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受戒》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受戒》读后感100字

2020-10-18 13: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受戒》读后感100字

  《受戒》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01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受戒》精选点评:

  ●汪曾祺写得好,不仅是人物好,而且有浓郁的年代和地域底色。 当然最好的还是他不疾不徐的讲述。不管有多少苦难,都被他的心意化解掉了。受戒、大淖记事、羊舍一夕又、岁寒三友、黄油烙饼值得一读再读。 人生还是值得的。

  ●怎么说呢,好是好的,但是喜不喜欢又是另外一回事。

  ●读惯了第三人称,读第一人称有点别扭 汪曾祺老来写的那几篇,清淡却令人慰藉 《岁寒三友》《茶干》

  ●大概有一半已读过

  ●今年我二十五岁,一种荒唐继续荒唐的年龄。

  ●《受戒》和《大淖记事》是我读到过的,最好的中国短篇小说......汪曾祺比沈从文厉害太多。

  ●应该好几篇都是民国黄金十年的故事,很好看,读着舒服,像是回到那个不着急还有人情味的社会。有两篇感觉文笔很不一样,不知道怎么回事

  ●最喜欢的还是“大淖记事”和“受戒”。

  ●一碗白粥,米是有米香的,煮得好的时候浓稠合宜,口感刚好。又比如说一砖豆腐,豆腐在我看来是中国人食物美学的巅峰,那叫大味至淡。汪曾祺的文字里就有一种类似豆腐的美学。

  ●汪先生的小说没有华丽的词语,但无论写人状物。用语简洁、准确,每个句子都精巧,意味深长。比之前读过的随笔和散文,这本短篇小说集每一篇都堪称经典。

  《受戒》读后感(一):苦乐都从容,悲喜都达观

  

读完《受戒》,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爱汪老。

汪老这个人,给我一个很深刻的映像,那就是,他的心态很好。不管是对人对事,不论是苦是乐,他都很淡然。这份淡然推己及人,因此在是非上他没有大的批判。对各色人物的那种讽刺意味比老舍先生的还要淡一些,几乎对任何人的所作所为,他都觉得可以接受。正如他的姓氏“汪”,像水一样能容纳。

整本小说集看下来,最让我震动的其实是一段很简单的描写。在《皮凤三楦房子》这篇里,高大头在浩劫里遭到了很多的批判和苦难,但是十年结束,汪老这样写他:“除了皮肉吃了一点苦,高大头在这场开玩笑似的浩劫中没有多大损失。他没有什么抱怨,对谁也不记仇”,很难形容我看到这段话后的那种心情,本来是为他生气的,但他自己居然不气。重点是在一家四口九平米的房子里,他还不忘种花。这种从容和淡然让人肃然起敬,然而他并不觉得这有多值得表扬的,日子很往常一样过,苦乐不过都是经历。然而拥有这样好的心态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太难了,所以这汪老字里行间的达观,可以让很多人一直一直喜欢。

  《受戒》读后感(二):月亮般的文字

  #纪念汪老诞辰100周年#

  找来《受戒》这本小说集,挑战心无旁骛3小时读完。

  汪老散文很出名,第一次系统读他的小说集。我读的过程中顺着感觉不时写下一些词语,它们包括朴实、真诚、冲淡、声音感(生活)、亲近感、风俗、地方话(语境),此外还顺手写下“纪录片旁白”,意思是读来有种纪录片旁白的感觉。

  这本小说集几乎都是取材于生活,或者说几乎是在记录生活。有些看似客观陈述,无甚评价,但也会有一些一笔带过的隐形评价。如《大淖记事》中简单一句“街里的人说这里“风气不好”。到底是哪里的风气更好一些呢?难说。”

  最令我惊喜和感动的是汪老的语言风格,好几处我忍不住写下“妙!!!”或者“妙绝!”《大淖记事》里对巧云和十一子的描写,我读到的时候心里一酥,怎么会有这么恬淡又沁脾的文字。

  如:都到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

  如十一子被保安队一通毒打只剩下一丝悠悠的气时,要按着土方子要喝尿碱汤救命,奈何十一子牙关咬得紧,巧云唤他。

  此处写到:“十一子微微听见一点声音,他睁了睁眼。巧云把一碗尿碱汤灌进了十一子的喉咙。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

  读到这里时几乎立刻落泪的感动和惊喜,为着干净的感情,为这纯粹的语言。

  再如《受戒》里的小英子与明海,小英子真是一个活泼、天真、善良的女孩子,璞玉一般。

  汪老写:

  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

  “好,不当。”

  “你也不要当沙弥!”

