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猫王》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猫王》的读后感大全

2020-11-25 02:14: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猫王》的读后感大全

  《猫王》是一本由凯瑟琳·特蕾西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出版的221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猫王》精选点评:

  ●由于环境和个性所局限,埃尔维斯几乎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只能与一个特定的时代划上等号。尽管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但是他天生就不具备创新的能力。他的才华毋庸置疑,是以为优秀的艺人,然而他的抱负仅限于此。他在音乐里发现的乐趣抵抗不住药物的诱惑。尽管他闻名世界,但是心里仍然感到不安,需要依靠经常的巡回演出确认自己的地位。他让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被一位斯文加利式的经济人左右。最终,埃尔维斯成了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明星;缺乏掌握自己生活的必要本能,以及社会和商业技能,因此当生活开始脱离他的控制时,他只能在一旁无能为力的看着。

  ●20081114

  ●猫王 埃尔维斯.普雷斯利传

  ●原来如此,貌似用歌声塑造着凄惨! 生活就是一点点地把人耗掉!

  ●太多的情感关注。人,尤其是卓越的人,不是以情感来定义的。

  ●很一般

  ●不同的封面,但作者、内容一致

  ●前些日子订了一本。其实我还真不了解猫王。

  ●一个被毒害与抛弃的音乐人,一本让人为猫王命运感到唏嘘的书。

  ●悲剧的起源

  《猫王》读后感(一):矬子里的高个子,30年来国内引进的最好的也是最全的版本了,

  对于猫王,及其生活,如果喜欢,值得一看。

  以前觉得猫王很风光,很励志,很风流,看完后才知他,很凄惨,很落败,很无奈。

  我们的摇滚圈、音乐圈、娱乐圈里有多少猫王呢?

  《猫王》读后感(二):the king

  猫王是天才,唱歌长的很有感情,极富感染力,这在其他歌手身上是极为少见的。

  但是在自我的成长方面没有达到相对的成熟和成长,究其原因是个人没有受过太多的挫折,对待失败不能达到一个平常心,在失败和受到伤害这个问题上多表现为一种自暴自弃和对自我价值的否定的做法,这点在我看来对于猫王的是致命的。这个问题可能和他成长中过多的受到母亲的保护和思想教育有关。以至于后来在处理个人问题上不论是财政、女人、为人处事方面都不能做出合理的尝试却只是让自己处在安全区域,说白了,就是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够相对完善和健全。当然这一点也成就了猫王。

  当被太多的东西所裹挟,虚荣,懒惰,恐惧等等。。找不到合理的途径去改变,或者不能停下来真正思考和做回彻底决绝的自己的时候,当你不能具备一种 so tm what的魄力的时候,过多的财富名望只会把你推向毁灭。

  最后,也许埃尔维斯的唱功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他的歌一定是最富深情的,伟大的歌手。

  《猫王》读后感(三):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

  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

  当他活着的时候,他曾为我们唱过这样的一支歌,他唱得深情款款、情意缱绻,我们听得如痴如醉、心地荒凉。现在,让我们把同样的歌曲送给他,问一问身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他,今夜有否感到孤独?

  “这是田纳西州悲伤的一日,却是天堂里的节日。”对于广大摇滚乐迷(更确切一点说,广大“猫王”迷)来说,公元1977年的8月16日正是这样的一个日子:这一天,因长期大量滥用各类镇静/镇痛药,加之家族遗传性心脏病发作,埃尔维斯.普雷斯利被发现死于自己毫宅“优雅山庄”的浴室中,终年42岁。一代摇滚之王就此溘然长逝,但是善良的人们宁愿相信,“猫王”始终并未曾离开过我们,或许,他只是追随自己生母的足迹去了天国罢了。而与他那些注定不朽的经典金曲一起留下来的,则是一个尖锐、柔情、落寞而又带着几分典型的美国式传奇及悲剧色彩的背影,让余生也晚的我们徒自唏嘘空长叹,恨不早生五十年。

