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痴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白痴读后感1000字

2020-11-19 03:31: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痴读后感1000字

  《白痴》是一本由[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6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痴》精选点评:

  ●时代距离太大。还是看他的短篇哈。

  ●里面的很多观点很有启发,但是觉得情节有点太戏剧化了。不喜欢的是里面形容人说话老是用愤怒、歇斯底里这种词,但是实际的语气很平淡,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

  ●陀我首推的是这一本,简直就是文的写法,细节饱满人物富有典型性,情节也更戏剧化(太名著了那夹叙夹议就跟分段一样,这样写小说是有问题的),非常好看,如果让我选择一种仿的形式,也就是这样 只有在他们的书里才能看到性灵与理想的彼岸,神经质与无意识之流的涌动吧 无论怎样天蝎还是与sentiment有关的 我自己反倒是没什么精力去歌颂 虽然蝎子是始终不能摆脱得了伊凡,这本还是天蝎自己的本命作

  ●之前读的是这个译本 有空读读荣译本

  ●无论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上,应该是陀氏艺术表达最好的一部小说。

  ●1四角爱恋(注意,不是恋爱);2、扭曲,各种扭;3、19世纪的俄国并不是历史教科书里 一笔带过;4、我竟读下来了,有史以来最厚的一本!

  ●这个版本不错。

  ●“他对智慧的、精明的人们隐瞒,而向婴孩们公开,我以前就这样讲过他。但是现在我要补充一句,天主保存了婴孩,他和他所有的圣徒,把婴孩从深渊中救了出来。” 最丑陋的人对最圣洁的人的话

  ●人们彼此间看一眼便分起等级来,于是便找不到丝毫共通的地方/心灵越是美好的人,对世间的一切就越羞愧(怎么听着像抑郁症啊),我能明白(自以为…)玛丽为什么这么喜欢这本书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目前只看过2部)书中人物的对白及场景的设计,看他的书觉得完全像在看舞台剧,笔下的人物个个都像患有躁狂症,随时都会发疯,看他的书让人感觉焦虑。虽然他的书在看的过程中觉得沉闷很累但就是吸引着一直看下来看完印象深刻,这就是大师和普通作家的区别吧!还有看他的书不记笔记是绝对不行的,不然会让你看的云里雾里。

  《白痴》读后感(一):没有任何情节透露,因为太扭曲了。

  如果说《白痴》改编成电影,我希望Kathy Bates(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10555/photo/1509033136/)出演伊丽莎白·普罗科菲耶夫娜。从看到中间就幻想着这个人物在我脑海中牵引着故事的发展。K·B就是那个有些发胖的美国女演员,中年,最近在泰坦里为人所知的那个暴发户太太。感觉太接近了!

  只有白痴才会说出真相;

  说真相的都是白痴,而“白痴”是人们冠以的,

  人们认为说真相的是“白痴”,而他们不是;

  不说真相,不做白痴——出于自保。

  当自我保护上升到以群体利益为出发点后,人性就要受到扭曲,或者被扭曲。

  但是上述观点随着情节的推动,我渐渐想到另一种诠释,甚至对作品主线有了颠覆的认识:

  一个不能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却仍旧口无遮拦、肆意而为的人,不成其为白痴,难道是可爱的安琪儿吗?

  最后说译者,我质疑。关于南北方感叹词的使用区别,一个译者的生活环境会影响其行为方式,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整部译文出现明显的南北方感叹词对立现象。我觉得,如果能够“言行一致”将会更好地表现作者背后的想法。

  如果能够通过译文表现出作者所未在原文中表达的情感,那绝对值得叫绝;反之则会严重误导读者。长远来看,将会是对文学历史的亵渎。好吧,矫情了,在思想上应该不存在什么“纯洁性”。

  最后一点小吐槽,书中人物的名字好难记啊!读到第二部分我才隐约分清各种维奇各种娜=。= 曾经在日汉翻译教程中,我学得“译文一致”的观点,即汉译名字地点等,而不是将原文照搬,以保持中文的纯洁性。当时十分赞同并严格遵守,但是遇到陀爷,我想“纯洁性”也是要相对的好,否则会阻碍读者阅读。甚至会打消阅读欲望的啊!

