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消失的银行》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消失的银行》读后感摘抄

2020-10-20 04:54: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消失的银行》读后感摘抄

  《消失的银行》是一本由杰姆斯 • 汉考克 (James Haycock) / 肖恩 •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2.00,页数:1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的银行》精选点评:

  ●翻译太差,太多读完不知所云的段落。但也有所启发,文中介绍的一些初创公司运用数据和科技手段为客户提供崭新服务的做法和理念值得回味。至于文中提出的解决方案—成立贝塔公司,只浮于表面,如何切合银行实际真正适应新的变化还没有触及本质。

  ●烂书,一堆copy的文字,毫无意义

  ●贝塔银行描述的blabla

  ●董事长要求大家读的,还要求写读后感。看完之后,只想说一句:真TM是本烂书

  ●太外行了。被标题党了。

  ●1、董事长荐书。2、金融新生业态在互联网技术的催生下快速诞生与迭代,其金融科技的应用能力和数据的运用能力,使其快速介入与颠覆,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冲击很大,对我们来说“消失的银行”绝不是危言耸听。3、从书中来看,中国的新金融,尤其是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不输西方国家。4、本来一句话就能说完,硬是扯出一本书。

  ●作者认为银行的各个部分都会被相应的初创公司所取代,感觉作者是没来过中国。作者提议银行应该用外部创业的方式来应对危机。没什么意思

  ●感觉国内的银行业短期内应该还是有发展潜力的,但长期来看,银行业会是一个慢慢萎缩的行业。但书中提到的贝塔银行,感觉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这只是一个大概念,初衷是好的,但实践起来,技术能发展到哪一步,还不好说。或者是说这种数据银行只是过渡。

  ●垃圾图书,别买。一句话就可以讲完的事情,因为互联网产业发展跳过了零售商环节,由此及彼,实体银行网点也会受冲击。洋洋洒洒一本书,真是够了。某董事长的阅读水平真是可见一斑。翻译还很烂。

  ●真心觉得写得不好:结构混乱,没有逻辑性,翻译也很糟糕。观点没有新意不算,案例也很陈旧。在这里非但没有看出国外的经验先进在哪里,反而明显反衬了我国在互联网部分领域的繁荣。书名叫“消失的银行”,似乎是一个硬生生挤出来的概念。

  《消失的银行》读后感(一):读了1/5弃书

  27页就读不下去了,来看看书评,大家都是一样的观点.....

  一共才120多页,读了1/5还一无所得,我相信放弃是正确的选择。

  看了别人的评论,又翻了翻最后的beta银行,也算不上新鲜的观点。这是我越来越相信,可能金融创新,中国真的算是走在前列的,至少比英国要好吧

  编不下去了,编不下去了,编不下去了,编不下去了,编不下去了,编不下去了,

  《消失的银行》读后感(二):2018年的银行人将何去何从?

  未来五年,全世界的零售银行业所处的环境都在急速变化,人群、文化、科技的变化给零售银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引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随着新兴创新型金融科技公司的介入,跨界竞争,不断蚕食传统零售银行的存贷汇核心业务,传统银行要做出怎样的抉择:是坐以待毙还是重新出发?

  作者以电信业和移动网络运营商为例,阐述传统行业如何被新兴的产物所取代、进而减少、甚至解体。以史为鉴,传统银行要做出怎样的调整来规避呢?作者提出了借鉴互联网思维,从目标、客户、管理者、员工、容错文化、规章制度、组织架构、设计理念、采用新技术、持续长远的战略眼光等十个方面建立独立于传统银行的beta银行。

  《消失的银行》读后感(三):大势所趋

  基于互联网企业冲击网络通讯行业的前车之鉴,商业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逐渐被互联网企业蚕食,这样的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取代,减少,消失。

  互联网企业通过优质的客户服务,便捷的操作体验,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价格,将客户从银行渠道吸引到自己的渠道上来(大多是PC端、移动端),取代银行成为服务客户的终端渠道。

  互联网企业逐渐切断了银行与客户的联系,可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客户通过互联网企业终端自主、随意地选择银行。银行失去了获取客户、黏住客户、营销客户的能力,变成零售银行业务中的一项基础工具,导致银行利润被压缩,竞争力下降,银行业亏损甚至倒闭就可能发生。

