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汪曾祺集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汪曾祺集读后感摘抄

2020-11-18 04:59: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汪曾祺集读后感摘抄

  《汪曾祺集》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5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汪曾祺集》精选点评:

  ●有趣随性恬淡

  ● 整本洋溢着老乡的影子,细枝末节中口水掉下来

  ●喜欢,似乎嗅到江南芦苇荡边的菱角叶子气。他和沈是我近代小说中的最爱。他对小说的观点也影响了我,倾向于读短篇的散文化的小说,宋人笔记式的小说

  ●《受戒》是永远的经典!

  ●受戒

  ●花城出的这套大家小集很不错

  ●每天能读汪老一篇就觉得美滋滋的

  ●被推荐无数次后,我决定读一读。美食点评有点江郎才尽之感,要进东西。平时,<受戒>写得太好了!

  ●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向图书馆借的最后一本书,因为忙,断断续续读了整整一个学期。前面以家乡或乡村为背景的短篇小说以及在西南联大的见闻都挺可读的。后面关于文学的议论和一部分的格物致知略微有些枯燥。而且有些编排显得内容重复。但汪老的文风却是独具一格,氤氲着一股水气。对于文字的运用实在是精准又生活化。随着时代变迁,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真的是发生了惊人的颠覆,令人感慨。

  ●旧日的气息和浓厚的恬淡质感……

  《汪曾祺集》读后感(一):消逝的水乡

  汪曾启的文字,那么美啊,如此质朴、透明、清爽而优美的语言,如此美丽的水乡。想起了自己那名为“青山”的老家,当年真当是河网密布,青山绿水,稻田水洼,杂花生树。有了水的地方便有灵性,美得很。而今再次回到家乡,却面目全非。水泥公路代替河网,水道淤塞发臭,青砖瓦房代之以不中不西罗马柱帖瓷砖小洋楼,毫无规划地散乱其中。看着这样的青山,心中生出离别的悲伤。而今是否该庆幸,我依稀还记得当年河边捣练声,穿梭不断的乌篷船,清脆的菱角和荸荠,风吹过稻田和甘蔗地,泥墙青瓦的老房子,山脚下连绵的茶园。这柔美水乡,终归是要消逝了。

  《汪曾祺集》读后感(二):运河边的一碗小咸鱼

  汪先生作为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时期的学生,其作品风格似乎也多少受到了一丝沈派遗风。不问作品长短,读后会引发一些开放式的联想。或许作家是否伟大,就要凭借其作品究竟会带给人多少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吧?但这个武断的定义不一定很对。汪也好,沈也罢,两者都生长于南方泽国,骨子里似乎天生就带着一丝水乡特有的柔感。仿佛是雨后,袅袅升起的薄雾,把阅读者与作者本人笼罩在同一空间。

  通过废名认识了黄梅,由沈从文充满了对湘西的遐想,从汪曾琪先生的作品中感触了运河畔的高邮与西南联大的昆明茶馆。人已作古,其迹可循,或许这就是生于多数,死于少数的不变真理吧!

  《汪曾祺集》读后感(三):文字的力量

  以前中文的小说,耐看的很少。估计聪明的人都去琢磨那诗那词的押运平仄,心思添在小说里的不多。然后大家读小说又不成风气,大部分小说都写的和说书似的,情节是好看,但是细节描写不足。当然了好看的小说也有,比如红楼梦啊,海上花啊,还有我觉得老残游记非常好看!但不知道为什么知道这本小说的人好少……以前语文课本里还选编过其中一篇呢不过不是必讲课文,你们读书的时候上课太认真!