  逝者如斯,弹指一挥间,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离开这个令他爱恨交织、悲喜交集的红尘俗世已然整整三十个春秋。那个头顶闪耀着光环、受无数人顶礼膜拜奉为王者的全民偶像,那个喜欢穿着皮衣在舞台上夸张扭动臀部的摇滚歌手,那个沉沦于性、毒品与飙车的刺激借以逃避身边虚伪世界的苦闷灵魂,那个在追逐纯粹柏拉图与狂媾滥交中摇摆挣扎的普通人,到底哪一张面孔才是真正的“猫王”?

  这样的问题或许永远也不会有答案,答案在风中飘散。

  幸运地是,在“猫王”辞世3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我们终于有了一本像样的中文版传记可读,这就是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于近期引进出版的《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传》,该书由作者凯瑟琳·特雷西在对“猫王”表弟(也是其童年时期玩伴及后来重要的事业推广人)厄尔·格林伍德历时近三个月的录音采访基础之上写成。在褪去巨星光环、还原真实面目以后,作为读者的我,触摸到的,是这样一个极具古龙小说人物色彩的“猫王”:他像律香川一样对过往卑贱生活耿耿于怀,像卓东来一样对一出生即遭夭折的孪生弟弟终生怀有负罪感,像孟星魂一样因为童年记忆而终生未能从恋母情结中走出,而在追求纯粹爱情的心路历程上,他的骨子里又有着如李寻欢般的懦弱与逃遁。

  在同样已经去了天堂的台湾导演杨德昌那部向青春致敬的不朽之作《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结尾,极度崇拜“猫王”的小猫终于盼来了偶像的亲笔回信(随信还有一枚戒指),而这部电影的英文译名,同时也是本文一开头提到的那首“猫王”经典名曲中的一句歌词,正可以拿来作为我们这些热爱着“猫王”的歌迷给即将到来的8月16号这一特殊日子的最佳描述:A Brighter Summer Day.

  《猫王》读后感(四):读书笔记:《埃尔维斯.普雷斯利传》

  前几天偷空读完了凯瑟琳.特雷西撰写的《埃尔维斯.普雷斯利传》——所谓的偷空,也不过是在读其他书的空闲里而已。对于猫王的生平,过去还是略有所知的,毕竟是很早传入中国并被国人熟知的西方歌手,歌曲和文字介绍都较之其他歌手多许多,但在这次阅读其传记的过程中,还是小有所获,知悉了一些以前未曾知悉的事情,尽管是猫王人生中的细枝末节,但正是这些细枝末节却可以引发一些与现实关联的思索。在这里摘录其二三事。

  传记第九章《破茧而出》中写到猫王的演出引起歌迷近乎癫狂的反应,然而这种情形却是经纪人帕克一手策划的。刚开始,他花钱雇佣几十个女孩在现场带头欢呼尖叫,互相拥挤地涌向台前,这种做法可以像燎原之火一样引爆全体观众的情绪。一种低级的做法,却能达到卓有成效的结果。类似的场景可以在以后的很多西方巨星演出中见到,以至于到了见怪不怪的程度。回想最近一次见到,应该是在几年前我们中国湖南电视台的选秀节目里,当目睹一个个年龄不同的男女青年在镜头前为自己喜欢的选手疯狂的呐喊与哭泣时,心里多少还是有些诧异。改革开放20多年,终于迎来了中国大陆娱乐业的狂飙突进,尤其是当粉丝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逐渐为人所知后,缘起与混沌初开的美国50年代的三流伎俩在遥远的东方再次焕发荣光就不足为奇了。