  伴随比特币、加密货币等电子货币,以及区块链技术在支付领域的应用,将彻底颠覆银行业的经营模式,传统银行业将会消失。

  商业银行除了零售银行业务,还有批发银行业务,投行业务等其他业务板块,同时商业银行没有坐以待毙,积极谋求转型和创新,断定商业银行消失为时尚早。互联网科技改变零售银行业务模式,加速商业银行在该领域的溃败、消失,也许很快就会成为现实。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第三方平台从支付渠道入手,开展存贷款、投资理财、保险业务,已经取代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银行已经失去获客渠道,退居二线,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消失的银行》读后感(四):阿里系网商银行宣布武汉地区贷款利率下降10% ,疫情中银行业的挑战与机遇

  01 复盘"非典"

  2003年"非典"时期,当时的人们和现在的我们没什么两样,宅在家里不出门。但那时的互联网尚处于起步阶段,即时通讯也没有现在发达,人们沟通主要是电话和短信的方式,当时的银行网点覆盖面和服务效率,也不能与今天相提并论。

  “非典”疫情期间,银行主要通过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其实早在1997年,当国内大多数人对互联网还很陌生的时候, 招商银行就敏锐地觉察到互联网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和巨大的拓展空间, 率先探索发展网上银行服务模式。最初是把账户查询、银企对账等服务功能搬到网上,之后不断扩展业务范围, 逐渐树立起了“一网通”的服务品牌。

  “非典”时期,网上银行这种非接触式的服务方式广受欢迎。在”非典“疫情影响柜面业务交易量的情况下,招行网上银行业务量大增:据统计,2003年1月-4月,企业网银交易量同比增长45.5%,个人网银交易量同比增长76.7%。同时招行开展了“非常营销”活动,大力拓展电子银行业务,包括网银转账手续费优惠、特殊客户的绿色通道、免除特定客户的逾期罚息和复利等等。

  这些举措,今天依然是金融机构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时所采取的重要措施。

  所以,当今疫情对银行业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在《消失的银行》一书中, 作者以著名的新兴金融科技公司为例, 分析了目前各类公司的经营表现, 解释了传统零售银行面临的挑战, 讨论了零售银行未来的机遇。

  作者指出, 传统金融机构的最佳解决方案是建立一个独立的实体, 并列出了该类银行应具有的特点。

  通过广泛的研究和对一些大银行高管的采访,作者得出如下结论:

  传统银行需要重塑自己,通过建立类似贝塔银行的模式以适应未来, 还提出了零售银行可以改善的10 个方面, 为老牌零售银行未来在金融行业中应当如何重塑自己提供了参考, 为银行应对充满变数和冲击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作者准确而简明地捕捉了数字革命给银行业带来的颠覆性和破坏性的影响。并且告诫零售银行管理者「要么适应变化, 要么准备消亡」。

  02 银行转型

  目前、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

  从工行、建行、中行等国有大行,到招行、平安、浦发等股份制银行,以及北京银行、南京银行等城商行,纷纷以金融科技或者数字银行作为发展战略。

  数字浪潮,浩浩荡荡,已然成为时代趋势。

  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开展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专题调研显示,包括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和民营银行在内的51家参与调研的商业银行中,整体数字化能力自评估得分为3.01分(总分为5分),绝大多数(86%)的银行处于数字化转型的过渡阶段或者发展阶段。

  其中有90%的被调研银行正加大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投入力度,有30%的银行在2018年信息技术投入占总营收比例为1.5%至3.0%,60%的银行雇用的信息技术人员占总员工比例不低于5%。

  然而,转型过程艰难。

  从全球看,自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尽管全球范围内经济形势正在逐步好转,但其上升的势头却日益疲弱,且分化趋势和不确定性日趋明显———发达经济体复苏势头乏力、新兴经济体增长出现结构性放缓、欧元区金融体系持续波动、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全球贸易收紧、货币政策分化以及地缘政治风险等不断加剧全球宏观经济的脆弱性。

  在过去五年中,全球银行业都在充满竞争和变数的市场环境中奋力应变,许多银行已经在优化资产负债、缩减成本、重塑主业乃至组织与文化变革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以期实现新常态下全球银行业的再平衡。

  在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

  一方面,宏观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从粗放式增长到集约化增长、从要素和投资驱动到供给侧改革与创新驱动,这要求中国的金融体系更加高效地配置金融资源,以支持实体经济的结构化升级。

  另一方面,与宏观经济唇齿相依的金融业改革也在持续深化。过去几年里我们都经历了存款利率上限放开、民营银行设立加速、注册制初现端倪、深港通落地、自贸区扩容、互联网金融监管正规化等一系列市场与监管改革举措。此外,中国金融市场还涌现出极具本土特色的商业竞争环境———来自互联网、实业、房地产行业的跨界竞争者持续涌现,数字变革日趋成熟、客户行为悄然转变,作为中国金融体系核心的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这次疫情,身处改革洪流的中国银行业又该如何应对?

