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磨坊》读后感1000字
《鬼磨坊》是一本由[德]奥得弗雷德·普鲁士勒著作,21世纪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鬼磨坊》精选点评:
●很好看
●虽然不太记得内容了还是小学三年级看的,但是我记得我当时好喜欢来着还看的脊背发凉……
●小学还是初中看的
●小时候最喜欢的书好嘛
●同样是找不到那个版本~很赞。记得当时看的时候那种微微的提心吊胆的感觉~看了两遍的样子,经典~很适合看来消遣~
●《鬼磨坊》和作者的另一部作品《大盗贼》有一样的问题:无头无尾。普鲁士勒擅长编织奇异的情节,却止步于此,始终写不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打个比方,一斛珍珠少了一根链子。这本书就是写给小孩子看的,也算不上被埋没的冷门佳作,客观地说,普鲁士勒只能算是个二流作者。(适合4年级+)
●读完1984突然就想起小学读过的这本,看来心灵好生需要慰藉…
●很多年了,依然对这本书记忆犹新。小时候看过很多各种各样的外国文学,儿童文学的书,那时就感受到了这本的不一样。这种“另类”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个不同于“主流”的“奇幻”世界,打开了我的想象,开启了我以后对魔幻的痴迷之路。
●算是童年第一本长篇。
●小学时看过 原来和Deutsch早已结缘
《鬼磨坊》读后感(一):应该在花季雨季看的书
看过之后就一辈子相信爱情并且会觉得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 绝逼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让我再也不相信爱情去见鬼吧! 豆瓣 你特娘的还要我写多少字才让我发表! 我觉得我写的这句话就是主旨精华了!不用再多写了!
《鬼磨坊》读后感(二):儿时的记忆~小孩和成人都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很多年了,依然对这本书记忆犹新。小时候看过很多各种各样的外国文学,儿童文学的书,那时就感受到了这本的不一样。这种“另类”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个不同于“主流”的“奇幻”世界,打开了我的想象,开启了我以后对魔幻的痴迷之路。
《鬼磨坊》读后感(三):爱与温情战胜了黑暗
我挺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在于这本书自始至终充满着一种浓厚的文学气息。一说到磨坊,我现在脑海中想起的就是书中那个迷雾重重而又与世隔绝的鬼磨坊。虽然着墨不多,但是通过男主的梦境,接连不断的悲剧,以及伙计们对于死亡诡异而烦躁的态度,就可以让你对这个不寻常的乡村建筑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虽然男主另有其人,但我一直觉得鬼磨坊才是这部书当中真正的主角。而解释鬼磨坊运作的模式和规律也成为全书故事的主线。作者对于情节的优秀处理体现在,他永远对于剧情的推进怀有极大的耐性,他永远不急于把剧情往前推进,而是不厌其烦的在主线故事侧面搭建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旁支剧情。例如主角变马的剧情,还有师傅带领主角去拜见选帝侯的剧情。。。
而随着鬼磨坊秘密的揭晓,你会发现之前作者不厌其烦叙述的旁支内容,其实都可以跟鬼磨坊的秘密,鬼磨坊的运作联系起来。所有的情节,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出现在故事当中。而是跟故事的主线完全连接,并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读完故事的结局,你会发现,之前的这些所谓支线内容,就像一个个彩蛋一样,他告诉我们黑磨坊真正的本质。
