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书的读后感大全
《失落的书》是一本由[英] 斯图尔特·凯利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世界文学史的一种新阐释;可惜不喜欢译者的腔调和态度,有些令人读不下去
●挺好玩
●好喜欢。
●非常值得捧的书。失落的文学史也是值得考证的历史,还是一段充满悬疑的历程。
●在书店站着看完的
●那些读书人的小心思,如果这本那本书没有因为这个那个理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是不是我又可以多欣赏一些?
●书很漂亮
●这书为什么那么贵
●关于那些未写出及消失了的书 。我们的世界是如此脆弱,留存下来的东西也许并不是因为其伟大,而仅仅是得到命运的眷顾。
《失落的书》读后感(一):实话实说
这样的书
会在你心灵深处给你撼动
或许
或许
或许
或许
至少失落的书带给了我们感动
至少
失落的书是一本很好的书
对西方文学了解不够,本书中除了一部分作者在过去有所耳闻或者看过他们的代表作(仅仅是代表作),大部分名字对我来说非常陌生,而对那些带有一丝熟悉感的作者们,本书所列的皆是他们的全名,不禁让我怀疑:这是我以为的那个人吗?不管怎么说,以上种种在我和这本书产生共鸣过程中大大插了一脚。
当然其中不乏一些有意思的内容,作者把不同人物在一篇内容里串起来,或者前文中出现的人物在后来内容中再次出现,同一时期文学家们之间交往密切,有的惺惺相惜成为挚友,有的完全就是敌对关系,看到作者对古希腊时期的种种情节描述,不禁笑出声来。而对于书中那些陌生的名字,我也已经耐着性子一页页看下来,但就像对于陌生人我们不会去特别关注他们的日常八卦一样,这些作者对我而言是完全陌生的,对他们的生平和不幸兴趣并不大。
什么是永恒呢?我们这些后来者企图将过往一一封存,流传下去,但正是因为有失落,也才会更加珍惜现存的一切。
不管怎么说,我都是个不够格的文学爱好者,但还是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失落的书》读后感(三):另一个世界
似乎这本书的起源,来自作者的完美主义,对此我及我的朋友们深有同感。那种对某个作者的全集的渴望或者立志搜罗某系列的全部书籍的执念,都可以归结为那不可抑制的收集癖。
人类的贪念促使我们得到了一部分,就渴望更多。不能得到满足时那股意念就会化为深深的执着和不懈的追逐。所以可望而不可即和犹抱琵琶半遮面就把人心勾动得火烧火燎,欲罢不能。
上者对众生的看顾无非两种,守护和审判。就和我们对书籍做的一样。
我们所知道的,是有人希望我们知道的。我们不知道的,是有人不希望我们知道的。所以有焚书坑儒,所以有四库全书。被毁禁的远比被拯救的多得多。
就像亚历山大图书馆不曾被付之一炬,如果书籍们恢复它们本来的面目,我们今天,会生活在怎样的世界里。
历史不断地从我们的世界里剥离出无数事物。人类历史的进程无非是从土壤中不断地生长,剥离,附着。文明前进的路上不断出现浩如繁星的文字,它们流传,散落,绝处逢生,被收藏,被删改。终于有些突出重围,来到我们面前。
失落的书收集着在抗争中突围不能而烟消云散的书籍们。我们只闻其名而再不能见其形。作者淡然而幽默地为我们讲述这些书的生平世事,在文字的消遣中也透着一点无奈。
幸好,人类最不缺乏的就是想象。凭着传世的作者们和残存的书名,至少我们可以用想象,绘构出假设它们仍旧存在的另一个世界。
《失落的书》读后感(四):与毁灭抗争
一看标题封面出版社就知道是我喜欢的那类,翻译这样的书,想必也是开心的,只是做考证注解会比较辛苦。
看那些关于认识的人或知道的书的章节,有一种隐秘的快感,因为你知道这是一个宅人写给另一些宅人的insider jokes。只有够宅的人才会去追问:这世界上究竟有哪些我们想看却看不到的书?又要更宅的人,才会真的为了这个目的去钩沉索隐,捕风捉影,然后乐滋滋地写下来,和前面那些够宅的人分享。
书里当然还有很多的人我不认识——我对于西方文学是绝对的邪派初级弟子,以前几乎空白,到美国之后从Vonnegut入门,看的几乎都是美国当代小说,对于经典的了解十分有限,更莫说阅读了。然而这也不打紧,这里满是英国人板着脸搞笑的趣味,就算不认得也可以笑出声来。比方说,你知道埃斯库罗斯怎么死的吗?预言家说他将死于“天上来的一击”,所以他总是很小心下雨时不要站在树下,正所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结果有一天,有只老鹰抓了乌龟,照例找块岩石把乌龟扔下去砸碎了壳吃肉,却不小心看走了眼,把埃斯库罗斯的光头当作了岩石……作者接着说:“可怜的人被当场击毙,但历史没有告诉我们乌龟的命运如何。”