  传记第十一章《迷失》的结尾处写到某夜猫王与朋友厄尔以及4个不足十七岁的女孩一起狂欢时突发奇想,用摄像机记录下发生的一切。此后这样的记录习惯被猫王延续多次,其中甚至还包括几个年龄只有十四岁的少女。而这些图像记录后来辗转落到经纪人帕克手中,成为日后二人发生纠纷时帕克要挟猫王的有力武器。不知道香港的陈冠希公子是不是猫王的忠实粉丝,但不管是与不是,两人若有相逢的一天,定会为了相似的经历同声一叹罢。当艳照事件曝光后,女星阿娇被牵扯进来,以至于她当年参加活动时说的婚前无性行为的话也被揪出来取笑,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当真,指责公众人物的虚伪不啻是不了解这个圈子,也不了解我们这个荒诞的社会。传记末章《悲惨的结局》中写到猫王1970年十月参加尼克松在白宫举行的反毒品推广活动,大肆数落毒品的害处,并接受了联邦麻醉品管制局的勋章,但就在他家里摆放勋章的抽屉里就满是供他日日享用的药片。就像经纪人帕克在知悉猫王混乱的性生活时说的:“在公众面前,你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在私下里,你爱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句话对我们的绝大多数公众人物都是适用的。

  传记作者似乎着意把猫王刻画成一个俄狄浦斯似的带有恋母情结的男子,这或许是旁观者的臆测,不需去在意,但有其他确凿的事情却是客观而无法辩驳的。生性放荡的猫王自己夜夜春宵,留情无数,却对母亲死后父亲的再婚阻挠再三;猫王的第一任妻子结识猫王时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少女,猫王把她养在深闺,直到她成年二人方成婚,婚后的猫王放浪依旧,却对娇妻严求苛责。从诸般种种看,号为摇滚之王的猫王也不过是凡尘中一庸俗之人,所谓王者更像笑谈。

  书中着重描述猫王的人生轨迹,而对其音乐方面的介绍却缺失得很。我愿意补充上一段一年前写下的文字:“……同时也应该看到市场和商业利益对音乐的引导作用,原本流传在黑人间的音乐也在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断做着自我修正,接受更多的其他风格的音乐,为了去吸纳更多的不同肤色的听众。但是这种源自黑人的音乐风格若是想在尚还保守的白人世界里取得认可却并非易事,因此,白人摇滚巨星在这片黑人音乐家精心培育的土壤里适时地出现了。Elvis Presley恰逢其时地来了。他具备了一切偶像的要素:俊俏的外貌,甜美的歌喉,适当的叛逆个性,重要的是,他没有错过这坐享其成的好机会,并且轻而易举地摘取了摇滚乐这丰茂的果实,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猫王的出现更好的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了摇滚乐。他的俊俏的面庞就是摇滚乐最好的商标。”

  谈及这个摇滚乐历史上的第一个偶像,就不能不谈及偶像这一话题,但用什么方法去评价偶像呢?我们中国人总喜欢用一分为二去看待某一事物,这确实没错,但在多年的保守专制的学校教育以及日日政府的新闻轰炸下,对这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早已腻歪透顶。人类社会惯于制造偶像,宗教的,政治的,学术的,娱乐的,不一而足,包括我们顶礼膜拜的马克思也是偶像之一,但马克思自己却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它是批判的,革命的。世无永恒,旧总是要被新否定!这样看,在我们的人生历程里,当你能够否定你的偶像的时候,就表示你向成熟迈出了有力的一步。

  《猫王》读后感(五):猫王:独一无二

  1977年8月16日。埃尔维斯死了。

  一个时代就此终结,永不可能续写。油光铮亮的大背头、深遂的蓝眼睛、性感的扭胯动作以及迷人的笑容…… 这种种特征的承载者,我们的普雷斯利上校,美国音乐史上的一代天才,毁灭自我的同时,同样完成了对于自我的救赎。他去见了上帝和对他影响巨大的母亲格拉迪丝,以及早夭的弟弟耶西,从此他生活于天堂,俯视众生,再也不为苦难而挣扎,不为放荡而痛心,不为风流而懊悔。