黑磨坊其实是一个真正的利益结合体。他本身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利用的产物。师傅作为磨坊主,负责管理伙计,获取伙计的产出(贡献给教父),教授伙计魔法。而学习魔法的伙计,不仅可以衣食无忧,而且拥有了超强的力量,因此可以游刃有余的应付繁重的工作,产出远胜于常人。
这个互惠互利的模式是相对稳固的。因为对于师傅来讲,收获是稳定的。而对于伙计来说,虽然需要支出劳力,但是他们可以衣食无忧,而且拥有魔法,跟普通人完全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伙计不会联合起来对抗师傅的原因。
为了稳固伙计对于师傅的忠心,师傅每年固定杀掉一个“不听话”的伙计,同时引入一个新人,来保证整个团队对他的绝对忠心。这种忠心是深入到每一步的。例如变马的那次,主角就因为违背了师傅交代的程序,而遭受师傅的一顿痛打。
但是这种平衡总会收到特定因素的威胁。能够威胁师傅的在于两个因素,其一是能力,其二是爱情。师傅教授伙计魔法,是让他们具备给自己多赚钱的能力,但是他并不希望伙计的本领能够真正的超过师傅(因为那样会导致磨坊主的易主),但是总会有伙计愿意多学一些,并且采用不合作的态度来对抗师傅,对于这种人,师傅就会痛下杀手,譬如米切尔;
而爱情的成功,对于师傅的威胁则更加直接。如果一段爱情真正的实现。这意味着师傅将立即死去。因此,师傅会竭力遏制可能出现的爱情,他会千方百计的洞悉女方的身份,如果不能在女方坦白之前杀掉她(就像佟达那样),那就在最终决斗的时候设置重重障碍(就像男主)。
当然磨坊主也可以放弃自己磨坊主的身份,呆个12-15年,他就可以蜕变为上流贵族,到城市里享受更加高级的生活(有一次师傅带领男主去选帝侯那里,其实象征着师傅已经有这方面的准备和积淀了)。而师傅走之后,他所相中的伙计就可以成为磨坊新的主人。
一句话,无论是磨坊主还是伙计,都是磨坊的奴隶。他们为磨坊贡献着心智,禁锢了自己的人性。
但是新的磨坊主,实际上也处于老磨坊主的控制之下。师傅之前的磨坊主,应该就是带着红羽毛帽子的教父。整个鬼磨坊是一个传承的关系。个人认为,这有很深刻的暗喻。城市里面的老爷们,不就是无数伙计的积淀才平步青云的么,而在他们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又隐藏着多少冤枉的孤魂野鬼呢。
对于我来说,重温这些细节非常有趣,他可以补充我对于鬼磨坊的认知。而这些设定,就像一颗颗的彩蛋一样,隐藏在整个的故事当中。
老实说,故事的结局其实并没有很震撼。谁都知道,最终师傅要被干掉了,因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但是我觉得故事结尾的内容非常有趣,充满了各种惊喜。
首先当然是师傅出其不意的让女主蒙住眼睛来猜谁是克拉巴特,这一方面跟男主(观众)的期望完全不同,另一方面则完全压死了剧情向好的可能性,从而给男主,和观众带来一种莫名的生存压力。千言万语一句话“怎么办”
但最终女主选对过关,一切尘埃落定。而选对的原因在于:
女主感受到了男主的恐惧。
字字千钧!没有互诉衷肠的甜言蜜语,没有你侬我侬的山盟海誓,只有对情感的感同身受,那才是真正相互倾慕的爱情吧。
也就是这种极其有力量的情感,最终冲破了黑暗,打破了鬼磨坊对于人性的禁锢。
《鬼磨坊》读后感(四):鬼磨坊PK哈利·波特
怪春在持续,怪心情也在持续,然后就冒出了怪字。
新一期的工作终于停止了磨人和墨迹,虽然无聊的人和事还是会时不时闪出来挠扯一下,但总算可以开始干活了。我们的集体也注入了新力量,所以最近做派颇为神勇,战斗情绪高昂^_^
《鬼磨坊》是我的《Q坐标》第一期的主打星,这本书是和《毛毛》同时期载上我书架的,都属大幻象文学,这类字是我在心情不好时绝妙的“调情剂”。
《鬼磨坊》不如《毛毛》的命好,被我看了一半就一直放着。可能因为它是红色的,而《毛毛》是橙色的,我更偏爱橙色。如今要做专题,又被拿出来读,放太久了,接不上了,就又重新读。现在,还是没有读完。不过下周结束前,我必须得读完,这一次是铁定不会始乱终弃了。
《毛毛》和《鬼磨坊》这样的书都被我统一地归为巧克力类,充满纯粹而神秘的甜美。成人惯常地认为,童话就是给小孩看的,其实,真正的好童话,是绝对“童”而不“幼”的。就像巧克力,可以堆满在孩子的糖果屋,也可以躺在情人的手掌间。那种诱人的气质,是自由徜徉在高贵与亲合之间的、心口双赢的欢愉。
