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品格》读后感锦集
《设计的品格》是一本由达芙妮•肖 (Daphne Shao)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3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设计的品格》精选点评:
●这本书讲的模模糊糊的,重点完全说不清楚,感觉很乱
●即可以当做工具书使用,又能提供新的设计思路。赞~
●水
●没有特别好,甚至没有Adobe出那本好,但启发还是有的
●作为一本软件书已经很不错了
●奥多比indesign软件的启蒙教科书。跟别的教程书籍有些不一样。减掉一星是因为书中有部分插图的风格非常非主流,跟本书整体风格格格不入= =
●此书戴着一顶与内容严重不符的冠冕堂皇的大帽子,哪来的品格?哪来的美学?通篇只是软件选项的罗列(更可恨的是花了很大篇幅在介绍InDesign与Illustrator重合的矢量绘制功能)外加庸俗不堪的例子,作者浅薄的设计修养表露无遗。
●不错!说得好详细!!!!
●不仅是INDESIGN。乃至平面设计的许多方面都是很好的教材。但示例作品风格偏旧。
●很靠谱
《设计的品格》读后感(一):很不错
相比于国内的一些indesign 书籍,至少有一些是从理解的层次上去介绍indesign...甚是喜欢,一开始从图书馆借,后来当当半价,果断入。。。。就是。。。不知道把我的名字写在哪。。。扉页是黑色的,不想破坏。。
《设计的品格》读后感(二):中看不中用
我是看了些不错的评价去买这本书的,但结果颇令人失望。内容既不围绕着InDesign(什么是InDesign,为什么要用InDesign完全没有介绍),也不是围绕着设计和排版;一个字概括的话,就是乱。看似讲了很多,但讲得并不系统。另外一个问题是字号偏小,虽然还不至于妨碍阅读。要肯定的是,美观程度还算可以,印刷很精美,全彩印刷。
要我说,这本书对刚开始用InDesign,又不是熟手的人可能还有点用。对高手和生手则没啥用处。
《设计的品格》读后感(三):十分佩服引进的编辑
觉得十分佩服引进的人员。
我自己用的是繁体版ID5.5,知道它跟简体版的差距真的是很大,不只是转换字体那么简单,有时候要想一想才知道某个条目代表什么,比方说字体,在繁体版里就是字元,全角叫全格等等。而且繁体和简体所常用的字体也不太一样,比方说繁体常用明体,简体常用宋体,而且很多繁体看起来很带感的字体简体中根本没有对应的。
这本书里几乎只要是涉及到ID里操作的图片都替换成了简体版的ID,字体也都找最相近的代替了。基本上来说,就是能换简体的编辑都给换了简体。这真的是一个很浩大的工作量,在这里膜拜一下人民邮电的编辑。
但是吧,买这种书而不是普通的ID教程,很大一部分是来看她的排版的。我在淘宝上看了一些原版书内页的图片,确实有排版上的改动,不过其实不算大,但有机会还是想见识一下原版里的排版的。
《设计的品格》读后感(四):前卫的设计与教条的需求
最近由于一些排版方面的需求开始了解和学习id(InDesign),对于这种专业级别的软件我十分清楚学起来肯定不易,尤其是自学。我之前都是自学的ps(Photoshop)和ai(Illustrator),都是自己买辅导书来学习,于是id也顺理成章地按照这个思路,一开始我需要购进一本合适的辅导书。
当初学ps和ai的时候我买的都是那种十分类似学校教材的辅导书,有板有眼,示例简明,甚至每个章节末了还有习题,总之就是给人一种很教条的感觉。教条的东西确实让人爱不起来,犹如大学课本,尽管每天都离不开它们,但真正最亲密的时刻还是考试前一周。教条让人疏远却又不得不依赖,这和摸石头过河不同,更像是走宽敞平坦的大桥,只不过你要交过路费。
好在同为Adobe自家的软件,ps、ai和id在一定程度上是共通的:都有图层、钢笔等等,而且各自的文件格式都可以相互导入。这让我意识到其实不用从零开始学id,换句话说,不再需要那种初阶的辅导书。在亚马逊逛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这本书,又到豆瓣看了看,觉得不错就果断入手了。
网上的评论大都是说,作为一本讲排版的书,其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范例。当我拿到书本体时,的确被它精湛细致的排版和前卫大胆的设计吸引了,说实话那时候我忘记了它是一本辅导书。书中大量展示了各种新颖的排版设计,而教学部分的文字被压缩得很小,这让我在查找一些具体操作时感觉略吃力。但书中的一句话写道:“不要让计算机工具主导你的设计,这样反而会限制设计的创意性,应该根据设计的需求学习软件”,整本书应该都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吧,彰显设计本身而不是实现设计的手段。
这不禁让像我这种被灌输了多年教条考试主义的人困惑不已:一本企图教会你排版的理应是被归类为工具书的书,却跟你聊起了生活和思考方式;本应展示各种操作技巧,却被大幅的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设计实例所取代。读了几天后,我承认对于id还不是十分熟悉,但是原有的一些观念都被更新了。
我们教化学的教授对我们说,大学只是一个提高素质的过程。以前忙于高考的时候确实没想过那么多,唯一的目的就是考试拿高分,现在大学给我的感觉也是在追求考试的分数而忽略了求知本身。最终考试的分数令人满意,目的达到了,但过程中的收获又有多少?我只感觉高中的时光带给我的远远胜于高考的结果,大学也应如是。
设计是为了完成最终的作品,有些时候最终的作品并不能让所有人满意,这和个人的观念、审美有关,就像人民日报和时尚杂志的受众不同一样。这本书的真正意图是传递给我们一种颠覆传统的设计观,并提醒我们设计观的修炼大于技巧的熟练。
最后再强调一下,此书的原版是台湾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