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吗》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吗》读后感摘抄

2020-11-22 00:52: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吗》读后感摘抄

  《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吗》是一本由田松著作,科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吗》精选点评:

  ●一本让你从另外的角度看问题看世界的书,强烈推荐。。。

  ●最后一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这是本书很好的总结。说到底,作者是对现行的主流观念进行了反思,怀疑了当下人群无意识之中认同的那种伦理学。作者作为科学史研究人员,做出如此反科学的反思是值得称赞的。然而,怀疑是简单的,建设是困难的。作者在多方面提出了现代工业文明的问题,并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未来发展规划。这也确实很难,在我们一边反思工业文明的弊端的同时,一边又在不知不觉的享受着工业文明为我们带来的方便。退回到从前是渺茫的,人们已经无法脱离现代的生活模式,处处也都在争先恐后的现代化。强行的终止这种进程是困难的,如同书中某些人会说“你们都过上好生活了,难道让我们贫穷落后。 回到最后,如果真的人人反思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也许事情会有些转机。 为未来许个愿吧”流水满塘,星光灿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这样就好了。所以现在应该大兴佛教?

  ●推荐这本书给所有的人,无论你是科学信徒还是环保斗士

  ●有些偏颇,但适合我

  ●一本有启发的好书,打开认知,扩展思维,系统思考,但结论是,人类有点无可救药。。。

  ●很触动我泪点...虽然用熵增定律证现代科学不可信这点仍有待商榷,但是不可否认提出了很多好的观点。且不论其他,至少【谦卑地怀疑】这一点我是赞同的。

  ●十分认同,但是却看不到未来,看到的只是人走向毁灭的疯狂 但总体来说,书略显单薄,有待深入

  ●作者想当然的认为科学与科学主义是一个东西……其实他们之间的区别和维基与维基解密,进化论与社会达尔文主义一样大

  ●伪科学家写的伪科普,玩弄文字,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还称之为科学

  《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吗》读后感(一):对消费主义的怀疑和反思将成大气候

  我相信田松所说的,经济发展和物质建设无益于人类和环境,如果人类想在地球上多生存一会儿,人类应该主动销毁大规模杀伤武器,计划生育,能够选择安乐死,信奉佛教的生死观,舍我,无为,顺应与自然共消长的“道”。

  《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吗》读后感(二):只给了问题,没有给答案

  对于地球的未来或者说宇宙的未来是不是一个垃圾堆,

  这个问题,

  作者并未给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可是,如果大家都只是提出问题, 不想办法解决的话, 只能造就越来越多的悲观主义者

  如果连科学家都解决不了, 我不知道还有谁能解决

  《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吗》读后感(三):科学依据之外

  大概十年前,我还刚刚参与农村发展工作时,读到一篇文章——《要多少年薪才能日日欢歌》,当时就觉得,文中看待农村发展的视角很受用。于是也记住了文章的作者田松。

  时隔十年,知道原来在做科学哲学的田松就是当年写那篇文章的田松,又得友人推荐此书,读来可谓酣畅淋漓。

  这是一本反思主流发展、工业文明、科学主义的思考集,里面的观点我大致认可,之前也曾这样思考过,这本书让我将那些思考背后的原因深入了,或是思考的维度和系统拓展了。

  比如物质能量转化的链条,让人去看到一个物品的前段和后端,“在全球化的物资和能量转化链中,低熵状态的原始森林、矿藏、天然水体,最终必然变成高熵状态的垃圾场”,“垃圾问题,将会超越能源问题,成为未来世界最主要的问题。因为输入越强大的能量,会产生越多的垃圾”。还有,垃圾可不只是固体垃圾,更可怕的是液态和气态垃圾,那污染是一个难于逆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上下游便浮出水面:”全球范围内任何一个现代化地区,它的现代化是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的:一是有全球其他非现代化地区和次现代化地区的物资和能源供应,二是能够把垃圾排放到那些地区去。因而,现代化是一个食物链,居于上游的国家和地区不但优先享用下游的资源,还要向下游排放垃圾。反过来,任何一个地区如果想获得现代化,必须找到自己的下游。”

  这也是我对美国式的发展模式不感兴趣的原因,他们可以无度地消耗别的下游地区的资源,来换取自己的物质生活以及绿水青山的环境,这有什么值得效仿的?如果有能力,就在自己的内部完成能量转化链,不要去消耗及污染外部啊。不以国家去看,今天的城市发展,不也是以广大的农村及自然的消耗为代价吗?

