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KINFOLK四季》2014年春季刊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KINFOLK四季》2014年春季刊读后感锦集

2020-10-31 01:08: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KINFOLK四季》2014年春季刊读后感锦集

  《《KINFOLK四季》2014年春季刊》是一本由KINFOLK著作,《精品购物指南》报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0元,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KINFOLK四季》2014年春季刊》精选点评:

  ●虽是中文版,却仍有一些水土不服,比如有篇文章专门谈的是,德国和日本人进门需要换拖鞋的做法值得推荐。

  ●还蛮好看的 喜欢图文穿插的读物

  ●完全契合的生活理念,做作的说一句,终于觉得自己不是那么怪咖爱装,哦,在全世界范围其实那叫爱生活。爱不释手掩卷后又果断买了夏季号。

  ●赞

  ●读起来很舒服,很喜欢的一本杂志。

  ●当时买的创刊号

  ●在三联读的,太喜欢了,就应每月拿出一天去三联看杂志!不过这个是季刊…

  ●很久没有这么认真读完一本杂志,一字不漏。新家住进近半年,还是很初级很生硬,慢慢收集,宁缺毋滥

  ●世界文艺青年的生活主张。

  ●比一般国产类似杂志好看很多,已满足。

  《《KINFOLK四季》2014年春季刊》读后感(一):似乎有點遠,其實那麼近。

  如何定義定居這件事情?享受生活和家庭還是跟隨事業變更。當熟悉已經熟悉一個地方的時候,變更環境為的是什麼?立夏的文中提到:太平洋上有一種鳥叫wandering albatross——漂泊的信天翁,它們終生飛在海上,幾乎從不降落。原來有些人終身漂泊不是因為沒有腳,而是因為翅膀太長。所以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當一個人的社會屬性高於個人屬性時,他所做的往往更容易選擇以一種姿勢去滑翔,而當後者強於前者時,性之所至的機率則會更高。

  ONE、TWO、FEW,家在一個空間裡是和誰一起共享?關於寓所、裝修、家具、飲食。心境之間的相處調和是一個怎樣的關係。我們彼此認識卻又陌生,我們待在租金劃開的床前窗前。我在這個城市還有沒做到的事,可是這個城市沒有哪個我在乎的人,在各種情緒雜糅裡時間就晃蕩消失而去。

  距離上一次閱讀KINFOLK還是年初,多次提及多次分享,總是在工作須臾尋找點滴生活的觸點。

  《《KINFOLK四季》2014年春季刊》读后感(二):似乎有點遠,其實那麼近。

  如何定義定居這件事情?享受生活和家庭還是跟隨事業變更。當熟悉已經熟悉一個地方的時候,變更環境為的是什麼?立夏的文中提到:太平洋上有一種鳥叫wandering albatross——漂泊的信天翁,它們終生飛在海上,幾乎從不降落。原來有些人終身漂泊不是因為沒有腳,而是因為翅膀太長。所以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當一個人的社會屬性高於個人屬性時,他所做的往往更容易選擇以一種姿勢去滑翔,而當後者強於前者時,性之所至的機率則會更高。

  ONE、TWO、FEW,家在一個空間裡是和誰一起共享?關於寓所、裝修、家具、飲食。心境之間的相處調和是一個怎樣的關係。我們彼此認識卻又陌生,我們待在租金劃開的床前窗前。我在這個城市還有沒做到的事,可是這個城市沒有哪個我在乎的人,在各種情緒雜糅裡時間就晃蕩消失而去。

  距離上一次閱讀KINFOLK還是年初,多次提及多次分享,總是在工作須臾尋找點滴生活的觸點。

  《《KINFOLK四季》2014年春季刊》读后感(三):加州之梦 ( California Dreaming ),最新一期KINFOLK杂志家居主题抢先预览

  译文地址:http://www.douban.com/note/339275032/

  书买了,还没发货,等27号发货。所以自己先翻了一篇文章过过瘾!(文中大量图片相当赞)

  最新一期 Finfolk 杂志关注家的主题,毫无疑问,这是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一期。当它出来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分享给我Instagram上爱好家居的人看,所有的读者都只剩下感谢而无以言表,这实在太让人吃惊了。

  这里面我最喜欢的故事之一 —— 加州之梦 ,是关于美国加州夫妇Hannah Henderson, John Moore和他们的孩子们的。他们住在加州威尼斯海滩一栋1975年的房子里,距离海滩和他们的杂货店一小段路程。(他们rad shop店铺的照片via)

  我们是一个十足的加州男孩和desert girl模式的家庭。John与海密不可分,而我受我妈妈的影响,她是亚利桑那州的助产士。她总是对一切自然事物充满敬意,像绿植、太阳、和纺织物。这在我们家里随处可见。

