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体窃贼》读后感精选
《肉体窃贼》是一本由安妮·赖斯著作,译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50元,页数:4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肉体窃贼》精选点评:
●莱斯特是只非常有性格的吸血鬼……但我还是喜欢路易~~~
●读了61页。无聊。英文版无聊时可以考虑。
●被占据的到底是谁?另一个自己?
●这一本很可爱啊啊
●莱斯特你真傻
●1
●腐女本质体现无遗= =|||
●莱斯特换的不是身体身份,换的是寂寞
●安妮赖斯是业界唯一最正统的祖师娘,除了她的吸血鬼小说,别的一概都是垃圾。她所构建的辉煌如天鹅绒和苦艾酒一样的迷幻世界啊,迷人,宏大,震撼。看过很多别的作家写的吸血鬼小说,傻X的不是一点点。
●编年史系列最爱的一本……大卫太温柔了……包容小莱这个坏孩子~
《肉体窃贼》读后感(一):看的云里雾里
这是第一次从系列的书里抽出后面的一本看,看的我云里雾里,看不下去,懒懒散散的扫着,挑主要的看。特别难受。所以也许系列的书还是从第一本开始看比较好。
故事讲得是一个古老而强壮的吸血鬼,算是吸血鬼之子,不死的一位。跟一位邪恶的骗子魔术师,交换肉体灵魂的事情。强大的吸血鬼进入凡人肉体,几天的经历感受,然后又夺回自己的强大身体的故事。描写还是很细腻的,但是看着略显漫长。
《肉体窃贼》读后感(二):消失
零零散散的看完了这本书。
情节也许已经记得不是很清楚了。
可是还是很清楚的记得莱斯特交换了身体之后的所作所为。
他就像是一个新生的孩子 对全世界充满了好奇。还记得在他生病时出现的那个修女 嘴里面说着不相信上帝 听着莱斯特像故事一般的传奇人生 她安抚他。当莱斯特来兑现他的承诺的时候 却真真正正的被那个修女当初了魔鬼。是的 多可笑 就好像那个时候的那位修女是一个幻觉是一场梦 本以为她不会恐惧自己 本以为她可以接受自己 本以为自己可以不再孤独 可这一切都是以为而已呵。
莱斯特最后换回了自己的身体
记忆中和路易一行人去了非洲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最平淡的结局 最不平淡的内容
《肉体窃贼》读后感(三):You are what you are
我们的莱斯特总是闲不下来,总是要折腾出什么新花样,这回竟然动了通过交换身体来做回人类的念头,其实早就料到詹姆斯不会回来,还是坚持愚蠢的做人的念头,然后让自己吃尽了苦头,看着他做人的狼狈的那段时间不知该说什么。。。
安妮阿姨似乎又开始对基督感兴趣了,大卫见到的上帝和撒旦,还有莱斯特爱上的修女,也许这也为后来莱斯特想做圣徒做了铺垫。不得不说安妮阿姨真的很喜欢将焦点放在中年妇女身上,吸引了超自然生物的总是一些中年女性,《小提琴》里的特里阿娜,《肉体窃贼》里的修女格伦琴。
吃尽了苦头的莱斯特找朋友们帮忙,曾经的同类朋友们没有一个愿意帮他,也许大家嫉妒他得到了重新做人的机会,也许他们觉得这是他总爱折腾的下场,活该这样。最后是人类朋友回应了他。
不要试图融入和你不同的人中去,那只会让你痛苦,你只用做你自己就好,莱斯特尝到了苦果,他知道做人已经不适合他,但当大卫阴差阳错的得到那具年轻的身体,他却受不了看着大卫返老还童,强行将大卫带入了自己的世界。哦,莱斯特啊莱斯特,你总是这么做,但是想想每次你这么做的后果,尼克离开了,加布丽埃勒离开了,路易离开了,克劳迪娅离开了,他们都不再陪在你身边,大卫也离开了。。。大卫想恨你,恨你不顾他的意愿把他带进你的世界,但他终究是爱着你的,所以他回来了,还带着路易。
