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唳华亭:珍藏版读后感1000字
《鹤唳华亭:珍藏版》是一本由雪满梁园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页数:5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鹤唳华亭:珍藏版》精选点评:
●熬夜看完了鹤唳华亭 被震撼了 太悲凉了 仅仅说了感觉2.3个事件就没了 很喜欢这种话不说满的语言 感觉这才是真正的宫廷啊 太子最后自杀那里我真的懂了 那份大义 这本小说的价值观实在是太高了
●文字优美, 令人卷不释手。
●感觉没有电视剧好看啊,没啥故事内容。
●文字是真的厉害,我这种古文底子不好的人有些地方读起来超费劲
●这大概是可以期许的最好的结局了
●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
●皇太子确是个"清洁、正直、刚强,小怯而又大勇"的人,但确实喜欢不来这样的性情。还有,作者的文字功底和文学积累真的令人叹为观止。
●时隔五年,第三次读这本书了,文笔上的震撼不如从前甚至有些倦误刻意的秀文笔,但是还是很喜欢这本书。此消彼长、浮浮沉沉才是权谋,一往无前、杀神斩佛那是杰克苏,鹤唳华亭真的很好,定权有理想、有渴望、有无奈、有愧疚,最终有舍得,还有毕生所待,这才是一个太子吧。 有句话印象很深刻。君王不会因为失去民心而失去天下,君王会因为失去天下而失去民心。
●看完电视剧来看的小说,发现小说格局更宏大,主题更凸显,人物性格更立体,内心更饱满。很久没有因为看完一本书心中久久意难平,放不下。这大概就是《鹤唳华亭》之别于其他小说的地方吧。
●作者的文学素养真的太高了,字里行间的引经据典也凸显出了高超的写作水平,但似乎有些用力过猛,以至于让人觉得形式大于内容,可读性不强,甚至产生疲惫感
《鹤唳华亭:珍藏版》读后感(一):味同嚼蜡
文笔过于生硬,跟“文字优美,辞藻华丽”绝不沾边。法律的研究生写出来的可以理解,有很多掉书袋的嫌疑,结合了很多刑法的古代术语,凸显生僻字,其实显得过于突兀和生硬。情节太过冗长,很多感慨云云,也没有太深刻。
着急网上买了回来,看完2天就后悔了。主要是剧版更新太慢。情节太过混乱,人物形象不够饱满立体,实在欠缺火候!
《鹤唳华亭:珍藏版》读后感(二):美则美矣
这是我到目前为止,读过的文字最美的一本古言小说,四分都是给文字的。
作为一个理科生,作者的中国古文学知识让我惊叹,竟然有那么多的我不认识的饱含深意的字。
起初是因为鹤唳华亭这部电视剧,忽然对小说有了兴趣,于某次上厕所期间自微信读书中翻出了这本书,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后来自觉如此有玷污此书之嫌,恭敬的买回了实体本,定于每日睡前观读,妄欲以此举将美好的文字和意境带入梦中,以修身养德。但后来发现,离开了微信读书中各位书友的详尽注释,以我浅陋近乎于无的古文学知识,要勉强顺利的读通每一章,实在是勉强,因而从买回实体书至读完全本,竟迁延近两月。
与其说是一本古言权谋小说,不如说作者在以文字为颜料,画了一幅精美的工笔画。文章中多处情节、人物、场景都对仗工整。每个人物的死都如同精心安排却又刻意的抹去雕琢的痕迹,在纸上留下有限而耀眼的一抹亮色,笔者冷静残忍的勾画让每一笔色彩都不多不少,不偏不倚。
但是,这实在不能算是一本合格的古言权谋小说。过于冗繁的心理描写冲淡了情节的连贯性,感觉要提起十二分的精神,才能在艰难的拨开深拗字句后描摹的一幅幅画卷,理顺一幕幕心理活动的因果,继续往下读。那样的感觉,竟有七八分像很多年前预习语文课本上的古文章节时的感受,读到中途已有些忘记前一段讲了什么,只记得自己在读,并且还要继续读下去。
是幅好画,但不是本好书。
文中男主角定权的人生逻辑是我无法理解的。
皇太子定权,以他的绝顶聪明,怎会不知只要自己在其位一天,朝局就一日不得安稳,忠于他的人会为了他舍身就义,甚或屠戮他人;他的对手会因为觊觎他的太子位而不惜玉石俱焚,搅乱本就已经是浑水的局势。如果不放心把皇位交付于他的几个兄弟,那为何不一争到底?如果只是不想因自己而使生民受难,那为何不从一开始就不争?为何要在卢世瑜、张陆正、王慎、顾思林、许昌平都因他而死之后,顾逢恩已为他铺就兵谏上位的康庄大道之后,在已经有无数生民因他而枉死之后,决定束手就擒,怀着我不曾负天下人的自我满足感自尽。