  《白痴》读后感(二):我曾经也是那个向不幸女人扔石块的孩童。

  在梅什金公爵前,我感到羞愧。因为我曾经也是那个向不幸女人扔石块的孩童。那是1990年——散落分布的三十多间泥砖屋组成的村子,村路仿佛是从那些不规则的屋子和屋子之间挤出来的:肮脏、狭小,像蛇盘缠在村子身体的各处,这些小路似乎永远都堆积着牛粪和积水,在我脑海中至今仍挥之不去,我就生活在这样的村子里。

  村子里有一个叫“黄瑜英”的老人,都说她是“地主婆”,常常偷公社和村民的柴粮,因而在村子里,她的声名极其败坏。1990年,我是正读小学的孩童,和村子其他的孩子一样,每天放学后都有无穷的精力,不知道如何发泄,光脚踩着那些肮脏的积水小道,在村子里疯跑、用网兜抓蜻蜓、往鱼塘扔石头,还有那件最让我后来深感羞耻的事情,和其他的小孩把沙石扔进“黄瑜英”老人的水缸。不知道是谁鼓动的主意,我们几个年纪相仿的孩子,有的抓着一把沙子,有的拿着石块,有的拿着菜叶、树干,趁老人不在家的时候,往窗户的水缸里扔去,然后呼啸而去。

  其实,所谓“地主婆”这个身份是农革会批斗是定性的,只因为她夫家是地主成分,因而作为地主家的媳妇,自然也就被套上了“地主婆”的帽子。而“黄瑜英”的丈夫在婚后不到三年就去世了(1962年),膝下并无一子一女,作为寡妇的她,如此孤苦伶仃地过了大半辈子。那些强加的身份和批斗的实实在在的痛苦是她在这个人间的所有。然而,我们却将这些不幸视作羞耻。在《白痴》中,只有梅什金公爵怜惜玛丽的不幸,只有梅什金公爵才知道玛丽所有的不幸都不是她咎由自取的,只有梅什金公爵——这个伟大的灵魂冒着被驱逐的危险,轻吻了玛丽的苦难。

  我们已经习惯了将苦难——自己的和他人的——视作羞耻。因而我们唾弃他、鄙视他,用石块扔他。可是有多少人能在向别人扔石块的时候喊一声“住手,这不是他/她应该承担的”呢?是的,也许这样做,我们就会成为别人眼中的“白痴”,成为那个另类,成为那个不与他们站在一起扔石块的人。比如“黄瑜英”老人,在孩童时代,从来没有大人和我们说过,这不是她的错,没有人教我们怜惜她,爱护她,关心她。反而是教会了我们憎恨她,鄙视她,唾弃他,欺辱她。直到很多年后,我离开了乡村,才听到她在除夕之夜死去的消息(1994)。人们才开始说“其实,她是个不幸的人。”

  我不知道“黄瑜英”的一生中是否有过温暖的时刻,或者温暖的记忆,在她30多年守寡、孤苦伶仃的岁月里,她一直生活在离群索居的黑暗之中,生活在村子那座唯一用青砖砌成的孤楼里——据说那是她“地主婆”身份的标志。很多年后,我回到家,路经她那个黑魆魆的窗口——苦难深渊,我知道,这是她的不幸,我的耻辱,我们的耻辱。

  2012-3-1

  《白痴》读后感(三):流失的纯真年代。

  大学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迷上泰戈尔,冰心先生翻译的版本我还是很喜欢的。尤其是那一首“我曾在百种形象,百回时间中看过你”,久久荡涤在我的心中。迷恋一个人,大约便是,心里但凡有了那么一点空隙就会留给这个人吧;夜阑人静甚至人声喧哗,你都能在心的安静一隅见到那人的影子。而这种痴痴傻傻的情真意切,大约也就属于那些纯洁无虑的人;诗歌也许不是贵族文学,而那些心内掺了杂质的人,定是没有心思去欣赏的。

  《白痴》的阅读感触和《罪与罚》截然不同。后者是在一个燥热的夏季,午后傍晚的风都浓浓地夹杂着许多热气;而《白痴》则是在冬天冰冷的火车里开场,男主角甚至都没有完整御寒的衣服可穿。所以,一路读下去的时候,你会一直有一种清冷的感觉——即使乱哄哄的人们纷纷登场,即使会有壁炉熊熊的火和桌上浓浓的酒——你就是,觉得冷。

  故事中的梅什金大约是生错了年代的。Innocent age 作为一个整体性质的存在,基本上已经流失了;当然,我们都知道,在周围还有一些保有“赤子之心”的人存在着,让我们不至于对这个世界彻底失望。然而还是会想,那些纯洁无瑕的人,毕竟还是跟整个世界格格不入的,他们的孤独,他们寻求同类的波折或者他们遭遇的一切怅惘,也许我们永远都不会懂。

  我不懂陀氏为什么让我们的男主角有身体上的残缺,或许,这样更能让我们感受纯良在这个世界的无助和孱弱?我觉得,梅什金公爵的良善,其根本原因在于涉世未深,或者他根本就没有机会涉入世事——而且天机凑巧,他的本能里面美好的东西并没有在他早期的生活中被磨损掉。所以,他见到纳斯塔西亚的时候,才会恍然,这个美好美丽的女子,就是他的同类——而恰恰是同一个女子,在许多男人的眼中不过是尤物一只在许多女人的眼中是荡妇一个。