关于我对文字的挑剔,已经重复过很多次了,好像自己很拽,其实是真心烦恼,就像别人抱怨过的那样:“看书时这些细枝末节永远自动跳出来惹眼,我也很烦哪。”所以难得看到这样一本没有语言障碍的译书,简直感动得要流泪。更完美的是,里面的人名书名都附有英文原文。有一些细微的地方或者还可商榷,比方说182页把Cain译为凯恩,我想这里应该是圣经中的Cain吧。这事我也干过,后来红猪告诉我译作该隐大概更加符合习惯。(跑题一句,这本失落的《灵魂之旅》看起来简直太强大太诱人了!)还有“曾经有,或者说曾经被相信有,一个荷马”这样的句子,这个被字总归有些别扭。
后记里的许多话让我感动,只能抄在这里:“从纸草到CD,从手抄本到网页,人们凭借才华在斗争,不仅要为我们的文化寻求永恒的流传媒介,也要保住那些‘命悬一线’的遗产。这是一场不可能打赢的战争。”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生存?在试图保存使我们成为人的事物的过程中,我们证明了自己的人性。……有些事物并不会因为停止存在而失去内涵和意义。正如那些在生命消失后依然回荡着、引发着变化、影响着我们思想和感情的人类灵魂,我们的文明也是一样——那由数不清的失落的生命缔造的文明。我们绝望地与毁灭抗争,抗争的过程即是胜利。”
我觉得,这书很值得去买一本,读到脑子里与失忆斗争,放在书架上与白蚁斗争,斗争的过程即是胜利。
《失落的书》读后感(五):失落的文学史
似乎英国人的八卦历来是有传统的。从十八、十九世纪英国小说的出版量到如今大名鼎鼎的《太阳报》,从皇宫贵族的是非恩怨到黛安娜王妃因狗仔而不幸罹难。英国人民总是竭尽之能事,搜集可以供他们茶余饭后可大嚼特嚼的“口香糖”。所以当英国人斯图尔特•凯利在阅读中总是不忘记录“失落的书”、最后将这本有无穷“八卦”潜力的书呈现出来的时候,我们也就不会觉得这是个意外和偶然了。
今年上半年,北京三联书店为“嗜书瘾君子”们奉献了五道大菜。有“书痴”“书虫”,有“藏书的乐趣”,还有“无人读过的书”,但笔者首推这本《失落的书》,不仅因为她是“八卦”的集结,还因为她特别的学术价值。
如果举世闻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没有被付之一炬,如果秦始皇海纳百川没有焚书坑儒,如果日军没有全面轰炸商务印书馆,那些灰飞烟灭的历史尘埃要让我们重述多少文学史?世界文学该有怎样的扩充?文学批评领域会呈现怎样的“繁荣”?(你瞧,仅靠一对周氏兄弟,就可供文人学者吃上好几辈子了。)英国人忠实地记录下他在阅读过程中观察到的失落的书名,让这些已失去的作品与其他“偶然永恒”的文学同样享有不朽。
《失落的书》告诉我们一些我们没有看到且永远看不到的经典作品,它们可能毁于水火战争,可能因为写作灵感转瞬即逝,可能因为作者本人的吹毛求疵。有些遗失了,有些未完成。
我们再也无法知道曾经古希腊是否有比《俄狄浦斯王》更伟大更悲壮的作品;再也无法知道简•奥斯汀未完成的《桑底顿》中是否有比达西先生更为迷人的男主角;再也无法知道卡夫卡亲手毁掉的手稿中有多少惊世骇俗之作。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唯一确定以及肯定的是,这些作品“不幸”地失落,却让它们以及它们的主人拥有了“有幸”的地位。
柏拉图《会饮篇》庆功宴主人的原型、雅典人阿加松只有两句诗寸世:“艺术喜爱偶然,偶然喜爱艺术”,“即使诸神也无法改变过去”。仅此两句,流芳百世。我们也不必要像个没救儿的偏执狂,一心求全,“对完整和圆满有种近乎强迫性的需要”,因为很有可能,“失落的是一个天才,被找回的充满尴尬”。如作者所言,“失落的书使人有更完美的愿望,就像一个你从不敢开口邀请她跳舞的姑娘,因得不到而更显迷人,她的完美完全在想象中”。
其实,这本书是一种多功能的轻松读物,甚至可以充当一种另类的文学史,一种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你可以选择任何的阅读方式,顺着读,反着读,随便翻开一页即可阅读。尽管这是作者的处女作,但是他纵贯古今中外、游刃有余,他调侃着各位“大”家“小”家,毫不羞涩,我们几乎可以将其看作作家们别开生面的小传。
生活啊,总是给你一些,不给你一些。所以当我们看到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留给我们的只言片语时,已充盈着幸福感。我们无法确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时间无情的侵蚀,更多纸制书籍是否也会变成“失落的书”。因此,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当下偶然幸存至今的资源,而不要空泛谈论那些“遗失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