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日长于百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一日长于百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13 19: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日长于百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日长于百年》是一本由(苏)钦基兹·艾特玛托夫著作,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88元,页数:3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日长于百年》精选点评:

  ●无处可逃…… !……

  ●不需要任何阐释,是艾特玛托夫的神之沉默,是文字给人类的终极关怀,从跨越时空的闪回到人类命运的最终选择,所有感受都只显得苍白,留给读者的唯有无尽的平静。“一日长于半年,拥抱无始无终”,请别哀叹命运,但请努力生存。

  ●一日长于百年,拥抱无止无终。

  ●小说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具有方向感的,横贯东西的铁路,在太平洋上的“均等号”,还有宇航员的代号,有的人在这个方向上被禁锢,有的人在迷茫,有的人在前进。【80年代的翻译水准可比现在高到不知道哪里去哩!】

  ●强烈的建议各位读一下~

  ●在蛮荒之地上演的温暖与挣扎。(看完想学冬不拉_(:з」∠)_)

  ●没大读懂…

  ●并行结构和嵌套故事比较有意思。斯坦们竟然不信东正教也是醉了……

  ●Life and death in the central asian steppe...

  ●曼库特的传说

  《一日长于百年》读后感(一):一日长于百年

  结构倒有些类似《查密莉雅》,都是以葬礼为主线,只不过在《查密莉雅》中是马的死亡,而此书则是卡赞加普的葬礼,叶吉盖在数十年的老友卡赞加普的丧事过程中回顾了他与卡赞加普的交往历程。但其篇幅明显超长,所以作者出色的把回忆、现在以及科幻故事结合起来,很是出色。   吉尔吉斯正是苏联航天基地,而吉尔吉斯居民却还基本停留在畜牧业,这种保守与先进的交织,但人性的本质却几乎一样,真是奇妙地异同结合。   卡赞加普的人生颇为“传奇”,在二战中被俘然后又越狱一直到南斯拉夫参加游击队。熟悉苏联情况的人便知道他的人生将会怎样(叶吉盖也有出身问题,不过因为是铁路员工免于入伍),在回忆部份有着相当的斯大林氛围。而在其丧礼上,科幻的内容又夹杂在内,无疑他无法进入墓地是因为美苏要紧急发射空间武器。   如果仅仅是控诉斯大林时期对卡赞加普们的清洗,那此书也不过是一部政治小说,而书中关于科幻的情结却揭示出这种问题可能是全人类的问题。对于正统的苏联人来说,卡赞加普显然是个异己分子,可是对于突然发现的外太空文明,以及外太空文明要求建立联系的请求,美苏政治不约而同采用了排斥行为,甚至拒绝两名宇宙员回归并加紧部署武器以应对,这真是非常的“荒诞”,但这仅仅是荒诞吗?不具有现实可能性吗?一日长于百年,可是百年的人的本性却没有改变。

  《一日长于百年》读后感(二):我仿佛从来没有听过记忆说话

  我仿佛从来没有听过记忆说话。

  伯格曼说自己从未理解过一部电影,只是经历过它们。相似的是,我从未理解过自己的记忆,而只是经历过他们。

  一个人从地面挣扎着露出头,而所有的记忆在地下盘根错节,犹如她所乘坐的一艘巨轮,飘摇在无名的巨大的海洋上;

  里面的房间太多,自己也找不到出口。

  戚小存说这本书是关于“记忆”这个词的。我读过这本书才发现,记忆本来不是一段一段的碎片,不是一天写一页的日记,而是杂糅着陈旧的传说、奇异的梦、痛哭过的雪地、大雨里辛酸的快乐、失去的朋友、骆驼,连在无尽漫游的一条去往坟地的路上;大脑不曾休息,记忆也从不间断,而是以一种奇妙的方式闪回、重现、自我生长、粉碎、再重重相叠。