  《《KINFOLK四季》2014年春季刊》读后感(四):KINFOLK杂志:人,诗意的栖居

  在今天这样一个生活节奏飞快的时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十分令人羡慕。他们爱好美食,会亲手制作食物,有时间去户外野餐;他们懂摄影,会绘画或者平面设计,也懂家居设计,能把自己的房子布置的非常有格调,而且还有许多时间可以去世界各地旅行。

  我们不禁要问,这种生活方式存在吗?这些人存在吗?答案是,存在,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这本杂志《KINFOLK》就是这样一群人的杂志。

  KINFOLK按照杂志背面的说法,是一本“全球知名的生活方式季刊“,在三年前(2011年)创刊。主编是Nathan Williams(内森•威廉姆斯),他本人生活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乔布斯大学所在),而且之前没有任何办杂志的经验,最初的想法是想把平日与朋友家人聚餐这种生活方式通过一本杂志传播出去,于是就和一群通过博客认识的艺术家、设计师朋友把第一期杂志办起来了。没想到这本杂志很受欢迎,传播很快,翻开它的扉页CONTRIBUTOR这一页我们可以看到,全球的摄影家、画家、造型师、布景师都已经有参加进这本杂志的创作,这足以说明这是一本国际化的杂志。目前已经在30多个国家出版,我们手上拿到的这本2014年春季号是今年三月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

  它这么受欢迎,大家也就特别好奇,它写些什么呢?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主要的话题就是三个:食物、家居和旅行。

  吃饭,自己做饭、餐厅还是路边摊,如果是自己做那么选择什么样食材,从何处采购,和谁来做,做好了用什么样的容器盛装这些食物,用什么样的餐具,餐具摆放在什么样的餐布上面,餐布下面是怎么样一个桌子,桌子下面是怎么样一张地毯,地毯下面是怎么样的地板,地板四周是什么样的墙面,墙上挂着什么样的照片,照片是哪一次旅行时拍的。

  这本杂志的内容无非就是这些话题,介绍美食的杂志有很多,讲家居的杂志有很多,讲旅行的杂志也有很多,为什么它还能这么受到关注。我觉得有三个原因:

  第一,没有广告。经常读杂志的朋友都有一个体会,广告非常恼人,它会在不经意间分散读者的注意力,这会让我们觉得杂志本身是被打散的,非常混乱。而KINFOLK没有任何广告,所以能够给人一种非常纯粹的阅读体验。

  第二,独特的美学风格。这本杂志的文字排版风格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喜欢单栏排版,好处在于能够在四周留白,加上大量高质量的图片,让人读起来非常轻松。

  摄影方面,KINFOLK的摄影风格是我非常喜欢的。我们来看一组摄影师Parker Fitzgerald的作品:

  这组照片是在日本拍摄的,拍摄的对象是两位服装设计师和他们的工作室。这里的光线捕捉得非常自然,非常能够体现日本风格的质感。

  这是Parker Fitzgerald的另外一组作品,Renaissance Juicing,这组以果汁为主题的拍摄是在影棚中完成的,用光加入了油画的元素,让人想起伦勃朗的肖像画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杂志的最后一页我们可以看到Kodak的标志,KINFOLK与Kodak在摄影方面有共同合作,我们以上看到的作品都是使用Kodak Portra 160拍摄的。使用胶片摄影体现了KINFOLK对质感的要求。

  第三,高质量的文章。KINFOLK是一本季刊,比起周刊、月刊,季刊有天然的优势,那就是有时间打磨文字,而且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把故事讲得动听。我们手上的这期的主题是”家“,通过三个板块展开:

  ONE一人居:单飞

  TOW 两个人住:成双成对 P77毛茸茸的居家良伴

  FEW 几个人住:同一屋檐下 P95 合租 P97生命的新租约

  一人居的人常常有一些外人看来古怪的脾气:

  “我常常会觉得,独居时间越长,人变得越古怪。而我,毫无疑问,是个有着很多特异习惯的怪胎。在家会穿上最舒服的睡衣和袜子,但绝不穿毫无美感的那种—外表很重要,而君子慎独。在家的时候我只穿白色的袜子,从来不穿黑袜,因为我觉得黑袜子会让你看来像个在肮脏的酒店房间里晃荡的落魄生意人(我总是浪费太多自己的时间细想此类怪事)。我也已经习惯了舒适的生活节奏雾气迷蒙的清晨和我的狗露西一起散步,在熟记我名字和点餐习惯的餐厅喝咖啡,然后回家工作,继续独处。”

  ——《一人居:单飞》

  两个人住这里有一篇讲到情侣和猫咪之间的故事:

  “回家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它等在门厅的垫子上,带着略带哀怨的神色,好像它一直都守在同一个地方等我们回家。好像我盟因为菲比而不得不回家,因为它从来不离开大楼。但,事实上,我们迫切想要回家,因为家里有菲比。

  现在我们的公寓变得更有家的味道,因为我们有个喵星人需要食物、关爱,以及 每个小时对地毯发起凶残的袭击。我们的公寓真正有了人气,不仅仅因我们俩有更多时间留在家里,也因为菲比——它将公寓视为自己的地盘所以毁坏地毯、藏匿浴巾——让我们对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喜爱。萨尔瓦多•达利曾说建筑的未来在于将每个人的家都盖得软绵绵、毛茸茸的。这么说来,或许大家需要的就是一猫:自从菲比和我们同住,我们的家就变得如此柔和又多毛。现在我们都无法想象,没有他家会是什么样子。”

  ——《毛茸茸的居家良伴》

  几个人住讲到和别人合租一处住处的感受:

  “和陌生人分享同一个家给你机会洞察他人的性格,毫无疑问,这绝对可以让你确定他们是否属于举止得体的人。很多人一起合租这种生活方式与家庭的组成截然不同:共同生活的家庭建立在父母对孩子的权威之上,但合租要面对的是群体中所有人都是成年人,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责任,这就需要大家的参与、配合,并形成类似友谊的关系。

  ……

  一间共同分享的房子是一段共同分享的体验——我们分享空间、家居和餐具,都更重要的是,我们分享友谊、习惯和经历。室友不仅是家人这么简单,合租的房子也不仅仅是房子而已。”

  ——《几个人住:同一屋檐下》

  最后特别要像大家推荐的是杂志最后的策划——《KINGFOLK风格家居巡礼》,这里收集了12个不同的家,有日本东京的现代日式房屋,也有美国纽约的战前合作公寓,有墨尔本郊区的冲浪小屋,也有印尼巴厘岛的西班牙殖民时期建筑。我们生活在一个地方久了,会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大家跟自己的居住空间不会有太大的差异,而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风格迥异的“家”。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要了解一个男人,一定要去他的家。因为一个人的居住环境可以反映他的生活状态。

  拥有好的文字,好的图片,好的装帧设计,这足以使得KINFOLK成为一本高品质的杂志,但是其实,它不仅仅是一本杂志这么简单,它代表的是一群人的生活方式:穿什么样的衣服,住什么样的房子,吃什么东西,而生活方式通常反映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生活方式就是一种“亚文化”。那么KINFOLK这种亚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其实它的宣言就在它的封底上:

  “在《KINFOLK》这本杂志里,我们分享那些微小平淡、返璞归真的乐趣。杂志的每一个方面,不管是选题、摄影还是美学风格,都处于我们对幸福生活的理解:舒适、缓慢、有趣而且投入。这本杂志融合了我们在艺术与设计方面的兴趣,以及我们想和心爱的人们共度时光的热忱之心。”

  所以这本杂志的流行不单单是杂志本身的力量,而是这一种亚文化内在力量的表现,而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Toffler)曾经预见到了这种亚文化的爆发。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Toffler)预言了在后工业社会中,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增加,将会有一波生活方式(次文化)的大爆发。

  前现代社会中不需要“次文化”或“生活型态”这样的名词,因为不同的生活方式会被视为完全不同的文化、宗教、族群,或者那种文化只是属于一小群被压抑的少数族群。因此小众文化永远被视为是异端或他者。

  相比之下,生活型态是一种强势文化或团体可以接受,或至少可以部分接受的差异。这种对存在于一个强势文化中的差异的包容,似乎和现代性与资本主义有关。”

  ——WIKIPEDIA:生活形态

  其实这种亚文化的爆发我们早已经体会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出现的嬉皮士运动、九十年代香港出现的无厘头文化,如近年来出现的宅文化、二次元、学霸,这些都是某种亚文化。而对于某种产品的使用习惯也可以成为识别亚文化的方法,比如是否热衷使用苹果设备(“果粉”),是否经常使用某一个网站(豆瓣或者知乎)。

  可是作为一种亚文化或是生活方式的代表,这本杂志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的社会已经形成了诸多的群落,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丰富多彩,而这本杂志所代表的只是一种对生活的看法,一种生活的选择。我们不是每个人都向往这样的生活,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如此生活,但是正如《New York Time Magazine》的主编所说,“伟大的杂志总是能够扮演好‘镜子’和‘窗户’两种角色。杂志承载着愉悦和反思。”这本杂志是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而同时也是一面镜子,也是一种提醒,提醒着我们,这个星球真的有人做到了荷尔德林所说的“诗意的栖居”。

  原文为二零一四年 明眸沙龙第二十一场《结夏之日》讲稿

  Roger@brighteyes.com.cn

  wechat: imaber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