  书中另一个观点,是阐述科学依据之外。想想也是,现代社会已经变成了唯科学是论,一说到什么事,就先问“有什么科学依据”。科学成了一个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判定尺度。田松说,要“承认科学并非万能,承认科学只是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承认科学与其他知识体系具有同样的地位”。比如,我们有没有经验的依据、传统文化的依据,历史的依据,甚至是情感的依据?再深入去想,就是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来判定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就像当今快速沦陷的传统,正是在我们单一化的主流评定体系里,让传统失去了本应有的价值与意义。

  书中有两个词也很有趣,一是“冥尺”,是指“对于很多事情,人们都相信存在一种超越性的尺度,它超越地域、超越民族、超越文化、超越国家,简而言之,超越所有的差异,如同存在于冥冥之中”,这便是冥尺,而这个冥尺往往被落到科学之上。另一个词是刘华杰的“缺省配置”,所谓缺省配置,“就是中小学成长阶段,耳濡目染地接受的认为理所当然的各种思想观念,它构成了我们思考问题的基底、背景和常识”。而科学主义,又成了我们的缺省配置。真是要好好警醒之啊。

  书中的一些文章,光看标题也颇有兴趣,读读就更觉得有启发。比如,《人这种动物为什么要喝牛那种动物的奶》、《中医为什么要有科学依据》、《为什么我们可以在都市的街头喝一瓶矿泉水》。

  《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吗》读后感(四):不知道在怀疑什么

  作为一本田松已发表文章的合集,把名字起成这样实在是太装了。实际上,我读到最后也没看出来作者要怀疑什么。有些文章反对科学主义,有些文章主张保护环境。作者田松好像还把这两者联系到一起了(大概认为是唯科学主义导致了如今的环境恶化)。

  关于“唯科学论”,世界上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我记得在一本费曼的书里读到过这句话:“不是科学的东西没什么不好,只是那不是科学而已;爱情就不是科学。”田松大概就是在这个思想上发挥,反对唯科学至上。至于田松说的是否有道理,我认为在很多地方都不能令人信服,甚至有强词夺理的地方。他反对我们在常识中认为理所应当的很多观念。这样做当然有有教益的地方,至少有利于人们——毕竟很多人科学素养欠缺——保持一种健康的批评精神。比如一想到我们现在的指导思想总是被标榜为“科学的”,我就觉得好笑,真是把“科学”当成宝。但最后,真正的科学精神还是来源于对严肃科学著作的学习,而不是读这种怀疑一大片的书。

  最好玩的是田松对喝牛奶的怀疑。田松的意思是牛奶这种东西我们老祖宗是不喝的,是游牧民族带过来的习惯,而现在喝牛奶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类似于迷信的行为。田松甚至论证现在产出的牛奶本身是有毒的(田松说这话倒並不是鉴于某些中国特色无良企业的各种言行)。这是很奇怪的看法,因为喝牛奶的不只是中国人,世界各国基本上都喝牛奶(当然也有因为乳糖不耐症不能喝的),那么喝牛奶这种行为本身无可后非,那麼他在懷疑什麼呢?简直给人为了怀疑而怀疑的感觉,就是要冲击支那人的神经。反正讀完全書,我還是继续喝我的牛奶。

  此外还讨论科学对环境造成的伤害。这书里面有一篇(名字忘了,可能就是和副标题一样的名字)专门讨论用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出未来世界将成为垃圾场。田松就是不相信人類能夠逆轉這個局面,大概這也是一個全書重點強調的懷疑。总有人忧虑人类的明天会更惨,比如现在盛行抨击消费主义。田松也使这类忧虑的男人,但他还懂科学,于是搞了个热力学第二定律来论证一番,本质上还是反对资本主义和工业文明。他这文章方舟子批评过。方舟子等人给田松的标签大概是“反科学”。

  这两个人,实际上是两派人。我也是最近才注意到,原来我国在科学和文化这个领域也有类似于当年美国科学大战时的混战。一派以北大的吴国盛、田松、蒋劲松、上交的江晓源等人为代表(这一套书就是这几个人编的);另一派以在我看来已经接近“科学主义”的新语丝的方舟子等人。我非此道中人,这样的划分和称呼不知道是否合适。但鉴于两方的笔战实在混乱,有兴趣的可以费心研究一下。

  总之,两派人都不可爱。当年反气功之类伪科学的时候,有个叫司马南,也是反伪科学斗士,现在已经完全成为重口味毛左了。何祚庥院士,也算是科班出身的科学家,不論有沒有水分,反正口碑越来越差,政府来一个项目他就鼓掌叫好然后论证。我就算不拿最大的恶意来揣测别人,也总觉得这些人太二,至少说明科學研究本身未必就能代表良心和智商。至于方舟子,也是这样,总给我一种不仁厚的感觉,新语丝简直不像普及科学的地方。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信也。

  回到田松这本书上来。如果田松不是那么雄心勃勃要用环境哲学或者存在哲学来装点自己的话,而把这本书写成本主张环境保护的科普著作,我個人不一定喜歡看,但或许还好些,至少誠實许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