  但人居然也有不能记忆的时候。

  曼库特试着回忆的时候,就会感到头皮被晒干的骆驼皮箍紧,被自己坚硬的头发反复刺入的痛苦。

  萨雷·奥捷卡人试着回忆的时候,就会看到在死去的母亲的坟墓上竖起的巨大的太空火箭发射场,而又模糊地想起唯一记得送葬经文的老叶吉盖。

  我试着回忆的时候

  一些人消失了

  一个民族面目模糊

  无数双脚在游荡

  很多人不笑

  传说紧紧缠绕

  人们生活不需要喘气

  我的记忆

  是我生长出来的巨大丑恶机器的部分灵魂

  哭起来和笑起来都很丑

  骆驼皮箍紧脑袋

  长城定义疆界

  民族说服个人

  太空的环状卫星 也只是阻断了一些声音

  《一日长于百年》读后感(三):沉重的岁月之流

  终于读完了《一日长于百年》,真好看。一页页翻过,被它精密的结构和深刻的主题逐渐吸引。小说在开篇介绍了主要人物和背景之后,就叙述了那个贯穿始终的传说——乃曼-阿纳寻找儿子曼库特的传说。这是一个剥夺人的记忆的残忍故事,而在整部小说中,剥夺人的记忆并不只有这一种方式。当小萨比特让被送到寄宿学校,远离父母身边的时候,从此他再也听不到古老的传说,只接受着一种灌输,仿佛洗脑。当阿布塔利普整夜不知疲倦地趴在窗台上,为自己孩子们写的那本回忆录被当作反动材料缴获,他本人也被捕,终因心碎而死的时候,从此孩子们再也不能知道自己的父亲曾经经历了什么,想要传给他们什么,他们能够继承什么。当一个民族的圣洁墓地——阿纳贝特将因为一个宇宙发射基地而被填平的时候,当没有人再能够清晰地讲出鲍兰雷-布兰内的传说的时候,当所有的年轻人都不再相信真主,不记得祷词的时候,记忆被集体剥夺了。一个曼库特,一个民族的曼库特。当中有一句话平凡但让我印象深刻:知道的东西倒不少,可是没有什么出息。这句话适用于萨比特让,同样也适用于所有被抽去了精神的人们。忽然,六年前的一个画面冲了出来。那是初一的历史课上,我们的老师在讲蒙古族迁徙的时候,神情肃穆地说了这样一番话:你们知道怎样让一个民族消失么。不是屠杀,而是彻底抹掉他们的历史和记忆。一个没有历史和记忆的民族,不是民族,永远是奴隶。当时本来喧闹的课堂一下子安静得可怕。不知道我的同学们还有多少人记得历史老师的那番话。但在我,这番话留下的印迹将永难磨灭。如果一切发生,到那个时候,恐怕也只有悲哀的杜年拜鸟,盘旋在空中嘶喊:你是谁的子孙?你叫什么名字?记起你的名字吧!你的父亲是杜年拜,杜年拜,杜年拜,杜年拜,杜年拜……

  我的祖国也经历过与苏联惊人相似的一个时期,可是到现在为止没有一部反映那个时代的作品可以像《一日长于百年》一样深刻。当我母亲这一辈人死去的时候,这段抹杀记忆的记忆,这段封存历史的历史,也终将慢慢被人遗忘在岁月风尘之后。

  《一日长于百年》读后感(四):人这一生

  《一日长于百年》是艾特玛托夫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其实并不长,只有三百多页。特意去买了82版译文,二手书,书页泛黄,裹挟着沧桑,书中文也是如此,读罢好像进入另一个时空,去到了漫漫的草原,经历了酷热的夏和冷冽的冬,听得到火车从东向西、从西向东的轰隆,旁观了一段历史。而这些只是一日,只是一支送葬队伍,只是一个铁路工的一生,只是一群人的素描,却又回溯到最久远的民族传说、沿途是二战前后的背景,空间上从地球到遥远银行系另一个有生命体的星球。不止一百年的悲喜历程。

  作者艾特玛托夫肯定是个特别悲悯的人,他怜惜脚下这片土地,怜惜普罗众生,怜惜劳作的牲畜,珍视和平;厌恶战争、厌恶权利、厌恶政治上的倾轧、厌恶人类的短视。如果地球之外还有生命体,该如何应对。这些自相残杀、相互隔绝的星球人能否统一,团结,以整个人类、整个地球的名义与‘’邻星“交往。而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不会,拥有决策权的两国决策者选择掩耳盗铃,不与另一星球接触,掩盖事实真相。人类自己的问题丛丛,怎么去迎接新的文明,建立沟通体系呢。

  主人公叶吉盖是一个参加过战争,经历过丧子之痛的人。战后,他离开故土咸海,为了生存来到了荒芜的小会让站成为一名铁路工人,并兢兢业业工作了四十多年。他在这个地方安家置业,与朋友交往,又痛失挚友,爱上不该爱的人,从开始的同情到后来的爱情,他本想不顾一切宣告这不道德的爱情,直到所爱的人不告而别。故事开始是一位老人去世,正是这位叫卡赞加普的老人把主人公带到这个花钱连狗都招不来的会让站,也只有这位老人和主人公在这个会让站工作了一辈子。老人的丧礼,主人公亲自操办,也就是在这个丧礼的一天里,以主人公的回忆让我们读者看到了活在主人公记忆里的那些人和事。