  “好,不当。”

  多简单的对话啊,但该写的都写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用小说里的话作结吧:

  “月亮真好啊!”

  汪老文字宛如月亮

  月亮真好啊。

  ——纪念汪曾祺先生诞辰100周年

  《受戒》读后感(三):我与受戒相见欢

  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合集《受戒》断断续续慢慢咬文嚼字地读完了,好像在70、80年代里兜了一个小圈。那个年代的江南水乡被汪老写出来像幅画似得,直观准确的呈现在你眼前。

  「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顶上去了。」

  在这样的景色里用笔写出人在时代中的苦,在时代中的颠沛流离,在时代中的买卖兴亡。各行各业自己的故事,往好往坏,在人性、感情、岁月里,他们生长发芽抽枝。

  《羊舍一夕又》写了四个孩子,小吕辞学在果园工作供养家人,工作勤奋努力又快乐最大的愿望是托黄技师上北京买回一把上等的角柄嫁接刀。老九本是放羊的羊倌,家里人为他设法找了份工作进炼钢厂去做学徒,在那个落后就要挨打的年代中能去炼钢以工业报国是件非常光荣的事情了。

  摘录文中非常喜欢的一段放此:「这些,苦热、苦渴、风雨、冷雹,将和那些蓝天、白云、绿山、白羊、石鸡、野兔、酸枣、桑椹互相融和调合起来,变成一幅浓郁鲜明的图画,永远记述着秦老九的十五岁的少年的光阴,日后使他在不同的环境中还会常常回想。他从这里得到多少有用的生活的技能和知识,受了好多的陶冶和锻炼啊。这些,在他将来炼钢的时候,或者履行着别样的职务时,都还会在他的血液里涌洑,给予他持续的力量。」

  留孩来农场里顶替丁贵甲的工作,而丁贵甲马上就要去参军。

  四个小孩彼此有彼此的希望与憧憬,一起聚在深夜嬉笑、聊天、玩闹。在这个明月高挂星星闪烁的夜晚沉沉睡去,再迎接崭新地明天。

  「明天,就又是一天了。小吕将会去找黄技师,置办他的心爱的嫁接刀。老九在大家的帮助下,会把行李结束起来,走上他当一个钢铁工人的路。当然,他会把他新编得的羊鞭交给留孩。留孩将要来这个很好的农场里当一名新一代的牧羊工。征兵的消息已经传开,说不定场子里明天就接到通知,叫丁贵甲到曾经医好他肺结核的医院去参加体格检查,准备入伍、受训,在他所没有接触过的山水风物之间,在蓝天或绿海上,戴起一顶缀着红徽的军帽。这些,都在夜间趋变为事实。」

  「这也只是一个平常的夜。但是人就是这样一天一天,一黑夜一黑夜地长起来的。正如同庄稼,每天观察,差异也都不太明显,然而它发芽了,出叶了,拔节了,孕穗了,抽穗了,灌浆了,终于成熟了。这四个现在在一排并睡着的孩子(四个枕头各托着一个蓬蓬松松的脑袋),他们也将这样发育起来。在党无远弗及的阳光照煦下,经历一些必要的风风雨雨,都将迅速、结实、精壮地成长起来。」

  《岁寒三友》呢,刻画了三位挚友的不同生活轨迹,及互相之间的帮衬。

  有两位生意没落着兴起来,又亡

  有一位生活拮据,家里有几块上好田黄 当时一块可值一百洋 有人寻来买 以「“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拒之,随后得人引荐去了上海开画展 两位朋友也帮忙凑了钱财让他去上海学画深造。文中末尾写:

  「靳彝甫回来了。他一到家,听说陶虎臣的事,连脸都没洗,拔脚就往陶家去。陶虎臣躺在一顶破芦席上,拥着一条破棉絮。靳彝甫掏出五块钱来,说:“虎臣,我才回来,带的钱不多,你等我一天!”

