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劫地下铁》经典观后感集
《骑劫地下铁》是一部由约瑟夫·萨金特执导,沃尔特·马修 / 罗伯特·肖 / 马丁·鲍尔萨姆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骑劫地下铁》精选点评:
●和新版各有各的好,说的已经几乎是不同的故事了。
●对白幽默机智风趣,角色与角色之间都仿佛习惯那种半开玩笑的交谈方式,无论是下属对上司或者警对匪。
●又是一部容易被人忽略的杰作,商业片的情节,剧情片的思路,文艺片的人物刻画,标准的70年代电影,如同一曲轻快的蓝调爵士,时不时的带进美国导演最爱的冷幽默,演员的表现相当准确,尤其是结尾的那个开门一瞥的表情,乐了
●牛B的劫匪,SB的警察。 不过最牛的还是乘客中那位醉酒的大妈,无论多么凶险危急,全程酣睡不醒,泰然自若。等到风波过去,失控的地铁终于停下,大妈才醒来,开口就问:42街到了吗?
●the story is elegantly shown, but it has a predictable ending
●3.5星,放到今天也不会觉得落伍的娱乐片,而且台词写的比现在的娱乐片要幽默深意多了,结尾的包袱被后来不少娱乐片拿过去借鉴。这个版本中的坏蛋头子罗伯特.肖也要酷多了相比较之下新版中的屈伏塔就是一个跳梁小丑。。。PS昆汀落水狗中用颜色来代表名字的灵感是来自这部片子吗?!
●劫匪、警察、政客、工作人员、乘客,其实人物的刻画并不突出,而是以不同身份代表了被讽刺的各个阶级
●幽默搞笑,差不多就是喜剧片了,不过后程也还算紧张刺激,一个半小时左右也不拖沓,整个过程可以说简明利落。里面很多内容也被后来借鉴,比如一些笑点、劫匪用颜色称呼、识破逃走的劫匪等。
●难得是罗伯特·肖主演的一部作品,可惜角色繁杂,始终无法突出这一角色的性格。劫持车上人质勒索赎金的桥段俗套不要紧,年代相若的《新干线爆炸案》不也如此,但日本人为求刺激加入了爆炸的威吓,效果更佳。在《骗中骗》中,肖的表演被低估了,而本片中又没多少发挥空间,着实郁闷得很!
●I remember I scared of Underground when I was a boy...
《骑劫地下铁》观后感(一):很酷的一部老电影
虽然是生死一线的故事,但是这片子拍的没那么严肃。没有那种故意让你悬着一颗心的意思,叙述很平实,但是节奏感挺好。也没有那个人物有过份渲染,对人物个性的展现完全是通过故事发展实现的。有些角色就昙花一现但是却对故事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譬如那个潜伏到最后终于开了几枪却差点挂掉的一副嬉皮士打扮的警察。正方男一号有点面瘫,不过他最后从控制室冲到现场倒是有点让我意外的。反方男一超酷,最后结果自己的方式也特别。此外也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支线乱入,完全是围绕着主线展开。最后提一句,最后那一幕我提前猜到了,哈哈
《骑劫地下铁》观后感(二):经典犯罪
一部警察与罪犯周旋的猫鼠游戏: 一伙匪徒要洗劫纽约市的地下铁以18名乘客做人质, 威胁市政府在一小时内交一百万美元赎金, 否则再这之后的每一分钟杀掉一名人质. 地铁控制中心的警长与歹徒展开了斗智斗勇的游戏……
电影的人物刻画很成功, 例如马丁.巴尔塞姆饰演的格绿先生是个小心翼翼、爱打喷嚏的老头子; 罗伯特.肖饰演的蓝先生是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匪首; 沃尔特.马修饰演的是一个略带幽默且又直言快语的警sir.