再读《鬼磨坊》,封面还是红色,情节是似曾相识,可心情感受却大不一样。它让我想起了近几年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同是大幻象文学,同样都有神秘魔法,同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都铭刻着一个少年的成长。这么说,肯定很多哈迷要质疑我的眼力,所以,我想可以在这里让它们PK一下。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觉得好玩。
K第一场——奥得弗雷德·普鲁斯勒 VS J.K.罗琳
奥得弗雷德·普鲁斯勒:
德国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大师。主要作品有《小水人》《万亚历险记》《山妖传》《鬼磨坊》等等。我10岁时就读过他的《大盗霍震波》(又译为《大盗贼》),360多页,24万字,一下午就一气读完。
他是至少五项国际文学大奖的获得者,作品被译成英、法、俄、日等四十多种语言,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连续剧、话剧、木偶剧、广播剧、卡通、CD等等,在许多国家上演。据说大盗霍震波(又译霍琛布鲁茨)在德国家喻户晓,联邦议会的议员们激烈辩论时,都会脱口而出这个名字。
J.K.罗琳:
英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主要作品就是《哈利.波特》。她24岁那年,在曼彻斯特前往伦敦的火车上看到一个瘦弱、戴着眼镜的黑发小巫师一直在车窗外对着她微笑。几年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就诞生了。不到10年间,《哈利.波特》为J.K.罗琳和世界创造了一个真实版灰姑娘的传奇和几十亿的产业财富。
大头歪评:
从作家作品的角度上讲,奥得弗雷德·普鲁斯勒扬名更早、作品更多,无疑是更货真价实一些;从商业价值的角度上讲,J.K.罗琳开创了一本图书引爆创意产业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的先河,更传奇轰动一些。所以,个人认为,本场PK,不相上下,打个平手。
K第二场——克拉巴德 VS 哈利.波特
克拉巴德:
他是牧人之后,从小生活艰辛,14岁时父母双双死于瘟疫后被一个牧师收养。他忍受不了宗教家庭的清规戒律而出走,加入流浪儿的行列,浪迹天涯。后来被独眼黑巫师收为徒弟,在神秘的磨坊学校里,开始了神魂飞扬的成长和战斗。
哈利.波特:
他是巫师之后,一生下来就斗败了世界上最伟大的魔法师之一的伏地魔。在姨妈家备受欺凌地成长到10岁后进入霍格沃茨魔法学院成为正式的魔法师。这个瘦小的男孩,带着黑色乱蓬蓬的头发、明亮的绿色眼睛、黑边的圆形眼镜和前额的闪电伤疤,与黑魔法拼死抵抗,成为无数人心中的英雄。
大头歪评:
唉……这场PK,是毫无悬念的。
从形象上讲。克拉巴德的形象塑造颇为简陋,以至于看完书之后,也不能完整描摹出这位小英雄的形象;而哈利.波特的乱头发、黑眼镜和闪电伤疤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标志和符号。
从身份上讲。克拉巴德只是牧人之后,肉眼凡胎,在鬼磨访学习魔法期间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异于他人的优秀特质;而哈利.波特是正宗的巫师之后,有着优良的血统,在还没进入魔法学校前,就已经能让玻璃消失了。
从遭遇上讲。克拉巴德先为流浪儿,后为苦行僧,除了后来能够吃饱饭之外,始终没能逃脱卖苦力的命运;而哈利.波特,虽然在姨妈家过着委屈难熬的生活,可自从进入霍格沃茨之后,他一年中至少有一多半的时间都在好好地学习和生活。
从责任上讲。克拉巴德经历的成长,只是在个人的自由道路之上,最后还得依靠爱情来完成;而哈利.波特要拯救的,是整个魔法世界,目前看来,他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了。
毫无疑问,本场PK,哈利.波特以绝对优势胜出。
K第三场——鬼磨坊 VS 霍格沃茨
鬼磨坊:
它的主人是一个独眼的、丑陋的、僵尸一样的黑巫师和一个帽子上插着亮闪闪的公鸡羽毛的教父大人,这幢建筑承载着两个互不搭界的功能——磨坊+学校。它隐匿在阴暗肮脏的丛林间,规模大概为一套木屋大小,徒步即可前往。学生一共12人,全部男性。