  世人皆能看到皮相,却看不透灵魂里的光。所以,纳斯塔西亚“任性”的背后是一个痛苦的灵魂,相对于梅什金本身的不去思考,她对世界的感触更加深刻——这也最终导致了她的离去,另外一个世界也许更加适合她吧。

  究竟谁有病?许多人都在说,每个人都有病。确实是这样吧。看看纷纷出场的那些人物实在是哭笑不得。阿谀逢迎的,爱慕虚弱的,受人蒙蔽的,钻营取巧的——自然也有一些与他们相对的正面角色在,而乱哄哄的人群中,大家都在取笑、指责那个我们生病的主角——笑他对金钱的态度,对死亡的看法,对过往真实故事的回忆。但作为局外人,我们会说,那些现实中的人们实在是虚假和做作。但是,试想,对身边那些认真温暖的人们,我们又是怎么处理的呢?亲身经历的生活毕竟和阅读别人的故事大不同的。

  印象深刻的有许多细节。比如,梅什金对于死亡的描述。人们所恐惧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知道自己要死亡时等待的那段时间。这种等待的恐惧,随着表盘上时光点滴的溜走,你心慌了吧?还有就是梅什金描述的曾经的那个玛丽姑娘——这本是圣母的名字。到后来,能够和玛丽说话交流的就只有那些孩子。也只有他们能够放过别人无心犯过的错——而这些错除了她自己,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

  其实也曾经想过,梅什金和纳斯塔西亚是不是有其他走下去的可能——不是说他们两个人结婚在一起,只是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凑在一起不那么寂寞地活下去。世人却不给他们任何机会,狠狠地扼住他们——有人要她的美貌,有人要他的财富。不停掠夺,不停占有,直到最后,两个人都灰飞烟灭。

  所以,又一次证明,非主流在主流之中的渺小。而幸亏,还有些人不惧怕这样的纵生波澜,依然坚持着。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世外桃源也许有,但是在世内,若想寻找我们的“纯真年代”,是不可能的了——别人根本不允许的。

  《白痴》读后感(四):每个人物都是自己的主角

  其实刚开始在我读过《白痴》之后是很有成就感的,这么一个大部头小说被我坚持一个多月啃完了,内心颇有点虚肿和洋洋得意。但看到某人在生病发烧的状态下才用一晚上就读了一半并且还有很多深刻独到的见解,便产生了夜郎自大之感。的确,每个人追求的境界和努力程度不一样,既没必要为了点小收获沾沾自喜,也没必要攀左比右自惭形秽。做好自己要做的事就够了,对于读书,贵专不贵广,重要的是自己能有所领悟。所以尝试着对读过的东西作些评论,但愿不被有识之士耻笑,因为我现在意识到了世界是如此之大。。

  《白痴》里开始那一段初读时有些费解,当通读了全书再回来重温时却让我感动非常。公爵是个白痴,为治疗癫痫而流落到异国他乡,在那个偏僻的小村庄里,竟从清静无为主义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如阿格拉娅所表述的意思,他为了一个监牢,心甘情愿放弃了自己曾向往的殿堂,并且在这个监牢里还好像找到了幸福似的。如果不是命运的变故,我相信他是愿意在那个监牢里终其一生的。脱离原先单纯安宁的生活,去面对未知的世界,谁知道迎接我们的将是什么呢?当踏上回归故里的火车,心里掺杂更多的是抗拒恐惧还是迎头直面的勇气?这情景很像《海上钢琴师》里那最后的抉择,站在通向陆地的阶梯上,听着俗世里风带来的声音,眼望着无限延伸的街道,这一步踏下去,人就将永远陷入一个未知的命运和人群里了,而从前所有的坚守和希望都被彻底摧毁。公爵踏出了这一步,于是带着孩童般的纯粹和良善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风波中。可悲的是,他没有丝毫修改自己的原则去学会变通或者钻营,而是以从一而终的面貌去应付所有令人不知所措的情节。

  公爵的形象无疑是理想化的,不过与公爵对比鲜明的罗戈任其实也是极端和不切实际的。坦率地说《白痴》里没有定型描述绝对的好人和坏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复杂的个性和思想,都有自己的挣扎和苦楚,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甚至都是小范围内的主人公。这也是小说比较人性的一面,还原了真实。罗戈任是极度执着于自身理想的一类人,目的不能达成则不惮去杀人越货,玉石俱焚。从我个人角度来讲,对这类罪犯我是不愿加以恶棍名号的,因为能从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出发去毁灭他人同时也毁灭自己,这里面是一定包含许多炽热的眼泪和最痛苦的决心的。那个扭曲诡异的基督和阴森恐怖的房间应该能揭示他性格里许多成分。当然这也有点将他过于拔高了,不过公爵只能让人心生景仰,罗戈任却能让人从中看出很多相似的自己:执着,虚伪,残暴,不相信人,心里暗含阴谋,同时又痴心,执着,珍爱自己的理想以致不惜代价。我始终是如陀氏一样坚定的认为,人性是无比复杂的,发掘的深度和坚守的尺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卑劣程度。所以我也讨厌那种把人像公式一样定义的小说,因为人是无可限量和无可预料的,也正如陀氏在《卡拉马佐夫兄弟》里德米特里的一句话,让所有人性分析学家见鬼去吧。

