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模式》读后感锦集
《搜索模式》是一本由Peter Morville / Jeffery Callend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搜索模式》精选点评:
●设计搜索
●这也是互联网讲用户搜索行为的经典之作
●读本书之前还以为自己了解搜索
●入门书籍
●设计模式还是有一定价值,纵观整本书,废话太多,翻译太渣
●不错,其中讲了很多搜索当中要注意的问题,对做搜索功能改进有很多启示。
●讲搜索的...主要是用户方面...很薄
●08 例子差不多都可以靠自己脑补,概念主线还是有所启发。
●重点看里面关于搜索引擎的概述和产品设计的理念。 理念非常不错,挺有冲击。 翻译太垃圾了,难易忍受。
●好书,可惜翻译比较挫
《搜索模式》读后感(一):内容不错,但是翻译很差。。
不懂搜索引擎是如何工作的,就不可能做到好的用户体验。建议各大交互设计师多看看。这也是不懂技术的交互不是好交互。
公司的高管,不能懂软件的复杂性,也不能理解用户心理和用户行为是如何与搜索引擎休戚相关的 。
搜索公认的未来: 人工智能和信息数据可视化。
《搜索模式》读后感(二):搜索:功夫在外
1. 搜索依赖于用户的输入方式, 搜索体验
2. 搜索需要导航功能, 预览功能.
3. 搜索需要过滤功能.
4. 搜索需要跨多个结构, 层次
5. 搜索需要人类的语言学知识.
6. 搜索依赖于对人的状态的理解, 进而对人的输入的理解.
《搜索模式》读后感(三):搜索交互模式
作者是搜索引擎交互设计师,所以偏向于对前端的讨论,内容很丰富。行文很写意,引用了很多优美的诗,右脑功能很强悍。
1.关于搜索的模式识别
*框并不只能用来搜索,它也是一个命令行界面,是一个计算器,是一个通用的遥控器。
*在网络获取信息的四种模式:询问、浏览、过滤和搜索。搜索其实是一种对话,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搜索是迭代、互动、社会化和多感官的,搜索是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
*增量创新是不够的,即使Google也是要么创新要么衰败。
*尽管不断进化,但搜索公认的未来——人工智能和信息可视化数十年来却止步不前,许多搜索创业公司只是给老面孔添上了几道新皱纹。
2.剖析搜索
*搜索的五大要素:用户、创建者、内容、引擎和界面
*大型网站的三个关键杠杆支点:门户、搜索、对象
3.几种经典的搜索行为模式:
*退出搜索、缩小搜索范围、扩展搜索范围和珠型增长策略
*图书馆学经典的搜索延伸策略:珠形增长,找到一个好文档后,将其内容和元数据挖掘成搜索术语和线索,如同一作者和来源的其他文章(包括豆瓣电台这样的推荐系统)
4.搜索交互设计的原则:
*增量构建(Incremental Construction):提供合理的初始默认设置,只要让用户迈出第一步,并且为用户指出下一步的方向,就能逐步进行有所收获的搜索。
*逐步揭秘(Progressive Disclosure):根据用户需求逐步将用户引导向高级功能,而不是直接跳过去
*即时响应(Immediate Response):在正式呈现搜索结果前提供过渡
*替代视图(Alternative Views):让用户对于布局和视角可以有选择
*可预测性(Predictability):用户要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识别与记忆(Recognition over Recall):在显示和隐藏之间取得平衡;更智能地帮助用户拓展记忆
*最小干扰(Minimal Disruption):越简洁越好
*直接操作(Direct Manipulation):就是常说的dont make me think,变大脑记忆为肌肉记忆
*使用环境(Context):对context的自适应
5.经典的搜索模式:
*自动补全
*最佳优先
*跨库检索
*分面导航:不同于谷歌模式的另外一种页面内容部署方式,以Amazon为代表,能够使搜索和浏览更紧密结合
*高级搜索
*个性化
*分页:须谨慎对待以避免对用户思路的干扰
*结构化搜索:Wolfram是典范
*搜索结果的可操作
*统一搜索:以一个框架整合各种搜索模式
另,本书中有大量案例,很有趣。对语义网和人工智能名过于实的判断也很准。
《搜索模式》读后感(四):搜索也是一场对话
本书主要围绕“搜索”这个话题展开,从搜索的定义、搜索的重要性,到搜索的五大要素;然后从用户角度用户搜索的几种行为模式,以及九大设计原则;接着是十大搜索设计模式,界面样式;最后是研究方法和未来的搜索场景,对个性化网络、语义网、增强现实及人工智能的判断。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名言和小故事,读起来生动活波,并且有很多易懂的图表,不会像严肃的工具书那样枯燥。
什么是搜索?