  说句招打的话,年纪大了以后我开始不喜欢张爱玲啊亦舒啊这样的调调,我刚刚发情那会儿挺喜欢她们的,这里有个血泪史啊同志们:初中高中的时候我沉迷在武侠和卫斯理当中无法自拔,我认为白马王子就应该是一个钻过山洞做过乞丐徒弟的奇人,或者会吐吐火,会会外星人什么的……后来你们也知道了,卫斯理的小说简直就是玩弄人,而且我连跑个八百米都气喘吁吁的,很担心危机时刻我就是那打狗的肉包子。这个时候我转身投入了言情小说的怀抱,投入了几年,苦恋了几年,套用一个豆瓣小组的名称就是“回想往事让我一阵恶心”。

  如果我说现在看张、亦的小说让我一阵恶心,我大概会被广大青年少女刨坑埋掉。我琢磨着这是个时间问题,无所事事除了青春一无所有的时候,可以到处看看;但等到年纪大了,不再觉得多愁善感是优点了,又妄图自己活的没心没肺快乐点的话,那么更喜欢看有力量的文字。

  所以我喜欢汪曾祺。

  许多人说到汪先生的文章,第一喜欢的是他写的漂亮。我也是,第一篇接触到的故事是《受戒》,一口气看了一遍又一遍又一遍,里面一句警示格言都没有,但读起来就是好像“五脏六腑被熨了一番”一样。这第一眼美女五官是如此的标致,还真不容易马上察觉到她身上蕴含着的无限坦荡的生命力。

  坦荡的力量,是我一而再,再而三看汪先生文章后慢慢领悟的。他塑造的人物,讲的故事,基本都是健康的。不是说他不写悲剧,他也写过好像祥林嫂一样倒霉的人,但更多的,他善于歌颂健康磊落的美感。《八千岁》里的宋侉子和虞小兰,用客观的话说是嫖客和妓女的关系。但他们之间的故事在汪先生的笔下就透着一股真实的人气:

  “宋侉子每年要在虞小兰家住一两个月,朝朝寒食,夜夜元宵。他老婆死了,也不续弦,这里就是他的家。他有个孩子,有时也带了孩子来玩。他和关家算起来有点远亲,小兰叫他宋大哥。到钱花得差不多了,就说一声:“我明天有事,不来了”,跨上他的踢雪乌雅骏马,一扬鞭子,没影儿了。在一起时,恩恩义义;分开时,潇潇洒洒。 ”

  每次我在网上看见所谓的原配小三斗智斗勇贴恶心到了,就会想想这段话,耳清目明。男人和女人之间,难道是图个你争我斗,拍个一脸横肉?我可没这功夫,不如在一起时恩恩义义,得分开时潇潇洒洒更和我胃口。

  汪先生的文章故事,总体现了一个“真”字。什么叫真,依我的愚见,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摆自己该摆的态度。我这种人,的确是先听见了海的名字以后看见了海,先知道了恋爱的故事以后才谈了恋爱,但这并不代表,我一定要照我听见的去做,一个人,如果被书本知识所绑架,在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多了一份焦躁和消极,那的确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了。

  躲在暗室里做个满腹牢骚的书虫,这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看书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让自己更勇敢,更敏锐地发现问题,更豁达地解决问题,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尽量不要迷失自己,不要做自己看不起的事情。

  诚然,这个世界也许有许多背叛、矛盾、肮脏的交易、见利忘义的小人,损人不利己的白开心(怎么好像混进了奇怪的东西?)……但目前而言,我毕竟仍处在既有满足口腹之欲的一日三餐,又有满足心灵骚动的书本影视游戏机,这种时候再不做个坦荡、乐观、潇洒的人,那简直是要无颜面对自己了。

  最后说说这个版本,这版本是个杂烩,什么都选了一些,我倒挺喜欢。包括后来的新小说,一些对戏剧的解读,可以更全面地烘托出汪先生的思想,是给五星。

  《汪曾祺集》读后感(四):读汪曾祺想起的那些

  小说散文都不错。文风很温暖。喜欢徙,陈小手,蛐蛐,跑警报。我喜欢他,他很是有小乐趣,很会生活。跟着他,种草了听昆曲,读古文,去茶馆,养花养鸟,遛狗。他谈到看戏,老师,佛像,我就会想起自己的经历,写在本上,所以我想,能启发别人去回忆,去表达,去交谈的作家,应该是好作家,起码是友人。

  这是我2017年暑假读他的时候,被他的一些文字启发想起来的一些东西,今天整理这个本子,看了觉得蛮有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