霍格沃茨:
它的校长是伟大智慧的邓布利多。这幢建筑是一座华丽的城堡,神秘的魔法力量深入到建筑的每一块地板,连报纸和画都是活的。这里的老师,全部都是魔法界响当当、有名有号的大巫师。前往霍格沃茨要先步行、后驱车,再还得乘船。这里的学生成百上千,按届更换。
大头歪评:
不说木屋磨坊与皇宫一样的霍格沃茨相比有多么寒酸,也不说只有12个门徒的鬼磨坊和孕育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魔法师的霍格沃茨相比有多么不值一提,更不说独眼巫师和邓不利多相比有多么龌龊,就只说那个通往神秘之门的、神奇的九又四分之三车站,似乎就让霍格沃茨有了绝对胜出的理由。
但是,个人认为,磨坊的简陋与寒酸,让人无论如何也联想不到它与魔法之间的关联,更想不到它还是一个收徒的魔法学校,而在看似与人界毫无区别的磨坊里,时间是以双倍数向前。
所以,从赚人眼球上讲,霍格沃茨更有看头;但从悬念设置上讲,鬼磨坊似乎更胜一畴。
本场PK,继续平手。
K第四场——门徒 VS 伙伴
《鬼磨坊》之门徒:
与克拉巴德同在磨坊为学徒的一共有11人,都是男生,文中没有详细交代过他们的来历与成长,都比克拉巴德大,都比他在磨坊的时间长,都比他清楚磨坊的奥妙所在。
《哈利.波特》之伙伴:
与哈利.波特同在霍格沃茨学习的有几百名学生,有男有女,或聪明或愚笨,或友善或敌对,都与哈利.波特一同成长,与他一同经历着正义与邪恶在魔法界的斗争历史。
大头歪评:
克拉巴德的好朋友全是男生,要么狗熊一样笨拙,要么公牛一样壮硕,全是粗线条、木桶型的,唯一细腻一点的大师兄佟达,早早就死于非命;而哈里.波特,前有美丽聪颖的赫敏.格兰杰,后有憨厚忠实的罗恩.韦斯莱,上有伟大智慧的邓布利多,下有幽默帅气的小天狼星,左有可爱善良的海格,右有机敏淘气的海德薇。
当然,从人物的丰富性上来看,无疑是哈利.波特的伙伴们更顶尖,但从角色塑造上讲,在限制了篇幅、性别和人数的情况下,眼睛中透着严肃的佟达;鹰勾鼻子、老爱斜着眼睛看人的列施科;整天愁眉苦脸、疑似胃里藏着一磅鞋钉的基托;敏捷如黄鼠狼、机灵如小猴子的万能博士施塔什科和绰号“公牛”的憨曹依然深入人心、徐徐如生,他们兄弟间友谊与敌对并存的局面更是悬念丛生。
所以,个人认为,本场PK,门徒们稍胜一码。
K第五场——终极PK——魔法 VS 魔法
《鬼磨坊》之魔法:
《鬼磨坊》中对于魔法描写的情节并不多,看到现在,只并举了呼风唤雨、变冰雹为糖果、定身术、魔弹法、隐身咒、灵魂出窍法等几个没有具体描述的咒语。详细描述了使水井干涸的一项法术,其实施起来的复杂程度更像是道士摆的道场。
故事中唯一的一本魔法秘籍,就是“索布天书”。它带着锁链,黑色的书页,白色的字体,包含着全世界所有的咒语。只有独眼巫师一人有权翻阅它。
《哈利.波特》之魔法:
《哈利.波特》最让人拍手称快的,就是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魔法,从“除你武器”到“呼神护卫”,从“昏昏倒地”到“瑞滴Q勒斯”,哈迷们在看完这部书以后,都以能把所有魔法倒背如流为荣。
故事里的魔法秘籍更是无法列举,学生们每学习一门新的法术,就会有相关的无数本书出现,还有会咬人的书。霍格沃茨的图书馆藏着一辈子都读不完的魔法书,让人垂涎欲滴。
大头歪评:
本场PK,似乎有点稀寡没味了,《哈利.波特》在此处的精彩,是无庸质疑的。
五场PK结束之后,两者似乎势均力敌,不相上下,作为九十年代初就已稳坐大幻象文学之交椅的《鬼磨坊》来说,能与划时代的《哈利.波特》PK成这样的局面,实属不易。
而除去商业色彩之后,只作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来看,似乎《鬼磨坊》更显得干净而美好。
对我来说,这两部作品、两个作家,都是挚爱。它们的精彩,在我心里是不分伯仲的。这些字和纸都是能让我花一个下午或几天时间就忘记所有忧愁和烦恼的灵丹妙药。我爱这些美丽的故事,更敬爱这些伟大的作家。
在突发奇想的记录之后,不禁想起——什么时候,在世界的文坛上,也能站起这么一位中国儿童文学家呢?
我期待并祈祷——中国儿童文学,那一幕华丽的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