整部电影的节奏非常快, 一开始就是由马丁.巴尔塞姆扮演的一个牛仔帽、大风衣的人物去地铁站坐地铁, 能明显的看出他的胡子是贴上去的. 地铁站里又出现了几个相同装扮的三个人-他的同伙. 他们在一开始就控制了地铁, 没有让你感觉到一点儿拖沓. 这种节奏感并不亚于现在的《落水狗》、《偷抢拐骗》等. 大概是70年代灾难片的盛行, 片中还有一场非常惊险的无人操控地铁戏, 截匪们都已跳下车, 唯有乘客还在车上, 地铁一路狂飙场面很刺激, 不由让人涅一把冷汗.
电影中也有不少冷幽默的地方,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片中警长带领日本人参观地下铁中心的一段和结尾段落. 一群日本地铁工作人员到纽约地铁控制中心参观, 警长带他们游览, 原本以为他们挺不懂英语, 甚至明目张胆的侮辱他们. 谁知道这帮日本人个个都会说英语而且还很流利. 这种情节在以后很多电影中都被借鉴过.
再一段就是电影的结尾, 不但幽默设计还很巧妙, 四名截匪死了仨,仅剩马丁.巴尔塞姆这个会开地铁的带着赃款逃了出去. 警方用排除法圈定了9名会开地铁的下岗员工逐一调查. 当他们进入马丁家时, 他正乐着"玩"钱呢, 被这突如其来的到访他赶紧把钱藏起来. 好不容易和警察送出门口, 一个喷嚏似乎让警察识破了什么…… 故事到此结束. 一处极为巧妙的包袱让观众去遐想他的最终结局.
《骑劫地下铁》观后感(三):没有答案的问题
前面的犯罪展开不错,中间的角逐亮点在于政客们的表演,一直到送钱开始就有点为合理性而失去戏剧性,谁开的枪也没交代,死了的特警连台词都不说,没体现出像亡命之徒的佣兵也莫名其妙把自己电死,到后面劫完地铁加三场戏找犯人就更是多余,不过在70年代前面的剧情组织算优秀了吧,缺点就是有很多有开头没结尾/突兀的地方:
1.地铁警被台词赋予了JohnMclane般的责任,却无为而终,只为了多一个展示的视角,而且一开始我也没看出来他哪里走不开。
2.有两次人物对话提出最终劫匪如何逃脱的疑问,在劫匪短暂停顿的情节中没有展示出警方任何人有疑问,这是一个绝好凸显主人公智慧的时刻(设置成‘众人皆醉我独醒’式的情节),却没有加以利用。
3.用极大地篇幅突出地铁失控的危机,最后却让他自己解决,如果安排个什么情节让一开始的地铁警/受歧视的女调度员发现,就能完成角色的结局,增强戏剧完整感。
4.车上的卧底警察加以如此多的(超过三次)铺垫,虽说在剧情上是拖住了劫匪,等到了主人公,居然一句台词都没有,人物十分扁平,和前面的包袱对比相当不平衡。
5.Garber的自己推翻又自己毫无理由再次相信的推理(车不能自己开),竟然是结局的解决关键,宁愿让旁人说理论,主角推翻。
不过也有很多线索/角色得到了解决(可都不是主角),如:
市长说自己不受欢迎——最后受了嘘声
车上醉酒老妇——露出酒瓶——“我们到42街了?”