  人这一生,经历的多么多,又多么少啊。 人的产生是偶然的,又随着日月流水必然消逝。而在这生死之间的日日夜夜,那些爱与悲痛、笑与眼泪,欢聚与离别是多么璀璨的记忆,一生所经历的一切,这漫长的岁月又短到可以凝聚到告别的悼词里,凝聚到安葬的几分钟之内。

  《一日长于百年》读后感(五):《一日长一百年》读书报告

  (其实比较想写读后感,为了充当作业,低头。好吧,是我懒。)

  《一日长于百年》是艾特玛托夫所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围绕中心人物叶吉盖—苏联中亚荒漠地带一火车会让站工人展开。叶吉盖好友老养路工卡赞加普去世,叶吉盖在忙着操持丧事的一天回忆了自己同卡赞加普的交往,他自身、卡赞加普及其他一些人的坎坷生活。同时穿插了历史传说和科幻情节。一部小说的小说其蕴涵之丰富,令人惊叹。我想谈一谈自己从这本书中看到的一些东西。

  小说很多章节都出现过这样一段文字

  “在这个地方,列车不断的从东向西和从西向东的行驶……

  在这个地方,铁路两侧是辽阔无垠的荒原—萨雷奥捷卡,黄土草原的腹地。

  在这个地方,任何距离都以铁路为基准来计算,就像计算经纬度以格林威治子午线为起点一样……

  列车驶过这里,从东向西或从西向东……

  这段话因为它本身也因为它的重复让我印象极深。这是一段简单的环境描写,写的是故事发生地,那个处于荒漠中的小小的会让站。会让站是由交错的铁路构成的一个点,这个小小的会让站像是被淹没在广阔荒凉的大漠,可是经由铁路东西南北的纵深延展又像是可以联系到整个大陆甚至整个地球,并且通过火箭把联系上升到宇宙层面,给人一种空间的交错感,得到渺小与广阔荒凉与生机同时存在的复杂体验。这大概也是整个小说给我的感觉,写着很普通的人又有着很宏大深刻的东西。

  根据小说的大致结构,我想从历史传说(过去)现实描绘(当时)以及科幻情节(未来)三个方面谈一谈这部小说。

  历史传说

  书中主要提到两个历史传说,第一个是关于曼库特的,第二个则是民歌手赖马雷和白姬梅因为年龄差不被世人接受的悲伤爱情故事。

  很多喜欢在作品中写神话传说的作家们往往将神话与现实融合,而艾特马托夫却是那个特殊的存在,在他笔下神话与现实与未来有明显的界限,这种界限在我刚开始读小说的时候会觉得有些情节莫名其妙,历史传说刚开始我将它理解为一个中年人在回忆中讲讲自己民族古老的故事,科幻情节我就难以理解了,甚至一度觉得小说情节太过割裂,明明前面还写着现实的生活后面一下就接上了科幻故事,直到后来突然明白了曼库特的传说。其中曼库特的传说又是整个文章的线索,将历史当下和未来紧密的串连起来,这是一个关于记忆的故事,也是这本书让我思考最多的部分。

  传说中成为“曼库特”的儿子失去了他与生活所有的记忆,成为了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奴隶,母亲乃曼一阿纳为了唤醒儿子的记忆,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化为鸟儿,不停地对着儿子呼喊,以唤醒他对生活清醒的意识,“想一想,你是谁家的子弟你叫什么名字你的父亲叫杜年拜杜年拜”在神话传说中,儿子若拉曼是被残酷地带上了骆驼皮,剥夺了所有的记忆,传说的残忍实在让人不忍想象,“当他们强行剥夺你的记忆,当他们用生骆驼皮箍上你的脑袋,那慢慢干缩的皮箍,像钳子夹核桃一样,紧紧夹住你的头颅…”p124剥夺了记忆,对于本人是十分残忍的,不仅是忘记了自己的父亲,他在敌人的唆使下杀死自己母亲的时候更是让人同情。