.S.这本的封面是整个系列里我最不喜欢的。
《肉体窃贼》读后感(四):上帝,背叛的爱--故事讲完了
安妮赖斯的吸血鬼莱斯特系列写到这里,她说:这个故事已经讲完了。哦,也是,再有我也不太想看下去了。两百年啦,难得莱斯特还这么趣味盎然,无休止地爱,无休止地杀人,无休止地背叛。当然,又有新的吸血鬼诞生--换了躯壳,英俊得无以复加的大卫。
安妮太偏爱莱斯特了,又让他不朽,又让他再次享受做人的滋味--阳光下的美景,美人,美食。虽然这缘于一个无赖凡人巫师的欺骗,但总的来说因祸得福,安妮会让他赢回他想要的一切的,安妮就是他的上帝。
不过这时仍认为没有上帝,至少,血族们的存在与上帝无关。
说实在的,在上一部《吸血鬼女王》中道出这个物种的起缘真像真令人扫兴--一切只是作恶的精灵搞的鬼,多像好莱坞大片。个人认为,不是该隐的后代,血族们的痛苦大大减弱,没有与终极命运的对抗,似乎一切都只是存在主义行为,所以莱斯特会无休止地折腾下去。不过在这一个故事中,安妮自己已经开始矛盾了,她开始怀疑真的有上帝,甚至通过大卫来描述咖啡馆里见到的上帝。据说,下一部,莱斯特就真的上天堂去与上帝面谈了。这倒不赖,
上帝是一回事,莱斯特的折腾是另一回事。换上凡人肉体的他,一开始笨手笨脚地强奸了一名女招待,然后爱上一个修女,再在与大卫一起追回越自然身体的过程中频频勾引大卫,可惜仍未成功。他在这个仍相信上帝的老人面前老是失败,之前是人家死不愿意做个吸血鬼,在莱斯特成为凡体后,又因自己太老了不愿意跟他做爱。莱斯特这个什么都不相信的自恋狂在此书中又因爱陷入种种矛盾,又说“我又要哭了出来”。不过,用上一集阿曼德的一句话回他就好:几百年来,我总听你说你要哭,但从来没见你哭过!
是啊,他活得何等张狂得意,当初他是个人的时候,他就是个张狂的人,如果他是个狗,他就是条张狂的狗,物种从来不是问题,我折腾故我在。
他的折腾在于他的张狂的爱与背叛。书的最后几句中写到:“是的,说点什么吧--为了对天堂的爱,为了对克劳蒂亚的爱而说点什么,以便使天堂化为黑暗,并揭露我爱她的本质!亲爱的上帝,让我揭穿这种爱并暴露它恐怖的实质吧。”
我看了半天,猜想他爱克劳蒂亚的本质就是背叛。本书回述了他最爱的几个人:一个是路易,另一个是克劳蒂亚(参看《夜访吸血鬼》)再一个,就是大卫。而这几个人,无一不与背叛有关:
他制造了克劳蒂亚,而这小妖女一心要刺杀他。他最爱路易,但路易不仅是克劳蒂亚的帮凶,而且在本书莱斯特最需要帮助时,冷冷地扭头而去。大卫帮助他找回了鬼体,他实在歉了大卫太多,当初大卫还是个老头子时,也许是长者相貌的威严,他还尊重他,可是当大卫换了个英俊得催枯拉朽时,他欲火攻心,把原本还能在绚美灿烂的太阳下生活五六十年大卫遂变成了黑暗一族!这些,都是背叛。然而爱,爱竟能克服这样的背叛,最后,三人结伴一起去游里约热里卢。背叛令他心醉,背叛后面的爱令他心醉。
这就是吸血鬼,只要爱,不要道德。说到底,安妮仍只是个情欲小说家,借着吸血鬼的身体,爱了男人又爱女人,纠缠着爱与背叛,乱爱成了一团。但写到这里连她的欲火都弱了,再找不到当初描写阿曼德时的那种销魂。
一本情欲小说,在看腻了大部头或跟中国奶粉或冰岛房地产纠结不清的时候可以消消闲愁。
《肉体窃贼》读后感(五):note
在图书馆找到译林出版的这本。一些在阅读时做的笔记。
莱斯特喜欢读的小说《成长在布鲁克林的一棵树》
