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爱的女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逐爱的女人》是一本由耶利内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1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逐爱的女人》精选点评:
●故事性比想象中的要强。所谓的音乐性体现在对偶的叙述当中吧。
●翻译滥死了
●可怕。不如去死。
●恐惧+10086
●虽然她没有理由蜷缩身体。 她完全可以挺直身体。 这些女人通常以嫁人或者其他的某种方式毁灭。
●暑假读的;让人有点难受的书~~为当时女性的奴性感到悲哀
●这些女人通常以嫁人或者其他方式毁灭。
●冷酷的文字下,是更为冷酷的现实。刚开始不太习惯这样的表达,看到一半就好了。近期准备看她的《钢琴教师》。
●整本书都被我划完了
●和期待有点远
《逐爱的女人》读后感(一):不是那么地淋漓酐畅
不知是作者的文风,还是译者的晦涩,在这部充满哲学式思辨的小说里,我迷失在字里行间,根本无暇顾及文字。寓意是深刻而残酷的,我只能说我没有在读书中得到愉悦。好吧,我承认我不适合读需要思想的书。
《逐爱的女人》读后感(二):无意的收获
要不是图书馆上架的那堆新书中 这耀眼的黄色吸引了我;要不是听闻这是《钢琴教师》作者在70年代的力作,我怎会随手将它拿下?
我知道书中的原型已经很难在现实中的当下找到了,而我也打趣地推荐给那位有爱读书习惯的FEMALE,短信中我写道 小心这本书影响你们正常的二人生活....而她的回复竟然是:我得谢谢你 老兄 这还真不错 我几年前就已经买了 只是没有耐心读完..... 哦 原来也是个标题党!
耶利内克的文字 可以用冷犀来形容 冷静地如哲学家 犀利地如心理学家 在书里的女性原型上 用着上帝的视角 俯视着她们的生活 追求男人的生活 爱早就化作对男人的渴求和对以后生活的肯定 要是通俗的改名为追逐男人的女人 我想就该被禁了!
女性理性大了 是不是就更心灰意冷了呢?我把这本书当寓言来看 德语系的作家 似乎都充满着逻辑辩论的本能。没有正常叙事的小说 只有对生活哲理的高度凝缩!
我期待看过之后 再结合《钢琴教师》再来做一个个人的定论!
《逐爱的女人》读后感(三):做一个独立自爱的女人
逐爱的女人有两个,布丽吉特和宝拉,文章的结构类似《穆斯林的葬礼》,交叉着分别描写这两个女人的故事,虽然两者最后没有交集,但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殊途同归,都是以爱之名,捆绑住自己,捆绑住生活,还有各自的男人。
耶利内克既讽刺了那些虚无的爱,以爱之名横行霸道;更讽刺了将自己依附于男人的女人们。直至今日,这两种现象,在生活中依旧大行其道,蔚然成风。
师太亦舒在《没有季节的都会》里借主人翁之口说道:要很爱孩子,才会生孩子,我从来不为别人生孩子,我只为自己生孩子。而宝拉和布丽吉特恰恰都是有预谋、有计划、有利益权衡地去生孩子,即使是貌似很爱孩子的宝拉(绝对比布丽吉特更爱孩子)最后却卖淫为娼,不要说生活所迫,心中有爱的女人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事情呢。自己生活不如意,千万不要扯上自己的孩子,以孩子做赌注的人生又会好到哪里去呢。
布丽吉特最大的特点就是占有,占有一切她认为应该是自己的东西,不爱海因茨,不爱孩子,但是为了终极目标,这些她都可以忍受,总体来说布丽吉特是忍辱负重的;宝拉,乡下人,为了改变命运,学做裁缝,可是半途而废,情窦初开爱上埃里希,然后将其作为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完全忘乎所以,并且还要装作一切都很美好,她需要的是外人面前的光辉形象,可是恰恰是这样一个人,做出了自毁前程、颜面扫地的事情来。
布丽吉特相较于宝拉或许更圆满些,至少海因茨有理想并成为商人,有房子,孩子乖巧听话,生活安稳,她的投资和赌注算是赢了,但看起来是如此虚无,如此不踏实;而宝拉则是滑铁卢,将自己和生活都投注在一个没有爱,不懂爱,没有理想,并且看起来那么的傻呆木讷的一个人生上,两个都没有前途的人的结合哪有前途可言。
女人,靠得住的还是自己。
《逐爱的女人》读后感(四):布里吉特和宝拉的爱都是自私的(逐爱的女人)
我心中的女人是保持着自己优雅的,优美的,拥有的生活应该如王家卫眼中的镜头感是一样的,就是如水一样的生活。当我看完耶利内克的书之后我才会懂的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甚至是大部分女人不是这样的,她们生活在一些角落里,肮脏,狡诈,为了自己的生活不息牺牲自己那所谓的爱情。就如译者一样,我对女性作家的看法就是她们会通过自己的文字去讲述关于女人优秀的一面,毕竟自己都是女人,自己是不会往自己身上画上污点的,但是我错了,耶利内克就是通过这种手法去折射出这个世界的诟病的。
书里面讲述了两个女人,同一个时代背景,一个生活在城市,一个生活在乡村,但是她们都在早早的甚至只有十五岁的时候就要面临“爱情”。布里吉特利用自己的身体换取到了社会地位,房子,还有那遥远的未来。宝拉用自己的爱情换来了孩子,捶打,唾骂,甚至最后走到了卖淫的地步。两位女人都曾经为自己的未来所奋斗过,但是最后都是输家也都是自私的女娃。
以前的布里吉特一直在工厂里,一直在缝制内衣,内衣,塑身内衣等等,她只是想走出这里,让自己的子女不在遭受自己的痛苦,所以她想进一切办法去接近那个男人,那个她一点都不爱的男人。这个女人谁也不爱,不爱自己的母亲,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孩子,她只是爱自己的,她为了爱自己去给一个自己讨厌的男人生孩子。真的很难想象当时的匈牙利到底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到底她是怎么了,如何能够做到如此的自私。从这个女人身上真的反映出了人性最弱的地方,为了自己不择手段。
宝拉也是自私的,虽然她是可怜的,虽然她最后可能一无所有,但是她的爱也是自私的。宝拉试图进入埃里希的生活,但是这个男人的脑子中根本是没有她的。宝拉能够有他的孩子那是因为男性荷尔蒙在作怪,但是她依旧还是想把孩子留下来,因为她认为拥有了埃里希的孩子就能够真正名正言顺的走进那个自己向往的家庭。宝拉这个想法是对的,因为她真的做到了,但是可惜走到一起之后的她会后悔的,所以最后她成为了一名妓女,甚至她连为什么要做妓女都是不知道的。
作者耶利内克一直都是用这种手法去描述女性生活的,可能这就是另外一种美学,她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人,她的作品也一直受到很多人的怀疑,包括作为出名的《钢琴教师》。我感觉我能够读到这样的作品是自己的幸运,因为我是女人,这本书能够让我清醒的看到了自己身为女人到底应该去做什么,应该怎样去做。说道这本书应该说也算是一个巧合,这本书是我在二手书市场里淘到的,五元钱,但是我很珍惜它,就算是上天让我们相遇,我和这本书也算是有缘。
如果有机会还是想读一下《钢琴教师》领教一下变态美学,而这位拥有犹太血统的女性作家我也狠狠的记住了,可能从她的身上看到了只要做自己擅长并且喜欢的东西就好了,不要管有多少人去反对你,当然前提这必须是正确的,不能违背自己的内心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