  而现实中一些人如卡赞加普的儿子就是现实的曼库特,在环境的影响下更多是自主的失去记忆,对父亲感情淡漠市侩庸俗,而阿布塔利普因为政治原因受到迫害更类似于传说中的儿子若拉曼,让人同情,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后辈无疑也成了曼库特,在未来中被统治层直接决定的拒绝与林海人联系,隐藏比人类文明更为先进文明存在的行为无疑是让全人类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曼库特。

  这一传说现实分离的设置让人感受到作者这样的高明之处,割裂的感觉看似无关紧要的情节让我思考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因为我相信艾特马托夫不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写一些完全没必要的情节,所以这些看似割裂的情节推动我或者说推动读者去思考。在阅读中我一直带着困惑不断的思考寻求答案,最终也找到了我自认为还算合理的解释,这是我对作者十分佩服的地方。因为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明确界线让读者去去寻找其中的联系进而发现作者的安排是如此的精妙。

  第二个故事说的是唱诗人赖马雷和白姬梅的悲剧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因为年龄的差距等不能被族人理解,事实上赖马雷如第一个传说的儿子一样也是被迫丧失了理智,被捆住不能见白姬梅,这两个故事的悲剧其实都是由于人的狭隘造成的,反映了人性的丑恶面。同时这个故事也预示着之后叶吉盖和朋友寡妻的爱情结局,违背常规的不被世俗接受的爱情往往以悲剧收场。

  现实生活

  主要说了叶吉盖卡赞加普的苦难生活以及的不幸遭遇,叶吉盖、卡赞加普及阿布塔利普在小说里是正面人物,代表人性光辉的一面,卡赞加普帮助了困境中的叶吉盖夫妻,最后叶吉盖则成为卡赞加普的主要送葬人。叶吉盖帮助阿布塔利普夫妻建立新家,并一直对他们夫妻很照顾,他们三人之间朴实的友谊令人感动。

  卡赞加普真是个聪明人。好多可以回忆的事……然而叶吉盖突然十分清楚地,同时又极为痛苦的意识到,只能回忆卡赞加普了……p13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回忆一个自己新死去的挚友,作者写的十分感人,让人频频落泪。

  这三个人我主要想谈一谈阿布塔利普。阿布塔利普是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人物,虽然私人因素占一部分,但是他本就是位受人敬佩和喜爱的教师,善良淳厚,思想深邃。卫国战争时期,他应征入伍,在战场上不幸被俘。逃脱后又加入了南斯拉夫游击队,出生入死,屡建奇功,曾受到南斯拉夫政府的嘉奖。但是在个人崇拜盛行的时代,在失去理智、思想僵化的时代,他不断地受到他人和官僚机构的迫害,直至最后流落到一个偏僻荒凉的车站,这种情况下他们一家是凄惨的也是快乐的,下雨之前阿布塔利普和查莉巴就大步流星地穿过铁路赶回家了。现在他明白了。原来他们是想跟孩子们一起,全家在外面淋雨p147悲惨的生活里他们因为一场雨而快乐不已,然而颠沛流离来到一个偏远的车站当一名养路工人仍然没有逃过迫害。在会让站工作之余,他仿佛是想通过这种途径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在自己孩子们身上重新活下去p106,他开始给孩子们授课收集包括了乃曼一阿纳和赖马雷的传说在内的民间故事,并以《游击队笔记》为题,记录他在南斯拉夫的生活,希望孩子们长大后能够从中了解历史的真相,明白生活的真正意义。然而,阿布塔利普的日记,却被人们故意歪曲,他本人则成为了站长阿比洛夫、稽查员唐塞克巴耶夫等个人私欲的牺牲品。阿布塔利普的悲剧,与乃曼一阿纳的悲剧、赖马雷的悲剧一样,都是人性堕落的悲剧。正如叶利查罗夫对叶吉盖所指出的“这可能是一种病症,在某个历史阶段人们患的一种传染病。也可能这种恶习是起初就潜伏在人的心中的—是一种嫉妒心,一种使人的心灵渐趋空虚,使之变得残忍的嫉妒心吧”(这句话在原书中没有注意到,摘自知网论文,很符合我国某时期的状态,当然任何时期都有这样的)之前的步步紧逼让教师夫妻不得不成为养路工人是政治成分偏多的话,最后阿布塔利普之死最直接的原因则是人丑恶的嫉妒心,正是这种由于嫉妒而形成的仇恨的心导致了阿布塔利普的死,因为自己的才华不及他人就中伤他人致人于死地,唐塞克巴耶夫的心实在是散发着恶臭令人作呕。