搜索其实就是一场对话,是一个反复、互动的过程,我们从中得到答案并学到东西。 我们的目标是找到到所需的内容,搜索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之一。其他手段还有询问、浏览、过滤等。另外,在搜索的过程中,也会穿插进行浏览、过滤等手段进行反复。
搜索有什么特点?
搜索的五大要素:
用户:可以从人口统计学、心理统计特征、科技消费学等角度去理解用;要注意查全率和查准率的对比;根据用户的领域专长划分的搜索专长,像已知项目搜索(如谷歌)、探索性搜索(如亚马逊)等;还有就是考虑平台、目的和使用情境;最后是设法在各种用户体验品质间取得平衡:有用性、可用性、合意性、可搜寻性、可访问性、可信度、价值、可删性。 界面:包括查询和结果。考虑功能可见性,用5W1H来解答:是谁何时何地为什么搜索,搜索什么以及如何搜索。 引擎:了解搜索如何运作:主要有算法、索引等。首先制定信息架构战略,同时考虑技术、人员和成本。在软件选择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典型的核对清单:包括系统架构、性能、文件格式等技术参数。 内容:如何设计搜索应用。四种内容类型:网页、文档、图片、对象。 创建者:搜索领域最大的创新来自于领域之外。比如,如果谷歌是手段,那么维基百科就是目的。搜索即社交。 搜索五大要素从情境上考虑,内外缺一不可。一个大型网站常有碎片化和可搜寻性两大问题,所以需要有三个支点来平衡:门户、搜索、对象。
从用户角度,用户有哪些行为模式?
用户一般会进行广撒网;会退出搜索,而中途放弃;会缩小搜索范围,进行查询限定、分面导航;也会扩展搜索;也会珠型增长,从内容到列表;还会Pogosticking,对结果分析尝试;以及系统颠覆,包括自动完成、自动建议。
从设计角度,搜索有哪些交互元素?
平台角度:是桌面还是移动端;控件角度:是滑块,还是图片等富元素工具;媒介角度,是声控,还是手势交互。
搜索设计原则有哪些?
1、增量建构(Incremental Construction):迈出第一步,提供初始默认值。
2、逐步揭秘(Progressive Disclosure):高级更能置于次要位置,根据用户需求逐步将用户引导向高级功能;2-A、推迟选择:为同一目的提供多个入口。
3、即时响应(Immediate Response):及时反馈,指明进度和增加吸引力,在正式呈现搜索结果前提供过度。
4、替代视图(Alternative Views):给用户提供选择,对于布局和视角可选择,可排序。
5、可预测性(Predictability):控制选项应该易于发现,还有元素位置保持一致,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6、识别与记忆(Recognition over Recall):有用选项可见,提供工具减少记忆负担。在显示和隐藏之间取得平衡。
7、最小干扰(Minimal Disruption):尽可能停留在一个页面。越简洁越好。
8、直接操作(Direct Manipulation):直接与可见对象交互。不要让我思考,变大脑记忆为肌肉记忆。
9、使用环境(Context):放入真实世界。对情境自适应。
具体的搜索设计模式有哪些?
1、自动补全:自动建议。
2、最佳优先:简单搜索就能得到最初的几个搜索结果,需要高质量结果排序算法。
3、跨库搜索:多个来源,碎片化。
4、分面导航:以可视化方式对搜索修改调整,引导用户过滤内容。
5、高级搜索:通过字段限定进行精准搜索。
6、个性化:个性化推荐。
7、分页:谷歌10个蓝色链接,信息片段,干扰性,逐步加载。(以下是搜索结果的模式)
8、结构化搜索结果:图表形式呈现数据,富信息片段。
9、可操作的搜索结果:允许直接操作。
10、统一搜索:让模式共存,整合搜索和浏览体验。
未来的搜索场景有什么特点?
1、感觉中枢:多感官搜索:直接以感觉输入和输出数据。
2、语义奇点:模仿,软件代理的控制权,个性化和排序算法。
3、搜索效价:视频摄像头,面部和声音识别软件。
4、类聚:依靠人们的所说所做所搜索的数据影响自己的行动、决策和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