生活的风格,而并不是判断的准则。人的偶然性就是本真性的体现。
5.社会思想
资产阶级文化:尼采与克尔凯郭尔的区别,克尔凯郭尔在于更关注内在生活,倡导对待贫民的人次的关注要甚于对引发社会革命行为的社会不公的关注。而尼采则觉得个体形成的关注要甚于社会转型的关注。对于课题的怜悯与仁慈反而贬损了客体的价值。
民族社会主义:二战带来的文化影响非常深远。雅斯贝尔斯《德国犯罪问题》区分的四种犯罪范畴:刑事犯罪(明确违反法律),政治犯罪(面对纳粹证券行动的政治绥靖政策),道德犯罪(在于一个人的伦理共同体进行对话时形成的个人良心的问题),形而上学犯罪(基于人类团结并导致共同责任,特别是对人们都意识到但并未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抵抗非正义的共同责任)。这第四种责任要求存在主义承担一种集体的责任,也要求一种社会良心。
萨特在解释这一问题时采用的进路是,只存在个体与个体间的真是关系。制度中的成员会被异化。
6.21世纪的存在主义
经验与语言,这主要是索绪尔和维特根斯坦带来的影响。
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拉康,阿尔都塞,罗兰巴尔特,福柯。
解释学,威廉狄尔泰,韦伯,伽达默尔。
责任伦理,德里达,莱维纳斯,利奥塔。
《存在主义简论》读后感(五):notes
(OneNote直接粘上来格式坏掉了)
五个论题:
1 存在(选择)先于本质(所是)。
2 时间具有本质:“尚未”“已经”“目前”在意义和价值上各不相同。
3 人道主义。关注人类个体在大众社会普遍要求浅薄和服从的社会经济压力下对身份和意义的追求。
4 自由/责任。我们总是“超过”我们自身。
5 伦理考量至高无上。关注我们去检验个人生活和社会的本真性。
一、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 Philosophy as a way of life
——与哲学本身一样古老。From classical scholar Pierre Hadot, existentialism is a return to the Stoics, an example of how 'Ancient' pholosophy can offer meaning to people's lives enven inour day.
苏格拉底,学说与生活的一致性。是“关注你自身”的哲学实践,作为行为方式而非抽象理论。
希腊化时期的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派哲学家,关注伦理,找出个人的生活方式。
“真理”的两种不同用途
在哲学史上,对自身的关注逐渐边缘化,交付到心理咨询等领域
存在主义可被试做这一观念的复兴,“被体验的真理”个人化的真理观。克尔凯郭尔将苏格拉底称作“作为主体性的真理”的范例,即个人基于其确信愿意拿生命来冒险。“重要的就是……
清晰性是不够的
实证主义哲学,坚持“客观的”即等同于可度量的和“与价值无涉的”,要从实验中抽出个体,获得纯粹非个人的观点。
萨特的回应:实验者就是实验体系的一部分,“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摄入原始即搅乱了原始,并非非此即彼的)
生活体验
个人化,重视一些感觉和情感——“畏”(焦虑;意识到一个人的自由是彻底的可能性);“恶心”(对生存偶然性的体验,一种“存在的现象”)
为之而死的真理
克尔凯郭尔对客观真理(客观反思)与主观真理(主观反思)的区分。将主观反思与真理看作是主体性。主体性的真理重在信仰的方式,而非内容。即,没有客观上正确的道路可供选择,而是在弄清选择和可能的结果之后,践行自己的选择并使之正确。
但并非盲目和毫无标准的选择,选择的本质是构建标准;“转意归主”决定性的不仅仅理智,也是意志和情感(克的“激情”),信仰的“盲目跃迁”、“转折点”(坠入爱河)等即是如此。凡是真正的选择就不可能完全凭理智做出;“基本的选择”,本身没有原则,而是确立原则,作为日后选择的依据。
介入的哲学与文学
存在主义详细阐释了一种社会良心和一种信仰,即美术和文学应该介入社会和政治。
如何介入?间接沟通,一种修辞行为,隐藏哲学家的作者身份,以生动意象诉诸个人感官反应,以悬置读者的怀疑使读者认同。
胡塞尔与现象学方法(?)
二、成为一个个体 Becoming an individual
——关于具体个体的哲学。Concret individual
'free organic individual' (Sartre) - accepting responsibility - 'become what you are' (Nietzsche)
o two beings, and no two situations, are really commensurable with each other.
To become aware of this fact is to undergo a sort of crisis.