奇怪的凡人用信纸包裹给莱斯特的信:H.P拉夫克拉夫特 《门前石阶上的东西》
伦勃朗,荷兰画家。画作表现,善与仁爱,人物似天使而非人类。画了一百二十二幅自画像。莱斯特关于对他的解读向大卫写信。
他让我哭笑不得。“今夜天气很好,很适合去死。”(只有莱斯特会这么说吧)
你告诉我们,阿梅尔——一个恶的实体——的灵魂注入到所有吸血鬼的身体内……那好,人类也以同样的方式分享上帝的灵魂。
莱斯特,我来告诉你最初启动生命的那声巨响是什么吧,就是当上帝的细胞开始分裂的那一刻。
《木乃伊的眼睛》罗伯特 布劳克 莱斯特收到的第二份短篇小说信件、第三份,电影《反之亦如此》《全部的我》 四个故事都是关于灵魂互换
史学家杰弗瑞波顿罗素论邪恶本质的著作,米尔恰伊利亚德的哲学论著作
路易反复观赏的影片《狼之一族》《美女与野兽》让,考克托(法)《死者》约翰,哈斯顿
上帝也许存在,也许不存在,但苦难却是实际存在的,它绝对真实,无论如何否认不了。
可不是吗,此刻,就在我俩坐在这间干净小屋里的同时,东半球就有许多人正在大贫民窟里忍饥挨饿,非洲也有许多人饿死,全球到处都有穷人死于天灾人祸。洪水冲走他们的住房,干旱夺走他们的食物和希望。一个国家的灾难哪怕轻描淡写,也足以让人痛心疾首。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我把拥有的一切都献给这项事业,到头来我又能得到什么?
我又怎能知道现代医药用在热带村庄里的效果是否比土方好;我又从何了解将教育带给当地穷孩子后能否给他们带来幸福;我又如何判断这一切努力是否值得;我又如何判断这一切是真是假。盲从,这才可怕呢。
我才不管呢!是的,我会为任何一个人受难而哭泣,但让我牺牲一生去为世上芸芸众生服务,我可不干!事实上,这想法让我害怕,让我感到恐怖。这是最不幸的事。这哪里叫生活。这与超然正好相反。
几个世纪前,当我第一次站在巴黎那条林荫道旁的舞台上时,看着一张张喜气洋洋的脸,听着台下的欢呼,我感到我的身心找到了归属,感到我出生及童年时的每一个企盼都终于开始实现。
哦,当时还有其他或好或差的演员,有其他歌手,其他小丑,在这前后也有过或将要有其他千百万的演员,但我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以其特有的、无双的演技而大放异彩;我们每个人都以其独一无二的精彩表演赢得观众;每个人都有机会在观众眼里战胜其他演员,独领风骚。这才是我能真正理解的唯一的成就——一种彻底张扬和宣泄自我、完全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
我没有当成我自己梦想中的超级英雄。我发现人的一生太辛苦了。
“你,我亲爱的老朋友和情人,曾经告诉过我”,我说,“说我并不是真想当人,说我不过是在做梦,在做一个建筑在荒谬、虚幻以及自傲之上的梦。”…“你其实很明白,你一直很清楚。也许你已经活得太久,也许你一直是更强者。但是你当时是明白的。我不要有弱点;我不要有局限;我不要那些令人作呕的凡人欲望和无休无止的不堪一击;我不要那种臭汗和令人麻木的严寒;我不要那种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震耳欲聋的噪音和那种迅速而疯狂的情欲爆发;我不要那些人间琐事;我不要那些丑陋;我不要那种孤立与隔绝;我不要那种持续的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