  至于书中的虚无主义者,倒像时下的某些有一定学识的愤青,他们因为自身天性中激烈情绪过多,对社会不满或者因生不逢时之感过强,总喜欢嘲弄一切,其实我觉得他们只是太需要别人的欣赏和同情了。奇怪的是屠格涅夫以及陀氏笔下的这些虚无主义者似乎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最后都是一事无成,含怨死去。他们或许暂时的一些光芒甚至盖过了贵族,或者总是迫不及待去哗众取宠,但最终由于地位等原因(没有具备先天的社会条件)最终难逃淹没的命运。最后他们没有改变什么,反倒是贵族们依然继续着体面和理所应当的生活。

  纳斯塔霞这个角色仍然延续着俄罗斯文学中一贯的特点,男人们最先被女人打动,但是女人却往往超乎寻常的一触即发,执着热烈,最后毁灭的总是女人,而男人在这样的攻势面前总是退缩,保全了自己。《阿霞》如此,《罗亭》也是如此。也许女人注定是为爱而生吧,而男人由于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需要做出更多的考虑和取舍。只好这么说,不然除非承认男人是种易冲动不坚定和畏缩而又猥琐的雄性动物。像是为了弥补《茶花女》里男女主人公不能同死的缺憾(因为据说作者对这部小说极为推崇,从托茨基的评价中也可看出),陀氏最后将公爵与纳斯塔霞在最后的夜晚安排到了一起,别出心裁的地方是罗戈任也同时在场,不知这二人相伴一个尸体左右心中是何感想,作者设置这一结尾是何用意。小说最后的结局让我感到有些混乱,甚至读过后有些愕然,就这样结束了,为什么要如此收场。也许公爵并没有爱她吧。公爵的身份本来就不容许他和纳斯塔霞的结合。痴狂的人都毁灭了,理智的人继续像模像样地生活,公爵经历了一番凡尘洗礼之后也重又回到起点。只可惜这不是宗教意义上返璞归真的的轮回,倒挺像化学上学的不可逆做功过程,环境和系统都受到了无可挽回的损害,不能恢复。

  在豆瓣上看到一个网友很形象地说出了我对俄罗斯文学的感受:好像俄国人天生就适合在饭桌上很随便的谈论灵魂一样,这太奢侈了,而中国人或者英国人或者其他什么地方的人谈论起来,却只会让人觉得不那么对劲,有些可笑。书中的每个人物都像一个深刻的哲学家,既珍重自己的理论和名誉,又随时随地准备发一通长篇大论,把自己的信仰和见解展示给别人。小说情节的发展几乎都埋藏在人物的对话中了,这和中国小说的对比是很鲜明的,我们书中的人物几乎不说什么话,只有作者在那絮絮叨叨地叙事不止。俄罗斯文学的特点也许和她极度寒冷的气候和充满苦难的历史有关,那里的人不仅深受大自然的压迫,还有专制制度的残暴统治,因此对于宗教和灵魂要虔敬地多,也寄予了更多的希望。另外也许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高浓度伏特加施加给人的影响。因为高中时期我在苦闷之余常和友人一起纵酒狂饮,所以能够体会酒精对人的塑造和催情作用。这种情往往是最苦痛和绝望的,能够将人引导向高尚和深刻。

  说句题外话,就外貌气质而言,相比俄罗斯我更青睐日本的女人,也许同为亚洲人种有更多相近之处吧,审美上比较容易接受。俄罗斯女人固然显得高贵和优雅,但却不及日本的内敛及清纯,缺乏那种楚楚动人和青春萌动之美。在看电影《紫日》时我这一感受尤为强烈。希望各位童鞋们有时间也观摩一下这部影片作出你们的结论。 PS:这里没有亵渎或玷污的意思

  另外,总感觉对俄罗斯研究思想的人(尤其男人,因为女人看书多似乎是件不合适的事情)而言,爱情似乎并非那么举足轻重,可很多故事就是靠它当主线串起来的。不知道是因为爱情是反映人性的最好载体,还是因为他们在追求自身信仰时有些迟疑不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白痴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