  跟脚,他又奔王瘦吾家。瘦吾也是家徒四壁了。他正在对着空屋发呆。靳彝甫也掏出五块钱,说:“瘦吾,你等我一天!”

  第三天,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他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两封洋钱,外面裹着红纸。一看就知道,一封是一百。他在两位老友面前,各放了一封。

  “先用着。”

  “这钱——? ”

  靳彝甫笑了笑。

  那两个都明白了:彝甫把三块田黄给季舀民送去了。

  靳彝甫端起酒杯说:“咱们今天醉一次。”」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捱法,岁月寒冷漫长。人命如蝼蚁,打上时代沉重的烙印,这样的苦寒岁月里能拥有肝胆相照的好友,属实珍贵不易。松竹梅,经冬不衰。恰如其分映照出三人的品质,读到此也不免对人生拥有此等好友而心生羡慕起来。

  所有短篇文章里,写苦难的也不少。但令我更记住的 都是苦难里人的争气、不下堕。最后一篇《落魄》写汪先生就读西南联大时附近开着的“绿杨饭店” 老板是扬州人士,刚开业时穿着讲究 有精神气 炒得一手地道扬州菜,生意越做越好。但在那个年代 人都是到处落魄流亡的,生意又哪可一直兴隆下去呢?过了几年败落下来, 人也邋遢萧条下来,文最后写道:

  「对这个扬州人,我没有第二种感情:厌恶!我恨他,虽然没有理由。」

  从全文里其实看出作者并不是真正厌恶恨这个人,私以为恨的是当时整体的大环境罢,国家兴亡着,许多人的精神气也消磨着,逃难的往各地走 炮火轰炸死了人,也轰炸死了一些活人,没知觉地苟且度日。

  2020.3.14晚

  《受戒》读后感(四):不是小说集,而是散文集

  

他的小说写的也像是散文,淡淡的,我印象里的小说要有起承转合,要有凤头、猪肚、豹尾,听听豹尾这个词,多么的雷厉风行,虎虎生风。汪曾祺的小说更像是散文,慢慢的,淡淡的,并不着急讲一个故事,甚至不着急讲一个人物,只是把他看到的说了说。

看毛姆小说也有这个感觉,但汪曾祺似乎把故事的内在联系也不保留了,不像小说,更像散文。

我时常看他的文字,在想那个年代虽然物质生活很艰难,但他们生活很细致,观察很细致,文字很细腻,慢慢道来,说汪曾祺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是不是这也是个判断标准呢?在那之后的人,再也写不出来清闲的文字,因为很忙。忙到看不见——操场上的别人在干什么:

“校工老詹的汗把钟绳弄得容易发潮了,他换了一下手。挂钟的铁索把两棵大冬青树干拉近了点,因此我们更不明白地上的一片叶子是哪一棵上落下来的;它们的根胡已经彼此要呵痒玩了吧。又一下,老詹的酒瓶没有塞好,他想他的猫已经看见他的五香牛肉了。可是又用力一下。秋千索子有点动,他知道那不是风。他笑了,两个矮矮的影子分开了。这一下敲过一定完了,钟绳如一条蛇在空中摆动,老詹偷偷地到校园里去,看看校长寝室的灯,掐了一枝花,又小心敏捷:今天有人因为爱这枝花而被罚清除花上的蚜虫。“韵律和生命合成一体,如钟声。”我活在钟声里。钟声同时在我生命里。天黑了。今年我二十五岁。一种荒唐继续荒唐的年龄。”

看不见就摆在那里的细节:“浆坊门外,有一片平场,太阳好的时候,每天晒着浆块,白得叫人眼睛都睁不开。炕房、浆坊附近还有几家买卖荸荠、茨菇、菱角、鲜藕的鲜货行,集散鱼蟹的鱼行和收购青草的草行。”

然后也觉得这太平淡无奇了,有什么好写的?或者觉得这又有什么好看的呢?但是我很喜欢,因为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组合成了一切,他们不够显眼不代表他们可以被忽视。这个追逐强大的时代真令人厌倦。