  六年前在济南的寓所里第一次听到他的歌,love me tender,娓娓道来,深情款款,忧伤而迷离的蓝调,在浮躁里的夏夜里异常动听。彼时正处失恋的深渊之中,这首歌是疗伤的良药。忧伤沉于心底,快乐浮出水面。

  那时候猜测,这一定是个深藏不露的男人,他懂得隐忍,他不为世人所知,他按自己的方式存活。他心里有巨大的爱,却又未必相信真爱。

  他是天才,却恃才放荡。像所有不懂得珍惜自己的天才一样。因为人生漫漫,路途太长。他们只需要很短的时间之内,借助于一个若即若离的机会,便可以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永远的光芒。

  所以,他们没有珍惜的理由。烟花之耀眼一闪,抵得过黑夜里所有昏暗的路灯的总和。天才在更多时候,只需要像烟花,他们不愿做路灯。

  埃尔维斯把自己点燃,放射出异常耀眼的光,所有人被刺痛,好久无法再次睁开眼睛。

  如果没有意外,今年他应该是72岁的老人,恰好含饴弄孙。享受人间夕阳红。我猜测他不会喜欢俗人的生活。对于生命和健康,他从来都是毁灭得决绝而毫不留情。

  1935年,埃尔维斯出生于密西西比的图珀洛,这个小生命的到来并未有任何异常现象发生,那时候他只是一颗普通的种子降落人间。直到第二年,一场灾难性龙卷风的到来似乎才显示出一点不同寻常的预兆。那场龙卷风制造的灾难,至今仍然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他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里,父亲英俊帅气,但好吃懒做,母亲辛苦忙碌,却依然为一家人填饱肚子而愁容不展。在他的童年及少年时代,这种状况都没有得到多少改变。

  父亲坐过两次班房,母亲养成酗酒的毛病。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他从小就敏感自闭,很少愿意向别人敞开心扉。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我们都很难认为他不再封闭自我。他的心门似乎一直没有打开。所以,他生前的种种,我们不得不靠推断来获知。

  少年时代的某次意外演出,让他发掘到自身的音乐天赋。那一场小小的表演,让他获得五美元的奖励以及大人的掌声。还不得不提的是,伟大的母亲不停地鼓励儿子,告诉他未来有多美。十二岁这一年,他拥有了很多穷苦孩子不曾拥有的一把吉他。而这把母亲省吃俭用买下的吉他,在客观上开拓了他的音乐梦想。他随时带着它走遍各个地方,即使他们的新家搬到了孟菲斯都不例外。

  他的人生似乎并不复杂,穷人家孩子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基本上单调无比,除了命运偶尔的眷顾,大部分时间是在田野以及校园里荒废。那些前半段生命里转纵即逝的机遇,像是对他的嘲笑和戏弄,最多是一种安慰。度过了许多痛苦不堪的日子之后,他的人生才在郁闷和苦恼中出现转机。

  十七八岁的时候,他便不停地寻找着发迹的机会。他跑遍了许多酒吧,他要圆一个歌手的梦。他的第一次上台演出,迎来了彻头彻尾的失败,客人把啤酒瓶子扔向了他。他差点为此放弃,他一旦放弃,这世界上便少了一个偶像,多了一个货车司机。还好,他坚持下来,第二次,没有人朝他扔啤酒瓶子了。

  19 岁,他去唱片公司花4美元去为自己录制唱片时,负责推广的带眼镜女秘书为他的声音震撼,力推给唱片公司的老板。于是,这一年,他推出了人生的第一张商业唱片《妈妈,没关系》,开始变得小有名气,当然那名气还仅仅限制在一个小小的城市里。全美排名前四十的电台里,还没有人愿意播出他的歌。那时候,DJ们还普遍认为那是一张“土得掉渣的唱片”。

  在他拥有更大的名气之前,他还不得不接受一些必需的打击:被“大奥普里”剧场拒绝,依然在酒吧里唱歌,依然不曾富有。日子对他来说就是煎熬。

  我们不得不承认机遇在成名路上的重要作用,如果埃尔维斯不曾遇到帕克上校,那么他的成名之路仍然看上去其漫漫而修远,未来的猫王只能像一个胸怀大志的小歌手,在酒吧里过着外表丰足内心拧巴的日子。