何曾不负天下人,不过是爱你的那些天下人都已为你而死了。
《鹤唳华亭:珍藏版》读后感(三):那些难怀之言,如悠悠旧梦
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既然殿下戏言,妾也便随口乱说了。妾长到这么大,将炎凉,颠破,饥寒,冷眼,憎会,爱别,种种苦病之事,皆已历遍。不幸又多读过两本书,生就些机巧心思,膏火自煎,为人所用,落此樊笼,身不从已。所挂念者,唯有母亲生养之恩,不敢自专,所以挣扎为生;此时妆金佩玉,食甘饮醪,只当成意外;他日赭衣裹体,三木加身,才视作本分。故以,妾心无所惧,更谈不上什么虚名拖累的言语。”
“你真的姓顾么?你真的叫阿宝么?”阿宝脸色一白,方欲说话,便听定权喃喃道:“不要说出来,说出来了,我也许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
如果那眼泪,既无关乎欢喜,也无关乎悲哀,无关感奋也无关惊惧,那么它究竟是缘何而来?从那黝黑眼眸中淌出的泪水,却与那眼眸的主人没有半分瓜葛,就这么缘着那下颌的弧线,悄然跌落到了少年的衣袖上,然后不知所踪。
“纵赤足蹈踏泥犁中,受刀斧锯,烈焰焚,亦不算全身俱入地府。总留得一双眼睛,尚可望见人间的。”
定权回首挑眉再看了一眼画中观音,嘲笑她道:“想必娘子也知,佛法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观自在观一切众生像,他既观得水月,便观不得风月?” 她对他的怜悯,就像怜悯自己的经历;而对他的厌恨,亦如同厌恨自己的今生。
皇帝一叹道:“你都听到了什么?”
定权道:“有些话,臣不齿言;有些话,臣不忍言;有些话,臣不敢言。除去了这些,臣无话可说。” 一夜未眠的皇帝疲惫问道:“那么你呢,在你的东宫,你都梦到了些什么?”
定权答道:“臣,正梦、噩梦、思梦、寤梦、惧梦,独无喜梦。”
皇帝笑了笑,似乎微感兴趣的接着发问:“那么梦醒呢?”
定权抬起了头,直视天颜,回答道:“醒时有故、有为、有得、有丧、有哀、有生、有死,独没有乐。”
至宝必有瑕秽,此语原来未非。这座江山并不完美,它的瑕秽,就来自这轮残酷的红月,以及肉食者的无耻,和它所养育的人民的深沉苦难。它并非从来慷慨,它的怒目的面孔也可如此狰狞。 那卷水月观音之后的画心——“青山绿水,工笔翎毛。翠色氤氲的高山大川前,两只白鹤,一顾一望,正一同振翅飞上青色的广阔长天。画无落款,只是两个字,世人以为失传的,镂云裁月,屈铁断金的金错刀:可待。”
经过某处,他忽然再度想起,这个位置,大概曾经种过一丛胡枝子,那是一种以风度取胜的袅娜秋花,有着柔弱的枝条,娴静的花朵和隐藏的坚贞的刺,有一次自己无意从这里经过,曾经为它所牵扯,也曾经为它所误伤。
“已向季春。感慕兼伤。情不自任。奈何奈何。”
“今日别后。愿与君生生世世,永不再晤。”
《鹤唳华亭:珍藏版》读后感(四):无憾无悔恐是最高理想 有憾无悔才是人间正道
鹤唳华亭:珍藏版8.7雪满梁园 / 2019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转眼上下两册已读完。我是因剧意犹未尽而来,本想填补删减的遗憾,没想到却增添了更深的遗憾。
在表现形式、立意、人物塑造等方面,书与剧是不太一样的。文字本身就是留白的,画面是按照每个读者自己的认知和意愿生成在脑中,但剧不是,剧是从种小麦开始到揉面烹饪摆盘都完成了再端到你面前来,你观赏它的色彩距离,品尝它的程度风味,再吧嘴顿足称真香。就我个人而言,是喜爱作者的文笔的,她笔下的战争令我沉痛窒息,而配着悲壮乐章厮杀的狰狞面孔是我通常会按快进的画面。她的用典比今,她对残阳、弓月以及一砖一瓦的描绘融合那时人物的身与情,都让我沉浸在文字之美古典之美中。有人说这文笔无用我是不赞同的,它的价值就在于帮助读者成就美的感知,当然每个人的经历认知偏好是不同的,自然对事物以及美感知的媒介也不同,所以get不到属正常、不喜欢属正常但就此否认事物本身的价值是不对的,“不要因为自己没有胃口而责怪食物”。
