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春秋演义》读后感100字
《民国春秋演义》是一本由许啸天著作,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66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1987-06-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国春秋演义》读后感(一):《民国春秋演义》
开始还以为是当代人的作品,打开一看才知道作者就是民国人。中国人喜欢听故事,把历史演义一下是中国多少年的传统,我小时候还没有电视,就是听着广播中的演义长大的。到现在还忘不了《隋唐演义》中的程咬金、秦琼,《杨家将》里的老令公和潘仁美,《三国演义》更是人尽皆知。这些都是把中国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演义一番,让故事更精彩更有趣,更让人们能够接受。
小学时代,我就读过《三侠五义》感觉还挺有趣的,哪时候就是外国的小说也都翻译成类似的名字,比如《三个火枪手》被翻译成《小侠隐记》
不过要是打开我的书架,几乎找不到这样的演义,因为传统的读书人总觉得这样的演义是进不了大雅之堂的,说白了就是感觉有的俗,好像是现在金庸和琼瑶的小说,看看可以,但凡家中有点藏书,能让人感觉到是个文化人的,要是把这些书正儿八经的摆到书架上,还真有点不好意思。其中《老残游记》和《儒林外史》勉强算是演义吧,不过也已经被收编为名著了,才摆到书架上的。
其实演义因为流传广,对社会的中下层影响更大,最后都渗透到了文化的血液中去了。我们现在对三国历史的了解,对隋唐瓦岗军的了解,对宋朝杨家将的了解,几乎都是根据这些演义而来的。这就是演义的贡献和价值。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演义对我们的影响甚至超越了正史。
这部《民国春秋演义》写的就是民国的故事,全书分上下两册,共一百回,里面出现的都是民国的重要人物,孙中山、袁世凯、西太后、汪精卫、黎元洪、冯国璋、宋庆龄、廖仲恺、徐世昌、蔡元培、陈炯明……一一出现,整个就是一部通俗的民国史,演义虽然不可能那么精确,但是在故事的结构上却更完整,更精彩,更有可读性,如果我们读不下去正史,那么就看看演义吧,收获一定会很多的。
很久很久没读过类似的书了,一看篇目就有种熟悉的感觉,“袁世凯小站练雄兵,康有为深宫伸大义”看看名字就能够想起当年说书人的强调,好熟悉啊。
《民国春秋演义》读后感(二):民国味道~
这套书的装帧和语言风格都有独特的味道,让我联想到了小时候看的小人书。特别是那种整页的插图,简直就和小时看的小人书一模一样。文化就是这么神奇,字里行间都散发着独特的时代气息。
所谓演义,《辞海》释曰:“谓敷陈义理而加以引申”。可见,演义是有所“引申”的,是根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敷演而成的一种通俗的长篇小说。以“依傍史传,敷衍成文;偏重叙述,故事性强;行文浅显,通俗易懂”而见长。这套《民国春秋演义》就是这样,标准的章回体形式、半文半白的语言叙述,让人倍感亲切。第六十九回《托孤寄子徐世昌受遗命,推云见日黎元洪就大位》中有这么一段:闵氏听袁世凯从来不说这可怜话的,如今说出这话来,也忍不住呜咽道:“妾身受陛下恩泽已二十多年,陛下如有不测,妾身愿追随陛下至地下。”,读来既可乐又好笑。众所周知,袁世凯总共当了83天的皇帝,还被笑为窃国,这里却来了段“受陛下恩泽已二十多年”,纵是真情实意,也显得假模假式。其实,此时,屋里屋外完全是两个世界,屋里还“陛下”“臣妾”的自欺自怜,屋外已是风起云涌。
或许,正因为是乱世,历史演义小说才格外具有魅力。或者说,历史演义小说多取材乱世,正因为乱世历史的精彩纷呈。要说演义,名头最大的自然是《三国演义》了。三国鼎立的割据格局下,征战频繁,英雄辈出。正应了那句话,乱世出英雄。民国时期,不仅国内的各大势力争斗不息,也受到了殖民入侵和改革思潮的冲击。国人和国家的命运,究竟该由谁来掌握?——这是一个需要血与火的洗礼,才能追寻到的答案。这样的时代,怎能不浓墨重彩地书写一番呢?!