- Gabriel Marcel(马塞尔)
现代社会使人远离个体主义而趋向墨守成规the pull in modern society is away from individualism and towards conformity [plebs by K群众; herd by N] 进入上流社会,举止得体,模仿他人所为the reference is to thinking, acting, dressing and so forth as 'they' do
人受制于时间性,故作为个体生存必须始终是动态和在进行中的,绝非是静态和已完成的。作为一个个体生存要依靠外部环境,因而包含着相当的危险。
尼采与克尔凯郭尔作为真正哲人的孤独思想家。
'He shall be the greatest who can be the loneliest, the most hidden, the most deviating, the human being beyond good and evil.'
K Either/Or; Stages on Life's Way theistic existentialism(有神论存在主义)
认为黑格尔Hegel所谓辨证dialectic调和了本是个体化的选择,将非此即彼either/or转换成两者都是both/and。
3 sphere of existence on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an individual
1 aesthetic: focus on the present and remains indifferent to the past as repentance or future as obligation except in a calculating manner geared to enhance the present. 唯美主义者不能做出使其成为自我的选择
Johannes the Seducer in Don Giovanni 享乐主义者,一堆矛盾的情绪、支离破碎的感官自我逃避选择的责任和重负。
2 ethical 道德的善恶
规则遵守者沦为规则破坏者实现其目的的工具
苏格拉底作为悲剧英雄,在判决不公时仍然遵守雅典法律,即并不认为自己在一般规则之上,still remain in the ethical
3 religious
人生的意义在于这三者的整合synthesis,正确坚持所珍爱的且能用来说明一切的理论;否则scepticism / nihilism.
强调个体化选择和非此即彼。
'God is dead.'
三、人道主义:赞成与反对 Humanism: for and against
萨特:终极价值和努力目标应该是增进个人自由,即增进个人选择的可能性。一方面不要为任何“更高的”价值牺牲创造性自由,另一方面这种自由的选择并非随意而为improvise,而是一种负责任的赞同或反对的决定the responsible decision to opt for or against freedom itself。
加缪Camus认为Sisyphus是幸福的,因他并未消极放弃而是仰仗谨慎的选择deliberate choice,因而超越了命运。C counsels that our only hope is to acknowledge that there is no ultimate hope. 如Stoics, limit our expectations in view of our mortability.
与无意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无意识理论掩盖了真正的自我反省(大概是将个体的缺点归咎于儿童经验和性渴望)。
一个具体的处于某种社会境遇的行动者又怎样的一种自由?
海德格尔的存在的意义
人不是“理性的动物”或“被赋予了语言的动物”(低估了人,以生产性productivity/utility定义人,易于导致某种技术社会);“人”的荣耀(或“此在”,意味着人的存在方式)就是他向存在敞开,不是通过理论认知,而是实际关切,“诗意的栖居dwell poetically”,而非实用主义pragmatically方式。The glory of 'man' (/what Heidergger calls Dasein, meaning the human way of being) is the openness to Being.
意识到和接受人的必死性(死亡作为上帝Death is God,索尔贝娄),使有限性具体化,而向存在敞开。必死性具有将我们分散在日常关切中的忙碌汇聚起来的力量,具有一种“人道主义的”意义。
有神论存在主义creative freedom (无神论)/fedelity(有神论)
认为人类向存在,同时也向上帝敞开。自由和生存都是一种恩典,应当充满爱心去回应。Gabriel Marcel 'creative fedelity' 并不拒斥任何终极希望,而在the nuances of human hope, which is tied to faithfulness and confidence in an Other's promise, but not to the calculable guarantee of some impersonal force. 即是,真正的希望不在我们自身,这种希望源于谦卑而非骄傲。
Karl Jaspers的哲学信仰philosophical faith概念 ,通过界限境遇limit situations中的有限性体验,包括愧疚、痛苦、死亡,促使我们关注一个无法概念化的生存维度,而接近超越性transcendence。超越性作为绝对他者obsolute Other,生存Existenz作为超越性的赐予。
The experience of contingency的看法 - 对有神论存在主义与无神论存在主义的区分
即,对我们的生存,应当看作为一个无需应对的无情事实a brute fact(萨特对树木的体体验是“一种基本和荒诞的存在”;或是应怀感恩之心而接受的馈赠(马塞尔体会到的一种奇妙的丰盈a marvellous superabandunce of being,一个古代柏拉图原则的印证an arresting instance of the Platonic principle,即善就像爱渴望被传播,就像美的体验渴望被分享the good tends to diffuse itself like a love that insist on being communicated or an experience of beauty that demands to be shared)。
四、本真性 Autenticity
本真性的选择似乎是一个道德抉择。
就萨特而言,故事的道德寓意即是,每一故事始终有其道德寓意,即我们每个人都要承认我们现在全心投入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勇于承认我们做出的定义自身的选择,使这些选择成为我们自己的选择,并通过承认我们所是'become what you are'而成为我们自己。体验有关我们自身,及有关我们作为人类所处状况真相的事情。
状况的真相the truth of our condition?类似于主观真理,重在“如何”而非“什么”;但又基于一个事实性真理之上。
事实基础the factual basis of authenticity?