  03 未来银行

  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不论是现在还是过去, 东方还是西方, 在所有的经济体中都是基本相同的。金融的功能是非常稳定的, 而实现这些金融功能的金融机构的形式和结构是相对不稳定的。

  --著名金融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默顿

  据调查,有超过70%的被调研银行认为,战略执行缺乏配套制度流程、跨部门跨条线协同机制欠缺、创新技术人才不足、生态圈端到端运营能力不足、数据质量和规范问题是当前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此外,有43%的银行认为风控能力落后于业务发展是主要挑战;59%的银行担忧创新技术应用会带来安全合规方面的挑战;59%的银行认为数据挖掘能力欠缺是主要挑战。

  通过调研报告我们能够看出,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已经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特别是本次疫情期间,非接触式的数字化、线上化服务能力至关重要。但是也要看到目前各行所面临的困境,比如战略执行的配套制度流程、跨部门协作等等问题。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探索,更多是聚焦于某一个或几个业务点,比如互联网信贷、互联网支付等,而且更多的是各条线、部门单兵突进,缺乏全局的统筹,条线部门之间,壁垒重重,利益攸关,缺乏整体的协同能力,甚至内部产生诸多重叠和空白,资源难以有效集中。

  真正的数字化,并不仅仅是业务流程的线上化,还有管理的体系化、组织的敏捷化等等,这是真正构建起基于数据要素驱动的生态闭环的数字银行。对此,南京银行的数字管理部、光大银行的数字金融部等先后成立,在全行一盘棋开展数字化中做了重要探索。

  这些有益的探索,使得前路更加明亮。

  其实, 变与不变总是相对的。

  易变的往往是形式, 不变或不易变的, 则往往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金融的核心功能和本质是实现资源的跨期(现在与未来)配置, 即融资与投资。投融资的实现形式和表现方式随着时间、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在不断变化, 但资源跨期配置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 也不会被颠覆。科技的发展使得金融活动的风险管控方式和能力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风险管控只是实现融资与投资功能的手段, 其本身并不是金融。中国一百多年以前的“票号” 和“钱庄”, 由于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它们所从事的金融业务并没有改变和消失, 只是由后来的“现代商业银行” (目前又称为“传统商业银行”)代为行之而已。

  而未来银行应是这样的:

  智能和大数据银行, 线上线下一体化银行, 生态合作与生态竞争中的银行, 嵌入生产、生活平台中的公共服务银行, 以内部创业组织培育科技创新精神的银行, 以智能运营体系化解总分行治理困境的银行。

  未来银行的行业图景———一个由类似于社会基础设施的科技化的金融机构与特定职能机构所构成的“分层” 体系。

  此次疫情,阿里系网商银行宣布武汉地区贷款利率下降10% ,网商银行的年利率平均在16%左右(差异定价,13%-18%),考虑到网商银行资金依靠从银行间同业拆借和自有资金,成本不低,这个降幅是比较可观的。

  实际上,网商银行目前授信过5000万个小店,背后牵涉到庞大的就业人群。有学者指出腾讯系、京东系等互联网企业都具有相当的覆盖能力,如果央行能够精准定向降低这些企业的资金成本,让企业去实施规模化浇灌,会远超目前金融体系效率。

  互联网公司对金融业务的渗透与互联网思维对金融活动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认知。

  我们在探讨商业银行在经营环境、竞争格局乃至经营逻辑等方面可能面临的冲击与变化时,也应注意到科技和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对商业银行存贷款、投融资和支付清算等基础业务的经营方式会带来重大的冲击, 甚至带来颠覆性的变化。

  不仅如此, 经营方式的变化和效率的提升, 会带来客户范围和构成的巨大变化, 进一步影响商业银行的赢利模式和生存之道。

  所以,那些不能对自身的经营战略和经营行为及时做出合理有效调整的商业银行可能会被时代淘汰。

  因此, 商业银行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战略思维,在更广阔、更深入的层面上, 从“全新的行业体系、全新的个体组织属性、全新的能力和竞争模式、全新的战略主题” 出发, 建立自己的战略思维框架, 有效地融合现代科技, 更加注重客户服务与客户体验, 吸收互联网思维的精髓, 改进管理体制与人才机制, 通过有效的转型实现新的发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