再说立意与人物塑造。在萧定权陆文昔等人物闯入我的世界后我会思考,人到底怎样才能不活成一个悲剧?究竟什么是悲剧?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一个人自杀肯定是悲剧,这让我反思,那他杀呢?好像也挺惨的也是悲剧吧。那寿终正寝儿孙满堂腰缠万贯呢?也许父不父子不子,儿子争家产,父亲念小三,临了身上的被子千斤般重却只能干瞪眼。就像皇帝萧鉴,他似乎是最后的赢家,外无将无相,内无妻无子,千秋万岁,独上天宫了吗?是了,这样看来没人能活成喜剧,是因为喜与悲是对立统一的,人没法活成完美的喜剧也不见得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又或者喜与悲不过是心中执念,你心中欢喜便是喜,心中悲愤便是悲。这时我们不得不感叹哲学的力量,无论辩证唯物还是形而上学唯心,都不是虚无缥缈的高谈阔论,而是实实在在防止人类轻易自杀的自圆其说。“人都是要死的,可在这之前不还得活着吗?”
皇帝有术,萧定权有道,陆文昔有念。每个人都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有着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无法割裂的血缘纽带,每个人都被环境裹挟着推搡着走向岁月尽头,他们的只言片语、喜怒哀乐与权衡抉择虽有遗憾但都有理可寻且情有可原。正因如此这人物这故事我是相信并为之动容感叹的。
皇帝为夫为父都不合格,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顶上位者他打了最漂亮的仗,他赢得了最高最稳固的权利。他的无情刺伤了身边所有人但同时也是他最好的武器。这就是他的选择。他有遗憾吗?有,他也会在夜深时捧着卿卿的画像哭嚷,也会猛然发现萧定权才是最像自己的儿子,但他后悔了吗?不,再来一次他还会选择君王之术,因为他就是君王。
而萧定权和他父亲有相似之处却不完全一样,作为储君他既是天下的君王又是君父的臣,他的身上有君王之武器也有人之常情。为子他渴求父亲疼爱、为夫他诚携妻子齐眉、为君王他有对权利的嗜也有对万民的怜,还有作为儒道书生的气节,他敏感又多疑,多情又无情。他是一个矛盾体,带着无限的纠结与可能,他终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活成他想要的样子,成为他想成为的人,有着他该有的遗憾。萧定权是格外珍惜情谊的,尤其是亲情。母亲、舅舅、表哥、太子妃还有惨绿少年,都是萧定权拼命守护却又痛失的。然从对顾阿宝的试探惩戒、对蔻珠的前后对待、对周循王慎陈谨等常侍的故作姿态与怒斥依然可以看出他有着上位者的无常乖戾。他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不完美的带有遗憾的人。随手推翻在塌的宫人、意外来又匆匆离的阿元是令我记忆格外深刻且难过的,尤其是阿元。萧定权的冷漠来源于他的原生家庭,他的父亲如何对待他,他便习惯性的对待自己的孩子。作为旁观者我是悲愤的,想揪着他问问,既然你深受其苦又为何要让悲剧重演?但我知道这符合现实,哪怕当今社会,也是大多如此。在棍棒下长大的人多半也强横专制,在冷漠中成长的人也难懂得关怀,皇帝说的对,是报应,是一代又一代的恶性循环。战乱中遍野的万民尸骸与阿元,可能就是萧定权最大的遗憾吧。当然,还有同陆文昔的相识相知却终难相守。
陆文昔实则是另一个萧定权。
【还没写完,先睡一觉,明天再接着写】
总之,这个故事就在这儿,那些人物就在其中,作者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叙述了它。我就那样翻开了它,走进了它,认识了它。它不是一路过关斩将的爽文,也没有填补现实遗憾的虚假结局,它就是它,它是成立的,因为它合理。这世界的多姿多彩离不开各式各样的人各式各样的作者,创造各式各样的作品和人物角色。也许你不理解但还请包容吧。
所以遗憾其实是家常便饭吧,每一个抉择都会有遗憾,遗憾如果选择了另一种可能性也许会有另一种结果,可后悔否?否,因为如果再来一次还是会这样选择啊。
无憾无悔恐是最高理想,有憾无悔才是人间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