作者许啸天,不仅写了很多历史演义小说,还写剧本,其中有一篇便是《拿破仑》(早年热心于戏剧,参加“春柳社”、“春阳社”,后组织“人本戏社”“文艺动员剧社”,除粉墨登场外,还撰写剧本有:《拿破仑》《明末遗恨》《黑籍冤奴》等。——百度)。我忽然对这本《拿破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知作者会用怎样的语言和语气来写拿破仑,还有,作者笔下的拿破仑会是什么样子呢,是否也也有几分民国味道呢?O(∩_∩)O哈哈~ 有机会的话,一定要读读了。
《民国春秋演义》读后感(三):百年辛亥,百年民国
许啸天的《民国春秋演义》是一本由民国时期的文人写当时人物与事件的书籍,也是一本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虽然属于演义类的小说,却是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感受,把那个时代的历史风云连贯成一部生动的小说故事,其中包括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北伐胜利的全部过程,对于我们了解一个精彩而真实的早期民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在清末的封建帝制、国外列强对中国的掠夺与瓜分和军阀割据混战的大时代背景下,详述了许多大事的细节,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一套治国理念,也反应了当时一大批有学识、有胆量、有理想的爱国人士和民众对一个自由、平等、和平和繁荣社会的向往。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今天,当我们重新来回顾这一段历史的前因后果时,一定会发现许多有价值、有意义、有借鉴的思路。
在这本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晚清民初时的一些社会面貌,世界列强纷纷崛起,觑觎着中国的大片土地,应当说,这个阶段政局是混乱的,有宫廷内的权力之争,有满汉间的民族矛盾,有帝国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有民间帮会组织的秘密活动,有军阀势力的明争暗斗;同时社会上的各种思潮也纷纷涌起,从本土的到外来的学说统统都在争鸣并探讨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去途,一些历史上著名的事件诸如黄花岗起义、秋瑾就义、徐锡麟行刺等等,都能在书中看到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所有这些串联在一起正是民国如何诞生的前因后果。
关于民国的历史,尽管离我们所处的年代不算遥远,然而广大读者在历史课本上看到的只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并且有些历史的真相由于政治的原因也被刻意地掩盖了。今天有机会翻开这本由民国时期的人写的民国往事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生动而精彩的大场面、大场景。作者让大家看到的是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千年以来的封建帝制,然而许多社会的现象并没有彻底改变,或者有些只是形式上和表面上的变化,没有触及到根本的要点。故而会有帝制的复辟,会有社会的倒退,会有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局面。
从书中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留学日本的人士都比较勇敢和执着,像黄兴领导的起义简直就是敢死队,秋瑾是的英勇就义,徐锡麟的刺杀被捕挖心等,他们不仅仅看到了日本维新改革后的国力强大,也效仿了武士道精神中的特点,迫切希望中华民族的崛起,故而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希望用武力、暗杀等一切激进的手段来推翻封建帝制,尽快实现心中的愿望;而接受过西方系统教育的人士则多数希望通过非暴力的温和改革来推行共和立宪制度,但是以康有为、梁启超和宣统皇帝为代表的维新派遭遇了宫廷变革的失败,其实清政府当时因为受到了世界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后,也在寻求一条强国的思路,即使是慈禧为代表的保守派势力,也派出了五洋大臣去西欧考察调研,准备着手内部的改革,然而终究是没有成功;而孙中山先生因为同时接受过中西文化的教育,也在日本亲历了许多事件,所以他的“三民主义”理念在当时最为深入人心,为建立民国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础。
今天我们重新有机会看到这部封尘已久的书本,特别是在百年辛亥纪念的日子,让读者看了尤为感慨万千!
《民国春秋演义》读后感(四):民国的失败,不等于现代国家的失败
民国至今已经整整一百年了,但民国历史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民国已经不仅是教科书中所评价的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体制,但却因为资产阶级的妥协和保守性,不敢发动人民群众而最终失败那样简单。其实,辛亥革命最大的贡献不在于形式上推翻了封建专制体制,而在于将中国从一个腐朽没落的传统帝国引向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文明国家。一个国家是否拥抱现代文明,并不在于政体的形式,就像英国和日本虽然仍保留着皇室,但仍是高度现代化的国家。
辛亥革命的亲历者许啸天在《民国春秋演义》中,以自身亲历及掌握的丰富史料,用通俗演义的春秋笔法,全面反映了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北伐胜利的历史过程。尤其是对于民族革命的发展演变、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以及早期中国民主道路的探索和实践、军阀混战和北伐战争等历史事件,作了全景式的勾画和细节的描述,而孙中山、袁世凯、黄兴、康有为、梁启超、汪精卫等风云人物更是血肉饱满。我想强调的不是这部书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而是作者在近一百年前以亲历者的身份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深刻观察和反思,远胜于曾一度被盖棺定论的历史。许啸天在一次革命演讲中指出,中国的政治革命虽然已经完成,但是经济和社会仍然很落后,这两个问题不是军事和政治革命能够解决的。因此,不进行经济和社会领域的革命,复辟、军阀混战永远不会结束。许啸天的认识无疑是正确而超前的。仔细研究民国历史,其实在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与国民党正是沿着社会和经济革命的道路继续往前走的。
辛亥革命后,中国没有顺利过渡到现代共和国,并不是袁世凯不愿当中国的华盛顿那么简单,根本原因在于辛亥年激进的政治革命超越了当时落后的经济社会基础,因此,即使共和也只能是表面上的共和。彼时,中国国内民族资本力量非常薄弱,孙中山革命所需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海外华侨的募捐,而国内的税收财政仍然掌握在北方的袁世凯和南方的地方军阀手里。国民政府最终能够北伐成功并统一全国,正是社会和经济领域取得长足发展的结果。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因西方资本的撤出而得以发展,国民党倡导的民主共和观念也不断的深入人心,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创办黄埔军校的创举,事实上就是在广泛的发动社会和民众力量。
孙中山逝世时,革命的确尚未成功,但“三民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军政、训政、宪政”三步走的路径设计无疑是正确的。正是现代文明在中国的启蒙和传播,才有了独立自由的民国精神,才有大师云集的文化盛事。至于蒋介石政权最终在大陆的失败,固然有阶级属性的因素,但更大的原因应在于国民党内部严重的地方割据和派系林立,与苏联、日本等外部因素的干扰共同将国民党政权推向深渊。但是,内部的军阀割据和派系林立以及外部的日本侵略,不是现代性的产物,而是任何社会形态的国家都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导致的政权失败并不奇怪。
好事多磨。中国近代史一百多年来,国家形态的传统性还是现代性问题,已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轮回。而且,每次轮回总是把失败者的失败或者失误归咎于现代性本身。但事实上,现代性的方向是一个问题,而政权的失败是另一个问题。历史,如果用成王败寇的逻辑去书写,那么,历史就是一个人皆可夫的婊子,这样的历史对于国家的转型和进步是有害的。民国以及继承民国衣钵的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失败,根本原因并不是民国的现代性方向是错的,而是方向之外的其它因素导致的政权失败,用一个政权的失败去否定国家现代性的方向,显然是浅薄可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