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背后的动机读后感精选
《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一本由[美] 肯•艾索尔德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为背后的动机》精选点评:
●偏向于个人行为和心理分析。本书的潜意识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稍有不同。本书主要强调的是错综复杂的环境因素和人的决策行为间不太明显的一些联系,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是一种几乎不可探究的东西。总的来说心理分析内容不是太多。
●喜欢这本书的结构。IMPRE:情绪背后的动机:背景情绪,作为潜意识信号的情绪,引发行为反应,情感-意识层面的情绪;潜意识的三个不同方面:语言、就群体和组织过程、更大的社会团体;前意识;意识落后与事件,它并不能组织我们犯错误,单它能帮助我们更快的意识到问题,并在灾难爆发前改变航向;潜意识的动机常常用防御性信念来掩饰自己,恐惧心理阻碍了人们思考或表达其他的观点和看法;与潜意识打交道:运用顾问;在工作中建立高度的合作关系。
●"意识带给我们这样的信念,即我们控制着我们的行为,然而神经生物学的证据显示,我们的大部分决定都是不假思索地做出的。"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总感觉很多问题只打开了个门,在深入阐述的部分,不是被突然截断就是变得不太好理解。 不过有启发的东西也不少。
●大概翻了一下,看不懂。即使你看完例子,在看例子前后的内容,也不知道作者到底是在讲些啥。后面就打开豆瓣,一看评分,就觉得这是一本不值得浪费时间的书。另外,这本书可能更多是介绍潜意识吧,而不是说什么行为背后的动机。是想说每种行为都有原因,都是潜意识吗?而这些潜意识跟我们之前的经历有关吗?问题是这个我知道啊?
●没内容
●该书有些不伦不类,若是一本学术著作,则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自洽性;若是一本心理学科普读物,则涉及较多的心理学术语不易懂,且书中透露出的心理学理论学派繁杂,营养不高
●一本写的挺乱的书...
●部分内容值得一看
●文字有点晦涩,但Eisold无疑相当有洞见
《行为背后的动机》读后感(一):总感觉没有触及到真正的关键问题,另外文字比较艰涩。
有些地方还是能够获得启发的,内容和社会心理学,动机心理学之类的有交集,有些案例比较实用,但是总感觉没有触及到真正的关键问题。好多次感觉正在兴头上,想看更深入的分析,结果——没了。
另外就是文字比较艰涩,每个字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就有点不知所云,感觉可能和翻译质量有关。
《行为背后的动机》读后感(二):深刻体察潜意识动机
我们把太多的事情都当成理所当然,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总诉诸于明显的、实效性强的方法。殊不知,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让我们错过很多有价值的,甚至是关键的信息和策略,这类信息就是潜意识动机,这类策略就是针对潜意识动机的策略。不要以为只有心理学专业人士才能分析出这些玄妙的东西,其实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作者通俗的解读、丰富的案例领悟到其中的精髓。未来的领导者、决策者,未来的成功企业必然是潜意识动机的深刻体察者。
《行为背后的动机》读后感(三):浅显的科普读物
和潜意识相关的浅显的科普读物,对潜意识、偏见等有所了解的童鞋可以略过;
其中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小点:1、咨询类工作应加入潜意识类内容;2、偏见不会消失,一些恶性偏见常涉及身份问题,当群体成员否认自身具有一些自己不愿看到的属性时,他们通过处理这些思绪和认知来净化自身,并进一步把这些属性投射到被歧视的群体身上(备注,很多电影里都有类似的描述,如《怦然心动》中Loski一家对Baker一家的偏见与歧视是源自老Loski不愿面对的自身过往);3、面临服从倾向、群体一致性和权威压力时,群体成员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他们的工作职责;
《行为背后的动机》读后感(四):动机在哪**?
——评《行为背后的动机》 文/流年
通读之后,给我的阅读感受主要有几个方面。
@整体阅读体验不流畅。兴许是因为翻译的缘故,有些内容表达略显生涩与不畅。
@内容有些许的泛泛而谈。书中表述的一些理论似乎有点泛化,并未给读者进行精准的内容传送,有点不知所云。
@书名与正文内容严重脱节。书名是行为背后的动机,行为是有了描摹,但却并未阐述动机,读者也不知道动机在哪,行为的动机是什么。
@章节内容单一。整本书的内容框架稍显简单,只有7个章节。且每个章节的内容都比较单一,传达得总觉得不够到位。
@通篇阅读起来略显艰涩。内容不是快餐,也不是经典理论,但却略显艰深,没有那种一马平川的顺流而下的快感。
最后,我想说,这是一本哪怕你怎么专注怎么认真去读,记忆点也不深刻的书。