总结一下剧情,
四个劫匪在不同的地铁站上车,劫持了一辆正在行驶的纽约地铁,正在带领奇怪的日本客人游览地铁控制室的地铁警探Garber恰好听到了劫持信息,虽然得知了地铁内有一名恰好休假的便衣特警,但为人质的安全,Garber和警察们还是答应劫匪提出的一个小时内筹齐一百万美元的要求,经过虚伪又愚昧的政客们几番斡旋,最终在杀死人质的最后一分钟筹齐了劫匪要求的赎金,于此同时,Garber通过劫匪中必有人会开地铁的推理锁定了其中一名劫匪应该是纽约地铁的离退职工,劫匪拿到赎金后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开启了电车,警察根据他们的目的地封锁了每个出入口,他们却用巧妙的装置让只有人质的电车向前开,自己在原地下了车,正当他们就要脱身时,其中一人却因和头目的矛盾被枪杀了,而留在电车上的便衣警察也跳了下来杀死了其中一个,地面上,正在赶去另一条件的Garber突然(?)灵光一现,又及时跑回了原地,救下了便衣警察,劫匪头目不愿投降,自己触碰铁轨自杀了,他们四人中只有一人成功从通风口逃离,可正当逃走的劫匪兀自开心时,Garber和搭档通过离职工名单上门排查,并通过和劫匪通话时一直听到打喷嚏为线索,抓住了最后一个劫匪。
可以看出,相比没有理由的结局戏,几名政客的对峙精彩多了。
《骑劫地下铁》观后感(四):The Taking of Pelham One Two Three
蓝先生为首的4名匪徒劫持了纽约的一辆地铁,向市长索要100万赎金,若一小时内要求得不到满足,便要一分钟杀一名人质……Pelham123是被劫地铁的编号,这是部紧张的警匪片,但它真正令人津津乐道之处在于它还是部讽刺喜剧片。我真是觉得当中好笑的地方太多了,它通过一场劫案,展示了当代都市(在城市濒临破产的大环境下)从官员警察到各色平民的种种情状,荒诞辛辣,和Robocop里的一些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处,还不像一些好莱坞电影有生硬拖泥带水的副线,我去要找找剧本,而导演很精妙的将命悬一线的紧张感和黑色幽默的轻松融合在了一起,完全没有违和感,我看过不少电影力图将这两种元素结合,但没有哪部像123这样不变味的将两者都发挥到极至。其中尤以对市长为首的官僚群进行了最强烈的讽刺,面对蓝先生100万美元的赎金,市长大叫:该死的,这市财政里根本拿不出100万这么多的钱!副市长回答他:没有别的办法了,你最好去掏空你那些瑞士银行账户中的一个。接着市长与幕僚讨论对策,他脑子里似乎只知道“民主“这个词,决策的标准在于怎么做能给他换来最多的选票,没有人在意车上有19个人将会丧命这件事。
落水狗中用颜色来命名匪徒的代号为众人所知,这个其实是从123里学的,4名劫匪分别叫蓝先生,棕先生,灰先生和绿先生,都是英语人名中本来就满常见的姓。曾是军人的蓝先生真是一流的犯罪分子,计划周密,思维敏捷,情绪沉稳,做事规矩严谨。在同地铁保卫负责人Garber的对话中,他聪明的没中任何言语的圈套,他的冷静和冷酷都让人不寒而栗。对非歹徒出身,而是前地铁驾驶员的年迈的绿先生,我总觉得他是特别照顾的,瞧着他身上还是有那么一点人情味的。和一般匪徒相比,他显得这么说呢——气质更高贵?汗,形容不来,该说是Robert Shaw魅力实在太大吧,像高级钟表一样的精巧冰冷华贵,一口英音实在漂亮,太喜欢他的演出了。作为蓝先生斗智对手的Garber由著名喜剧演员 Walter Matthau扮演,蓝先生身上是“英国气“的话,他就是十足的美国气了。蓝先生格子大衣白衬衣黑领结,Garber鲜亮的红黄格子衬衣加一条明黄领带,不拘小节,没什么工作激情,有美式的自我中心和平实,他以为来访的日本地铁官员不懂英语呢,直接叫他们monkey,不想人家慢条斯理,面带微笑的用英语和他道别(我听过日本人讲英语讲的最标准的,大概是在美亚洲人演的吧……),留了个一语双关的very exciting的评价,叫已经被劫持事件搞的焦头烂额的Garber呆掉(里面的日本人真的很fh哈)。我喜欢Garber的地方也许正在于他不是一个标准的美国英雄,美国是很美国,但不是英雄也不反英雄。他并不全能,交锋中蓝先生屡屡打击到他,而实际思考上又不真正落下风,在最后破了蓝先生的计划,可到全片结束,他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逮捕四人中的任何一人,整个设定很有意思,有血有肉,不落俗套。除了两位主角,其他角色也是各有特色,老念叨着死很小民心态的绿先生,上班看着报纸说自己很忙老蹦两句怪话的Garber副手Rico等等。还要必须一赞的是全片的配乐,jazz风格,扣人心弦中带着怪异的轻快神秘,超级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