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者的思考经典读后感有感
《创新者的思考》是一本由大前研一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的137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新者的思考》精选点评:
●培养创新思维,教授具体的方法。
●与《企业参谋》比起来,这本书的思考肤浅了许多。
●内容不错,翻译上的小谬误太多,比如把熊比特说成是“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我喷~~~把Gimmick写成Grimmick,我汗~~~常识...常识...
●更像一本随笔,因为主要是作者的讲座之类的,所以全书并不系统。但当作对企业管理者的一些思考和提醒还是不错的
●万239,2018年第21本,20180612~20180704。我喜欢这种高度概括性质的思考结论,那是你可以感到共鸣的道理,可你自己却说不出来。
●: F270/4881-14
●没想象的好,但对于大多数人还是有启发的
●提到的很多日本的问题也是中国的问题,表扬中国的几个优点优点惊喜,虽然我并不完全认同
●有些启发,适合跳读。
●花了不少的功夫读了这本书,从内容看,相对比较啰嗦,用的案例、讨论的细节内容都比较陈旧,距离现在的商业时代有些距离感,有很多的点是很不错的,也在大前的其他一些著作中提到了。总体而言,有所帮助,但能记住的感觉不是那么大,还是给个四星。
《创新者的思考》读后感(一):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该书,描述的让我相当期待,但到手之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激动人心。首先,封面的设计个人感觉十分庸俗,完全有失机工的水准,内容印刷的也有点粗制滥造,字体太小,阅读起来很费劲。里面的内容还没有全部看完,有一些东西对人还是有很大的启发性,比如我们总是感觉创意的匮乏,他就提出了一个很值得借鉴的方法,比如每天坐在公车上无聊可以看看窗外的广告牌,设身处地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广告设计得该如何做,怎么用更小的代价达到更大的效果等等,每天做这样的思维体操,何愁不创意如泉涌?
《创新者的思考》读后感(二):创意远没有那么重要
日本的企业家阐述的观念更加的贴近于亚洲的情况,且经历过经济低迷时期的考验,考虑的相较于美国的企业家更加的全面和保守,各有优劣。
大前研一先生的这本《创新者的思考》内容比较散,很多小的章节,记录了对创业相关问题的思考,从创业者的要素方面分析,需要具备创意独特、简洁的商业模式,找准细分市场,同时建立人力、财务等一系列匹配的商业体系。创业的战略:满足细分市场需求,持续不断的提供优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者服务。非常简洁明了接地气的创业法则。
对于领导者本身,大前研一先生也提出了几个要求,需要有承担风险的勇气;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需要拥有刨根问底追求为什么的习惯;需要执着一件事情的韧性和自我否定的习惯;最后需要拥有野心。刚看到一句话:“在我面临选择的每个关口,我都知道正确的选择是什么,但是我没有选,因为我知道我受不了那种苦。”要成为一个创业者,不单单要看到成功的风采,还是要考虑需要为此付出的代价。
未来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时代,大前研一先生这本书很多的预见今天已经变为现实,我们要成为区别于机械的人,需要的便是发挥人类深度思考的本质,以免被人工智能替代掉。
《创新者的思考》读后感(三):创意来源于思考现实
说实话, 最初是准备买一本类似于创新思维训练的书,想改造下自己僵化的思维, 无意中变成了买了这本书,读过之后, 最大的感受是: 创意来源于思考现实。
很多人都在谈创意, 很多人都在拼命想创意, 但是创意是多还是少, 是否可行。 如何产生创意, 传统的想法是改变我们的定势思维。
但是仅仅改变思维是不够的。 不管我们的思维如何发散, 如何天马行空,创意最终要落到实处,如何将一项创意变成可操作的活动,也许是更加关键的一件事。
不管作者在书中举出的示例是否过时, 但他的思考确实很有启发性。他会从现实角度去思考需求, 分析创意的可行性, 这是非常值得新手学习的技能。
关注现实,不要凭空想象。
《创新者的思考》读后感(四):言必称欧美
毛主席改编孟子的“言必称尧舜”为“言必称希腊”,我壮壮胆改改主席的话,与时俱进,小平时代以来逐渐兴盛起来一种“思想”,拿来主义也好,崇洋媚外也罢,一句话:“言必称欧美”。事实上,不止国人,日本人也差不多这样,特别是读《创新者的思考》而感受到。
大前研一在文中几乎条条理论都拿美国做示例,仿佛那就是经过试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模板,日本必需也走这样一条路。而且经常批驳日本教育,和国内的论调也类似,属于灌输性的记忆教育,而非引导性的思考教育等等。多么的似曾相识燕归来啊!
不同的是国内除了学习欧美外,日本有时也常常成为学习对象。【我觉得日本倒是比欧美更值得我们学习,经验也更容易借鉴,理由略】大前研一赞赏欧美企业长寿,大肆批评日本企业家族式,宣扬国内如李开复唐骏式的职业经理人模式。然而话说世界上拥有长寿企业最多的国家正是日本,而且有人专门研究日本不倒翁企业的特质。那么在中国,学习哪个?貌似都成功嘛!
大前研一这本书主要内容来源于讲课报告等,示例什么的相对早了数年,因此文中许多论断,今天看来已经是明显的错误了。特别是文字几乎没有任何文学性,读起来有点味同嚼蜡,提不起兴趣。搁以前,我老早就把它扔一边去了。
不过最近一直在改变一些坏习惯,看一本书或一个人,要主动看到他值得学习的地方,而不是盯着那几处瑕疵。书中也有类似的观点,指出这种跳毛病的态度“只是在通过寻找别人的缺点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已,并不是在虚心地承认值得你学习的那部分。这样只会丧失成长的机会”。
上述读书笔记和书的主题关系不大,大前研一主要讲解“创新和思考”的相关话题。坚持读了四分之三,放弃,如果是报告一直到结束估计没问题。抱着了解下日本知名企业战略大师眼中的世界的心态,反倒有这方面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