eing-in-situation
境遇situation是真实性facticity(境遇中已知的事实,种族国际才能局限先前选择)和超越性transcendence(对境遇的接受方式,如何应对这个真实性)的混合。模糊性ambiguity,无法确切界定是社会经济条件还是本身态度;不能追求一种数学的精确。
绽出ekstatic的时间性 1真实性或沉沦thrownness的过去 2凸显或绽出'standing out'的未来 3淹没immersion在我们日常关怀中的现在。重在未来的维度(可能)-畏。因不管何种境遇,都蕴含着超越之可能。
不诚bad faith
双焦意识bifocal consciousness 每一个意识行为本身具有自我意识,意识到的比我们知道的多 - 我们没有借口'we are without excuse';自欺self-deception成为可能。
明证性evidence 基于可靠的明证性的信念是善的;反之基于不充分的明证性,则是不诚。
淹没在日常生活中,忽视对存在敞开,只是随波逐流,“沉沦”;即我们通常否认对境遇的责任,活在不诚中。这种自欺使我们对由我们实践支持的结构性不公视而不见。即一个人自发安排自己的生活,以选定非劝说性的(不充分)明证性,即是不诚the choice to be satisfied with non-persuasive evidence。例如,人们通常搜集与自己观念相似的证据,而意向性地忽视相悖的事实。
畏来自于真实性与超越性之间的张力 - 不诚设法否认其中一级,逃离张力带来的畏。
两种形式:
1 决定论形式 否认创造性自由,“我就这样”,麻木顺从命运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2 让另一主体来决定,“为他人而存在”
Existing authentically
1个体性individuality与本真性相互蕴含。
2可能性的未来维度先于真实性的过去维度。
3接受并体验偶然性
自由构成了存在主义者的终极价值,本真性为首要德行。虚无主义源于这样一种严肃精神的失败。存在主义选择的“内容”就是自由本身。通过彻底接受其彻底的偶然性和统一性的缺失,这种自由就会变得具体。并且,无论我现在是什么,我都以尚未成为的方式存在;并不局限于我现在是什么而是有意识地超越自己。
同时,个体真正自由还要求通过他人来拓展自身,个人在选择时要选择他人的自由。
Camus 'it may be shameful to be happy by oneself.'
五、一种经受磨练的个体主义?存在主义与社会思想 A chastened individualism? Existentialism and social thought
1关注行为,但并非忽视制度、传统(历史的积淀),强调应当能够说出责任方的名字。
2社会团体和制度如何能优于个体成员的本质而不消解其自由与责任。
六、21世纪的存在主义 Existentialism in 21st century
存在主义以想象的模式,具体的方式实现对抽象理念的理解。
四个领域
1梅洛-庞蒂“语言本身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作为存在主义者,强调自由的负责任的个体的作用
结构主义将语言看作符号的系统排列;语言符号并非用以“命名”而是在一组符号的成员之间做出区分,重要的是结构而非个体。使得以科学的方式把关注点集中在沟通的结构和密码上,而不陷入个体有意识的言谈行为的日常模糊性之中。但这也放弃了生存的、能赋予意义的个体。
2梅洛以“制度”替代结构,对个体的作用给予肯定。
客观、必然的结构的存在
理解和解释。假定知识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学习是不可能的“先见”),但解释学强调学习是可能的。“理解”另一个人的活动而非从因果关系角度来“说明”另一个人的活动(这会危害一个人的自由)。
1 尼采 所有知识都是解释,否认根本文本的存在。
2 海德格尔 前理解
3 萨特
4 雅思贝尔斯 解释学使我们接近促使行动者行动的意象和目的,而非“原因”
一种责任伦理a ethics of responsibility
在后现代主义世界中,继承而来的统一原则和绝对价值的崩溃in post-modern world, the inherited fragmentation of unifying principles and absolute values constitutes a particular challenge to ethical thoery and moral practice in any recognizable sense of those terms. To start with, the very noion of an ethical identity seems to assume what Dilthey called 'the connectedness of a life'. From Ancient times, moralists have insisted on consistency as an essential ingredient in a moral life. Authentic existence in the Heiddeggerian sense entails the overcoming of the 'dissipation' of our efforts in sheer busyness and idle curiosity. Both he and Satre look towards a resolute and sustaining project or 'Choice' to achieve this unity rather than taking refuge in some form of substantial identity. Each pholosopher conceives of the human being as a responsible individual.
正义justice这样的基本原则
莱维纳斯 面对面“我-他者”的非对称关系,我对他者负有绝对责任,但我并不指望他者以对等的方式回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