我想不到我最喜欢的作品竟然是《小学校的操场》,有些意识流,非常主观的观察世界,而那些观察,我也曾有过。如上文那段文字像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二十五岁的年轻人趴在窗台上无所事事的望着学校操场,度过了时光。

从小我就会被告知这种闲来无事的观察和感受是没正事,会被批评为散漫,所以不得不停滞这样的时刻,也写不出这样的文字。就像我喜欢是枝的电影,因为以前我有很多细小的感受,被说没意思一样,我看到有人把这种感受做出来,并且得到了认可,可真好,原来这些感受是值得存在和表达的。不是士大夫不出现了,是没有适合种植的土壤哪里长出来鲜花呢。

一、《大淖记事》:明明就是散文吧,慢悠悠的讲着那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的水,冬天的雪,还有个浆衣坊。“前三章不抓人就没人看啦!”,“前三集不推进故事,电视台就不买片了”。嗯,这个时代不允许的作品。

故事很简单,他的故事都简单,看的不是故事,甚至不是人物。只是在时光里发生的一段,甚至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就那么一段。然后说,会好起来的。在安抚谁?小锡匠?读者?自己?这个时代?

二、《受戒》:又是洋洋洒洒的写,寺庙里的和尚们,百姓们的生活,像是一段时光里的横断面。“戒”受了,心飞了。

三、《复仇》:我觉得这是个小说,很意识流,很明确要表达一个复仇故事,人物内心的彷徨和感受。不过……他一写小说,我怎么就没那么喜欢了呢~

四、《老鲁》:这还不算是散文吗?怎么能说它是小说。我觉得毛姆和汪曾祺都喜欢以一个人既“我”的角度去写一个文章,我不知道汪曾祺如何看待,没看过他的这方面言论,但毛姆说的,我认为他会同意。毛姆不喜欢上帝视角的第三人称写作,他认为那只是他观察的生活,所以他喜欢有一个“我”的视角。汪曾祺也是,他有一种存在,他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观察这个叫做老鲁的人。

他挑选写的人,没有什么伟大事迹,就是芸芸众生的人,就像操场上看到的人,那些人足够有趣了,他们组成了这个有趣的世界。但是,现在,已经没有目光给这些人了,一切都好快,我看不到身边的“老鲁”。

五、《异禀》:这篇文章,散文都散到焦点模糊了吧!大家都想有个异禀,谁都想发个财,不管多大的人,那就是希望吧?或者幻想。

六、《羊舍一夕又》:这篇我很喜欢!喜欢那个平平淡淡的地方,一群年轻人向往未来的生活,好想一切都美好了起来。觉得汪曾祺都很善于写he,因为到了这里就不写了。

七、《黄油烙饼》:不动声色的写着写着,却突然喊了一声:奶奶。也就突然的哭了出来。

八、《岁寒三友》:这篇一般,岁再寒,友永存。

九、《鸡鸭名家》:他不去写什么名家,写了他家养的鸭子,写了赶鸭子的,写了出事了,最后主角才出现力挽狂澜。这个名家因为鸭瘟再也不养鸭了,把报酬又赌没了。本来是一个绝望的有才之士,毁了自己的故事,却写的一点也不悲哀,他不下定论,好像在等着生活还能好起来一样。

十、《皮凤三楦房子》:我喜欢这篇,因为人物有趣,斗智斗勇,有来有去。最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举报信终于有用了。

十一、《小学校的钟声》:少年人的视角特别清新敏锐,年轻真好,还能无所事事地看看,看看世界,看看女人,也看看自己。

十二、《茶干》:我也喜欢这篇,怀念那些手艺人,那么美好的人,和美好的吃食。

看过汪老写吃的,现在,吃得没有人这么讲究了,想学,我也找不到那些好好的食材了,都为了多赚钱,一年生一茬的,都变成一年生三茬的了。

十三、《落魄》:唯一一篇真正流露出了作者的厌恶,“原来扬州人带来的那点人情味和书卷气荡然无存。”

“他的床是睡觉的,他的碗是吃饭的。他不幻想,不喜欢花(那两盆花被他搬到天井角落里,干死了),他不聊闲天,不上茶馆喝茶。”

我看他的文章,时常觉得他是在讽刺这个时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