  一夜之间,帕克让埃尔维斯闻名全美,他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他终于可以让一家人过上物质丰裕的生活。他为家里买了一套又一套房子,包括声名显赫的优雅山庄,他为妈妈买了汽车,他让整个家庭万象更新,至少看上去,从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商业操纵的结果,使他看上去更像一个木偶和赚钱机器,慢慢地他想要摆脱这种生活。事实上他从不曾成功,他摆脱不了帕克。在某些方面是天才,在另些方便一定是傻瓜,他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只有帕克,可以为他带来盛名和财富。

  他的后半生,有两样东西不可或缺,女人和毒品。他是敏感早熟的少年,爱情的种子早早萌芽。中学时代他爱上迪克西,而迪克西对他的情感,却仅限于喜欢。爱情理想破灭的埃维尔斯内心五味杂陈,他发现爱情是一剂毒药,能将自己致于死地。在他此后的人生道路上,爱情变得复杂,但总有一点,他极力避免自己受伤害,这是他的底线,也是他得以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迪克西的拒绝把他推上另外一条路:内心的沉痛和空虚一直伴随他成年。

  他的童贞献给了一个叫劳拉的女人,他并未为此羞愧或是难为情,而是兴奋地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同伴听:那种感觉极其美妙,它让我感觉自己无比强大,我几乎整晚都没有睡觉,我感觉自己能够一直坚持下去,现在我知道女人最大的好处是什么。说到这里,他大笑起来:这里有许多女孩,我要做的就是挑一个自己喜欢的。

  此后,他走马灯似的换约会对象,性是他的唯一目的。对于她们,他一点也不尊重,女人只是他生活中的一种调剂。一旦两人的关系结束后,他对她们的态度就很粗鲁。与一个女孩交往一两次后,他就会迅速回到酒吧,寻找下一个目标。埃尔维斯不想受到感情的羁绊,对他来讲,她们只是性伙伴,而非恋人。

  他的这种不健康的性态度,是他人生的重要悲剧之一。从爱情到婚姻,此后虽然他也有尝试过投入真情,但显然,他已经办不过。在他为数众多的性伴侣中,包括各路明星,酒吧常客,他的粉丝,以及无数为音乐痴迷的少女。他喜欢与纯洁的少女往来,借此来弥补自己的心理缺陷。他尝试同时与两个以上的女性上床,以求获取刺激和快感。随着时光的消磨,刺激越来越低,快感越来越少,这似乎预示着,一代巨星的毁灭即将到来。

  他试图走进婚姻,也同普丽西拉结了婚。婚姻并未挽留住他继续放荡的脚步。他对女人和毒品的瘾越陷越深,他把妻子锁在优雅山庄,而他跑出来与别人幽会玩乐,妻子再也不能忍受情感的无数出轨,在与健身教练相好之后,宣布与他离婚。这是一场沉重的打击,妻子曾是他的圣洁的母亲化身,此次离婚事件是他人生的又一场巨大灾难。

  埃尔维斯给世人留下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一种是身穿皮衣的叛逆先锋,一种是迷恋药物的放荡歌手。事实上,他还曾是一个少年心思永驻的孩子,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丈夫,是一个迷恋母亲的儿子。在他扮演的诸多演色中,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他自己?估计没有人清楚,猫王留下谜一样的身世,留下天才也无法解读的难题。

  他的故事几乎不可思议:从一个佃农的儿子成长为一代流行偶像。他的影响至今仍然持续,并且形成一个规模宠大的产业。

  他曾经离经叛道,也曾低眉顺首。

  他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他的人生也同时毁灭在这些梦想里。

  他催生了摇滚乐时代的到来。却也出演了数部庸俗的电影。.

  他是娱乐史的另类,至今看来,他仍然是另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