  小说中的两位主要女性都是勤劳善良普通人。

  乌库芭拉,很普通的劳动妇女,虽然不能苛求但不得不说她有着属于她自己身份的固有缺点,但是她勤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比很多男人更能承受苦难,在丈夫受伤的时候做着男人做都吃力的体力活,对丈夫死心塌地。查莉巴相比乌库芭拉相貌上更有优势,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的女人,她最让我敬佩的是在了解丈夫政治情况的条件下毅然决然离开家庭跟随自己的丈夫,以及后来叶吉盖爱上她后又悄悄离开,她们两人都是很普通但又无比优秀的女人。

  卡拉纳尔,这只骆驼和其中的主要人物一样让人印象深刻,他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更像是一个充满野性与力量的人,而不是依附于人,他有名有姓,独立思考、独立行动,渴望依本性生活,艾特马托夫花了很多笔墨来写卡拉纳尔。对待这些动物就象对待书中的人物一样,赋予它们多重复杂的性格,使其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独特的含义。

  我认为叶吉盖和骆驼王有相似之处,他们都强健有力,生的健壮也算得上英俊,关于叶吉盖的爱情,他与妻子的感情更多的是亲情,他们相依为命同甘共苦,一起努力的活着还养育了自己的孩子,而他对查莉巴的感情则更多是爱欲,查莉巴一家淋雨他的视线就关注在查莉巴身上,让人看出他内心的欲望,叶吉盖对查莉巴产生爱欲很容易理解,通过小说的描写我们可以得出查莉巴相貌不错(至少与乌库芭拉相比),同时她是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女性也会让叶吉盖崇拜,丈夫遭受厄运更是增加了叶吉盖的怜惜之情。在写叶吉盖对查莉巴爱欲一步步显现的同时花大量笔墨写了骆驼王的情欲放纵,卡拉纳尔的放纵和叶吉盖欲望的显现是类似的又是不同的,他们都是本性的显现。叶吉盖对查莉巴这样一个女性产生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们的爱情在道德上又是不被允许的。人会有很多欲望,但是人毕竟不是动物,不能真的随心所欲而是要受心中道德律令的约束,当然叶吉盖能够守住道德底线有很大程度上则是因为查莉巴自尊自爱,她没有因为自己孤苦无依独自拉扯孩子就想委身叶吉盖来减轻自己的负担增加她人的痛苦,而是选择悄悄离去,给彼此一个体面,难以想象叶吉盖和在一起的话乌库芭拉该如何面对。也难以想象查莉巴在无依无靠的情况下下决心离开一个自己已经熟悉的地方有多艰辛又有坚强。

  未来

  前面有说过读小说的时候刚开始最难接受的就是有些章节写着写着突然转到科幻情节然后又接着写回忆,但是从一开始小说的环境描述带给我的陌生感以及科幻感让我非常喜欢。拒绝与林海人接触,将人们置于未来曼库特的位置,事实上与前面的曼库特传说类似只是更换了时间,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小说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就是人类有着致命的缺陷,一直在重复从前的错误造成一个又一个新的悲剧。

  最后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说中提到的一种鱼—金麦克莱鱼,这条乌库芭拉怀孕时梦中的鱼给我不一样的感受,这一带有象征性的金色的鱼给人很梦幻的感觉,相比书中其他传说的残忍和悲剧意义,金麦克莱鱼则很特殊,显得圣洁、梦幻,充满希望,让人联想到想到《白轮船》中的长角鹿妈妈,代表着自然、希望和美好,与小说主体上写的坎坷人生和悲剧经历不同,给人以心理的安慰,希望与力量。

  看完整本小说思考很多收获很多,给我和《白轮船》不一样的震撼,《白轮船》用纯净的语言写残酷的故事,这本小说则是用最朴实的语言写着平凡而残酷的故事,平实中给人震撼,最震撼的还是作者对小说情节的安排,一天的时间穿插着一个人对自身对朋友几十年的生活回忆,还有那些古老的传说,空间上从小小的会让站到荒漠到苏联到地球,甚至最后超越地球站到一个宇宙的高度对个人对民族对整个人类的思索,实在是让人惊叹!小说内涵丰富主题深刻,我只能选择自认为最重要的情节来写一写自己的浅见,人性有太多缺陷,历史的悲剧总在重演,然而最普通的人们也坚守着自己的品格,怀着那点希望,向前走着。

  小说版本信息

  新华出版社1985.5北京第一版

  张会森宗玉才王育伦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